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周帖》为《
十七帖》第二十通尺牍。草书,3行,29字。是
王羲之向周抚询问谯周后代
谯秀情况的信函。书法风格纵引横张,方圆兼备,刚柔并济。
听说
谯周有个孙子
谯秀,他隐居不仕,现在就在您那儿,不知道此人是否名符其实具此志节?此事令人念念不忘,期待您的回信。
《谯周帖》文中“谯周有孙,高尚不出”后缺失一字,根据文意,是指谯秀。谯秀,字元彦。谯周之孙。秀少而静默,不交于世。
桓温于347年(晋穆帝永和三年)率师平定在蜀自称汉国的
李势,居留成都三十日,举贤旌善,蜀人悦之。桓温荐举谯秀,然谯秀终不愿出仕。“高尚”一词指“志行高洁的人,隐逸之士”。
馆本《谯周帖》与《淳化阁帖》所收刻的《谯周帖》分行不同:馆本《谯周帖》自“云谯周”至“高尚不”为第一行,淳化阁帖的《谯周帖》自“云谯周”至“不出今”为第一行。以馆本《谯周帖》来分析作品的章法:首行字势特征是由小及大,第二行相反,上大下小,中部更小,末行与第二行互补,上下小,中间大。如此一来,行与行之间产生了避让、穿插关系,使全局章法的纵势与横势互相照应。
王羲之尝谓:“紧则劲,险则峻”(《记白云先生书诀》)。《谯周帖》“出、今、所、在”四字,笔画的提按转折交代得十分明确,点画稳定、扎实。“出今”二字用笔开张、劲拔,结体险峻。“出今”两字作一字书,几不可视,与《
侍中帖》“侍中书”三字作一字写一样,这种“字群结构”具有展现草法结构美和突出连绵笔势魅力的双重品格,它的出现,是王羲之对草书艺术的杰出贡献,标志着草书在东晋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草书的表现性由此获得更大的空间,而且,“字群结构”还是理解王羲之今草书艺区别于汉魏草书的关键。
《谯周帖》笔意精到,点画方圆并用,结字平中寓奇。泯没了章草中的波磔,朴厚灵和之气溢于纸墨之外。《谯周帖》作草若真,从容不迫,动中有静,静而多妙,具有内在的意蕴美。偶尔牵丝带笔,似断还续,体势飞动。在章法上,前笔有绪,后笔有起:有绪是为了牵引下文,有起是为了承接上字。字势虽断而神合,血脉流通。字形或大或小,点画有粗有细。古雅遒劲的风格在《谯周帖》中得以表现。
谯周,字允南,三国时益州
巴西郡南充国(今四川南部县)人。耽古笃学,精研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
诸葛亮领益州牧,命谯周为劝学从事。后主
刘禅立太子,以周为仆,转家令。说后主降魏,蜀地因此免遭涂炭。
谯秀,字元彦。谯周之孙。《
晋书》载:“秀少而静默,不交于世,知天下将乱,预绝人事,虽内外宗亲,不与相见。郡察
孝廉,州举秀才,皆不就。及
李雄据蜀,略有巴西,雄叔父骧、骧子寿皆慕秀名,具束帛安车征之,皆不应。常冠皮弁,弊衣,躬耕山薮。”347年(永和三年),桓温平蜀,曾书《荐谯元彦表》推荐谯秀。逢萧敬叛乱,谯秀避乱宕渠川中,年九十余而卒。王羲之所说“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正是指谯秀。王羲之欲打听他的下落,并想让周抚证实是否如同人们所说的那样,具有“高尚不出”的志向,羲之年轻时亦无廊庙志,晚年主动挂冠归田里,皆与谯秀的志向合拍。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
东晋著名书法家。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
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
扬州刺史
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
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
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
王导之侄。曾与
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
张芝,
正书学
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
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
初月帖》、《
十七帖》,正书以《
黄庭经》、《
乐毅论》最著名。
《十七帖》中的多封信札,是王羲之写给他的老朋友
益州刺史周抚的。因为第一封信开头是“十七”二字,于是统称为《十七帖》。《十七帖》丛帖共二十九帖,目录如下:
《十七帖》目录主要依据收藏于
香港中文大学的孔氏岳雪楼本《十七帖》,孔氏岳雪楼本为“僧权”全本,摹刻于
南朝梁内府所藏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