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堡
福建漳浦县畲乡湖西硕高山下景点
赵家堡,位于福建漳浦县畲乡湖西硕高山下,方圆0.5公里,距城关38公里,距漳州市区90公里,是南宋末年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10世孙)流亡避难隐居的一个古城堡,俗称赵家堡。
历史介绍
简介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宋亡。赵若和为逃避元兵追拿,改姓为黄,在漳浦择地建楼,终世隐居。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御史朱鉴处理赵若和孙子黄明官同姓通婚案,查阅族谱后,奏报朝廷,恢复赵姓。明隆庆五年(1571年),赵若和第10世孙赵范任浙东按察司兵备道副使,衣锦还乡后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新扩建赵家堡。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赵范之子赵公瑞,考察开封、杭州宋代两京建筑布局,扩建外城,增加不少仿宋建筑和怀宋题刻。
环境
赵家堡素有“五里三城”之称,其布局立意,处处仿照两宋故都。该城堡内外两道城墙,外城是条石砌基的三合土墙,高6米,宽2米,周长1082米,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东门横匾刻“东方钜障”,南门刻“丹鼎钟祥”,西门刻“硕高居胜”。
浮雕
城中部有5座并列的府第,俗称“官厅”。按南宋临安凤凰山下的皇宫仿建,每座5落,后落双层,共有150间房。府第前是石板广场,场上有“修竹”、“父子大夫”石坊。广场前有内外鱼池。池中石桥横跨,名曰“汴派桥”,是按“清明上河图”仿制的。桥上建有六角凉亭。园中还有一座高6米的实心石砌7级聚佛宝塔,塔壁上刻有20尊浮雕佛像。
三堂
还有三堂、辑卿小院、武庙及“悟石”、“墨池”、“云巢”、“禹碑”、“咫尺玄门”等石刻多处。“墨池”碑高1.56米,宽0.68米,字高0.5米,宽0.45米,乃宋代四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松竹村”为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所书;禹碑又称“岣嵝碑”,全文77字,记载大禹治水功绩,其篆书高古难识,全国同类碑记仅存3处。
内城矗立着赵家堡的主体建筑3层宋式生土方楼完璧楼,名取“完璧归赵”之意。楼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台基,以三合土为墙,高20米,周长88米,占地400多平方米。第一层有10间房,第二层有9间房,第三层为四合大通廊。楼底天井右角边有地道通往城外,楼前有一座二层楼相对。完璧楼现辟为宋史陈列馆,陈列着赵氏宗族代代相传的宋代18位皇帝的肖像以及有关宋史的文物资料。
赵家堡古建筑群内住有100户,600多名赵氏后裔。
概况
地理位置
赵家堡,位于漳浦县湖西乡硕高山,是赵宋皇族后裔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建造,并世代聚居的城堡。据载,元初赵宋闽冲郡王赵若和从广东崖山之战中逃出,辗转到达漳浦,隐居于此,至明代,其十世孙赵范以进士历任磁州知州,浙江按察使司副使等职,致仕归,适逢沿海一带倭患猖獗,就按北宋故都布局立意,修建城堡防御,并以此寄托对祖先帝业的思慕。万历四十七年(1609年)范子赵义又扩建了外城。
相关数据
赵家堡南靠丹灶山,北对朝天马山,城墙北面为官圹溪,全堡占地173亩,平面基本呈方形,城墙以条石砌筑,厚2.5米,高3至4米,墙上三合土城垛高约1.5米,筑四个城门、城门上建城楼,北门筑瓮城,瓮城内建武庙和父子大夫坊,是为正门,门上嵌匾,分别为:东门东方矩障,西门丹鼎钟祥,北门硕高居胜, 城墙根据地形筑六座马脸以及墩台藏兵洞等,城内东南侧即为赵范建造的内城,内城中心有楼,称“完璧楼”,取“完璧归赵”之意,楼为三合土夯筑,正方形三层四合式,呈回字形,边长20米,其中三层隔墙,作大通间,以供城中壮丁守卫时住,楼前建对向的二层小楼,以楼后墙为内城墙。城中主体建筑为赵范府第,位于全城的正中心,坐南朝北,四座同式建筑并列,每座由门厅、前厅、两庑天井、中堂、后楼组成,面宽五间, 台梁木结构,硬山顶,并于府第两侧建三组厢房,府第前与城北墙之间开莲花池,池被一道长堤分成前后两池,于左侧建汴派桥,桥以一券顶拱桥与一平板桥组成, 系仿北宋故都开封的潘杨二湖和州桥的立意设置, 池东侧建四座同式五开间堂屋及“辑卿小院”、“读书处”、形成一个居住区;池的西侧为小山,于山上布置了佛庙, 聚佛宝塔、禹庙,庙四周有意识地保存一批原始状态的岩石,于岩石上留下了十几处石刻,而形成了一个大形的园林区。
功能
赵家堡具备了城池的军事防御功能,完璧楼则体现了同期闽南地区民居防寇的建筑特色,作为赵宋后裔聚居地,城堡仿效了开封城的规划布局,反映出主人的贵胄身份和王朝孑遗的心境,城内的建筑充分地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各种需求,建造神庙、读书处等公共建筑,大致形成了生活区、礼仪区和风景园林区的格局,更重要的是,城里聚居,保存着一个皇室家族历四百余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赵家堡的建造者出自灭国皇族后裔,在整座建筑群体中,处处流露出对先祖帝业的思慕之情。“布局立意,处处乃沿汴京之旧”。
赵家堡对于研究赵宋家族史,明代的军事史,倭患史,研究宋城的规划布局有特殊的意义。
相关传说
简述
漳浦宋城赵家堡,俗称赵家城,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湖西乡硕高山北。是南宋末,一支流落漳浦的皇族后裔的隐居处。
漳浦县依山傍海,古时为防海盗山贼,乡间多倚险筑城,同族聚居城内,一旦有急,凭城共同抵御外侮。据统计,全县二百多公里海岸线上,就有52座古城堡寨。其中,最负盛名的首推初建于宋祥兴二年(1279年),扩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素有“五里三城”之称的赵家堡。
内外城
赵家堡分内外城,内城巍然矗立着一幢叫“完璧楼”的三层生土方楼,为赵家堡的主体建筑。楼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台基,以三合土为墙,周长88米,高13.6米,占地400多平方米。第一层分10间,第二层分9间,第三层不分间,为四合大通廊。楼下有 1米多深的天井,右角边有地道可通城外。整幢楼雄奇、坚固,给人一种庄严、凝重并富有神秘色彩的感觉。是我国南方保存完好、历史悠久的一幢纪年土楼。
楼门额青石匾镌刻着清丽隽秀的“完璧楼”三字。缘何会管它叫“完璧楼”呢?原来它还有一则苍凉曲折的历史故事呢。
德祐二年,南宋亡。在福建宋之遗臣遂拥立益王赵昰,年号景炎。景炎三年四月,赵昰卒,卫王昺继位,改元祥兴。祥兴二年(1279年),元将张弘范攻陷广东崖山,丞相陆秀夫负年仅9岁的帝昺投海殉国。当时伴驾至崖山的赵宋王族“闽冲郡王”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十世孙),在侍臣黄材、许达甫等人的护卫下,以16艘战船夺港而出,谋往福州,再举图复,不料到浯屿遇飓风,船沉12艘,不得已折回漳浦浦西登陆。因元军搜查甚紧,遂隐赵姓改姓黄,先后匿居银坑、积美等地。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御史朱鉴在审理一起漳浦黄氏“同姓结婚”案中,查阅族谱玉牒,确知被告黄惠官乃赵若和的后裔,立即奏请朝廷给以复姓。
诗词记载
并赠诗一首云:
...
宋去春秋二百过,许多怨恨几时磨。
胤因国乱披金甲,?为身亡丢战刀。
元帝势强图社稷,赵人历尽去山河。
儿孙能效胡公满,管取当朝赐紫袍。
...
明隆庆五年(1571年),赵若和的第九世孙赵范考中进士,历任磁州知府、户部郎中等职,万历二十八年致仕后,因“遭剧寇凌侮,决意卜庐入山”,便在今湖西乡硕高山下建楼筑堡,聚族而居。
考之历史,历代王朝覆灭后,改朝换代,尚未闻有所谓灭国王族能聚族而居,传之数百载,且建楼筑堡如此恢宏壮美者,赵家堡实为罕见。
由上可知,赵氏家族之所以为此一天下民居瑰宝题名“完璧楼”,乃隐寓“完璧归赵”之意,聊表“慎终追远”之思。
外城简述
赵家堡另有外城,主要建筑有仿南宋临安皇宫修建的“官厅”,府第五座,五进并列,共有150间房。府内连环20个天井,前面是石砌广场,广场前高竖石旗杆进士坊。园林中有荷池亭榭,横跨池中的精致石拱桥上,建有六角凉亭。园中还有一座高6米的实心石砌七级聚佛宝塔。塔壁上刻有20尊浮雕佛像。
在赵家府第花园中还保存着“悟石”、“墨池”、“巢云”、“禹碑”、“峋嶙碑”、“建城碑记”等勒石题刻。其中有明代大学士礼部尚书、著名书法家张瑞图所书的“松竹村” 。“墨池”石碑高 1.56米,宽 0.68米,字高 0.5米,宽0.45米,乃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的手迹。
赵家堡古建筑群犹存,居住城内的一百户、六百多名赵氏后裔,仍沿袭赵氏祖先习俗,洋溢着一派宋代汴京市井生活气息。因此是一座具有研究宋代历史、建筑、民风极有价值的古城堡,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完璧楼”也被辟为宋史陈列馆,陈列着赵氏宗族代代相传保存的宋代十八位皇帝的肖像及有关宋史、文物资料和古今名人书画。
探秘
建筑
赵家堡城墙上用“三合土”夯筑的墙垛。蔓延的荒草描述着岁月的沧桑
历经400多年风雨没有改变的“三合土”,居然是用糯米、红糖和沙土拌和,经过半个月的发酵之后夯筑而成的。我们试着用手去挖它,竟和石头一样坚硬,这真是奇迹,完全可以与现代的水泥媲美!
“完璧楼”前燕啾啾。真可谓:今日百姓庭前燕,不识昔日帝皇家
夏夜,墨蓝色的天穹深邃而邈远,新月如钩,了无片云。我徘徊在福建章浦县赵家堡古城下,清风习习,虫鸣悠悠,给人一种似幻似真难以分辨的感觉。我与摄影师祝辰洲到赵家堡来已经三天了。这三天里每个晨昏昼夜我们马不停蹄地拍摄,采访,辛苦极了,也兴奋极了。明天我们将要离去,今晚来向这座古堡告别。
历史发展
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堡,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1601年)建造历经四百多年风雨,仍保存着完好的城墙城门和大量明代民居,这在全国亦属罕见。
这是一座神奇古怪的城堡,它的四个城门“错位”。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朝北方,甚至把南门死死封堵起来。城里的住宅也都家家户户的大门朝着西北。
这是一座非同寻常的城堡。宋代赵氏皇族后裔在这里聚居四百多年。它牵连着大宋王朝的兴衰和皇族后裔一代代割舍不断的梦!
我从城头的荒草中,从坚硬的三合土墙的缝隙中,从官厅的高高门槛和龙凤石鼓中,更从生活在城堡里皇室后裔们的一张张面孔的表情中,读到了这个梦所包含的繁华与衰败,骄傲与凄楚,沉重与淡漠,无奈与希望……
金色的朝晖映照在雄伟的东门门楼上。城门的匾额上刻着“东方钜障”四个大字。一头老黄牛刚刚走出城门,后面还跟着一头怯生生的小牛。不时会有戴着斗笠、扛着锄头的村民走出城门,下地去干活
这群皇族小后裔在大榕树下玩得多开心!远处城堡的城墙遥遥在望。
在赵家堡到处都有故事,你看,一条小堤把水面隔成两半:左边叫潘湖,奸臣潘仁美的潘;右边叫杨湖,忠良杨家将的杨。湖水一浊一清,水面一高一低,真是奸忠分明。而湖面上的桥又与汴京的汴州桥呼应,叫“汴派桥”。
晨曦中映着云朵、石桥的潘湖、杨湖美得像梦一样!
外观
这座石佛塔高9.95米,正好是开封宋代铁塔高度的十分之一,造型也和铁塔一样又高又瘦
夕阳下,“完璧楼”显得威严、雄伟。它像一座高大的坚不可摧的方形碉堡
夜幕降临,古老的城墙脚下,劳累一天的人们收工回家了
与南门相映成趣的是北门。在一群顽皮村童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这赵家堡的正门。尽管与南门同样荒芜冷僻,但是区别还是明显的:高大的城门全部石构,门框平顶,原有石刻匾额“硕高居胜”行书四字。门楼虽已毁,但略呈六角形的瓮城比南门瓮城大得多,且墙体厚达0.8米,墙上夯筑三合土城垛,内侧留有人行道。这一切都从实战需要出发,不象南门形同虚设。瓮城内有两通石碑,其一是赵范撰文的《硕高筑堡碑记》。
城门内侧建有武庙、“父子大夫坊”与城门呼应。出北门原该是一座清朝中期造的房屋,但早已坍塌,四周长满荒草。眼前只是一片杂乱的香蕉田和一条羊肠小道。
坐南朝北的赵家堡,北门应该是正门,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地步呢?村民们有种种说法。其中一说是清代有个县令,看到赵家堡仍有“龙脉”存在,帝皇之气未绝,怕日后对清朝不利,便下令毁了北门前的一块平地,填了护城河,把这风水给破了。此后北门就变得如此荒芜冷落了。又有人把类似的故事搬到解放初期……
反正,赵家堡,南门被封堵,北门已无路,正门无奈地迁到东门。也许不会再有人去关心什么风水,龙脉和皇室气象了!那几个踩在“硕高居胜”石刻匾额上嬉闹的孩子以及正在碑前静静吃草的羊羔,似乎在说:这样不挺好吗?
当年情形
当年的正门北门外原该是一派繁华景象,如今却长满荒草,只见一片香蕉田和一条名副其实的羊肠小道
恶梦:快把南门堵住!
作为一个城堡,最重要是它的军事防御功能:防御海盗贼寇的侵扰,保障家族生命财产的安全。赵家堡的外城全以石板纵横交错砌筑,又在墙体中填土夯实。城墙厚2.5米,高4—5米。墙顶铺石板,供人行走。外侧夯三合土墙垛。正门是原来的东门,城门匾刻“东方钜障”四个大字,点明了城池的基本功能。城门凸出城墙外,门洞宽4.8米,上建城楼。巍峨的城墙、城楼显示出非凡的气派。清晨迎着朝阳金色的光芒,看人们戴着斗笠,扛着锄头出城种地,或是有人牵着老黄牛从门洞里慢腾腾地走出,后面还跟着一头怯生生的小牛,那情景真是让人仿佛回到了古老遥远的农耕时代。
不过与众不同的、最耐人寻味的是南门。赵范当初把堡址选在硕高山的北坡,面朝西北。出城南便是山,无路可走。这与一般城池坐北朝南的方向完全相反。我们扛着摄影器材向南门走去,小路荒芜坎坷,很难走。虽是夏天,树木下却铺满了隔年的枯叶,几只蝴蝶在我们面前乱舞。这里的城门比其他三处的明显矮小,城门上顶居然伸手可及。设计者似乎极不情愿地在城门外也造了一个小小的瓮城,看上去仅4米见方。瓮城的外门更矮,只及我的胸部,又被石头封死,只留一条石缝。看来当初赵范、赵义压根就没打算让人从南门出入。很明显,“往南”成了赵氏皇族后裔的一大忌讳。自从靖康之变被金军从汴州赶到江南,南宋皇帝就没有过舒心的日子,不久,又有元军大举进攻,一再追杀,他们就一再往南逃,直到被逼得走投无路,帝最终在广东崖山跳海自杀。虽然到了赵范、赵义的时候已是明代,身后早已没有了元兵的追杀声,但祖上的屈辱经历却仍使他们刻骨铭心。赵氏皇族的后代绝不再往南逃了,绝不!用石块把南门封死吧,赵氏皇族的后代心向着中原,向着西北,向着昔日繁华的汴京!
拍完南门的景象,我们意犹未尽。不辞劳累地绕到城外,再从南门外拍摄这座被封堵的城门。果然从城外荒野来看那城墙、城门要显得有气势得多。几条青萝藤从城头蔓延而下,正好挂在封堵的南门上,给古老的城堡更添一层神秘、幽远的沧桑感。这也许正是赵家堡特有的魅力所在吧!
从“完璧楼”的天井里向上看,你见到一弯月亮了吗?
历史上的汴京设有外城、内城、大内三重,赵范父子刻意摹仿汴京城的布局也设置了外城、内城、完璧楼三重建筑。
完璧楼理所当然是赵家堡的核心建筑。它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2米,三层通高13.6米。底层以条石纵横交错砌筑,二、三两层以三合土夯筑。这是一幢闽西南的方形土楼与北方四合院相结合的建筑。
这堵四百余年的断垣留存了过于沉重的历史忧伤,而然不甘心沉湎在过去的皇族后裔们,更愿意沐浴在残墙后明媚的霞光里.
但是这些船只很快又被风浪淹没了。当时几乎没人知道,在这十六艘被“淹没”的船中,其实有四艘终于逃了出来。船上载着年仅十三岁的闽冲郡王赵若和以及侍臣许达甫、黄材等。在逃出元军包围和风浪之后,顺着海流向北漂泊,希望能回到他的封地福州,再图恢复。但在厦门的浯屿一带再遇台风袭击,他们只好解散随从,趁夜色弃船上岸潜入太武山下,隐藏下来。直到元军不再搜捕南宋宗室,他们才到漳浦县的佛坛镇隐姓埋名,改姓黄(取“黄”“皇”谐音)居住下来。
岁月匆匆,一转眼元朝统治结束了 ,在明朝洪武18年经朱元璋恩准,这些宋皇室的后裔才公开恢复了赵姓。明万历二十年,赵若和的第九代孙当了大官的赵范在退休还乡后,觉得佛昙地处沿海地区,虽有大型土堡梅月楼,但常受海盗侵扰,极不安全。加上当地杨氏家族的忌恨,经常寻事挑衅,便决定把家迁入内地。他选中了漳浦县湖西盆地东南侧,依傍着丹灶山而发育起来的硕高山。这里的青山环抱,远避海盗侵害和城市的纷华,田土肥沃,树木繁茂,可以养老课子,可以聚族蓄众。
先期发展
他先造了“完璧楼”再筑城墙及城中府第。他的儿子赵义继承父志又建造了外城,并在城中建造了大片园林、庙宇和房舍。赵义病逝于明崇祯十三年(1639年)。此后这座占地173亩,外城全长1082米,内墙长220米的古堡几乎没有再作过重大的修建。
历经400多年的风雨,所幸的是虽在文化大革命后期遭到了局部的破坏,但还是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下了一座原汁原味的明代古城堡
历经400多年风雨的古堡墙城仍完整保存着,它紧紧地环抱着这个赵氏皇裔的聚居地。左上方高处是主建筑“完璧楼”,城里的民居家家大门朝向西北。远处青山遥遥在望。
面对这座古老的城堡,大宋王朝兴盛衰亡的历史画面不断从眼前闪过,不禁让人感慨万端。
陈桥兵变
公元960年五代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一夜之间黄袍加身成为一代君主,进而统一了中国,开创了宋朝三百多年的基业。北宋时期京城汴州的繁华景象,仅从一幅“清明上河图”中便可见一斑。你看汴河两岸房屋鳞次栉比,街市车水马龙。尤其在那座高大的拱形桥上,骑马的、坐轿的、推车的、挑担的熙熙攘攘,人流涌动,我们仿佛能听见那不绝于耳的谈笑叫卖、喧哗嘈杂之声。
然而这一页很快便被翻过。靖康之变,金兵攻陷汴京,徽、钦二帝和皇族全被俘虏北去,北宋就此灭亡。公元1127年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当上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皇帝。在南宋都城临安,人们一面听到岳飞“还我河山”的悲怆呼声,一面却听到那歌舞升平的悠悠丝竹。正如诗里所描述的那样:“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金国灭亡后,元军又苦苦紧逼而来。当然西湖歌舞是挡不住蒙古骑兵南下铁蹄的,南宋的皇帝们只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南逃。
历史的悲剧最后落到了一个年仅九岁的小皇帝赵 头上。公元1278年元将张弘范攻陷了南宋最后一个行都广东崖山。丞相陆秀夫抱着小皇帝投海殉国,整个大宋王朝便在这呼啸的狂风和滔天骇浪中被彻底埋葬了!
故事序幕
然而与赵家堡有关的人物赵若和以及其子孙的故事却从这里刚刚拉开序幕......
遗梦飘落硕高山
对赵范、赵义父子来说赵家堡不只是一个安身立命的窝,它更是一个皇室后裔世世代代割舍不下的梦。赵氏皇室有的支系已经被元军斩尽杀绝;有的支系已在苦难的岁月中飘散湮没,而自己是幸存的一支。要让子孙后代记住我们的祖先曾经主宰天下,一统江山曾属于赵家。说不定哪一天这大好河山重又归还到赵家的手中!这个梦不能丢,想丢也丢不了。于是他们便把它凝固在自己的城堡中。
当年高悬在北门上的石刻匾额“硕高居胜”被顽皮的村童踏在脚下,他们才不管什么皇帝、什么皇族后裔呢
皇族后裔的世俗生活
赵家堡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极具个性的古建筑,便是生活在那里的皇族后裔。能做到这一点,赵范、赵义父子功不可没。在物质上他们营建了一个能让子孙后代长期安居乐业的生存环境;在精神上他们激励了子孙后代不忘先祖的伟业和经历的屈辱,力求上进、建功立业。甚至希望赵氏子孙有一天能够重新主宰天下。
祖先的训导和奇特的习俗
赵氏家族一直保留有完整的族谱,在族谱中有一页是赵若和记述自己随皇上逃难,被元兵追杀的文字。若干年后已是明代官员的赵范,翻阅到这里无法抑制感情的波涛,用饱含血泪的笔墨在族谱空白处写道:“为子孙者读此篇而不痛哭流涕非人也”!他的这种思想感情对后代子孙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有时成为他们发奋图强的动力,有时又成为他们背负着的沉重的十字架。
我们在与赵家堡后裔的接触交谈中了解到,在他们生活中有些祖先世代流传下来的习俗,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每年过元宵节要举行“丁棹”仪式,这一年里结婚的,生子的都到祠堂来请客,全村16岁以上的男人都要来“吃丁棹”。可不要小看这每年一顿饭的凝聚力,它时时在提醒你是赵氏的后代。赵氏每增添一个人员都关系到家族的兴旺!
每年正月十八要“行社”,把各个祠堂、庙里的菩萨全都扛出来饶着村子游行。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关帝、财神等等被视为菩萨,自己的祖先也是当菩萨一样来敬奉的。在官厅里就有一个赵范的神龛,龛里的赵范泥塑像虽然简陋,但原先的赵范像是用名贵的沉香木雕成的,可惜解放初被烧毁了。而据族谱记载,官厅里每年正月十五在祭祖时还要祭“十八帝神像”。所谓十八帝神像是宋朝历代帝王的画像,当年由赵若和掌管。画像高约50厘米,宽约35厘米,藏在香木锦盒中,成为赵家的传家宝。五十年代还借到漳州展览过,后在文革十年动乱中遗失了。每年把从宋太祖赵匡胤一直到帝的十八位皇帝像拿出来祭供,这本身就是对皇室子孙的一种十分形象的教育。
再如每年正月的“考龟”活动,在场子里树起靶子,让赵氏子孙们参加射击比赛。分为50米、100米、150米三项,用火枪射靶。夺得前三名可获奖。奖品是让人意想不到的“龟”——用糯米粉蒸出来的既好吃又形神毕肖的龟形糕。小的10来斤,大的20—30斤。谁能把30来斤巨大的糯米龟扛回家就能引来许多羡慕的目光,是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村里的老人说,这是鼓励赵家后代不仅要学文也要习武,鼓励子孙通过各种途径建功立业。至于为什么要用糯米龟作奖品却谁也说不清楚。我们想“龟”与“归”谐音,是不是当初设奖的人期望子孙好好习武将来有一天能够回归北方,回归汴京?
还有一个很奇特的习俗那便是结婚新郎新娘全穿白衣白裤,新娘还外加一条白色的围裙。这些衣裤上除绣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外全部纯白。结婚时新郎新娘穿着这白色的“象头衣”拜祖宗拜天地。手里还拿着白布条。我们虽然没赶上这样的婚礼(一般是在过年举行)却有幸看到一位妇女从箱底翻出来的“象头衣”,我们问能不能请人穿起来拍照?他们连连摇头,原来这套衣服结婚之后就要收藏在箱底,平时不能穿。只有在父母去世时才重新拿出来穿,并把结婚时拿在手里的白布条扎在头上戴孝。等“作七”(人死后七天)后再收藏起来。遇有其他长辈去世也可再穿。最终这白色的“象头衣”随着自己去世时入葬。这种在结婚大喜的日子里把红白喜事纠集在一起,让人们即使在结婚时也不忘祖先、不忘“孝”道,不知是否与帝投海宋朝灭亡有关?
我相信历代祖先的身传言教和保留下来的种种习俗对赵氏皇族后裔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尤其在封建帝王的时代,它有着很现实的意义。它的影响还潜在着。赵家堡的人常常把一些“奇事”与赵氏家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比如:一块占地约一亩大的石头突然无端炸裂;如在赵家堡西边小池塘里在福建省第一次发现“野生水稻”;如赵家堡开始被重视开发,各地专家学者接踵而来;甚至连一棵枯死多年的老槐树发芽……他们希望这些都是赵氏家族兴旺发达的预兆。
皇室后裔众生相
毕竟时代不同了,曾经成为他们动力也是沉重压力的皇族后裔的身份,对于生活在赵家堡的人来说已经无足轻重。我们采访过许多小孩和年轻人,他们大多压根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是大宋朝的皇帝。在成年人和老年人中也有不少人只知道自己姓赵,不知是第几代孙。有一位老人,清晨戴着斗笠扛着锄头去干活,锄头柄上挂着一小瓶茶水,十分友好健谈,只可惜语言不通,加上满口牙齿已脱落,很难听懂一两句。我问:“您多大年纪啦?”他用手比划着“七十四岁。”“您姓什么?”“我姓‘刁’!”搞了半天才知道原来当地人把赵字念成“刁”。“您是第几代孙?”他摇着头说“不知道”……到了傍晚我们又碰见了他,他主动过来对着我们的镜头滔滔不绝地谈心,谈得很开心、很投入,也不企求我们理解和应答。那锄柄上挂着的小瓶里还剩着小半瓶茶水。一个挑担的妇女走过与他打了个招呼,他把那小半瓶茶给那妇女喝了……这就是赵氏皇族后裔的一员,勤劳、热情、慈祥、善良,生活得很满足,至于什么祖先的贵贱荣辱,什么皇室后裔的身份对他毫无意义。
当然以上只是一种类型,另一种是对自己祖宗的历史和皇室身份较感兴趣的。前面提到的赵和斌老人便是较典型的一位。他始终陪着我们拍摄、采访,充当导游兼翻译。他还写过一些小文章如《完璧楼隐义浅解》、《福耀贺兰》等。在我们临走时他开出一张单子,希望我们能给他寄去十几张关于赵家堡各个局部的照片。他对赵家堡的开发前景十分关注。还有些老人热情地为我们扛那些沉重的器材,穿小路、爬城墙不辞辛苦,让我们十分感动。我们还特意采访了赵家堡辈份最高、年纪最大的老人赵中林。老人近一两年来身体不好,长期卧床。当我们走进他那黑洞洞的房间里时,他已端坐在床边。他耳朵不太好,说话也不太清楚。当我问他多大年纪时,他抖抖地从床头翻出一张红色的带有十二生肖年代表,指给我看:他是属猪的,92岁!别看如今他这副老态龙钟的样子,早两年他还能吹奏乐器,在他手中还保存着宫廷里的南音乐谱,是用“五六工尺上标音的。可惜的是他已经吹不动了。他是赵氏第三十代孙。那么全村最小的、辈份最低的呢?那便是赵氏第三十六代孙,才4岁的赵宏伟。他见生人就躲,要他拍照就哭,等到我们混熟了,他才蹭到我们身边,趴在摩托车上和他的两个小堂兄一起似懂非懂地听我讲中国历史上有个宋朝,宋朝的皇帝就是他们的祖先……
但我由衷地希望他们能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不断提高文化知识,对自己祖先的事迹有所了解。对赵家堡的价值和前景有所关注。
92岁的赵中林老人在赵家堡辈份最高年龄最大,是第三十代孙。
赵家堡辈份最低年龄最小的三十六代孙赵宏伟才4岁,他正趴在摩托车上听我们讲他们祖先那遥远的故事。
一群赵氏孩童嘴里哼着“小燕子”的歌。当镜头对准他们的时候,哈哈,都害羞地争着往墙后躲
门槛高得几乎难以跨越。只有贵客到来才开正门,而且门槛要拆开放低。那时候要是有人敢这样蹲在门槛上,那还了得?
赵家堡默默地掩藏在福建东南的群山之中,400多年悄无声息。直到1979年仅仅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升为省级。直到2001年7月才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它的旅游资源价值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正如一些权威专家的评价:赵家堡“其布局立意,处处仍沿汴京之旧”,是“遗址丰富,建筑犹存”的“不可多得之古城堡遗址。”
据了解赵家堡内部的整修从2002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投入560万元。而全部修整完将投入5000万元,全部由国家文物局承担。我们深为赵家堡受到国家文物局的重视和保护而感到欣慰。同时我想提一点建议:赵家堡正在把居民往城外迁移,最好要有计划地保留一部分正宗的赵氏皇室后裔生活、居住在古堡里。不要把古堡变成一座仅供参观的空城。试想,如果古堡里清晨无人荷锄、牵牛下地;大榕树下没有孩子玩闹嬉戏;傍晚没有炊烟袅袅升起;潘池、杨池中没有鸭群游弋,池边没有羊在吃草……它还有什么意趣?留居在古堡里的居民,可接待游客住宿,只要干净整洁,设施略加改善即可。让游客与皇室后裔们聊天,领略古堡清晨、黄昏乃至月夜的情景。古堡留宿人数要控制,城里不搞任何现代娱乐设施,也不像周庄那样开满店铺茶楼,不要繁华嘈杂,它本来是山里农耕时代的一个古堡,保持它原有的特色。
又听说赵家堡外部四周将承包给有关公司,将要兴建300亩地娱乐设施。又忍不住想提一个建议:在古堡的四周要留出足够大的空间作为过度地带,保证古堡所需要的特有的环境氛围。现代娱乐设施要离古堡远些,再远些。千万不能让人在古城堡里听到哪怕是远处的现代舞厅歌厅的乐曲,看到哪怕是远处霓虹灯光的闪烁。这里应该保留那鸡鸣狗吠,更梆声声的幽远和宁静。
但愿这些都是杞人之忧。
三天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明天我们将要离去。面对墨蓝色的天穹和剪影般的古堡城楼,面对那弯如满弓的新月:古堡,我们默默地为你祈祷!
最后补充:
此堡环行20分钟可以走完,平常看完完全全村庄一个,敬请注意。
相关历史
与宋王朝遗梦
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堡,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建造历经四百年风雨,仍保存着完好的城墙、城门和大量的明代民居,这在全国实属罕见。
这是一座非同寻常的城堡,宋代赵氏皇族后裔在这里聚居四百多年,它牵连着大宋王朝的兴衰和皇族后裔一代代割舍不断的梦!
我们以为,我们可以拍下一组穿越时空的照片,迭印出宋室王朝的繁荣与浮华。我们以为,我们走进赵家堡时,就一脚踏进了漫漫数百年前的开封府
2007年1月,这座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的城堡又获得了福建省十大最美乡村的称号。不久前,记者带着几许好奇,走进了这藏匿于漳浦县湖西畲族乡的城堡——赵家堡。
从城头的荒草中,从坚硬的三合土墙的缝隙中,从官厅的高高的门槛和龙凤石鼓中,更从生活在城堡里的皇室后裔的面孔和表情中,读到了这个梦所包含的繁华与衰败,骄傲与凄楚,沉重与淡漠,无奈与希望……福建省漳浦县副县长林仲文的讲述带我们走进金戈铁马的朝代。
历史发展
公元960年五代后周的检点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一夜之间皇袍加身成为一代君主,仅从一幅《清明上河图》中便可见一斑。然而这一页很快被翻过。公元1127年赵构当上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皇帝。西湖的歌舞挡不住蒙古骑兵南下的铁蹄,南宋的皇帝们只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南方逃亡。
历史的悲剧最后落到了一个年仅九岁的小皇帝赵呙头上。公元1278年,元将张弘范攻陷了南宋的最后一个陪都广东崖山。丞相陆秀夫抱着小皇帝投海殉国,整个大宋王朝便在呼啸的狂风和滔天骇浪中被彻底埋葬了!然而与赵家堡有关的人物赵若和及其子孙的故事却从这里拉开了序幕……
很少有人知道,在宋史的最后一页中,大将张世杰带领十六艘船只夺港而出,这些船只很快又被风浪淹没了。可是几乎没人知道,其实有四艘船侥幸逃了出来。
岁月匆匆,一转眼元朝统治结束了,世间成了明朝天下。传说赵氏改姓黄后,因与一家黄姓结婚而被人以同姓通婚罪告上“法庭”,赵氏遗裔这才不得不公开了秘藏的族普予以“辩护”。明洪武十八年经朱元璋恩准,这些宋皇室的后裔获准恢复赵姓。明万历二十年,赵若和的第九代孙,官至户部郎中、浙江按察司副使等职的赵范在告老还乡后,便决定把家迁往内地。他选中了漳浦县湖西盆地东南侧,依傍着硕高山,在这块宝地上大兴土木。这里青山环抱,远避海盗侵害和城市的纷扰,田土肥沃,树木繁茂,可以养老课子,可以聚族蓄众。
赵家堡之所以能美名流传,得益于其主人赵范、赵义父子的功勋与仁义之心。1580年,户部郎中赵范奉旨督饷雁门,他积极修整工事、犒赏将士、慰问边民,赢得边境军民的称赞。他也因此获得神宗皇帝的褒奖:“立功奖赏,黄金百两,白银千锭,绮罗百匹,随往文武官员、运率兵丁各升一级。”(见《赵家堡族谱》)
赵范首先建造了“完璧楼”,再筑城墙及府第。他的儿子赵义继承父志又建造了外城,并在城中建造了大片的园林、庙宇和房舍。明祯十三年(1639年)赵义病逝。此后这座占地173亩,外城全长1082米、内墙长220米的古堡几乎没有再做过重大的修建。
完璧楼是赵家堡的核心建筑,完璧楼正门上嵌有青石匾,阴刻“完璧楼”三个形书字。这是一幢闽西南的方形土楼与北方四合院相结合的建筑,同时更是一座军事城堡,设有射箭孔、观察哨、暗道、水井、排水沟包裹在又高又厚的坚实土墙里,十二公分的厚木板门有着防火攻装置。或许赵氏家族有过太多的逃难经历,或许是当年闽海倭害严重,或许……造就了他们过多的攻防心理。
再现汴京风光,把民居建筑与园林艺术相结合,是赵家堡的一大特色。在官厅前与西北面的城墙之间有一个很大的池塘,叫做“莲花池”。中间有一条小堤把水面隔成两块。当地人把这内外池塘叫做潘池和杨池。潘,奸臣潘仁美;杨,忠良杨家将!而在那拱桥与平桥连接处的桥板上用隶书刻着“汴派桥”三字。我们知道,当年汴京经历了几次黄河泛滥,宋代建筑多被埋在七米深的黄土之下了。明洪武年间曾在原大内的遗址上重新建起高阁,迎龙碑于阁中,称龙亭。龙亭前的大路将一个小湖劈为两半,湖水一清一浊,俗称杨潘湖。这当然不只是巧合,不信再看:在赵家堡的佛庙边有座聚佛宝塔,塔高9.95米,正好上汴京宋代铁塔的十分之一,而且造型也与铁塔一样又高又瘦。赵家堡从来没有水灾之患却造了一座禹庙,并摹刻了岣嵝碑立于庙侧。而明代汴京也有禹庙,也有岣嵝碑。至于那小小的拱桥,造桥人怕世人不能把它与《清明上河图》中的拱形桥联想到一起,还刻意刻上“汴派桥”三个大字来提醒人们!环绕赵氏府第的还有辑卿小院、读书处、佛寺、武庙等公共园林和礼仪祭祀建筑。
“完璧”使人想到“归赵”。陪同记者的林副县长道出了深藏在“完璧楼”的秘密:“完”上宋下元出一字;璧字本来是上下构,有意把它写成左右结构,又把玉字省去一点,让王字隐藏在启(房屋)字下面表示赵若当年隐居、讳姓。而把辛字拉长表示度过艰难辛苦的日子。“楼”字则把右上部分草书成宋字,又与女字连成一个“安”字,表示着宋裔子孙能够安居乐业,发扬光大,永放光芒!
如果说赵范父子“克隆”故都汴京城来营造赵家堡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么更有趣的是前几年,开封市预备恢复宋代龙亭旅游景观,为了更接近历史真实,竟派人到赵家堡来学习交流!据说一个皇室后裔聚族而居长达400多年,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但毕竟时代不同了,皇族后裔的身份对于生活在赵家堡的人来说已经无足轻重了。如今遗梦不再,许多小孩和年轻人,他们大多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是大宋朝的皇帝。只是每年过元宵节都要举行“丁棹”仪式,这一年结婚的,生子的都要到祠堂来请客,全村16岁以上的男人都要来“吃丁棹”。隐隐约约地,还在提醒你是赵氏的后代。谁能把这30来斤巨大的糯米龟扛回家就能引来许多羡慕的目光,至于为什么要用糯米龟做奖品却谁也说不清楚。我们想,或许是“龟”与“归”谐音吧?
当我们要走出赵家堡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此时落日的余辉映照它的外城墙体,仿佛为古城抹上一层淡黄色的油彩。有一种历史沧桑感。回过头,一头老黄牛刚刚走出城门,后面跟着一个戴着斗笠、扛着锄头的村民下地去干活;再远处是几个活泼可爱的小孩在几块硕大的石碑上游玩嬉戏;身旁的小羊羔在静静地吃草……如今一切已归于平静。赵家堡也成为福建唯一的皇城,中国幸存的皇族与古堡,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微缩版的汴京
赵家堡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素有“微缩版宋朝汴京”之称,它是宋朝灭亡后,赵家皇族后裔在元兵追杀下隐姓埋名,立意聚族而居的建筑群;是为思慕祖宗帝业,仿北宋古都开封布局建造的防寇城堡,始建于公元1600年,1604年内城建成,此后多次扩建、修建。
历史上的汴京设有外城、内城和大内三重,赵家堡也设置了外城、内城和完璧楼三重。外城墙周长1082米,其平面呈正方形,依山势起伏,南高北低。内城位于城堡的正东角,周长222米,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城堡城门匾刻分别为:东门“东方巨障”,北门“硕高居胜”,西门“丹鼎钟祥”,南门封闭以表不再南逃之意。堡中建筑立意处处可见留恋皇室之意。
赵家堡城中建筑复制于旧汴京。北宋故都汴京在明代时因经历多次黄河泛滥,宋代建筑大部分被泥沙覆盖在7米深的地底下,但高耸的铁塔、潘杨二湖和古炊台仍然可见。这一切均被复制于赵家堡,只不过石塔代替了铁塔,高度只是铁塔的十分之一。莲花二池代替潘杨二湖,在莲花池中建有类似潘杨二湖中间的石桥,建造者唯恐世人不理解其苦心,还在石桥上刻有“汴派桥”三个大字。
1984年起,北京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士元、国家文物局总工程师罗哲文等古建筑家三次考察赵家堡,并欣然命笔题之:“其布局立意,处处乃沿汴京之旧”,一语道破了赵家堡的天机。
赵家堡里还居住宋代赵氏的第31世至第35世子孙700多人, 就没落王族聚集而居数百年仍然保持完好的城堡,赵家堡可以说是全国的唯一,甚至是世界的唯一。
景区门票
全票:10元
其他优惠:老年人、军人、残疾人免费
导游:10元/1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4 16:34
目录
概述
历史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