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形成机制
库兹涅茨提出的储蓄转变为投资的机制
资本形成
机制,是库兹涅茨(Kuznets)提出的
储蓄
转变为
投资
的机制:储蓄本身并不能确保转变为资本,只有当储蓄有效转变为投资时,才能给
经济增长
提供资本支持。
资本形成
机制的
市场化
是一项系统工程。
机制简介
从宏观
风险控制
角度考察,须以经济与金融的
协调发展
为背景,依托于金融制度的整体变迁,即金融制度视实体经济状况而采取的调控深化和适度深化战略。
资本形成
机制
市场化
就其内容而言,它包括国内
储蓄
、国外储蓄、投资、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等,涉及
利率市场化
、外资引进与调控、投资体制改革、金融市场发展诸领域,其中
资本市场
的制度创新是形成
社会剩余
充分动员和高效配置机制的核心环节。
内在因素
1、进行
储蓄
和投资的
经济主体
不同 2、经济主体的
消费倾向
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等决定了储蓄
3、资本的边际产出或
回报率
和资本价值的预期变动等决定了投资
涉及问题
影响因素
1、可供利用的
储蓄
资源
2、
投资需求
3、
储蓄
转化为投资的形式和渠道
三个因素
二、
资本形成
作为
储蓄
到投资的转化过程,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1)、必须有
储蓄
可资利用。作为经济社会新增产出用于
消费
部分的互补——
储蓄
是
资本形成
的物质基础,是资本形成的
供给
力量。
(2)、必须有
投资需求
。
投资需求
是
储蓄
转化为实际投资的动力。
(3)、
储蓄
供给
与
投资需求
相互结合、由此达彼的途径、形式。其效率显然是
资本形成
的供需双方得以实现的制约。笔者仅限于对转化途径中
资本市场
相关内容的讨论。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
资本形成
,构成
资本形成
机制。
从量的关系来看,
储蓄
供给
水平将最终决定着
资本形成
的数量,超过储蓄供给的
投资需求
是没有现实物质基础的。而
投资需求
不足,现实的
储蓄
供给
也难以形成实际投资。从质的关系来看,
储蓄
供给
与
投资需求
的物质结构是否匹配不仅制约着当期
资本形成
的量,动态地看还制约着后期资本形成的质与量。当
储蓄
—转化的现实效率发挥其使
资本形成
供需双方得以实现的桥梁作用时,资本形成机制的结果——实际投资便于质、量两方面呈现出复杂的可能与现实。这便是
资本形成
机制。
资本形成
机制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宏观层次形成机制指国家
产业政策
、外贸政策、收入分配政策、
财政政策
和
货币政策
等
宏观经济政策
如何与
储蓄
供给
,
投资需求
,储蓄—投资转化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最终决定着资本形成。中观层次形成机制指这种机制在不同区域,
各级政府
、不同市场间等层面的展开。而微观层次形成机制指以自我行为决定的
利益最大化
的微观经济主体在
资本形成
上的作为。
在
资本形成
机制的三个层次中,广而高的维度是低而窄的维度的外部环境,低而窄的维度是广而高的维度的基础。如权利与义务健全匹配的微观经济主体会对信息链和
经济参数
系统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并据此决定其
资本形成
。以上两个序列并非三个层次的
资本形成
机制之间关系的全部,其各层次还存在着辨证的制约和互动。当人们放弃
各级政府
行为一致的严格假设后,宏观经济政策不得不考虑各级政府行为的差异对
宏观调控
的制约,而宏观调控的初衷即是调节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其目的。各层次
资本形成
机制内部同样存在不同维度的依赖、制约,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要讨论的问题。
机制契合
货币政策与资本形成机制的契合
摆脱把货币看成是
经济活动
的一层面纱的“
古典学派
的两分法”,
现代货币
学派更强调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1、利率对资本运行机制的作用
家庭、企业、政府部门作为
资本形成
供求两方面形成的
经济活动
主体,其决策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这些因素中
利率
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利率也是
货币政策工具
之一,从而货币政策通过利率与
资本形成
机制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利率
对
储蓄
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体系中
货币资金
的净
供给
者——居民。企业作为
货币资金
的净需求者,其对
利率
的敏感性体现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而政府作为
宏观经济政策
的制订者,在实现其政策目标过程中
利率
并不必然是左右其决策的因素。正因为
利率
仅是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他社会经济因素有如:家庭结构。社会保障体系、人口增长、赡养比率和对教育的态度等等,经济学家基本接受
储蓄
具有
利率
弹性的观点的同时,不得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居民储蓄
只有通过投资转移到生产和
流通领域
才能形成
实体资本
,才能完成
资本形成
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利率
通过影响投资的成本和
收益率
来影响
资本形成
。低
利率
政策有利于刺激投资,促进资本形成,扩大生产规模,加速经济增长,因而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利率水平的管理。当然,在固定影响居民
储蓄
行为非
利率
因素后,利率的变动使储蓄
供给
和
投资需求
此消彼长,使利率水平的调整必须兼顾
资本形成
的供求两个方面。
2、
货币供应量
对
资本形成
机制的作用
经济货币化
使货币成为实质
资本配置
的媒介,追逐收益率变动的实质资本使货币与实质资本之间存在着
替代效应
。同时,切实生产能力的形成、实质资本的聚集以一定
货币资本
为前提,则货币与实质资本之间存在着互补效应。这两个效应使货币像实质资本和
劳务
一样具备了生产性,因为没有资金生产就无法维持,从而持有
货币资本
获得了从实质
资本收益
中分离的收益。这样以收益为基础货币资本与实质资本的
替代效应
丰富了,
金融资产
的繁荣便是佐证。基于此,
货币供应量
不足难以支持
资本形成
,而供应超过经济增长的需要会产生
金融资产
膨胀、
消费
上升、实际
储蓄
下降,从而有资金保证的投资下降。
以
通货膨胀
为例,
货币供应量
对
资本形成
的影响还要考虑
经济主体
的差异。在
通货膨胀
中,
工资水平
较之物价上涨变动的滞后,使企业部门可获得更多的投资利润,从而一方面
投资需求
增加,另一方面
储蓄
倾向较高的利润所得者收入增加,直接提高了社会储蓄
供给
水平。政府依靠向
中央银行
借款来弥补
财政收支
赤字
,实际上向私人部门征收了直接性的
通货膨胀税
,再者累进税制使政府的常规性税收因通货膨胀提高
名义收入
而较大增长,从而将一部分资源转移到政府手中,增加
资本形成
的
储蓄
供给
。
资本形成机制
财政政策与资本形成机制的契合
国家财政
是以国家为主体的
分配关系
,
财政分配
通过
财政收支
参与
社会产品
分配。
财政收入
是国家对一部分
社会产品
的占有,其来源于社会经济其他部门收入,即其他部门可能的
储蓄
或投资。而其他部门的收入或预期收入的变化又直接影响其自身的
储蓄
或投资。
财政支出
是国家对已占有的
社会产品
的支配和使用,
财政收入
减去政府的
经常性支出
是
政府储蓄
。
政府储蓄
向
政府投资
的转化本身就是
资本形成
的一个重要途径。
1、
财政收入
对
资本形成
机制的作用
税收作为政府参与
社会产品
分配的工具,对人们的储蓄和投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其表现为三种效应:
(1)、
替代效应
,即通过
储蓄
征税改变
纳税人
的储蓄收益,从而变化着人们的储蓄与
消费
。
(2)、
收入效应
,即通过
税收
改变
纳税人
的
可支配收入
,为维持既定的
储蓄
水平而增减
储蓄
。
替代效应
和
收入效应
对
储蓄
总水平的影响,取决于作用方向相反两个效应的强弱对比。
(3)、金融效应,即税收造成不同
金融资产
的收益乃至风险的相对变化,从而影响人们选择多样的金融资产组合方式进行
储蓄
。同样的意义上,私人部门储蓄取决于
可支配收入
和
边际储蓄倾向
,政府课税对私人部门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可支配收入和税后
收益率
,从而边际储蓄倾向的影响来实现的。
私人部门
投资规模
对
税收
的敏感通过两种效应体现:一是
替代效应
,即
投资收益率
下降,使
纳税人
以其他行为如
消费
替代投资。另一是
收入效应
,即
投资收益率
的下降,减少了纳税人的
可支配收入
,而纳税人为维持以往的投资水平而增加投资。
投资收益率
改变带来的两种变化方向相反效应的最终结果,取决于人们的
风险偏好
。偏好风险,
收入效应
大于
替代效应
;厌恶风险,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从
投资总量
看,税收增长减少了私人部门可支配的财力,从而产生了对
私人投资
的挤占;同时政府的税收又用于提供改善私人部门投资环境的
公共产品
,从而可以提高私人部门投资的效率,促进私人部门投资。税收对
投资总量
的净效应,取决于两种作用力的相对大小。
市场配置
下的
投资结构
与
产业结构演进
,难免会产生重复建设的浪费和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财政通过
税种
的增设、
税收减免
或优惠的配合作用于私人部门投资决策的成本、收益,引导
投资结构
及
产业结构
,使之符合国家
产业政策
。对于
投资结构
的影响还体现在
政府投融资
活动中,从而
财政支出
对
资本形成
的作用纳入视野。
资本形成
机制
2、
财政支出
对资本形成机制的作用
财政贴息
是
财政政策
中对
产业结构调整
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对一些需重点扶持的基础产业和微利行业的贴息,可以有效地引导资金的投向。其与信贷投放结合运用,可以弥补
货币政策
在
结构调整
方面的一些缺陷。
财政投资
直接促进
资本形成
,在
市场经济
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其投资领域集中于
市场机制
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对于
资本形成
财政投资
的作用体现在:改善投资环境、实现
产业结构合理化
并促进
产业结构高级化
。其作用以一定时期的财政财力为限。
财政投融资
将
财政分配
和
再分配
获得的
财政预算
内划拨的建设资金。财政让渡的资金,以
政府信用
为基础融通的资金投资于贯彻有关
经济政策
和社会发展政策的项目。其不以盈利性项目为
主要目标
,但其有偿性区别于
财政投资
,并且是
财政投融资
的发展基础。在
市场经济
环境中,经济建设单纯依靠财政投资的格局已经被打破,
财政投融资
体制在财政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充分调动多元化的投资力量,更加充分的实现财政投资对于
资本形成
的作用。
资本形成
机制
(三)其他
宏观经济政策
与
资本形成
机制的契合 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财政政策
。
货币政策
,这种依赖体现为手段、工具的依赖、政策目标的依赖及目标实现对宏观经济背景的依赖。然而,这种依赖并不否认其他
宏观经济政策
对于
资本形成
机制独立的
经济意义
。
产业政策
致力于
产业结构
的完善、升级。从资本角度看,
产业结构调整
的关键在于
资本存量
和增量的调整。借助于
资本形成
机制的运行,资源实现在不同产业。部门、地区之间的转移,从而实现对
产业结构
的调整。借助于财政、指导方针等手段,
产业政策
对
资本形成
机制的作用体现在以其政策意图为导向,对资本形成的量(既包括存量,又包括增量)及结构进行的限制。
收入分配政策通过调节
国民收入
的分配结果,作用于
资本形成
机制。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一次循环的结果,收入分配政策是本次资本运行结果的评价,其明显的鼓励和抑制是国民经济
储蓄
。投资能力调节;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一次循环的开始,收入分配政策是未来储蓄、
投资能力
的形成,其
国民收入
良性循环的动态意义明显。
对外经济贸易
政策对
资本形成
机制的作用的综合性体现在,其在开拓资本形成的外部来源的同时,其作用与其他
经济政策
息息相关。对
出口导向
。
进口替代
体现了不同产业结构的安排;外贸退税、
保护关税
。
优惠税率
影响不同主体的
储蓄
,投资能力。
资本形成
机制顺畅运行是
宏观经济政策
有效传导的保证 资本形成的实现机制有财政实现机制和金融实现机制。在中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财政实现机制占主导地位。随着
经济体制改革
的推进,
国民收入分配
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改变了中国
国民储蓄
和国民
投资结构
。居民和企业通过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和
再分配
所获得的收入不断增长,其投资能力增强;政府可支配的收入则不断减少,其投资比重下降。
社会资本
形成实现机制由过去的政府集中
储蓄
。直接实物投资的方式,转化成多元化
储蓄
结构和多元化的间接价值投资的实现方式。
这种
资本形成
方式的转变,其本质是
国民收入
向资本的转化通过市场实现,即资本形成是以金融方式实现。
资本形成
的金融实现机制包括:一种是以
股票
、
债券
、
投资基金
等为载体实现
储蓄
向投资转化的
资本市场
直接实现方式;一种是以银行信贷为载体,通过
银行存款
和
银行风险
贷款的形式实现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银行体系间接实现方式。而随着中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进一步建立、完善和发展,
资本形成
的直接实现方式——
资本市场
实现方式将越来越重要,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基于
宏观经济政策
与资本形成机制的契合,则资本形成的
资本市场
形成机制的顺畅运行,是宏观经济政策有效传导的保证。
(一)
资本市场
对子
货币政策
的传导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是
货币政策目标
得以实现的中介,也是
货币政策
实施和发生效应的过程。
资本市场
对于货币政策的
传导机制
渠道多样,笔者以
资本形成
机制中的
消费
、
储蓄
、投资及其宏观层次为例进行描述。
1、财富效应理论
“
财富效应
”是指
资产价格
的上升使持有者财富增加,并导致
消费
支出增长的现象。在
资本市场
下,金融财富是
消费
者毕生资财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其金融财富上升时,
消费
者的毕生财富增加从而消费支出也会随之增加。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为:
货币供应
M增加——股票价格上升——财富增加——
消费
增加——产出了增加。
2、
托宾q理论
托宾的q值为企业的
市场价值
与企业重置成本的比率。q值大于1,相对于公司的市场价值而言,
实物投资
会变得相对便宜,公司可通过发行较少的股票获取实物资本,实现新增投资支出。那么,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为:
货币供应
M增加——
货币利率
下降——股票价格上升、q上升——投资
支出
I增加——
总产出
Y增加。
3、
资源配置效应
资本市场
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
价格机制
的作用来改善
资源配置
的效率,资源配置的效率可以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果
资源配置效率
低,单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很难拉动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效率结构上的体现之一便是
产业结构
的优化。这一传导过程为:货币供应M增加——
优势产业
金融资产价值上升——资源配置效率——上市公司
筹资规模
,
投资规模
增加——
产业结构优化
。
(二)
资本市场
对子
财政政策的传导
财政政策
作用于经济增长,也存在着一个类似于
货币政策
的传导机制。财政政策通过
政府支出
或税收来影。向
资本形成
机制中的需求和投资因素,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资本市场
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
税收
对于总供求的调节中,如实施扩张性的
税收政策
,减少税收。降低
税率
、扩大减免税范围,则会增加居民的收入,增加居民的证券投资需求和
消费需求
,从而促使
社会总需求
增加。应对总需求增加的企业得扩张性的税收政策之利,保证投资增长的收入增加,伴随投资增长,从而社会
供给
扩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利润,从而促进证券价格的上涨。证券价格的上涨,又会产生对于
消费
和投资的进一步刺激。而与
资本市场
直接相关的税种,也是税收政策影响总供求的变量。
对
财政支出
而言,
资本市场
的存在使政府可以利用财政融资、
财政贴息
、参股、
担保
等方式,增强
政府投资
的杠杆作用,有效地带动整个社会投资。对于
政府投资
应当进入的领域,
资本市场
为政府拓宽
融资渠道
。提供流动性,分散投资风险,同时通过
资本市场
为各
经济主体
提供政府政策信息,引导各经济主体行为,扩大
财政政策效应
;对于
政府投资
应当退出的领域,借助资本市场提供的各种方式,如售股变现、
兼并收购
、
债权转股权
、
企业托管
及
破产清算
等来实现;对
风险投资
,政府借助资本市场采取参股、
担保
、
贴息
等
间接投资
方式引导
民间投资
,同时资本市场为
风险资本
提供进入和退出机制。
资本市场
对于其他
宏观经济政策
同样存在着不同的影响,如为
产业政策
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部分售股变现。兼并收购。
破产清算
,风险投资等。
资本市场
拓宽了个人的收入渠道,形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
个人收入
分配的机制的同时,拓宽了收入分配政策实现途径。由此可见,
资本市场
对于宏观经济有效传导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宏观经济意义凸现。
参考资料
货币政策与资本形成机制的契合
.资本运作.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0 09:57
条目作者
小编
资深百科编辑
目录
概述
机制简介
内在因素
涉及问题
参考资料
Copyright©2024
闽ICP备20240729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