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诚
中国内地男演员、导演、编剧、翻译家
英若诚(1929年6月21日—2003年12月27日),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内地男演员、导演、编剧、翻译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曾任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9年6月21日,英若诚出生于北京的书香世家。英若诚少年时就读于天津圣路易教会中学。194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45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在大学时期,英若诚参加了业余的“骆驼剧团”,并出演《保罗·莫莱尔》、《春风化雨》等话剧。
1947年,还未大学毕业的英若诚翻译了谢尔盖·爱森斯坦的作品《电影感》,从而开启了他的翻译生涯。1950年,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随后,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话剧生涯
1953年,与于是之胡宗温联袂出演话剧《龙须沟》,在剧中饰演六十多岁的小茶馆掌柜;同年,参演由欧阳山尊夏淳联合执导的话剧《春华秋实》,在剧中饰演荣昌厂工会副主席周廷焕;随后,翻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作品《奥赛罗马导演计划》。
1954年,与叶子、秦在平联合参演话剧《非这样生活不可》,在剧中饰演热爱发明新钢的莱别尔克教授;同年,与赵韫如等共同参演话剧《明朗的天》,在剧中饰演眼科主任兼医务主任陈洪友。1956年,与丁肇范等联袂出演话剧《这样的时代》;同年,在话剧《耶戈尔·布雷乔夫和其他的人们》中饰演神父巴夫林。
1957年,与舒绣文李婉芬联合主演话剧《骆驼祥子》,在剧中饰演人力车厂主刘四爷;同年,与路葳等联袂参演话剧《是谁之过》。1958年,在话剧《茶馆》中饰演专门从事买卖人口的老刘麻子;同年,与童弟童超等共同出演话剧《智取威虎山》。
1959年,在话剧《烈火红心》中饰演工业局的陈局长;同年,与刁光覃合作主演话剧《英雄万岁》;此外,还参演了由夏淳执导的话剧《悭吝人》。1960年,与狄辛等联合参演话剧《花开遍地万户香》。1962年,参演由欧阳山尊、柏森联合执导的话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1963年,与田冲、于是之联合参演话剧《关汉卿》。1965年,与谭宁邦村里等联合出演剧情电影《白求恩大夫》;同年,与禾土、苏民共同担任话剧《刚果风雷》的编剧,该剧由焦菊隐、夏淳、方琯德联合执导。“文化大革命”期间,英若诚因被污蔑“勾结”北京市市长彭真而入狱。之后,英若诚出狱并离开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进入《中国建设》编辑部担任英文编辑。
1976年,与于是之等共同出演话剧《工农一家》。1979年,把老舍的话剧作品《茶馆》译成英文在国外出版;同年,参演由夏淳执导的话剧《雷雨》,在剧中饰演神气活现的卑鄙人物鲁贵。1980年,英若诚跟随曹禺前往英国进行戏剧交流;同年,参演话剧《骆驼祥子》。
进军影视
1981年,与英国导演托比·罗伯森合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了莎翁的话剧《请君入瓮》;同年,与王心刚张瑜联袂出演剧情电影《知音》,在片中饰演狠毒阴险、道貌岸然的袁世凯。1982年8月,作为客座教授为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讲授表演课,英若诚结合教学实践为学生们排演了中国话剧《家》;同年,与于是之、郑榕共同出演根据老舍所著同名话剧改编的剧情电影《茶馆》,在片中饰演能说会道,心狠手毒,惟利是图的人贩子刘麻子;随后,与多国演员联袂主演电视剧《马可·波罗》。
1983年,将阿瑟·米勒的戏剧代表作《推销员之死》译成中文,并与他合作将该作品搬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同时在剧中饰演年逾花甲的推销员威利·洛曼。1984年8月,作为密苏里大学常任教授再度前往美国讲学,为学生们排演了根据中国同名昆曲改编的话剧《十五贯》。
1986年,被任命为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兼影视剧制片处主任;同年,与林兆华联合执导话剧《上帝的宠儿》。1987年,与尊龙陈冲等联合主演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剧情电影《末代皇帝》,在片中饰演有着极大热心和耐心的战犯管理所所长。1988年,由其创作的翻译作品《春月》出版。
1990年5月,离任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同年,出演根据钱钟书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围城》。1991年,执导由宋丹丹朱旭合作主演的话剧《芭巴拉少校》。1993年,与基努·里维斯共同主演剧情电影《小活佛》,在片中饰演一直在寻找先师诺布喇嘛的不丹高僧喇嘛;同年,出演由英达执导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
1995年,把话剧《狗儿爷涅槃》翻译成英文,交给美国百老汇夜莺剧团排演,并于1996年1月在美国首演。1998年,英若诚获得菲律宾“麦格塞塞新闻文化奖”。1999年,由其出演的情景喜剧《中国餐馆》播出;12月,出版8册翻译丛书《英若诚名剧译丛》,其中包括《芭巴拉少校》、《哗变》等翻译作品。
2001年,由其创作的翻译作品《英若诚译名剧五种》出版。2002年,与李丁文兴宇联合主演情景喜剧《活个精神头儿》。
个人生活
家庭
英若诚的祖父是英敛之,祖母是满清皇族的爱新觉罗·淑仲(1925年去世,终年50岁),父亲是英千里,母亲是蔡葆真,姑姑是英茵。英若诚的父母共育有六男三女(二子、长女早逝)。
婚姻
英若诚与吴世良是清华大学的同学。从学校毕业后,他们结成伴侣,并共同被分配到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婚后,二人育有女儿英小乐、儿子英达
逝世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时35分,英若诚因患肝病在协和医院辞世,享年74岁。
代表作品
参演话剧
参演电影
参演电视剧
翻译作品
导演作品
编剧作品
助理导演
出版图书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英若诚在翻译过程中,非常注重语言对观众的直接效果,力求译文既忠实原著,又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使每个角色的语言都各具特点。(《中国戏剧》 评)
英若诚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戏剧翻译理论和策略。依据戏剧语言的特点,主张戏剧翻译的口语化、简洁性、动作化和性格化,在戏剧翻译中追求戏剧的整体观演效果。他从 “适合演出”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戏剧语言的 “口语化 ”和 “直接效果”,在剧本翻译中多用短句、理语,语言通俗、简练。他从戏剧表演和观众欣赏角度,在对白处理上注重语言的简洁性,使人物对白灵动自然,语义衔接流畅。他的译本语言简练,节奏感强,人物口吻表现恰当,具有很好的舞台表演效果。他在处理人物说话语气时,从人物性格和身份出发,敏锐地把握住人物语言中反映其性格形象的关键点。(《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评)
英若诚的语言造诣、表演功力、翻译水平让我们这些后人汗颜。英老对自己的后事作出过安排,他多次和英达他们表示不要为他举办任何追悼活动,一切丧事活动从简。他是伟大、不朽的艺术家,值得我们后人一辈子学习。(雪村 评)
英若诚这些人艺的老艺术家真的是匍匐在生活上,与普通人融合在一起。他们对民俗太通晓了,从没有把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但同时他们一生中都在寻觅大学问、高层次的审美。他们永远是人民的艺术家,他们的为人境界永远值得我们尊重。英若诚是人艺老艺术家这个最高层次的核心团体中的一员,他的很多真知灼见,对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都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濮存昕 评)
英若诚不仅讲得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还长期活跃在话剧舞台上,几十年来他曾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引人入胜的人物形象。英语“科班出身”的他更将莎士比亚的《请君入瓮》、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等多部剧作名著翻译成中文,并将中国话剧舞台上的优秀剧作《茶馆》《王昭君》《家》等译成英文。(北京晚报 评)
后世纪念
2009年,纪念英若诚诞辰80周年,《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美国塔夫茨大学戏剧学教授康开丽女士根据英若诚在病榻上的英文口述录音整理而成。她花了3年时间,录了100多个小时,经编辑整理,再加上她7年的研究,完成了这本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08:3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