鄠邑区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下辖区
鄠邑(hù yì)区(Huyi District),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原称鄠县、户县,位于西安市西南部,东以高冠河、沣河与长安区毗邻,南以秦岭主脊与安康市宁陕县相邻,西以白马河与周至县为界,北临渭河与兴平市咸阳市秦都区隔岸相望,总面积1282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10月,鄠邑区下辖14个街道,鄠邑区户籍总人口604179人。鄠邑区方言属北方官话区西北方言,陕西关中方言区的一个地点方言。
名称衍变
鄠邑的专名为“鄠”,含义为古地名,专指的是现西安市鄠邑区区域,其音出自夏代有扈氏国的“扈”字。夏代叫有扈氏国,是夏国的属国;商代为崇国、丰邑;西周时称丰邑、丰京;周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秦改“扈”为“鄠”,称为“扈邑”“鄠邑”,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设置鄠县。《陕西政务志》记载:“春秋时期,秦国在此建鄠邑。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鄠邑区地处陕西关中渭河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远在新石器时代(前40—前21世纪),祖先便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与自然界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创造了原始公社氏族文化,为后来鄠邑区地区方国(包括邑、方、都、邦)的形成提供了先驱条件。
夏代(前21—前16世纪),鄠邑区为有扈氏国,与夏同姓姒,为夏之属国。有扈氏国为鄠邑区地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鄠邑区地名的由来。
商代(前16—前11世纪),鄠邑区有崇国,其后有丰邑,都是商之属国。前1143年,西伯(周文王)国势强盛,四十余国诸侯尊西伯为王。前1136年,西伯伐崇侯虎,自岐迁都于丰。武王伐纣时,誓师于丰。当时的丰京实际上已成为政治中心,但仍为商之属国。由于商代人口稀少,交通阻塞,小方国政权常在狭小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所以有的史书记载,商代鄠邑区的甘亭、甘盘也是商之属国。
西周(前1133—前771年),武王灭纣后,虽建都于沣河以东的镐,而丰京不移,每遇大事,如伐商、作洛之事,皆步自宗周,以告于宗庙。在西周时期,一直是丰、镐并举。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周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代(前221—前207年),在咸阳设内史,兼治三辅,鄠邑区属内史管辖。
汉代(前206—220年),汉初置鄠县,属右扶风,高帝九年,属内史,武帝太初元年,属右扶风,东汉,仍属右扶风。
鄠县自汉初确定了县的建制以后,两千多年来,只有隶属关系的变更,县名及县制设置相沿未改。
三国、魏(220—265年),置雍州三辅,下设8郡,鄠县属始平郡
晋代(265—420年),鄠县属始平郡。
北魏(420—534年),置雍州下设7郡,鄠县属京兆郡
西魏(535—556年),鄠县属雍州京兆郡。
北周(557—581年),雍州下设5郡1尹,鄠县属京兆尹。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581—618年),全国分为109郡,关中设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3郡,鄠县属京兆郡。
唐代(618—907年),全国分为10道,鄠县属关内道京兆府京兆郡。开元二十一年(733)全国改设为15道,鄠县属京畿道〔注19〕。
五代(907—960年),梁时,鄠县属大安府。唐、晋、汉、周鄠县属京兆府
北宋(960—1127年),全国分为15路,在长安设立陕西路,后改陕西路为永兴军路,鄠县属永兴军路京兆府京兆郡〔注21〕。
金代(1127—1234年),陕西分6路,鄠县属京兆路京兆府。
元代(1271—1368年),陕西设行中书省,下辖6路,鄠县属奉元路
明清时期
明代(1368—1644年),明初陕西仍设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置陕西布政使司,下分4道,鄠县属关内道西安府
清代(1644—1911年),仍依明制,鄠县属西安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陕西布政使司,全省分7府,鄠县属西安府。民国三年(1914年)撤销府的建制,全省分3道,鄠县属关中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销道的建制,鄠县属陕西省政府直接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陕西省政府以下设立行政督察区,鄠县属第10行政督察区(区治在咸阳)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21日,鄠县解放后,鄠县属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5月,鄠县属咸阳专区管辖。
1953年元月,鄠县直属陕西省人民政府管辖。
1958年11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鄠县保留县的建制,划归西安市人民委员会管辖。
1961年8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鄠县划归咸阳专区管辖。
1964年9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
1969年到1982年,户县属咸阳地区管辖。
1983年10月20日,将户县划归西安市管辖。
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2016年12月2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西安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相继批复同意撤销户县,设立西安市鄠邑(hù yì)区,以原户县的行政区域为鄠邑区的行政区域,鄠邑区人民政府驻甘亭街道东街7号。
2017年9月9日,鄠邑区撤县设区正式揭牌。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鄠邑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与安康市宁陕县接壤,北临渭水兴平市咸阳市秦都区隔岸相望,东以高冠河、沣河与长安区毗邻,西以白马河与周至县为界。介于东经108°22′—108°46′,北纬33°46′—34°16′之间,东西最宽处30千米,南北最长处53千米,总面积1282平方千米。
气候
鄠邑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无霜期年平均216天,光、热、水资源丰富,光照全年总时数为1,983.4小时,年平均气温是13.5℃,年总降水量为627.6毫米。
地质
鄠邑区在地质构造上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南部山区主要为北秦岭褶皱带的组成部分;北部平原区为渭河地堑的组成部分。北秦岭褶皱带是一个长期活动的复杂构造带,岩浆侵入活动多样,岩石变质作用强烈,构造变动频繁。渭河地堑是一个自中生代以来长期下降的断陷盆地。县境地堑地区分布着地质历史上最新时期的第四纪沉积物,包括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及全新统。
地形地貌
地形
鄠邑区地形为山区、山前坡地及平原区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南部秦岭山区峪道中森林植被茂密,最高海拔冰晶顶(静峪脑)3015.1米,山脊海拔680米,渭河滩地最低点海拔388米。鄠邑区南部山区除秦岭梁为东西走向外,其余山梁均为南北走向,山势陡峭(45度以上),峰峦重叠。按地表形态分为中山、低山、陡坡。中山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分水岭陡峻,起伏较大,多为对称山脊,山脊有孤峰存在,各山岭由南向北呈叶脉形分布,形成大小支脉175道,成为各沟峪的分水岭。较高山峰有11座:首阳山、凤凰山、方家梁、土坡梁、九华山、木咀梁、万家岭、圭峰山、郭家山、宛华山、天空岔梁。河谷一般呈“V”型,谷宽5—20米,河谷切割不对称。由于山高坡陡、土层薄,不宜农耕,现多为林地及荒山草坡。低山分布于海拔600—1000米之间,山脊起伏不大,分水岭成浑圆形。山坡堆积物较多,低洼处保留有黄土状砂质粘土,厚度5—20米。有的地方为土、石、岩屑混合物。河谷一般呈“V”形,宽度在25米以上,个别地方为“箱形谷”。由于坡度较缓,且有一定的黄土沉积,多为山区农耕地。
地貌
鄠邑区北部平原构造上属渭河地堑的一部分,按地貌特征可分秦岭北麓山前洪积扇、扇缘洼地、黄土台原、渭河阶地及河漫滩地,海拔600—388米。洪积扇分布于山基线以北,童家滩、郝家寨、南斑竹园、仝夏堡、余下村、焦将村、高力渠、草堂寺东西一线以南。地表坡度0度30分至4度,地势较高,水利条件较差。扇缘洼地分布于洪积扇以北,秦渡镇、牛东村、牙道村、城区、格家庄、甘水坊东西一线以南,地表坡度小于1度,土层较厚,水利条件好,但排水不畅,雨季地表常积水。黄土台原分布于扇缘洼地以北,文义村、王守村、坳河村、涝店、甘河村东西一线以南,即眉坞岭地带,地表坡度小于1度,未受渭河冲积影响,为原生黄土沉积,土层深厚。渭河阶地南与黄土台原界线明显,分布于眉坞岭以北,渭河防洪堤以南,为河流冲积而形成。河漫滩系防洪堤以北渭水漫滩。地面从南向北,从西向东微倾斜,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是鄠邑区主要粮食产区。
水文水利
鄠邑区境内水资源充沛,地下水存量4亿立方米,有36条大小河流,均源出秦岭北麓,出山后汇成涝河、甘峪河、太平河、高冠河四大水系,分布全区,贯通南北。作为鄠邑区四大水系之一的甘峪河,总流域面积78平方公里,主流山区段长17.3公里,平原段全长约17.5公里,出甘峪向北,流经蒋村、祖庵、甘河、涝店四个街道后,在涝店街道涝上村位置流入涝河,最终北流入渭。
水利
渭河鄠邑区段经过1974、1999和2011年三次大的治理,有堤防13.58km,护基坝260座。其中涝河入渭口以西段堤防长度11.002公里,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相应洪峰流7840m3/s,堤防工程级别为2级:涝河入渭口以东段堤防长度2.58公里,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设计,相应洪峰流量8850m3/s,堤防工程级别为1级。护基坝260座,干砌石162322.62m2。桥梁2座,其中耿峪河桥长度307m,涝河桥长度787m,桥梁宽度均为17m。堤顶路及堤防绿化长度均为12.866km,绿化面积463617 m2,路灯404个,排水井753处,防护林1050亩。
土壤
鄠邑区山区土壤的成土母质为各种基岩风化后的残积、坡积岩性母质,质地粗,土层薄,不宜农用。局部平缓山坡黄土沉积较厚,为重壤—粘土,现已多垦为农田。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秦岭山地土壤成带状分布。平原区土壤成土母质主要为次生黄土和黄土、洪积物、冲击物等,原区是古老的农业区,褐土为本区地带性土壤。地带性土壤,自然植被破坏以后,在褐土基础上经过长期人工培育形成土。由于地形部位的不同,水文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岩成、水成和耕种熟化土壤。全区土壤共有9个土类,18个亚类,39个土属。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地表水
以中等年计,鄠邑区地表水总量为31,850万立方米,占降雨量34.1%。其分布是通过山区形成36条大小河流,出山后汇成涝河、新河、太平河、高冠河四条水系,分布全区,贯穿南北,为平原地下水补给形成水网。地表水的变化与大气降水分布大体一致,径流深度,由南向北递减。秦岭深山为450毫米,浅山区为350毫米,区南为250毫米,甘河、涝店一带仅40毫米,与深山区相差10倍多,径流模数(立方米/分秒·平方千米):山区12、沿山7、渭河二级阶地3.2,一级阶地1,相差11倍。各代表年间差距也大。湿润年为4.395亿立方米,干旱年为1.51亿立方米。
(一)涝河水系
涝河发源于秦岭梁的静峪脑,全长75.8千米,总落差780米,流域面积441平方千米,山区集水面积346平方千米。年总流量13,400万立方米,到平川后最高洪水量904立方米/秒。涝河出山后又汇纳了西至白马河,东至暴峪的12个山峪内的小河流,北流投入渭河,涝河的最大支流为甘河,甘河在山区的河长17千米,集水面积69.1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2,418万立方米。出山后又汇纳白马河,流至涝店桥北投入涝河。
(二)新河水系
新河上游的主河是曲峪河和潭峪河,分别发源于秦岭山脉北坡的郭家山和玛瑙山。新河全长37千米,流域面积87平方千米,山区集水面积37.76平方千米,曲峪河和潭峪河在山区沟长约为10千米左右,集水面积亦均为十平方千米左右,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325万立方米和387万立方米。曲峪河在蔡家坡改道入潭峪河,在马家河北两河归一,仍称潭峪河。至五竹公社韩旗寨以北与蚰蜒河、沙河相汇为新河,向北流入沣河。
(三)太平河水系
太平河发源于秦岭的静峪脑,全长为32千米,流域面积200.09平方千米,山区集水面积179.01平方千米,总落差380米。出山后又汇纳神水峪、紫沟峪、十房峪、土地峪、牛心峪的流水,流至长安县境内的郭村向北投入沣河。
(四)高冠河水系
高冠河发源于秦岭梁,是鄠邑区与长安区的界河,在鄠邑区境内长23千米,集水面积158平方千米,其中属鄠邑区的集水面积45.61平方千米,年总径流量6300万立方米,其中鄠邑区径流量1944万立方米。最大洪水量154立方米/秒。河道出山后,与鄠邑区接壤的有0.68千米。峪口有“高冠瀑布”,为“户县十二景”之一。
地下水
鄠邑区属富水区,中等年地下水储量为1.9143亿立方米,不重复储量为1.01亿立方米,占年总降水量10.8%。近十年来,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比解放初下降约3.8米。地下水分布除山区多为火成岩含水介质差外,浅层水的分布主要在平原,按埋藏条件基本可分为六个岩组:
(一)渭河及支流漫滩(包括涝河、太平河),埋深1.75—7.7米,单位涌水量1.84—7.89升/秒米;
(二)渭河一级阶地区,埋深4.23—12.55米,单位涌水量3.55—5.55升/秒米;
(三)渭河二级阶地区,埋深1.6—18.2米,单位涌水量0.55—7.99升/秒米;
(四)洪积平原,埋深3—71米,单位涌水量3.17—7.91升/秒米;
(五)洪积扇群区,埋深15—70米,单位涌水量0.15—1.63升/秒米;
(六)黄土丘陵区,水量贫乏,涌水量小于0.01升/秒米。解放后,由于自然降水量逐渐减少,开采量逐年增大。据22眼地下水动态观测井4年(1976—1979年)资料分析,累计下降幅度为3.85米。
土地资源
土地总面积1,882,500亩,生产用地共有1,585,368亩,占总土地面积84.22%。其中,农耕地630,161亩,林业用地935,601亩,宜牧草山草坡18,900亩,可养鱼水面706亩。非生产用地共193,298亩,其中,河流渠道64,606亩,交通用地31,397亩,城镇村庄用地79,856亩,工矿企业用地10,873亩,特殊用地6,556亩。难利用土地共103,834亩,占总土地面积5.51%。
矿产资源
鄠邑区已发现的矿藏地及矿藏线索三十余处。主要矿产资源包括铁、锰、钛、铜、铅锌矿等,鄠邑区水泥原料大理岩矿较多,涝峪公社干岔沟口大理岩矿,矿石量1000万吨,已开采。庞光公社化羊峪—太平公社黄柏峪大理岩矿,矿石量近三百万吨,向西仍有延伸,未开采。石井公社栗峪大理岩矿,已开采。太平公社太平峪北竹杨沟大理岩矿,约十余万吨,未开采。
生物资源
鄠邑区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区,约在千种以上。产量较多而且比较重要的种类:有药材类340多种,药用价值和产量大的有菖蒲、猪苓、寸香、贝母、五味子、首乌等17种;纤维类有罗布麻、马蔺等10种;油料类有松籽、柏籽等11种;淀粉类有橡籽、葛根、蕨根等6种,化工原料类有橡壳、漆树等12种;干鲜果类有中华猕猴桃、柿子、软枣、野桃等16种;花卉类有牡丹、杜鹃、野蔷薇、野菊花等15种;作物近缘野生品种有野生大豆3种,野三粒两型豆4种,野生豌豆7种,野扁豆1种,野生麦类2种,野生麻类1种,野生油菜1种,特别是1980年科技人员发现命名的太白野豌豆新种,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牧草类有禾本科植物12种,豆科植物8种,菊科植物5种。
鄠邑区主要的野生兽类有羚牛、草兔、松鼠、黄鼠、豺狼、狐、黑熊、鹿、黄獾、豹、林麝、青羊、苏门羚、野猪、刺猬、猴等;主要鸟类有环颈雉、锦鸡、长尾雉、血雉、野鸭、斑鸠、杜鹃、画眉、小噪眉、锈颊噪眉、猫头鹰等;山区和未污染的河道中,有野生鱼类,隶属4目7科18种。深山溪涧中有鲵(俗名娃娃鱼)。羚牛是中国一类保护珍贵动物,大鲵、长尾雉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林麝、豹、血雉、青羊等属国家三类保护动物。多少年来,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清光绪时所修《户县乡土志》中作为户地特产而记的虎、猿猴等现已绝迹。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分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海拔2000米以上区域,秦岭山系主梁两侧各1000米以内、主要支脉两侧各500米以内的区域;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世界遗产;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一般控制区中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与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集中连片,需要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区域为核心保护区。海拔1500米至2000米之间的区域;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一般控制区,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公园的重要功能区,植物园、水利风景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生植物原生环境保护区(点)、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国有天然林分布区,重要湿地,重要的大中型水库、天然湖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保护区。除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以外的区域,为一般保护区。
行政区划
2017年4月14日,西咸新区管委会与原户县政府签订托管协议,原大王镇(大王街道)将由西咸新区来托管。
截至2022年10月,鄠邑区下辖14个街道。鄠邑区人民政府驻甘亭街道东街7号。
政治
(数据截至2024年12月21日)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鄠邑区户籍总人口60.4641万人,全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30.8926万人,女性人口29.5715人万。2022年,鄠邑区人口出生率9.09‰,死亡率8.7‰,自然增长率0.39‰。
截至2022年末,鄠邑区总人口为64.6197万人(含大王街道户籍人口41556人)。
截止2023年末,鄠邑区户籍总人口604179人,全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308511人,女性人口295668人。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9.52万人,城镇化率44.95%,出生率9.03‰,死亡率8.98‰,自然增长率0.05‰。
民族
户县地处关中腹地,是汉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很少。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户县有16种民族,汉族469,029人,占总人口99.88%,回族317人,满族141人,朝鲜族29人,壮族7人,藏、土家、锡伯族各6人,侗、彝族各2人,蒙古、布衣、白族、土族、佬族各1人,共579人,占总人口的0.12%。1982年和1954年相比,汉族增长2.5倍,少数民族则增长72倍。
语言
鄠邑区方言属北方官话区西北方言,陕西关中方言区的一个地点方言。鄠邑区方言在关中方言区是一个呈独立体系的方言,其语音特点最为突出的是无卷舌元音。声母(包括零声母)共25个,韵母共49个,鄠邑方言自成音节的特殊韵母有3个,单字调(声调)4个(轻声在外)。
宗教信仰
鄠邑区的宗教活动历史悠久,佛数的传入已一千六百余年,基督教传入较晚,也将近百年。鄠邑区现有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传入鄠邑的时间当在西晋以前。1983年底,全区有寺院7座,和尚3名,尼姑9名,居士近千人。 相传,唐宋两代,先后有玉蟾、刘海曾修道于鄠邑曲抱村玉蟾台。到1983年底,全县有道士、道姑8人,分别住持在重阳宫、清凉山、望仙坪等处。 伊斯兰教,在我国又称回教、清真教,鄠邑信奉者全为回民。清咸丰七年(1857)天主教传入鄠邑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基督教传入鄠邑区,当时传教的是英国人邵牧师。
经济
综述
2022年,鄠邑区实现生产总值34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0.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3.46亿元,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99.22亿元,同比增长41.9%;第三产业增加值108.59亿元,同比增长2.2%。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为9.8:58.4:31.8,二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2022年,鄠邑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44.2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1.6%,较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
2023年,鄠邑区实现生产总值406.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3.52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60.23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112.64亿元,增长4.6%。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为8.3:64.0:27.7,二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05.5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5.2%,较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鄠邑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1.6%,增速较2021年提高62.5个百分点。分领域看,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3.9%;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83.1%;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11.6%。分重点区域看,西高新托管秦庞草区域投资同比增长179.5%,占全区投资比重70.9%;区属投资同比增长5.6%,占全区投资比重26.7%;曲江渼陂湖区域投资同比增长5.0%,占全区投资比重2.4%。
2023年,鄠邑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0%。分领域看,民间投资增长4.6%;工业投资增长15.7%;工业技改投资下降28.3%。分重点区域看,托管秦庞草区域投资比上年增长13.7%,占全区投资比重66.7%;区属投资比上年增长9.3%,占全区投资比重30.6%。
财税收支
2022年,鄠邑区财政收入10.62亿元,同比下降3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4亿元,同比增长5.6%。税收收入6.25亿元,同比下降1.5%。其中,耕地占用税增长103.7%,契税下降39.3%,印花税下降2.3%,个人所得税增长27.8%,增值税增长10.6%,企业所得税下降26.4%。
2022年,鄠邑区财政支出53.39亿元,同比增长10.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10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下降4.1%,交通运输支出下降50.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45.9%,城乡社区支出增长52.6%,公共安全支出增长9.6%,教育支出增长12.1%,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42.6%,卫生健康支出增长53.4%,农林水支出增长1.3%,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3.7%。
2023年,鄠邑区财政收入1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9.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09亿元,增长22.7%。税收收入7.17亿元,增长14.7%。其中,印花税增长56.6%,企业所得税增长52.4%,增值税增长21.8%,契税下降31.1%,个人所得税增长1.6%,耕地占用税下降101.4%,城镇土地使用税下降2.4%。
2023年,鄠邑区财政支出42.27亿元,比上年下降20.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81亿元,下降3.2%。其中,城乡社区支出下降18.5%,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下降17.3%。卫生健康支出下降16.8%,农林水支出下降15.5%,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下降14.5%,公共安全支出下降8.9%,教育支出下降5.6%,节能环保支出增长224.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7.5%,资源勘探工业信息支出增长16.6%,交通运输支出增长15.9%。
人民生活
2022年,鄠邑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57元,比上年增长5.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99元,比上年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53元,比上年增长6.6%。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1,较上年缩小0.05。从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看:人均工资性收入13605元,增长5.2%;人均经营净收入2250元,增长3.2%;人均财产净收入1492元,增长3.6%;人均转移净收入4911元,增长7.7%。
2022年,鄠邑区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6195元,同比增长3.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7720元,同比增长1.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133元,同比增长4.8%。
2023年,鄠邑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23元,比上年增长7.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62元,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89元,增长8.8%。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1,较上年缩小0.04。从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看:人均工资性收入14880元,增长9.4%;人均经营净收入2397元,增长6.6%;人均财产净收入1562元,增长4.7%;人均转移净收入5184元,增长5.6%。
2023年,鄠邑区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8582元,比上年增长14.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968元,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7531元,增长15.8%。
第一产业
2022年,鄠邑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36亿元,同比增长5.6%,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41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农业26.16亿元,林业1.00亿元,牧业6.20亿元,渔业0.1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2.95亿元。
2023年,鄠邑区农业生产情况总体平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77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78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农业26.15亿元,林业1.12亿元,牧业6.16亿元,渔业0.1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3.26亿元。
2023年,
农业
2022年,鄠邑区粮食播种面积53.43万亩,同比下降0.1%,蔬菜种植面积9.06万亩,增长0.9%,水果种植面积8.15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粮食总产量19.97万吨,下降1.0%,蔬菜产量30.67万吨,增长0.6%,园林水果产量11.71万吨,增长2.3%。
2023年,鄠邑区粮食播种面积51.87万亩,比上年下降2.9%,蔬菜种植面积9.17万亩,增长1.3%,水果种植面积8.08万亩,下降0.8%。粮食总产量19.53万吨,下降2.2%,蔬菜产量30.60万吨,下降0.2%,园林水果产量11.98万吨,增长2.3%。
畜牧业
2022年,鄠邑区肉类产量0.79万吨,增长23.1%,禽蛋产量0.77万吨,增长6.2%,年末生猪存栏6.81万头,增长5.2%。
2023年,鄠邑区肉类产量0.84万吨,增长6.2%,禽蛋产量0.81万吨,增长4.2%,年末生猪存栏6.73万头,下降1.2%。
第二产业
工业
2022年,鄠邑区工业增加值187.53亿元,同比增长44.9%。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55.0%。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86.93亿元,同比增长156.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总产值397.64亿元,同比增长146.7%;重工业总产值989.30亿元,同比增长161.2%。分重点区域看,西高新托管秦庞草区域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95.8%,总量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91.1%;沣京工业园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8.8%,总量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5.0%。
2023年,鄠邑区工业增加值24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61.2%。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3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分重点区域看,托管秦庞草区域规上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1.9%,总量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92.2%;沣京工业园规上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8.5%,总量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4.5%。从主要行业看,汽车制造业产值1249.33亿元,比上年增长19.3%。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比亚迪总产值增长19.5%,拉动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9个百分点;汽车总产量91.3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90.99万辆,占汽车总产量的99.7%,比上年增长19.6%。
建筑业
2022年,鄠邑区建筑业增加值11.83亿元,同比增长8.9%。区属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总产值19.92亿元,同比增长23.0%,较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38.25亿元,同比增长11.5%。
2023年,鄠邑区建筑业增加值11.79亿元,比上年增长5.4%,区属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6.9%。资质内建筑企业本年签订合同额4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2年,鄠邑区服务业增加值108.59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54亿元,同比下降0.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14亿元,同比增长3.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79亿元,同比增长8.2%;金融业增加值17.19亿元,同比增长1.7%;房地产业增加值18.12亿元,同比增长2.0%;其他服务业增加值50.72亿元,同比增长2.2%。2022年,鄠邑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0.08亿元,同比下降11.3%。
2023年,鄠邑区服务业增加值1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58亿元,增长5.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69亿元,增长7.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27亿元,增长19.4%;金融业增加值18.53亿元,增长8.3%;房地产业增加值18.54亿元,增长1.3%;其他服务业增加值51.66亿元,增长3.0%。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国内贸易
2022年,鄠邑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1亿元,同比增长6.9%,区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6亿元,同比增长7.8%。全区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8.02亿元,同比增长5.6%。区属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6.78亿元,同比增长8.6%。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5.61亿元,同比增长10.9%;餐饮收入1.17亿元,同比下降0.9%。在区属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下降3.3%,饮料类增长73.7%,化妆品类增长67.0%,金银珠宝类增长35.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3.3%,通讯器材类增长12.7%,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增长10.4%,烟酒类增长2.6%,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4.4%。
2023年,鄠邑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区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全区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区属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6.96亿元,增长14.4%;餐饮收入1.66亿元,增长25.0%。在区属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12.0%,饮料类增长119.4%,烟酒类增长17.3%,通讯器材类增长33.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4.1%,汽车类增长48.5%,化妆品类下降78.6%,金银珠宝类下降9.2%,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下降19.6%,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52.4%。
招商引资
2022年,鄠邑区实际利用外资12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实际利用内资12.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2023年,鄠邑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0万美元;引进内资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房地产业
2022年,鄠邑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5.9%,房屋施工面积155.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商品房销售面积13.0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7.3%。
2023年,鄠邑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42.3%,房屋施工面积145.2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8%,商品房销售面积14.8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5%。
邮电通信
2022年,鄠邑区邮政业务总收入7965万元,比上年增长14.1%。2022年,鄠邑区电信业务收入42939万元,比上年增长7.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29万户,比上年增长1.8%;其中城乡居民住宅电话用户6.24万户,比上年增长1.8%。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22.06万户,比上年增长6.6%。移动电话用户60.83万户,比上年增长1.5%。有线电视用户8.35万户,比上年下降1.5%。
2023年,鄠邑区邮政业务总收入8198万元,比上年增长2.9%。全年电信业务收入41733万元,比上年下降2.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48万户,比上年增长3.0%;其中城乡居民住宅电话用户6.40万户,增长2.6%。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23.55万户,比上年增长6.8%。移动电话用户62.95万户,比上年增长3.5%。有线电视用户3.95万户,比上年下降52.7%。
旅游业
2022年,鄠邑区接待游客1874.5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58.22亿元。
2023年,鄠邑区接待游客2153.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9%,旅游业总收入56.03亿元。
金融业
截至2022年末,鄠邑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36.44亿元,比年初增加35.4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7.84亿元,比年初增加7.59亿元。
截至2023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86.28亿元,比年初增加49.8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59.75亿元,比年初增加51.91亿元。
经济功能区
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位于西安市鄠邑区丰五东路,园区已孵化成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陕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陕西省瞪羚企业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家,累计为入孵企业申请知识产权452余项。园区在孵的28个项目形成“园区+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建立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培育孵化轻量化车架、高铁轻量化电柜、高铁碳纤维材料等项目,高铁轻量化电柜、高铁碳纤维材料已实现产业化。
西安沣京工业园位于西安市户县县城中心东2公里处,距西安市中心20公里。规划25平方公里,形成了机械加工、医药制造、淀粉生产、塑料包装、金属表面精饰等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形成生产、生活和生态有机结合的花园式现代化工业园区,创新型优秀企业聚集区。在项目建设上坚持企业厂房建设标准化、沿路门墙景观透视化、企业院内1/3面积绿化。划分为工业、商贸、科技、行政四大功能区。
社会事业
教育
截至2022年末,鄠邑区共有区属基础教育学校(园)206所,其中,小学75所,普通中学26所,中等职业中学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102所。基础教育学生数63276人,其中,学前教育13140人,小学26630人,特殊教育48人,普通中学19039人,职业中学4419人。基础教育教职工6204人,专任教师4515人。小学招生4457人,毕业生3915人。普通中学招生6661人,毕业生6260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631人,毕业生1438人。2022年,鄠邑区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3670人。
截至2023年末,鄠邑区属基础教育学校(园)192所,其中,小学63所,普通中学26所,中等职业中学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100所。基础教育学生数63718人,其中,学前教育12096人,小学27040人,特殊教育59人,普通中学19850人,职业中学4673人。基础教育教职工6121人,专任教师4504人。小学招生4651人,毕业生4273人。普通中学招生7036人,毕业生6219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763人,毕业生1283人。全年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3691人。
医疗
截至2022年末,鄠邑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31个,各类卫生机构床位3482张。其中,各类医院、卫生院27个,床位336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4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11人,注册护士1915人。
截至2023年末,鄠邑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59个,各类卫生机构床位3524张。其中,各类医院、卫生院29个,床位3524张。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84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706人,注册护士2021人。
科技
截至2022年末,鄠邑区共有区属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31户,众创空间29个,众创空间面积30万平方米。
截至2023年末,鄠邑区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65户,较上年增加34户,众创空间29个,众创空间面积30万平方米。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鄠邑区共有文化馆、文化站12个,博物馆2个。2022年,鄠邑区组织文艺活动102场次,区图书馆藏书19.5万册。
截至2023年末,鄠邑区共有文化馆、文化站12个,博物馆2个。区图书馆藏书19.5万册,全年组织文艺活动130场次,举办展览55场,举办训练班20班次。
体育
2021年2月5日,西安市鄠邑区城市运动公园部分功能向广大群众开放,开放面积约17000㎡,其中地面运动公园区域面积约8000㎡,包含1个标准篮球场、3个半场篮球场、儿童乐园、南侧临街广场、休息廊架、绿化景观等,将满足群众休闲、健身等文体娱乐需求;地下停车场区域约9000㎡。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鄠邑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40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参保人数4.30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数1.08万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23.02万人。区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80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3.4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46万人。城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5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89万人,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基金当年支出15.64亿元。
2022年,鄠邑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5822人,其中,城镇享受低保272人,发放低保金319.52万元;农村享受低保5550人,发放低保金4719.74万元。农村特困供养人数735人。
截至2023年末,鄠邑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87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参保人数4.56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数1.07万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23.24万人。区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0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2.8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63万人。城镇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9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13万人,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基金当年支出15.85亿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5688人,其中,城镇享受低保272人,发放低保金306.59万元;农村享受低保5416人,发放低保金4765万元。农村特困供养人数768人。
2022年,鄠邑区城市维护建设财政性资金3.33亿元。新增天然气管道379.5千米,供气总量14237万立方米。公园绿地面积187.19万平方米。
2023年,鄠邑区城市维护建设财政性资金0.99亿元。天然气管道705.49公里,供气总量14237万立方米。公园绿地面积199.19万平方米。
环保
2022年,鄠邑区PM2.5平均浓度48微克/立方米,2022年,鄠邑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10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81%。
2023年,鄠邑区PM2.5平均浓度4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23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86%。平均气温为14.4℃。
交通
综述
鄠邑区交通便利,区位优越,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26公里。西成高铁设鄠邑站,18分钟可达西安北客站,到四川成都最快3.5小时,陇海铁路西余支线贯通南北,西汉高速公路纵贯全境,西安绕城高速10分钟可到鄠邑。环山旅游路横穿东西,西宝南线、西户、咸户等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2022年,鄠邑区道路货运量534.61万吨,货运周转量13365.17万吨千米;客运量1408万人,客运周转量4350万人千米。
公路
民国时期,鄠邑始有官办民修之公路,境内与西安相通的干线公路分南北两条,以及城区至大王镇一条,皆在原大路两旁拓宽一丈五尺而成。南路由与长安接界的正庄起,经丰盛堡、韩家第五桥至城区,再由城经陂头、元王村入周至境;北路由长安梧村起,经大王、涝店镇西入周至。除此,区内还修有专线公路6条。建国后,从1953年修建砾石公路开始,到1983年底,全区共修干线、专线和区社公路456千米。其中砾石路面333.7千米,渣油路面122.3千米,渣油路占公路总长的27%。公路里程比民国时期增加五倍多。
高速公路
过境高速:连霍高速(新西宝高速),西咸北环线高速,京昆高速(西汉高速),鄠邑至眉县高速(规划即将建设)。
鄠邑境内有G5京昆高速西汉段(西汉高速),鄠邑区十分钟即可对接西安主城区。
铁路
鄠邑区至西安的铁路于1955年兴建,1956年3月1日正式通车。此路北接陇海线,南至余下,鄠邑区境内长18千米,是国家修建的厂矿单位专线。通车后,设有鄠邑车站和余下车站,鄠邑区境内沿途还设有韩旗寨、显落村两个过站。建站之初,鄠邑车站仅有两股道,3间候车室,1975年,建成3股道,1976年鄠邑车站又建成大楼候车室一座,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并铺专线920米。1983年,鄠邑车站增添为4股道,余下车站增为6股道,并修建通往工厂专线5条,共25.75千米,西余铁路客运停运。2022年7月21日,西户铁路户县站进行改造提升工程,11月1日,西户铁路投入载客试运营,开行公交化市域客运列车。
高铁
鄠邑站位于西安市鄠邑区,距西安北客站直线距离约40千米,距西安市中心约31.7千米,距县城东南,鄠邑区中心城区7.8千米。鄠邑站是西成高铁的中间站,预计站房旅客聚集峰值为800人/小时,站房设在线路西侧,进出站方式为平进平出。车站设站台2个,线路6条,其中正线2条,到发线4条。
公共交通
鄠邑区内客运企业1家,开通客运线路32条,通车里程1175公里,等级客运站10个、招呼站522个,193个建制村通车、通邮率100%,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达到5A级标准。
人文
综述
鄠邑区地近古城长安,古为京畿之地,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境内现已发现的新石器遗址有25处,在丈南遗址及甘河遗址的粮食窖中,均发现有碳化粳稻,这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原始公社时,鄠邑区已有人类居住并进行农业生产。鄠邑有南山一线的壮丽、隽秀的自然景观,被称为人文盛地。有著名的草堂寺、重阳宫之外,化羊庙、秦渡罗汉寺、中楼、公输堂、文庙、渼陂湖、宋村遗址。
饮食
秦镇凉皮以大米粉为原料制成,因主产于户县的秦镇,也叫秦镇米皮。制作时把大米粉调为糊状,平铺在多层竹蒸笼 内,旺火蒸熟。吃时,用近一米长、20多厘米宽的大铡刀铡成细丝,加入辅料青菜、小豆芽等,调入佐料,好的口味全在辣椒油上,调好的凉皮全呈红色,辣里透香。
辣子疙瘩为陕西户县县城人姬常娃之父创于清朝末年,在姬常娃经营期间出名,已有百年历史。用料为大肉、桂圆、八角、花椒、小香、生姜等。疙瘩,是由“形如偃月,天下通食”的扁食演变而来,肉块均匀,肉色鲜红,酥而不脓,肥而不腻;汤汁浓郁喷香,酸辣适口,开胃生津,御寒发汗,食之使人轻松愉快。
摆汤面距今70年历史,由陕西户县县城人单吉庆以农村臊子面为基础改进而成。工艺独特,调料精良,为县域群众所喜食。摆汤面乃户县传统名吃,获中华名小吃誉称,摆汤面的面条与一般面不同,讲究一些的都用手擀的碱面(既和面时水里加盐和碱面),擀出的面条薄、筋、光不易煮断;吃法也与一般面吃法不同,一碗上好的臊子汤,汤中配有黄花、木耳、油豆腐丁、西红柿、蒜苗、韭菜、葱花、肉丁(用酱油、醋、盐、大料、葱姜、肥瘦肉盘好的臊子肉),一碗温汤面条,吃时挑一筷头面条放入臊子汤中,来回摆动,让其充分沾上调味汁子,喜庆宴席、团体用餐,节日待客中间搁一盛有温水的面盆,每人面前一碗臊子汤,将面条挑入汤碗中,如此往复。
户县软面是 “关中八大怪”之一的——“面条像裤带”。户县软面面条,宽约两指,长约两寸,不薄不厚,冒着热气,散着幽香,用白颜色的大老碗盛着。户县软面的主要原材料是麦子。而它的产地户县地理位置比较独特,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产出的麦穗大而厚实,磨出的面粉精白而细腻。所以做出的面食幽香而筋道,而且含有丰富的营养。
地方特产
习俗
正月十五是元霄,也叫“元夜”,是灯火节。元霄前,娘舅家给外甥送灯,一般送耍灯二、三个,麻花一捆(每捆十根,以马莲叶或麻绳缚之)。新嫁之女须送大红宫灯一对,头胎外甥孙送纱灯(金瓜灯)一对,上书“长命富贵”、“吉庆有余”等字样,谓之“宁灯”。县东一带给女子“宁灯”,须担上花糕。此外十五晚还给祖坟送灯。户县素有闹花灯的习惯,元霄前后三日,门前挂起大红宫灯或纱灯,晚上玩花灯的人熙熙攘攘,挤满街头。常见的花灯有盆盆灯、罐罐灯、莲花灯和各种飞禽走兽灯。
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因此时天气渐暖,病菌容易流传,故旧时有很多“避邪除疾”的习俗。如门悬艾蒿、插菖蒲,小孩、妇女戴香包、缚五花绳。香包是用丝绒线、绸布、色布绣制而成,内装雄黄和香草配制的香料,小巧玲珑,香气喷鼻,是传统的手工艺品。这一天还在屋内外洒雄黄水,在孩子的耳、鼻、额头涂抹雄黄,用来祛湿解毒,驱虫除秽。端阳节吃粽子,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粽子包糯米、红枣和豆沙,以芦叶或笋壳叶包缚之。先一晚煮在锅里,早晨起来吃,还要给嫁出之女和外甥送。解放后,这些习俗逐渐被科学防疫所代替。但吃粽子、送粽子仍一直延续下来。
旧有之庙会各有定期。二月初一、六月十五化羊庙会;二月十五娄敬庵会、清凉山会;正月初九、九月初九重阳宫会;三月十八九华山会。每逢庙会,四乡善男信女,携带干粮、香表,云集山庙烧香拨火,虔诚膜拜。化羊庙会除户县人外,还有周至、长安及渭河北各县的信徒,每日达数千人之众。山门外,道士、乞丐道侧行乞,算卦、相面、卖小吃的遍设摊点。会期唱大戏三日,曲子、自乐班通宵不停。前来赶会的老太婆居多,也有游山玩景看热闹的。独甘河“上九会”,在春节之后,灯节之前,虽为东岳庙会,而赏灯卖灯成市,故称“灯笼会”。
艺术
秦腔
俗称“桄桄乱弹”,鄠邑区各村寨都有人会唱上几句。不论是下地干活、赶集上路,还是磨面、碾米,常可听到激越的秦腔声腔。所以有人把鄠邑区叫“戏窝子”。民国以来,鄠邑区的秦腔艺人遍及西北各地。
眉户
又称“曲子”,单从字面上看是流行于眉县、鄠邑区一带的。
据考,早在公元前六、七百年所传下来的“西京调”(眉户中常用曲调之一),就是当时镐京人民对周幽王失败的哀怨声,其曲调如诉如泣,百听不厌(见陕西人民出版社《眉户音乐》一书)。明朝文学家邑人王九思就会唱曲子。史载,他与武功的康海“每相聚沜<音泮>东户杜间,挟声伎酣饮,制乐造歌曲,自比徘优”(古代指演滑稽戏的艺人)(见明史《文苑传》)。王九思在《碧山乐府》序中也说:“予为碧山乐府,沜东先生既序而刻诸木矣,四三年来乃复有所作。兴之所至,或以片纸书之已即弃去。一日,客有过予者,善为秦声(即曲子),乃取而歌焉。酒酣予亦从而和之,其乐洋洋然,手舞足蹈,忘其身之贫而老且朽矣”。由此可见,眉户从明代就在鄠邑区各地开始流传,其中《张连卖布》《古城会》等曲目颇为人们喜爱。
碗碗腔
邑人俗称“油客家碗碗”,以其主要演唱者乃孙姑村卖油为生的李茂生之祖,又因击节乐器以灯盏而得名。曲调优雅动听。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初一度盛行于鄠邑区各地。以皮影形式演出,由1人抱剧本,演唱剧中的生、旦、净、丑。李茂生家原藏有剧本(手抄)三百余种,现多已散失,幸存二十余本,如《七贤牌》《惠风扇》等。碗碗腔自民国三十年(1941年)以后逐渐衰败下来,现作为一种特殊剧种开始复兴。
汉调二簧
于清乾隆年间传入鄠邑区,流行于县城附近。民国十五年(1926年)前后盛极一时。到解放前夕,从艺人员所剩无几,有山鸣岐等几位老艺人健在。
道情
曾流行冯官寨一带,据曲调及剧目看,其历史源远流长。它虽属关中道情,但自成一格。仍保持着古朴淳厚的风格,主要剧目是民间小戏。
鄠邑区农民历来就有剪纸、绘画、绣花、编织等传统艺术。1958年,全县开展壁画活动,许多美术爱好者都参加了这一活动。西安美术学院教师陈士衡和鄠邑区文化馆馆长谢志安及美术干部一起组织一些爱好美术的农民在工地办训练班,半天参加劳动,半天学习绘画基本知识。学员用初步掌握的绘画技巧宣传工地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以及甘峪水库建成后的美好景象。嗣后,县上陆续办了一些培训班,组织作者办黑板报,办展览,画壁画。在宣传实践中,美术作者得到了锻炼,绘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些优秀作品分别在《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鄠邑区报》上发表。1959年,成立了美术工作者协会。
从1958年到1983年底,据不完全统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新华文摘》《中国农民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延河》《群众艺术》《美术资料》《新华日报》《北京日报》《西安晚报》《民兵建设》《中国建设》《甘肃日报》《延安画刊》等报刊,先后登载鄠邑区农民画421幅。介绍文章有通讯、调查报告、散记等三十余篇。
1965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今日中国》专辑中有鄠邑区农民画一节。1973年陕西电影制片厂在拍摄《鄠邑区新向》专辑中有鄠邑区农民画一节。1974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有《鄠邑区农民绘新天》影片专辑。1976年6月25日至27日,挪威朋友来鄠邑区拍有《鄠邑区农民画》电影。1979年5月16日为比利时国王访华,比利时法语电视台和荷兰电视台以让亚多娜和路德贝克斯为领队的联合拍摄组一行四人,来鄠邑区拍摄《鄠邑区农民画》电影。1981年加拿大多伦多太阳升电影公司和日本一家电影公司先后在鄠邑区拍有彩色《鄠邑区农民画》电影。
其他文化
2024年,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2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22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7个,共有“三普”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点229余处 ,红色革命文物1处,博物馆2座。
户县兆伦铸钱遗址
兆伦遗址由两部分组成。北部为一个规模巨大的环壕遗迹,西、南、北三面壕沟与东面苍龙河故道,围成一个十万平方米左右的区域,是遗址的核心区域,里面发现了房址、窑址、灰坑等遗迹,用于铸造钱币的钱范残块,包含西汉及王莽时期流通过的十几种钱币的钱范,判断这里可能是锺官铸钱工场的主要操作区域。
公输堂
公输堂位于户县县城北13.5公里处的渭丰乡祁村南堡。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向阳三会”教众在此建堂传教,堂原名“源远宫”,今俗称“祁村宫”。1949年宫内尚存客房五间和照壁、山门,头殿、中殿、后殿各三间;1957年因殿内有金字楹联“法堂巍巍雕刻若得公输巧,圣像翼翼彩绘似有道子能”,始名“公输堂”。现仅存后殿三间,俗称“万佛堂”。后殿坐北面南,硬山式,面阔三间,进深7.13米、高约6.1米。公输堂以箱体结构为搭接穿逗方式,将精雕细刻的木构件结合成为天宫楼阁,楼阁的门楣宫窗、吊板、栏板全属格穿套刻,有龟纹、回纹、万字纹及铁锁套梅等,天官下部的挂落、飞罩、地云、门额、格扇分别用高浮雕、浅浮雕、影刻、镂刻及剔底雕,大都为莲花、卷云、如意等图案。公输堂的油漆采用“紫龙罩”工艺,彩绘用“卧金点翠”法,以旋子彩绘为主,溶旋子、苏式和玺彩画于一炉,将仙草花卉、山水人物、龙凤博古等溶为一起,反映了佛、道、儒三教故事。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阳宫祖庵碑林
祖庵碑林亦称祖庵石刻, 位于鄠邑城区正西10公里祖庵重阳宫内。重阳宫始建年代约在金大定十年(1170)至承安五年(1200)之间,为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及葬骨之地。重阳宫全盛时宫殿范围北临渭河,南抵终南山,有成道宫、重阳宫、玉皇宫、北极宫等殿宇建筑物5048间,常住道士万余人,护卫士兵3500人。
户县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 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面塑产生于古代的宗教祭祀活动,是非常古老的民间艺术。户县民间面塑包括“献饭” 面人、玩赏面人和艺术面人等几种形式。
户县社火
户县社火,是户县遗存的古代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之神——社公的灵鼓祭祀仪式的遗脉及衍流。原始公社后期夏王启伐有扈氏大战于甘(户县南郊)所发的《甘誓》言:“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这里的社即指社神。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4年,全区共有国家A级景区5家,AAAA级3家(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太平国家森林公园、金龙峡风景区);AAA级1家(重阳宫);AA级1家(阿姑泉牡丹苑风景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
重要景点
太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西安市西南鄠邑太平峪以内。距西安44千米、咸阳60千米,总面积6085公顷。公园有石门子、月宫潭、石船子、黄羊坝、桦林湾五大景区近百个景点。
太平森林公园所处地貌为秦岭中山地。整个区域高差悬殊、峭壁林立、峰峦叠嶂、沟谷连绵、多瀑布、急流和险滩,形成了丰富奇妙的山水自然景观。园内有石门、黄羊坝、月宫潭、桦林湾、秦岭梁五大景区。公园于2004年12月晋升为国家森林公园,2009年8月晋升为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7月经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12月西安市政府认定为“西安服务业名牌”。
朱雀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鄠邑区南部,秦岭北麓,东涝河上游,面积3000公顷,有朱雀崖、秦岭梁、芦花河、奇秀峰、龙潭子、冰河翠六个景区被列入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直插云霄的天柱峰,青莲峰,佛掌峰,渡仙峰,龙脊岭,有奇姿美态的莲台观音、聚仙山、醉仙台、玉笋佛云等。
草堂寺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三论宗”的祖庭,第一座国立翻译佛经译场,也是佛教三大译场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译场,是佛教中国化的起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圭峰山北麓。佛教中著名的“中观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都是由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译出,为三论宗的创立提供了经典,所以他被尊为该宗开祖,草堂寺也因此被奉为三论宗祖庭。
草堂寺被中国佛教三论宗、华严宗和日本佛教日莲宗尊奉为祖庭,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1956年08月06日,草堂寺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立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阳宫位于鄠邑区祖庵街道,距城区10千米。是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陕西重阳宫)之一。是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享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盛名。
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故事就发生于此。现保存的40余通有关道教全真派历史的碑石,其中著名的有王重阳祖师及七真画像碑、《无梦令》诗碑、号称“三绝碑”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全真开教秘语之碑》元代皇帝圣旨碑(蒙汉文对照碑)和堪称国宝的吴道子《钟馗戏鬼图》画碑等。尤其是元代皇帝圣旨碑是研究中国现已失传的蒙古最古老的巴思巴文仅存的实物资料。象重阳宫碑林这样大量集中保护元代金石文献在国内罕见,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人体科学、语言文字与书法艺术等,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因此,“祖庵碑林”被人们誉为西安乃至陕西的小“碑林”,2001年6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渼陂湖位于鄠邑区涝河西畔,是秦汉上林苑、唐代游览胜地,人文历史遗迹众多,杜甫、岑参、苏轼、程颢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泛舟、赋诗,有“关中山水最佳处”之美誉。
涝河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是陕西省坚持柔性治水理念,重点打造的关中水系三大湖池之一,是涝河蓄滞洪区建设的重点工程,是西安市持续推进“八水润西安”工程的重要节点。涝河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包括涝河河道综合治理、渼陂湖水系生态文化修复两部分,其中渼陂湖水系生态文化修复工程是由西安曲江新区负责实施。渼陂湖水系生态修复工程将恢复水面面积5300亩,其中西岸湖区4690亩(含湿地、水田等),东岸湖区330亩,河道水面280亩。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字汝砺,今西安市鄠邑区人。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杨砺参加科举考试,并一举夺魁,成为宋代319年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
王九思(1468—1551年)
张乃葳(1891—1950年)
中将,字警伯,陕西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余下街道上马营人。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校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民国十三年(1924年)夏,任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战术及编译教官。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 张率部参加淞沪会战,扼守吴淞。三万士卒伤亡殆尽,张之左耳亦因之失聪。后改任第一战区预备军总参谋长兼陕南师管区司令。
杨明轩(1891—1967年)
男,名荃骏,字明轩,汉族,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6月出生于陕西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中共党员。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常委。
赵寿山(1894—1965年)
原名赵生龄,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农历11月21日生于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北乡定舟村。民国十三年(1924年)春参加杨虎城部队。解放后,先后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陕西省省长。1965年6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关麟征(1905—1980年)
原名志道,字雨东,汉族,陕西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人,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长于急袭的千里驹师的首任师长,生性傲岸,有陕西冷娃之称,部将杜聿明郑洞国刘玉章覃异之张耀明皆一时之名将。
重要荣誉
鄠邑区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中华诗词之乡。
中国鼓舞之乡。
中国楹联文化县。
全国文明县城。
国家卫生县城。
全国围棋之乡。
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城市。
2019年3月,鄠邑区被水利部公布为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19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19年10月29日,鄠邑区入选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2020年4月,鄠邑区被中共陕西省委平安陕西建设领导小组授予“2019年度平安区”荣誉称号。
2021年6月21日,鄠邑区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1年7月,鄠邑区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2021年11月5日,鄠邑区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2021-2023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参考资料
鄠邑概况.西安市鄠邑区人民政府.
历史沿革.西安市鄠邑区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0 20:15
目录
概述
名称衍变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