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一般指
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言行与思想一致。在英语中,诚信(integrity)除了“正直、诚实,不搞欺骗、
权术、虚伪和各种肤浅的手法”等含义外,还有“坚定地按照道德、艺术或其他价值准则办事”的意思 。诚信是
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
科学的生命。
含义
由来
诚信一词最早是分开使用的,“诚”和“信”都是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最早将“诚”与“信”连用的是
春秋时代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
管仲。他明确提出:“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认为诚信是凝聚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精神基础。
《
礼记·祭统》:
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北齐书·尧雄传》: 雄 虽武将,而性质宽厚,
治民颇有诚信。《新唐书·曹华传》:“华 虽出戎伍,而动必由礼,爱重士大夫,不以贵倨人,至厮竖必待以诚信,人以为难。
叶适 《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故参知政事 吴兴 李公 ,以诚信质直事 孝宗 。郭沫若 《苏联纪行·六月三十日》:一位大领袖倒不在乎每宴一次客,一定要来一套大
演说的。诚信已孚,思想已移诸实践,不说话比说话还要伟大。
(1)
《汉语大词典》如是说:诚实、真诚、忠诚谓之“诚”;诚实无欺、实践诺言谓之“信”。连起来即为“诚信”,人之品性之谓也。
区别
“诚”与“信”之间侧重点不同。“诚”是为自己的,“信”是为他人的。“信”字有“诚”字所没有的含义,就是信任关系。
信任关系只有在两个主体之间才能展开。要么是自己信任别人,要么是自己得到别人的信任。使别人信任自己,就会逐步形成与诚信的道德,你的一言一行可以为别人所相信,你就有了
信誉,也就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信任你。
“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
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义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
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父子之间观其
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
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这里的“信诚”实际上表达的是“诚信”的意思。就是说,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一定意义上讲,“诚信”就是
求真务实,追求正义。它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信誉,精湛的技术、技能、优良的质量,科学的管理和完美的服务等。诚信的意思就是要立足于道德自我,面向他人,在人际关系中讲诚实与信用。
类别
按照诚信的对象,从行为善意指向的对象,可将诚信分为三个方面,即:对自己诚信、对
利益关系人诚信、对社会诚信。
自己
关于
崇高或高尚,诚信不是崇高或高尚,它低于崇高或高尚。如果一个人损害自身正当权益是为了维护他人的正当权益,属于
舍己为人的行为,属于崇高或高尚的行为,不属于诚信行为,其价值明显高于诚信行为,这种崇高或高尚的行为应予提倡和鼓励,但是不能强求人们以此为行为标准,更不能责备没有按该行为标准做事的人。
利益关系人
1、它要求在追求自身权益的时候,以不损害他人正当权益为前提;
社会
(三)对社会诚信,主要表现在遵守法律和法规,不损害社会
公共利益和
公共道德。
社会价值
道德支撑
诚信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道德支撑。在
新时代,美好生活不仅要有好的生活基础与生活条件,要吃得好、穿得暖、住得起,更重要的是要有“好人、好事、好氛围、好心情”。这些都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之上的,都和人的诚信程度密切相关,诚信是美好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品质,成为推动社会向更加平衡和更加充分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质要求
诚信体现了
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重要理念
诚信是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个诚信的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需要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诚信相待。在新的时代,诚信已经从个人修养转化为人类共同实践问题,从伦理道德上升为国家与国家交往的基本准则。诚信是民心相通、文明互鉴的前提和基础。
体系构建
诚信精神
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育
诚信精神,强化社会成员在诚信方面的道德自律。
社会风气
倡导开诚布公、友好和睦的
社会风气。为人以诚,待人以信,不仅是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要求,也应该是社会的规范。当前,诚信已经是社会生活对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一个人获得社会认可的前提条件。
约束机制
强化
违法必究、惩罚必严的约束机制。一直以来,诚信被划为道德的范畴,并没有完善的专门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对失信行为惩处力度的不到位,导致失信成本过低、失信行为屡禁不止。有鉴于此,应完善惩治失信行为的相关立法,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加强
严格执法,威慑失信行为。要用法治的手段治理社会诚信的缺失,强调“明规则、定底线”。
实践要求
诚实劳动
诚实劳动。诚信绝不只是单纯的守约与履约问题,更是劳动创造的态度和品德问题。诚信要求人们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尊重客观事实不作假,不
投机取巧、偷奸耍滑。
真诚待人对己
真诚待人对己。诚信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求实不骗人、对己不自欺,反对
虚伪和欺骗。因此,诚信是忠于本心、真实无妄、信守承诺的态度和品行。
恪守诺言和约定
恪守诺言和约定。诚信要求人们遵守诺言、
契约,反对毁约和违背诺言的行为。
诚信文化
诚信文化是一种道德文化,是理念、行为和制度合而为一的文化。诚信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诚信理念,二是围绕诚信理念所形成的行为、契约、制度等,也即以诚信理念为基础的
道德行为、契约精神、
信用制度、奖惩机制等。诚信社会是全面倡导和充分体现诚信文化的社会,是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普遍践行诚信理念的社会,是普遍建立诚信制度的社会,简言之,是诚信蔚然成风的社会。
中西观点
西方哲学家、伦理学家与中国圣贤一样,都十分重视诚信之道。究竟西方人眼中的诚信之道是怎样的,这与中国的诚信之道有何不同?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是如何实践诚信之道的?相信大家都听过“金斧银斧”这个
寓言故事,但当中寓意你又领略多少。以上问题,本部分将为你一一解答。西方哲贤看诚信
西方哲贤对诚信之道的诠释,并不像中国儒家经典般有条理和系统。现主要挑选出几位较具
代表性的西方哲贤,谈谈他们眼中的诚信之道。
人生修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人类如果只会讥讽而不务实,这是一种不足;而言过其行,名过其实,这又是一种虚夸。所以,他在《尼可马克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一书中提出「信实是虚夸和讥讽的中道」,并肯定只有既不过誉亦非不足的中道之信实,才是一种美德。
法国
历史学家托克维尔(Alexisde Tocqueville)主张以诚实的态度对待生命。他指出「生命既不是受苦,也不是欢乐,生命只是我们必须做的事业。我们必须诚实经营这事业,直到生命终结。」所以,我们在生命历程中,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
人际关系
英国著名诗人、
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认为诚信是最能使人安心的东西。而美国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外交家
班哲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进一步认为人与人之间和人生中最重要的幸福,莫过于真实、诚意和廉洁。英国哲学家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认为:“从来最有能力的人,都是有坦白直爽的行为、信实不欺的名誉的。”
英国小说家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更具体强调朋友、夫妻、父子和同伴之间要以诚相待、肝胆相照。她曾说过:“两个灵魂结合一起,在彼此的工作、成就与不幸中互相支援,直到最后告别的静默时刻降临,这是何等美妙的事。”
政治
希腊著名哲学家
伊壁鸠鲁(Epicurus)对政治的诚信十分重视,他认为国家起源于自由人的“共同协定”,所以诚实地遵守这一项协定是人们的义务。西方著名
社会学家吉诺维希充分肯定诚信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信任是国家唯一的支撑物,也是国家稳定的维持物。”
经济
美国著名学者佛兰克林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认为诚信是一种工具,而信用就是金钱,他说过:“要记住,信用就是金钱。如果一个人把他的金钱放在我这里,逾期不取回,那就将利息或者在那段时间用这笔钱可以得到的一切给了我。只要一个人信用好、信誉高,并且善于用钱,这种所得的总额就相当可观。”这就是说,信用是一种能为人们带来
物质财富的精神资源。所以,在
市场经济中,必须充分发挥这种
无形资产的
社会功能。
德国著名哲学家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充分肯定诚信在商业社会中的作用,指出“大商店的老板是珍惜自己的声誉的。假如他们出售劣等的掺假的货物,最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大零售商在自己的买卖里投下大宗资本,骗局一旦被识破,就要丧失信用,遭受破产。”德国社会学家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指出
伦理道德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支持性资源”。
比较诚信之道
相同之处
中西思想家均肯定诚信之道是维持人类
社会发展秩序的基础,并肯定诚信的基本含义都是诚实不欺。
相异之处
由于
社会制度和
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方在诚信之道上,也有不同之处:“
原善说”与“
原罪说”
中国人的诚信之道建立在“原善说”的基础之上,
儒家认为人类生而具有善性,具有仁爱的“良心”,只要通过自身修养即可求得诚信之道,认为诚信源于人类的“良知”。
西方的诚信之道则是建立在“原罪说”的基础之上,基督教认为人类生而有罪,所以种种灾难随着原罪而来到人间。因此,只有相信上帝是万物的
终极真理,是至善的化身,是人类道德的最终根源,相信只有
上帝会赎人类的罪,拯救人类的灵魂,人类才能求得至善和幸福。
著名神学家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认为,我们“只有照着信心而生活,而且我们只能够这样做,以我们的信心与祈祷,盼望那给我们以信心之上帝会帮助我们。”他认为信仰源于神。奥古斯丁以《圣经》中的“诚信即智慧”为根据,宣称信仰既高于理性,也高于知识,只有信仰才能给人类以真理,使人类道德完善。
诚信伦理
中国人所讲的诚信主要是一种“身份”伦理,而西方人所讲的诚信则是一种“契”伦理。
在
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社会里,主要是在家族、部落和村镇等狭小的范围内讲诚信,这是身份网络中的一种宗法亲情伦理。主要要求臣民对君主的忠诚,子女对父母的顺从,妻子对丈夫的忠贞,完全是一种
人身依附关系,而不是建立在彼此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之上。如果臣民、子女、妻妾试图摆脱这种依附关系,就会受到家族和国家的严厉惩罚,以至死刑。
西方的诚信之道则是随着商品与
货币经济的发展,提出的一种互利互惠的
契约伦理。西方
社会契约论者皆把诚信视为人的一种承诺、履约的道德法则,把道德与法治结合起来。西方学者格劳修斯(Hugo Grotius)指出守约是人的本性,人们订立契约,就会产生民法。他认为“有约必践”、“有罪必罚”。英国政治哲学家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从人性自私论出发,认为人生来是自私的,只会维护自己之利益。人类必须通过订立社会契约,由国家以法律指导人民的行为,以谋求共同利益。为了保证利益的实现,就必须履行已订立的契约。他进一步认为守约为正义之源,无契约即无正义,有约而不遵行即为不义。
古籍阐述
古籍中,对诚信之道的论述颇多,现摘其要者加以阐述。
「无信人
之言,人实不信。」(《诗经·郑风·扬之水》)
·无诚信品德的人说的话,人是不应当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须做诚实之人。
「
君子之言,信而有规,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
左丘明《左传·昭公八年》)
·君子之言,诚实而有证据,所以怨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无根据,所以遭致怨祸。要求人说话要诚实、要有根据,切忌无实事根据的胡言乱语。
「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
论语·述而》)
·
孔子教导学生时,提倡「文」(即为《诗》、《书》、《
礼》、《乐》等典籍),「行」、「忠」、「信」并重,希望学生能做到博学多闻(文)、敦品励行(行)、尽忠职守(忠)、诚实不欺(信),把
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才能做一名德才兼备的人。
「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
戴圣编《礼记·儒行》)
·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可见,儒者是把「忠信」作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法宝。
「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
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
人者之大本也。」(荀子《
荀子·强国》)
·古代圣王禹、汤,循义讲信而天下大治;暴君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所以,作为国君一定要慎礼义、讲忠信,然后才能治国。这是「君人者之大本也」。由此证明诚信是治国之本。
「或问信,曰:『不食其言』。」(
扬雄《法言·重黎》)
·所谓信实,就是指不违背和忘记自己的诺言,一定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班固《白虎通义·性情·论五性六情》)
·从一定意义上,信就是诚,诚就是信,二者相通,基本内涵都是真实无欺。无论说话做事,都是诚实可信的。「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周敦颐《周子全书·通书·诚下》)
·诚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基础,是人的各种善行的根源。可见,「诚」在儒家
道德体系中是何等的重要。
「信者,无伪而已。」(
程颢、
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所谓「信」,就是无「伪」意思。既不说假话,亦不做假事;既不自欺,亦不欺人。一切言行皆以诚实为本,排除一切虚伪、虚假。
「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
·「诚信」是人的法宝,因为「国保于民,民保于信」。君无信用不能使民,失去民心则不能守国。所以古代圣王不欺四海,五霸不欺四邻。
善治国者,不欺其民;善齐家者,不欺其亲。可见,信在治国齐家中是何等重要。
「诚则是人,伪则是禽兽。」(
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诚信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只有人具有诚信美德,而禽兽则是不讲诚信的。如果人只求物质私欲而不讲诚信,就是失人性的禽兽行为。
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诚信之言不华美,华美之言不实,因为诚信之言是质朴无华。
·强调人讲信用要符合「义」,只有符合「义」的话才能实行。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第二十章》)
·肯定「诚」是天的运行规律,追求诚信之道才是做人的道理。
荀子:「耻不信,不耻不见信。」(《
荀子·非十二子》)
·耻于自己不能有「信」德,而不耻于不被别人信任。
·应先看他是否讲信用,然后再论及他的能力如何,说明信重于能。
诸葛亮:「勿持功能而失信。」(《
出师表》)
·不要仗持有功劳、有才能就失信于人。
王通:「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中说·周公》)
·只要能够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不用言说也会相互信任。
程颐:「诚则信矣,信则诚矣。」(《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
·诚实就会有信誉,讲信誉就是诚实,可见「诚」与「信」是相通的。
朱熹:「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诚信就是真实而无虚假。
曹端:「一诚足以消万伪。」(《
明儒学案》卷四十四《语录》)
·一个诚实的行为足以消解千万种虚伪。
经典案例
科研诚信
科研诚信与作风学风是科学共同体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形成于无形、内化于无形的文化形态,良好的作风学风的形成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现今中国学界,失信的现象尤其严重,学术诈骗、项目造假、
论文抄袭等的举报和揭露不胜枚举。例如,
西安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李连生存在严重学术诈骗行为,科技部公开撤销其昔日获得的2005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
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
技术研究及系列
产品开发”,他因
学术造假被西安交通大学解除了教师
聘用合同。
企业诚信
苦练内功,提升企业诚信水平。企业从组织结构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信息系统、进出口业务控制和内部审计控制等方面,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制定明确的财务管理规范,提高信用级别,形成有效的内部动态监督机制。
诚信消费
健全机制,打造诚信消费环境。通过建立商品查验、台账登记、
先行赔付、质量承诺、退市召回等信用管理制度,对商户日常经营行为进行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