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城墙,又称罗城,城内中部和北部为子城河和城墙,平地部分在南部,现存出入口在西南,内城内海拔基面4.6米。
文物特征
内城墙呈方形围成内城,城墙外侧周长约1500米,高11-15米,墙基宽约30米,上宽10-15米。1986年,考古工作者对内城墙进行了解剖,所开挖探沟位于南部的内城墙,南为内城河,北为农田。正南北方向布方,探沟南北长30.5,东西宽4米,发掘深度7.14米。经过发掘,共发现土层15层,其中第1层为耕土层,第2A-6A层为城内堆积,2B-4B层为叠压城墙的晚期堆积。4B层下开口有一墓葬,编号墓1。此墓南北长2米,东西宽0.75米,残深0.22米,头向南,墓内有牙齿和锈蚀的铁钉等。城墙堆积共九层,系用土一层层堆积,剖面呈坡状堆积。包含物有印纹陶、原始瓷、灰陶等残片,其中5A层为红烧土层,出土陶片较多,包括完整的陶鬲以及罐、盆、鼎、碗、钵等器物。第9层下叠压两条水沟,北侧沟宽3.2米,深1.06米;南侧沟宽0.8,深0.5米。与中原地区同时期城址不同,淹城内城城墙未经夯筑,直接用土一层层堆筑,与周边土墩墓的营建方式相同,属江南地区商周时期特殊的筑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