鼬科(学名:Mustelidae)是食肉目下一个科,又名貂科,多数是小型和接近中型的兽类。体形一般细长,四肢短,均具5趾,尾较长,多具臭腺。身体矫健灵活、行动敏捷,感觉器官发达,性情凶猛而又机警。除猪獐、狗猿食性较杂,多数以捕食啮齿动物为主。犬齿发达,裂齿大而尖。上臼齿横向,内缘比外缘宽。
动物学史
虽然许多作者传统上认为臭鼬是鼬科的一个亚科,但后来的分子证据表明,臭鼬并不属于鼬科,而是被认为是独立的科。
最早的鼬科化石来自旧大陆,可追溯到渐新世(3350-2380万年)或中新世中期(2380-530万年)。关于这些时代的哪些化石代表了导致鼬科的可能祖先形式,哪些化石代表最早的现代鼬科,存在争议。
形态特征
鼬科动物为中小型食肉动物,是食肉目中最大的科。其体型或细长、腿短(水獭、鼬类),或粗壮、矮胖(獾、貂熊)。鼬科种类存在很大差异,但它们都是翼蝶骨孔阙如,P4的裂齿槽阙如,臼齿阙如(臼齿齿式为M1/2)。多数种类的上孵明显延伸至齿列之外。四足均具5趾。均有发达的肛腺,能散发出强烈的易辨别的麝香气味。通常情况下,空囊内有两个腺体,可通过肛门释放臭气。头骨细长,喙相对较短。成年雄性通常比同物种的雌性大25%左右。耳朵很短,腿也很短,每条腿都有五个手指。爪子不会缩回,在挖掘物种时,特别坚固。
栖息环境
鼬科种类可以在不同的栖息地中找到,包括陆地、水生和海洋环境。多数营穴居,亦有半树栖和半水俩的。只有水獭营半水栖生活。栖息在淡水河流和溪流以及沿海海水水域。
分布范围
鼬科广泛分布于北温地带,除澳洲和南极,全世界广泛分布。
生活习性
行为
有些鼬科动物抵御外敌时,条件反射地持续放出臭味用以自我防卫。多为高度肉食性,但有些种类特化为以昆虫和果实为食。多数种类雌雄常年分居,且性二型比较常见而不是特例。有些物种是群居的,而另一些则是独居的。
鼬科的成员要么是昼夜活动的,要么是夜间活动的。许多狭长体型的物种动作敏捷,跳跃自如。体型更宽的种类步态更笨拙。有些物种擅长攀爬,而另一些物种则擅长游泳。许多物种在地面上花费大量时间,在裂缝、洞穴或掩护下寻找食物。许多物种躲在洞穴里。
社会行为在物种内部和物种之间都有所不同,并且可能与当地的环境条件(如欧洲狗獾)有关。例如,众所周知,欧洲狗獾会与几只雄性和雌性组成群体,这些群体中的雄性和雌性都具有繁殖活性。然而,在其分布范围的其他地方,欧洲狗獾可能独居或成对生活。许多物种在一年中至少有一部分时间是领土性的,个体会争夺狩猎区或寻找配偶。
沟通
视觉和听觉在鼬科中很重要,但嗅觉特别发达。除了使用气味线索寻找食物外,气味标记是这个家庭的主要交流形式。发育良好的气味腺的分泌物在领土互动中起作用,指示生殖状态,并用于其他社会环境。气味标记的程度和功能因物种而异,也因物种内的社会和环境条件而异。
足迹
鼬科的代表性动物一般都善于爬树,多采用跳跃或奔跑方式移动,后足会非常准确地踏入前足形成的足印中(“覆盖型”足迹)。右足和左足位置相对稍偏。这样的足迹是鼬科动物典型的足迹,看起来像是由两种足迹混合而成的足迹行。有时后足会迈到前足的前面,这时的足迹是“四印式”的足迹。
食性
鼬科动物主要是食肉动物,但有些物种有时会吃植物。鼬科的各种成员捕食各种各样的动物类群;许多鼬科动物是机会主义的喂食者。然而,许多鼬科动物特别擅长捕捉小型哺乳动物猎物。例如,鼬属能够在洞穴中追逐和捕捉啮齿动物。水獭非常适合追逐和捕捉水生猎物,包括鱼类、甲壳类动物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鼬科动物在各种陆地、水生和树栖栖息地狩猎。有些物种经常捕食比自己大的动物。已知有些物种会储存食物(例如鼬属、貂熊属)。
天敌
鼬科动物通常是小型食肉动物,因此容易受到大型食肉动物的捕食,例如与它们共存的犬科动物。它们也可能成为大型蛇 (Serpentes)、猛禽(Falconiformes)和猫头鹰(Strigiformes)的猎物。一些鼬科动物分泌有毒化学物质来阻止捕食者。在其中一些物种中,无花纹颜色图案可以帮助抵御捕食者。
生长繁殖
交配
交配系统在物种内部和物种之间都有所不同。许多物种是一夫多妻和/或滥交的。鼬科动物需要长时间的交配来诱导未受精卵的排卵。因此,在受精成功之前,交配可能会持续几个小时。其阴茎骨大且易辨别,交配行为旺盛,多与排卵有关。许多种类有胚胎延迟植入和发育的特点。
生产
大多数鼬科动物会季节性繁殖,但繁殖期的长度因物种而异。白天的时长通常决定了繁殖季节的开始,繁殖季节通常持续3到4个月。许多鼬科动物经历了胚胎延迟植入,在某些物种中,受精胚胎需要长达10个月的时间(如欧洲狗獾)才能植入子宫。温度和日长等环境条件决定了何时进行植入。生活在季节性气候中的鼬类更有可能出现延迟植入。植入后,妊娠期通常持续30至65天。雌性每个季节只产一窝,其大小在物种内部和物种之间各不相同。例如,黑貂的平均产仔数为2.2只,但可以产下1到7只幼崽。山鼬平均每窝产8.7只幼崽,但一次繁殖可以产下3至14只幼崽。一般来说,鼬科动物是晚熟的,天生矮小失明。它们在出生后8个月至2年内达到性成熟。
哺育
幼崽通常出生在非正常状态,需要母亲的广泛照顾和保护。年轻的鼬科动物通常在大约两个月大时能够照顾自己。雌性保卫领地以获得足够的资源来照顾它们的幼崽,并且通常在洞穴或巢穴中照顾和保护它们。鼬科动物通常在野外生活5-20年。
下级分类
参考资料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64种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其中,海貂为灭绝(EX),1种为极危(CR),7种为濒危(EN),6种为易危(VU),7种为近危(NT),39种为无危(LC),3种为数据缺乏(DD)。
种群现状
一些鼬科物种被IUCN认为受到高度威胁,而其他物种则数量众多,以至于它们被视为害虫。大约38%的鼬科物种被认为受到威胁,这比一般哺乳动物(15%)的比例要高得多。栖息地破坏对栖息地要求受限的物种(如水獭和貂)构成严重风险。仅限于小栖息地碎片的小型食肉动物也可能面临被大型食肉动物捕食的风险,这些食肉动物更容易在碎片之间移动。狩猎对一些物种来说是一个问题,而其他物种,尤其是热带鼬科动物,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濒临灭绝的鼬科动物包括:南美山鼬(Mustela felipei)、
欧洲鼬(Mustela lutreola)、
印尼山鼬(Mustela lutreolina)、
秘鲁水獭(Lontra felina)、
智利水獭(Lontra provocax)、
海獭(Enhydra lutris)和
巨獭(Pteronura brasiliensis)。
海貂(Neovison macrodon)后来灭绝了。
主要价值
鼬科动物的许多种类都是重要的毛皮兽,产业意义大。多数鼬科动物的皮毛非常名贵,如貂熊、貂类、白鼬和水獭的皮都具很高的经济价值。许多鼬科动物有助于控制被认为是害虫的啮齿动物种群。一些物种已被驯化并作为宠物交易。
危害与防治
一些鼬科动物被认为是害虫,要么伤害家禽牲畜,要么威胁野外其他物种,要么传播疾病。欧洲獾与牛结核病的传播有关。牛可能会因在獾排便的土地上放牧而被感染。高达20%的獾在牛结核病问题严重的地区携带这种疾病。自1975年以来,英国一直在扑杀獾,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它有助于控制牛结核病。作为哺乳动物食肉动物,鼬科动物也可以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石貂(Martes foina)在许多欧洲城市已经臭名昭著,当地种群已经养成了咀嚼汽车零件的习惯,损坏或使车辆瘫痪,需要昂贵的维修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