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平政策
朝鲜英祖为铲除党争而实行的政策
荡平政策,又称荡平策(탕평책),是朝鲜英祖朝鲜王朝中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四色党争激烈,王权削弱。亲身经受党争之害的英祖即位后,于1725年使两班势力平衡,下教书阐明党争之弊,采取荡平党争的政策。1730年,劝告老论少论头目说,准备撤换反对这一政策的人,让两派分别担任领议政右议政,其它官职也同时任用两派人,并禁止两派向儒生宣传党论。1742年,英祖又于成均馆前树荡平碑,要求学生不偏不党。朝鲜正祖
背景
“荡平”一语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尚书》中“洪范九畴”的第五条“皇极说”的“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之语。本意是人君的政治要达到没有偏私、没有阿党的大公至正的“皇极”。在朝鲜王朝,自朝鲜宣祖时东西分党以后,朋党之争日益激烈。党争中的党论不是攸关国家安危、民生休戚的政纲或政策,而是诸如王室服丧制这类礼仪问题,或者以册封世子、册立王妃这种宫中变动为契机而党同伐异、争权夺利。在激烈的党争中,成功一方掌握权势,而失败一方往往面临窜逐乃至诛戮。而且在君主专制的王朝时代,宫中、府中不分,君主的恣意也会给政局变动带来决定性的结果。党人对此加以利用,挑动君主的感情,从而促成政局变动,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虽然这是出于党争的陋习,但君主的态度也是造成党争的一大原因。
到了朝鲜肃宗时期,党派的势力此消彼长,一个朋党垄断朝政的现象开始出现,也成为削弱王权的一个原因。在这样的政局下,“荡平”的用语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第一个提出“荡平”的人是1683年的朴世采。1694年他被拜为领议政时再次提出“荡平”。他出于调停日益激烈的老、少论党争的目的,主张打破派党。他把对派党打破的理念求之于“皇极说”的荡平,并提出将东西分党初期李珥所主张的调停是非和人物登用方法作为实践方法。但他很快病死,他所最早提出的“荡平”只停留在旨在调停党争的一种理念和原则的层面上。此后,少论宰相崔锡鼎也标榜荡平,曾一度提出要起用南人。而肃宗自己也通过备忘记来多次阐明“荡平”的理念。但肃宗也就停留在口号而已。在《家礼源流》导致老、少论之间的党争白热化以后,他就不再提“荡平”。因此这一时期虽然有荡平的构想,但缺乏将这一理念实践为一种政策的政治基础。
经过
“荡平”再次被强调并形成了将这个理念推进为一种政策的政治集团、由此将“荡平”确立为一种历史术语是在朝鲜英祖时期。英祖深知党争之弊贻害国家,而且他亲身经历了因为自己被册立为世弟以及代理听政的风波而引发的“辛壬狱事”这种惨烈的党祸。在反思的过程中,荡平政策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和预防对策应运而生。
1724年英祖即位之际,当初不希望自己成为世弟的少论领袖李光佐正在掌权。英祖一即位,就下教阐明党争之弊,成为荡平政策的序曲。接着他肃清了制造辛壬狱事的金一镜、睦虎龙等人,并在1725年实行乙巳处分,使老论重返朝廷。但老论并未响应英祖所希望的荡平政局,其中的强硬派对少论穷追不舍,使老、少论之间的党争再起。于是英祖就在1727年驱逐了老论强硬派,接着在1729年实行己酉处分,均衡起用老、少论中的稳健论者,奠定了初期荡平政策的基础,并采取“双举互对”的人事政策,例如老论是领议政的话,左议政就让少论出任,与之“互对”,其下的清要职也采取同样的方式,使老、少论互相牵制。而且起用的这些人物也是排除各党派内的强硬论者,由荡平论者构成。这种方式只在于均衡任用老、少论,而不关注人选的贤能与否。英祖在按照自己的意图整合了朝廷后,就摒弃了“双举互对”的方式,采取“惟才是用”的人事政策,此后南人、小北也获得起用,从而使荡平局面在英祖中期定型。
1742年,实学者柳寿垣在荡平论者赵显命的推荐下进入英祖的经筵,他主张朋党之争的一个原因在于弘文馆官员的选拔方式,建议从吏曹官员中选拔能够进入承文院者,经过考试之后按成绩高低从弘文馆正字开始依次起用,所有官制每三年按次序晋升,并将这种主张编撰为《官制序升图说》。赵显命认为这种升序法首先适用于吏曹的弘文录和台谏的通清,于是英祖接受其建议,将一直以来吏曹铨郎所行使的通清权归于吏曹判书,并将翰荐法从自荐制改为会圈制,权限移交宰相。这种措施对宣祖以来的朋党政治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同年,英祖也亲笔写下“周而弗比,乃君子之公心;比而弗周,寔小人之私意”的一段话,立碑于成均馆泮水桥,是为“荡平碑”,以这种方式来警告成均馆儒生将来入仕后不得再搞“党论”,显示出他对荡平政策的高度重视。
英祖初、中期的荡平政策是基于党派间的并驾齐驱,被称为“缓论荡平”。但在荡平政策基础的确保过程中,老论的优势地位不可避免。荡平政策也受到老、少论中以“清流”自居的强硬派的反对,英祖为了克服这个困难,通过联姻的方式尤其是与稳健派老论大臣(如洪凤汉)的联姻来培养支持势力。英祖虽然暂时缓和了党派间的激烈对立,但因为其直接手段是联姻,所以造成外戚干政的局面,由此分化为南党、北党、东党等新朋党。所以在荡平政局的表面之下,党争的波澜仍在持续,并引发了庄献世子惨死的“壬午祸变”。
1776年即位的朝鲜正祖依然延续荡平政策,他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荡荡平平室”,以明其志,但他的“荡平”方式有所变化。正祖即位后,清洗了外戚势力,大举起用清流,形成清流荡平或峻论荡平的局面。同时,他建立奎章阁,实施抄启文臣制度,使非老论系的官员陆续参政。1788年以后,正祖更是起用了蔡济恭为首的南人势力,谋求老论和南人的“保合”。南人与之呼应,于1792年呈上万人疏,请求为庄献世子翻案,触及了高度敏感的壬午义理问题,再加上老论内部也分化为时派僻派,使时局大为变动。在此时的政局中,所谓四色仅保留名目,而朝廷实则分为时、僻两派。就这样,正祖采取“调剂保合”的方式,起用人才,继承荡平政策,重视士大夫的义理与名节,大举起用清流,与英祖的“缓论荡平”有所不同。
评价
英、正时代所采取的荡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朝鲜王朝激烈的党争,可以说是比前代更加有效的政策运作。但在实施荡平政策的过程中,国王以戚族势力为手段,因此自己未能彻底保持政治中立。再加上因为四色登用政策而被排除的旧政治势力又被召回,由此产生新的政争。也就是说,由于没有根除朋党之间对立的矛盾,所以后来也就形成了势道政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10:32
目录
概述
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