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希仁,1931年生。1952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电机系,通信与
计算机网络专家。任教近50年,为军队和国家的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所领导的课题组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个
甚小孔径地球站卫星通信系统的网控中心、中国第一个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网控中心,是中国分组话音通信的倡导者。
人物简介
先后在
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张家口),
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西军电,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兵工程学院(重庆)和
通信工程学院(南京)任教。现任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自动化学院教授,全军网络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总参通信部科技创新工作站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和
中国通信学会会士,IEEE高级会员,《
电子学报》编委,
大连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曾被评为全国和全军优秀教师,获国家和军队级科技进步奖多次以及全军通信系统有突出贡献优秀科技人员奖和
总参谋部人梯奖。研究领域是网管系统和卫星通信网控系统,领导和参加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商用和军用的
VSAT卫星通信网控中心。负责主持翻译出版了多部
计算机网络方面的
世界名著,如Comer的《TCP/IP》(三卷),Stevens的《TCP/IP》(三卷),Forouzan的《TCP/IP》,Stallings的《
数据与计算机通信》、《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及《高速网络》等。
主编的《
计算机网络》是中国国内影响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入门教材之一,被很多大学采用,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
人物经历
1952-1958年 任解放军张家口通信工程学院助教。
1958-1963年 任解放军西安
军事工程学院助教、讲师。1963-1977年 任解放军重庆通信兵工程学院讲师。
1977-1999年 任解放军南京通信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2000年8月 任
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
自动化学院教授。
2000年8月 退休。
2000年11月 任解放军总参通信部
科技创新工作站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3年12月 至今任
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系兼职教授。
人物生平
背景
谢希仁,1931年2月27日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
晋江。父
谢玉铭(又名谢子瑜)曾任多所大学的物理系教授和系主任,母张舜英长期在中学任教,因此谢希仁从小受到了良好的
家庭教育。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随父母亲南下逃难,先后在
汉口、长沙、贵州
惠水和花溪,以及
福建长汀的多所学校就读。1947年毕业于鼓浪屿英华中学。
大学
1947年秋,年仅16岁半的谢希仁考入了
清华大学电机系。1952年毕业后,自愿参军到待遇较低的部队,被分配到
张家口通信工程学院,开始了他献身国防教育事业的生涯。1954年因教学工作成绩优异立
三等功1次。
任教
1958年夏,张家口通信工程学院迁到西安,改名为
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
西军电)。1962年,谢希仁被评为讲师,并再立三等功1次。1963年夏到重庆
通信兵工程学院任教。1977年2月到重新组建的
解放军南京通信工程学院
卫星通信教研室任教。
筹建通信网络
1978年负责筹建
通信网络专业。1979年任副教授,1980年被派往日本进修计算机软件,回国后负责全军的计算机培训工作。1981年任教授。1982年开始招收通信与
电子系统专业的硕士生。1986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的
博士生导师。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
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解放军总参通信部
优秀共产党员。1993年立
二等功1次。1994年被评为通信工程学院模范共产党员。1995年被评为
全国优秀教师。1998年获解放军
总参谋部人梯奖,被评为全军
通信系统有突出贡献优秀
科技人员。
编写教材
1983年,任总参通信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5~1993 年,任
江苏省
微电脑应用协会副理事长。1987年4月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4站点分组话音数据综合通信实验网,在《电子学报》发表分组话音通信的综述论文。1990年出版专著《
分组话音通信》。1988年被推荐编写《计算机网络》
统编教材。1997年被推荐编写“九五”高校国家级重点教材《
计算机网络》。该教材先后在
人民邮电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了8个版本,曾两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奖,成为高校最受读者欢迎的本国
计算机网络教材。
承担国家项目
1989年对中国首次引进的云岗VSAT卫星通信中心站
网管软件进行分析与改进(国家重点
科技攻关项目),此项目获1994 年军队
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的“八五”国家重点企业技术开发项目“稀路由VSAT卫星通信系统”,被评为1995年国家电子十大
科技成果之一,获1996年
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世纪90年代初,负责研制国内第一个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网控中心,此项目获2003年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负责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金桥网综合网管系统”通过了
信息产业部的鉴定,是国内第一个实用的综合网管系统。
从事军队高等院校的教育近50年,直接教过的学生超过3000人,为军队和国家的高级工程
技术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出版图书
通信贡献
1984年,谢希仁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第三次计算机局部区域网络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局部地区网络中的话音业务处理》的学术论文,在中国首次提出应当开展分组话音通信的研究。他在南京
通信工程学院带领一批研究生进行了分组话音通信的深入研究。他们的目标不是仅仅发表几篇学术论文,而是要自己设计和实现一个能够进行分组话音通信的实验网。1987年,谢希仁在《电子学报》上发表《分组话音通信的进展》的
综述论文,提出应当在中国开展对分组话音通信的研究。同年4月,在参加这一
课题研究的一位硕士生的
学位论文答辩会上,成功地演示了自己设计的4站点分组话音数据综合通信试验网NICENET。试验网NICENET使用跨国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
IEEE)制定的802.4
令牌总线协议,采用16kb/s的CVSD话音
编码方式。由于受到当时器件的限制,信号的
传输速率仅为0.5Mb/s。但这个试验网络毕竟是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的话音数据综合通信的局域网。在NICENET上,他们演示了:每个站在保证优先发送话音的条件下,实现同时进行话音与数据的通信;能够进行局域网上的
电话会议,并且设计实现了有效的发言权控制机制;用一个站充当网关,实现了NICENET局域网与公用电话网的互联,网关提供二次拨号音,并进行模数和
数模转换。
这个研究成果使谢希仁先后两次成功地申请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他带领研究生们继续在试验网上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们对网络上的分组丢失规律进行统计,从而找出了逼近的数学
表达式(负指数规律)。他们还对分组
丢失率对汉语通话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际测试,并得出了话音
清晰度与分组丢失率的统计关系曲线。1991年,谢希仁出版了23万字的专著《
分组话音通信》。他们的许多研究成果,如汉语话音
统计特性及其
通断模型、分组丢失率对汉语话音清晰度的影响等,为
IP电话的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产生了很好的
社会效益(有十几位外单位博士生或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引用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对他们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世纪90年代,谢希仁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完成了国家重点项目——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网控中心的研制任务。这个
卫星通信系统是中国第一个全部自行设计、研制生产的大型移动
VSAT卫星通信系统,解决了国内大范围、远距离
移动通信的技术难题手段。该移动卫星通信系统从开始研制到正式移交给用户使用,历时近10年。谢希仁领导的课题组的任务是要研制这个卫星通信系统中的核心构件——网控中心软件。这个网控中心是由多
计算机组成的分布式实时控制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对整个卫星通信系统中的所有资源实施全面有效的监测、控制和管理,以保证全网正常可靠地工作。
在他们的研制过程中,最大的创新点就是增加了网控中心的多级
热备份功能,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个
系统的可靠性。特别是
异地备份的实现,大大提高了系统的
生存性。针对该系统对
可用性的特殊要求,他们设计了先进的多重备份体系。网控中心既有内部核心部件的热备份(中央站
内网控中心
处理机的双机动态热备份,网控中心
控制信道单元热备份,以及密钥处理机的
双机热备份),能保证单个网控中心内部的可靠性;也有异地的多梯队备份(中央站异地热备份)。所谓异地多梯队备份就是在全网设置多个配置备份网控中心的
地球站,形成“一主多备”的关系,在多个网控中心之间组成备份梯队,这样就能充分满足
移动卫星通信对恶劣环境下的可用性要求。主备网控中心之间的切换完全自动实现,且切换时间短,在切换过程中能够保持主备网控中心之间管理
控制信息的一致性,并且异地备份的动态
数据同步无需主网控中心的参与。
在研制过程中,实现主备网控中心之间的数据同步,以及实现在异地备份中的数据同步,都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完成故障部件的检测,主备角色的
无缝切换,以及解决主备份部件之间的动态与
静态信息的一致性问题等。谢希仁领导的课题组设计了主备处理机间动态与静态信息的一致性
同步协议,以及控制信道单元自动切换算法等。在异地备份方案中设计了可靠的动态数据同步方案,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教育奉献
综述
或许是由于父母亲都是
教育工作者,谢希仁从小就非常崇敬教师职业。他大学毕业后自愿参军到部队,在解放军的大学当上了一名教员,并且一干就是一辈子,直到退休。他从事军队高校教育近50年,直接教过的学生超过3000人,为军队培养了大批
工程技术人员,其中的许多人已成长为国内知名专家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有不少人已经成为军队中的高级领导干部。他带出来的并留在
解放军理工大学任教的学生们现都已成为我军的重要技术骨干。
热爱教师工作
谢希仁从担任教员工作开始,一直是颇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更换过好几个工作单位,但不管到哪一个学校,他总是学校
中公认的最优秀的教师之一。诚然,谢希仁的确具备了一个教师应有的许多
基本条件,如口齿清晰、表达准确以及善于启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等等,但其实最重要的是他非常热爱教师工作,并且对自己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严以律己
他从小就从父母亲那里得知,教师不认真根据学生的情况备课就没有资格上讲台。因此谢希仁从来都是很认真地备课。他总是要求自己的讲课是“尽善尽美的”、“挑不出毛病的”。其实,这样的要求对任何教师都是实现不了的,因为不管怎样认真备课,事后总是能够找出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也有的教师曾劝他不必这样苛求,劝他备课适可而止,因为他们认为,在基本上已经备
好课的基础上,若要想再提高一步,可能就需要成倍地增加备课时间,未必值得。但谢希仁认为,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或不提这样的要求,其效果是很不一样的。因此他在每次讲完课后,一定还要认真总结,力求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一些微小的细节。许多学生在毕业工作后,有的甚至已经退休了,仍能清楚地回忆起当年聆听谢希仁讲课的情景。
不断的学习
永远刻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使谢希仁能够及时进行
知识更新,以适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他一贯注意学习新的知识。在他所教过的课程中,除了
电磁场和低频放大是在当学生时老师教过的外,其余的课程都是通过自学而掌握的。人们常说,
信息技术(IT)是年轻人的行业。但就是在
信息行业中,年过七旬的谢希仁编写的《
计算机网络》教材却很受读者欢迎。究其原因,就是谢希仁总是不断地对教材进行更新,充实新的内容。他总是以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来编写教材。例如,书中的每一个插图他都亲手在电脑上绘制,而不是请别人代劳或干脆从其他书上复制过来。他经常说:“教材中每一个插图都体现了
教学法”。插图上构件的位置和大小,他都要再三推敲。从他编写的教材的不同版本可以看出,即使是说明同样原理的图也是不断地在改进。他在教材中留下了
电子邮件的地址,为的是及时收到读者的反馈意见。此外,他根据许多外校教师的要求,花费了很多时间,把整个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
电子教案(即课件)制作出来,并刻录在随书的光盘中无偿赠送给读者。
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
谢希仁还翻译和组织他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翻译了大量国外的
经典网络书籍,如:D.E.Comer的《
用TCP/IP进行网际互联》,W.R.Stevens的《
TCP/IP详解》,B.A.Forouzan的《
TCP/IP协议族》,W.Stallings的《
数据与计算机通信》、《高速网络与互联网》、《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S.Harnedy的《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教程》,以及J.December的《World Wide Web百科全书》等,总计超过1800万字。这些翻译图书的出版,对中国的网络
教育事业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实事求是
在学术上,谢希仁严格要求学生,在学风和原则问题上向来实事求是。他的学生们也都感到受益匪浅。即使在他退休后,一位尚未毕业的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因为创造性甚少,两次被谢希仁退回。有的教师曾建议谢希仁“高抬贵手”放他毕业算了,但谢希仁仍然坚持博士生的论文标准,严格把关,不做无原则的“好人”。谢希仁在评阅外校博士生论文时也同样是坚持标准。几年前他在评阅某名校的一篇博士生论文时,发现有抄袭现象。于是他花费了整整1周的时间在因特网上反复检索,终于查清了大量剽窃之处。尽管谢希仁和该博士生导师的私交甚好,但在这方面则丝毫不讲人情。他在论文评阅书上详细地列举出剽窃的出处,并明确表示这样的学生没有资格进行论文答辩。
谢希仁在退休后并没有停止他的教育事业。他在退休后还修订出版了3个版本的《
计算机网络》教材,并积极参加学术活动。2004年
中国教育电视一台(
CETV-1)多次在全国范围播放了由他录制的《走进因特网》的两集电视
教学片,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