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绿藻门
小球藻属普生性单细胞
绿藻,是一种球形单细胞淡水藻类,是一种高效的光合植物,以光合自养生长繁殖,分布极广。蛋白核小球藻含有丰富的
蛋白质、
维生素、
矿物质、
食物纤维、
核酸及
叶绿素等。
小球藻繁殖能力极强,能利用
太阳光制造大量
有机物,
蛋白质含量50%左右,超过
牛肉、大豆等
高蛋白食物;还含有
不饱和脂肪酸10%~30%、
碳水化合物10%~25%,并含有8种
必需氨基酸、丰富的多种维生素,及铁、锌、钙、钾等矿物质。另外,人们还发现小球藻内含有一种珍贵的生长因子(CGF),它能促进机体,特别是儿童及老年人体质的增强,并能使
免疫功能得到强化。
在小球藻的细胞内含有丰富的叶绿素,有吸附并排除毒素的作用,可以排出体内的
有害物质。实验证明小球藻有
免疫调节作用,有降血压作用,对
大肠杆菌和
病毒感染能起到
抑制作用。有资料表明,小球藻对预防
消化性溃疡、调节血脂、防治
贫血有辅助作用。
小球藻除了含有大量叶绿素,能有效地清除体
内毒素外,还有其独特的
细胞壁微纤维架构。小球藻的最中间是最厚的细胞壁,由含纤维素的微纤维组成,这些微纤维形成一个微细的
网状结构,所有毒素及重金属分子就如攀附在网上。
藻类的化石曾被发现于
澳洲具有几十亿年历史的
沉积岩中;藻类被专家形容为“地球之肺”,供给地球约90%的氧气(另外10%则由植物所提供)。它也是许多生物的食品来源,大到
鲸鱼,小到陆地上的小
昆虫,很多是以藻类为食。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发生在中国的
自然灾害,导致了众多人群因
营养不良而陷入危机。为了解决口粮不足的
社会问题,全国掀起了群众性培养、食用小球藻的热潮。日本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曾出现过严重的
粮荒,食物严重不足。为此,日本学者倡导用小球藻来充饥,并进行大规模人工养殖,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市场上供给用小球藻制作的
糕点、
寿司、饼干等食品,称为救荒食品。
进入到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藻类已广泛用于制造:如各种天然营养保健食品;各种活肤化妆用品;医药制剂;鱼、海产及宠物的特别饲料等。用破壁小球藻加工成人们直接食用的保健食品或
食品添加剂,已成为健康食品的新宠。人们曾设想将它作为
外太空生存的宇宙食品,顺便在其生长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其产生的氧气来做
气体交换发生器,足见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全世界可食用的藻类并不多,现已发现可食用的藻类有50多种。在
绿藻中又可被细分为10种,每个种类在遗传学上全然不同。最著名的藻类是Chlorella pyrenoidsa(蛋白核小球藻)和Chlorella vulgaris(普通小球藻)。虽然这两种类型在遗传学上类似,但蛋白核小球藻更富特色,以它作为人类的营养补充品意义更大。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
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现批准蛋白核小球藻、
乌药叶、
辣木叶为新资源食品,变更新资源食品
蔗糖聚酯的食用量,公布
梨果仙人掌(Opuntia ficus-indica(Linn.)Mill,
米邦塔品种)为
普通食品。
生产经营上述食品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
生产工艺简述:
人工养殖的蛋白核小球藻经离心、洗涤、分离、干燥等工艺制成。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使用范围不包括婴幼儿食品,卫生
安全指标应符合我国
相关标准。
在我国新研制、新发现、新引进的无食用习惯的,符合食品基本要求的食品称新资源食品。《
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规定新资源食品具有以下特点:
新资源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卫生法》及有关法规、规章、标准的规定,对人体不得产生任何急性、
亚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健康危害。
早在50年代,德国、日本、美国、
苏联等国家已开始研究应用到食品、医药和国防。我国60年代曾大面积养殖
小球藻,以补充百姓营养,度过缺少粮食的难关。现代
生物科技研究表明,蛋白核小球藻是“天然的生物工程师”,不仅是营养的供应者,也是氧气的供应者,可广泛应用到食品、医药、保健、美容、能源、农业、环保、航天等领域。
经现代科技提取的蛋白核小球藻
生物活性生长因子——CGF,可修复创伤或坏损的细胞组织,缓解各类痛症炎症、愈合伤口。适合各类痛症(撞伤、
烧伤、
抽筋、
偏头痛、
关节风湿痛、运动
肌肉拉伤)、炎症患者(
肩周炎、
牙周炎、
鼻炎)应用。
作用原理: 根据中外有关权威组织及专家对细胞
生长促进因子(C.G.F)的实验和解说,其作用原理为:“只有少数
细胞因子(例如小球藻细胞生长促进因子)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作用于远处的
靶细胞,发挥内分泌的作用。主要有四种方式:旁
分泌作用、自分泌作用、内分泌作用、近分泌作用”。因此C.G.F具有激活细胞,使受伤组织加速恢复的功效(参考《
细胞因子研究方法学》)。
【文献表明】※小球藻C.G.F喷剂能提高
正常细胞再生能力达25%以上,能使受损的细胞组织得到完整的修复,对由于外力因素引起的组织受损有很好的效果(《健康的绿色曙光》德国医学博士富兰克利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