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
东晋著名书法家。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
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
王右军。后因与
扬州刺史
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
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
王导之侄。曾与
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
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
草书学
张芝,正书学
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
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
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
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侍中帖》帖首“侍中书”三字,
笔势贯注而下,仿佛把三个字当作一个字来写。王羲之写
今草,时常把笔势扩大到单字以外,一笔写出几个字。由于笔势的拓展,他的草书造型也突破了以单字为造型单位的旧法,可以由两个或三个单字的形态集约为一个造型单位,形成了大于单字结构的“字群结构”。
王羲之的“字群结构”中,笔势放逸生奇的品格突现出来了。在这里,笔锋不再是被动地依循每个字的草法结构所设定的路线而运行。飞移的笔势,仿佛蹈厉赴险,使一些笔画姿态发生了变异的“情节”,也就是说,笔势也具有了舍正生奇的“
赋形”功能。例如“书”字,王羲之作单字来写时,第一笔通常写成短斜竖,但在“侍中书”这个字群结构里,为了顺应笔势,这一笔和“中”字的末笔长竖连成一笔直竖了。这样,不仅运笔的路线发生了变更,运笔迹化的姿态也发生了易斜为直的变化,而且“书”字的其他笔画因此有了相应的调整。即使其他笔画仍然按常式写出,“书”字首笔姿态的变化也会波及该字结构的疏密虚实关系,使字势出现“临时从宜”而“
不主故常”的妙趣。
关于“侍中书,书徐侯遂危笃”一句,《侍中帖》拓本中为:“侍中书、徐侯遂危笃”,“侍中书”和“徐侯”之间为一“顿点”符号——“、”。对于这个符号和“涂(徐)”有几种见解,今录如下:
02、刘秋增、
王汝涛、刘锡山编著《王羲之志(附王献之志)》释作:“侍中书白,徐侯遂危笃”。编著者将“、”号释为“白”字,“徐侯”未改释;
02、《王羲之书法全集》第四卷,江吟、宋行标编著。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8;
03、《王羲之志(附王献之志)》,刘秋增、王汝涛、刘锡山编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