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诂”音“gǔ”,同“古”)是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
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
古典文献。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
历史发展
古代
在产生于秦汉之际的《
尔雅》中,第一篇与第三篇分别以“
释诂”“释训”命名。在这里,“诂”与“训”分立,这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诂”与“训”是“释”的对象,是作为两个实在对象出现的,并非构成一个术语。这从《
尔雅》十九篇均以“释×”为命名方式也可以得到证明。
西汉《诗诂训传》中,“诂”“训”“传”三字并立,这是汉代
毛亨在继承前人及《
尔雅》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三种训释方式。“诂”大致为训解古词古义及其他
基本词,“训”大致是训释
连绵词及
重言词,“传 ”是在“诂”与“训”的基础上阐释诗的内在涵义等。毛亨的“诂”“训”“传”有两个特点,一是“诂”“训”“传”的含义及使用,仍具有词源的特征,二是《周南·关雎诂训传第一》之类名称表明毛亨并未将“诂”“训”及“传”作为一个术语来使用,因此,
毛诗中“诂训”并非连用,而是
分用。
东晋,
郭璞在《尔雅·序》中说:“夫《
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郭璞又在《尔雅·释诂第一》中第一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
俗之殊语。”
唐代,
孔颖达在《
毛诗正义》中说:“诂训
传者,注解之别名。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而篇 有《释诂》《释训》,故依《
尔雅》训而为《诗》立传。传者,传通其义也。《尔雅》所释,十有九篇,犹 云诂训者。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释言》则《释诂》 之别。故《尔雅·序》篇云:‘《
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然则诂训学,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释亲》已下,皆指体而释其别,亦是诂 训之义,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在这段话中,孔颖达展示了他的概括历程:由“诂训传”概括为别名“注解”构成了一个术语,这是一次对学科认识的质的飞跃。又由“诂训”总括其对象:“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最后又加以补充道:“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
孔颖达在训诂领域中已初步进入了术语的确定及对象的划分领域中,已由具体的对象初步上升为抽象的概括了。至此,传统的训诂学观念已形成。
宋代,训诂学得到了很多的革新。元明时期,训诂学出现了衰退,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最盛的时候,出现了
段玉裁、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考据大家,并形成了
乾嘉学派。
清朝末年,章太炎与
黄季刚受到了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
章太炎在《论
语言文字之学》一文中说:“合此三者(按:指文字 、训诂、
声韵),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童占毕所能尽者。然犹名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此种学问,仅
艺文志附入六艺。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
附属品。实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
章太炎将“小学”易名为“语言文字之学”,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标志着语言
文字学学科观念的产生。太炎先生是
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创始者。在学科观念的支配下,章太炎撰著了《
文始》 ,这是具有
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的第一部
语源学专著。
近代
在章太炎“语言文字之学”的基础上,
黄侃先生进一步发展了学科观念。黄先生云:“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即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黄的
界说中,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研究对象,即“解释语言”,而且没有“时地之限域”,这较之于古人的训释古语显然是扩大了范围;第二是理论和方法,即“法式”和“义 例”;第三是研究目的,即“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
黄侃的训诂学界说问世后,有关训诂学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分工派”与“综合派”两家。前者以
陆宗达、
王宁的“古代文 献词义学派”影响最大,后者以
殷孟伦、许嘉璐等的“综合派”为代表。
陆宗达先生说:“训诂学(狭义的):语言所含的思想内容是它的核心。传统的训诂学着重研究词语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词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陆宗达、王宁先生又对训诂学解释说:“对象:古代文献 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任务:研究
古代汉语词的形式(形、音)与内容(义)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目的: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所以,它实际上就是
古汉语词义学。如果把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扩大到各个时期的汉语,包括现代方言口语的词义,就产生汉语词义学。可见,训诂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这可以称之为“古汉语词义学派”或“古代文献词义学派。”
殷孟伦先生说:“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解释语言而正确地理解语 言、运用语言的科学,因此它是兼有解释、翻译(对应)和关涉到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应该注意的 是,训诂学虽然以语义为核心,但不限于语义的范围。因此,训诂学并不等同于西方的
语义学。”许嘉 璐先生说“
传统训诂学以训释实践为其主要形式,以文献语言的内容形式为其对象,因此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语言以及用语言形式表现的名物、
典章、文化、风习等等都在诠解范围之内。
现代的训诂学就应该在更高的层次上把训诂学与社会学、文化学等等结合起来,这就是所谓训诂学的延伸。许先生对训诂学的解说在本质上与殷先生一致,只是解说得更加明确了。持这一主张的还有
洪诚等先生,称之为“全面解释派”。
主要分类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
音韵学和
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 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
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
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新训诂学是相对旧有的训诂学而言的 。
代表人物
郭璞
东晋训诂学家。博学多才,好古文
奇字,注释《
尔雅》《
穆天子传》《
山海经》《
楚辞》 等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顾野王
顾野王(519年—581年),
南朝陈人,字希冯,文字训诂学家。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
《玉篇》 30卷,收字16917个,先以
反切注音,再引群书,解释颇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文字训诂学的重要著作。
段玉裁
段玉裁(1735年—1815年)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
砚北居士,长
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
金坛人。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所著有《
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
古文尚书撰异》《
周礼汉读考》《
仪礼汉读考》《
汲古阁说文订》《
说文解字注》及《
经韵楼集》等书。其中以《
说文解字注》影响最大,被列为“《说文》四大家”之首。
戴震
(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字东原,又字慎修,号杲溪,
休宁隆阜(今安徽
黄山屯溪区)人,清代著名
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曾著有《筹算》《
勾股割圆记》《六书论》《尔雅文字考》及《考工记图注》《
原善》《尚书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
诗经补注》《
声类表》《
方言疏证》《
声韵考》及《
孟子字义疏证》等书籍。两百多年来人们一直公认 ,
戴震为乾嘉时代的训诂学大师 ,是他将训诂学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峰。
科学研究
研究对象
历史上每种语言都在不断地变化,古书中有许多词义已经变化,或语法变化,历史
语言学家考证古书中词的当代意义,编著出注疏书籍,为训诂学。训诂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汉魏以前的古书中的文字。训诂学书籍有两种,一种专为注疏某一本重要的书,逐字解释全书的意义,如《
论语注疏》《
毛诗注疏》《
韩非子集解》等;另一种是单纯解释古代的词汇,搜集古代词汇,分类注释,如《
尔雅》《
说文解字》《
方言》等;此外后有对训诂学的书籍进行补充、考证、阐释的书籍,如《
方言疏证》等。
研究方法
互训,用
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
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旧弊病
一、穿凿附会:就是把彼此无关的事物任意牵合强加比附。例如“马头人为长”。
二、望文生训:就是只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说。其实跟原文的意义毫不吻合。1、不明假借而望文生训。2、昧于古义而望文生训。3、误解
联绵词而望文生训。
三、随意
破字:破字就是用
本字改读古书中的
假借字。有的学者解释古书,研究词义,滥用通转,
随意破字,往往只是主观臆断,并无丝毫根据,这就叫做随意破字。
四、增字强释:增字就是在解释古书正文时增加一些词语。增字强释就是在增字后,意思上与原文不符,增字者是为了迁就己见,不惜违背原意而妄乱增字。而增字足意则是解者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以完足原书的意思。
五、不解语法:例如《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暴。”
毛传:“终日风为终风”。这个解释的弊病就是在于不解语法。
学科比较
从音变规律通“古今异言”、论证同音替代的问题、探求语源。
包括词性影响、
词序影响、构词影响词义等。要掌握:1、复语:二字同义并列,就是“
经传平列二字上下同义”。2、复词偏义:又称“
连类而及”,就是并列的两个
词素中有一个词素提供意义,另一个词素仅仅作为陪衬。3、大名冠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