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脚亚目是哺乳纲食肉目下的一亚目。
动物介绍
食肉目动物是指真兽或有胎盘
亚纲中以捕食
热血动物为主的,包括生活于水中和陆上的两大类
哺乳动物。到上一世纪后叶人们对
食肉动物已相当了解。其
形态特征主要是有由上第四
前臼齿和第一下臼齿组成了一对具切割作用的裂齿,犬齿粗大,头骨上
矢状嵴高耸,
颞窝及下颌
冠状突大,以容纳强壮的
颞肌,具骨质耳泡,下颌
关节突位置低,四肢灵活,尺、挠骨分离,
腕骨中舟状骨、
月骨和
头状骨常愈合,4或5趾,末端具锐爪。科以上的分类主要依据头骨基部,特别是耳区附近的构造。
在19世纪,人们习惯地把陆上食肉动物分成以犬和猫为代表的两个
超科。前者除犬科外还包括熊、浣熊和
鼬科,后者除
猫科外则包括
灵猫科和鬣狗科。前者耳泡腹壁仅由内
鼓骨组成,大多有翼蝶管;后者耳泡膨大分为二室,腹壁由内、外两块鼓骨组成,无翼蝶管。
20世纪化石新材料的发现和深入研究对上述分类提出了修正和补充。首先增加了一个超科,
细齿兽超科(Miacoidea)。这类动物发现于全北界的
古新统和
始新统中。它们虽已具有真正的裂齿,但在其他方面都还很原始,身体都很小,耳泡尚未骨化,
前臼齿不退化,臼齿仍为磨楔型,腕骨中也无愈合现象。
其次,发现犬科在
系统关系上与熊、浣熊和鼬科都相距较远,而与猫科反而更接近。这从耳区解剖和血清研究上都得到了证实。所以陆上食肉动物可以划分为熊和犬猫两个大的
分类单元。
水生食肉动物形态极特化,身体呈
流线型,四肢桨状,牙齿同型化并趋于消失。最初人们多把它们单列一目,但更多的事实表明它们是从陆生食肉动物中返回水中的一支。有人根据形态把它们和陆生食肉动物分列为两个亚目:水生的
鳍脚亚目(Pinnepedia)和陆上的裂脚亚目(Fissipedia)。但也有人根据
分支系统学的观点把有耳
海豹(Otariidae)和
海象(Odobenidae)与浣熊及熊归在一起,而把无耳海豹(Phocidae)和鼬类归在一起。
食肉目在科一级的分类上争议较少。分歧较大的是关于
大熊猫的分类位置。有人认为它和熊类更接近。有人把它和原归入
浣熊科的
小熊猫合在一起,建立熊猫科(Ailuridae)。也有人把大熊猫单独建立一科(Ailuropodidae)。最近从中国
禄丰古猿地点发现的原始
大熊猫化石表明,它还是和熊科的关系更接近。熊猫科现生种局限于
东洋界的北部,
最早的化石发现于全北界的上
上新统。中国在上上新统至中更新统中发现的化石相当多。
分类
浣熊科(Procyonidae)
现生种限于新大陆。这是一类小至中型的动物。它们的上裂齿都有较大的
原尖和
次尖。臼齿多呈方或长方形,具半封闭的
外耳道上窝。化石主要发现于
北美。最早出现于早
渐新世。最近有人根据
耳区构造将欧洲
渐新统中发现的Pleisictic等也归入这一科中。中国
未发现过这一科的化石。
现生种分布于
全北界和
南美洲。这是一些体型笨重的动物。它们的裂齿变小,
前臼齿退缩,臼齿加大,冠面纹饰复杂化,基枕部短宽,
耳泡扁平,外耳道长。它们大概起源于欧洲
渐新世的
鼬熊(Cephalogale)。
晚第三纪的主要代表是
祖熊(Ursavus),这个属在北美和中国也已发现,到
上新世现代各属就已出现了。熊类以晚
始新世至上新世还有两个旁支。一个是
犬熊类(Amphicyoninae)。这类动物主要发现于
欧洲大陆,北美也有少量化石。这是一类个体相当大的动物,其牙齿形态与
犬科者很接近,所以长期来被归入了犬科。近来发现它们头骨基部构造和四肢的构造与熊的更为接近,才又改归熊科。另一类是
半熊类(Hemicyoninae),它们的
地理分布与
犬熊相同。早、中中新世以
半熊(Hemicgon)为代表,晚
中新世以
印度熊(Indarctos)为代表,而上新世则以
郊熊(Agriotherium)为代表。这也是一类个体很大的动物,牙齿与熊类者相当接近了。
现生种分布于除
大洋洲、
南极以及一些岛屿之外的各大洲。这是一些小至中型的动物。它们的裂齿都不大,裂叶没有深的
中央凹刻,上第一臼齿内半部加大,其长总比外缘长,第三臼齿退失,上、下第二臼齿也很退缩。鼬科在形态上分异很大,有很复杂的发育历史。科以下有
水獭类(Lutrinae)、
鼬类(Mustelinae)、
蜜獾类(Mellivorinae)、臭獾类(Mephitinae)、獾类(Melinae)、美獾类(Leptaretinae)等
亚科。鼬科动物的化石广泛发现于全世界。最早发现于
渐新世,
中新世至现代十分繁盛。
现生种的地理分布大致与鼬科相同。它们大小中等,属追捕型。头骨低长,
齿式较全,仅退失。它的进化主干在北美,始于
渐新世。在
旧大陆从中新世末才开始出现,主要是貉(Nctereutes)和犬(Canis),显然是从北美通过
白令陆桥迁入的。
现生种分布与上相同。体型由小至大,属跃捕型。头骨短圆,裂齿与裂叶特别发达,犬齿粗大或十分扁长,其他
颊齿退化。耳泡圆隆,分为二室,爪特别锐利,伸缩型。在早
始新世末在北美出现了早期特化的猎猫类(Nimravinae)。它们的
齿式较少退化,上裂齿保留有很大的原尖,但下裂齿
下后尖消失。这类动物至晚
中新世就绝灭了。欧洲大陆的
后猫(Metailurus)有可能是它的后裔。另一支则是
假剑齿虎类(Hoplophoneinae)。它们的上犬齿已呈马刀状,
下颌联合部有下伸的叶状突起。这类动物始于
渐新世,分布于整个全世界。晚中新世出现了真
剑齿虎,至更新世晚期才最后在北美灭绝。狭义的猫类大概是从欧洲渐新世的
始猫(Proaelurus)经
假猫(Pseudaelurus)逐渐演化而成。假猫和后期
真猫化石在北美也有发现。
现生种仅发现于
非洲和
古北界南半部。这是一类小至中型的动物。头骨形态及牙齿与犬科较接近,但上裂齿原尖较大,且有较发育的
前附尖。皮毛多斑纹和腺体发育也是这类动物的特征。最早
灵猫发现于欧洲上
始新统。从晚
渐新世开始,已分成灵猫和□两支。
的现生代表是体型较大的追捕和
食腐动物和一类特化的食蚁动物,仅分布于非洲和
亚洲南部。食蚁的
土狼(Proteles)牙齿已极退化,狭义的
鬣狗则具粗壮的锥形
前臼齿,裂齿发育,臼齿退化。其进化主干在
古北界和非洲。中中新世时有一早期特化的
中鬣狗类(Percrocuta)。晚
中新世时鬣狗的种类很多,化石也很丰富,特别是其中的
鼬鬣狗类(Ictitheriinae)。至上新世现生属出现,其中有一支,
豹鬣狗(Chasmaporthetes)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