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指具有终极意义和绝对意义的真理,又指德国哲学家
杜林主张的真理观。杜林认为“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是永恒的、终极的,严格知识的可靠性和日常认识的充足性,不容许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对知识原则 (即真理)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真理具有至上意义和无条件的永恒性。这是一种典型的
形而上学真理观。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论时指出,“永恒真理”是存在的,如二乘二等于四,等等,但这些不过是对一些极简单的现象所做的肯定,对认识的发展没有多大意义。正是在这种批判中,恩格斯指出了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以及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旧哲学中指
具有终极性质和绝对意义的真理,即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的一成不变的真理。在哲学史上,形而上学者认为凡是“真正的”真理都是永恒真理。
②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杜林
提出的一种绝对主义真理观。1875年1月,
杜林出版了《哲学教程——严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书,他在书中把“存在形式的原则”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认为先有一般的原则和范畴构成一般的世界模式,然后才能把原则应用于自然和人类社会。在此基础上,杜林提出: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而且永远可以这样设想:它们在任何时候,对于自身所有的条件都是适用的。甚至,那些不能说明普遍关系,只能说明个别的、纯系个人问题的真理,也是永恒的。杜林自称,他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并发现和创造了最终真理体系。他否认人类认识所具有的相对性,把真理和
谬误的对立绝对化、凝固化,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进而把一切“真正的真理”都宣布为终极真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指出:“谁要是在这里猎取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猎取真正的、根本不变的真理,那末他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除非是一些陈词滥调和老生常谈。”
列宁在《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也指出:“杜林到处滥用最后真理、终极真理、永恒真理这些字眼。恩格斯嘲笑他,并且回答说:当然,永恒真理是有的,但是在简单的事物上用大字眼是不聪明的。为了向前推进唯物主义,必须停止对‘永恒真理’这个字眼的庸俗的玩弄,必须善于辩证地提出和解决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三十年前杜林和恩格斯展开了斗争。”
有时用以表示确凿无疑的个别事实和已发生的历史事件的不变性。如 “北京在中国”、“拿破仑死于1821年5月5日”,等等。这里使用终极真理,同形而上学真理观所讲的终极真理是有区别的,它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对某些个别事实和历史事件确凿性、不变性的肯定。不能以此否认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事实上即使这样的终极真理也具有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