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色,也称“
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抒情、议论、对比等手法。
表现手法简介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
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
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
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
类比推理等;小说的
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
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
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等的不同;
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
间接抒情两种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分后总 先景后情
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 比喻 拟人 反问 设问 借代 夸张 排比 反复 象征 寄托等,
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
语序倒置等。
艺术风格
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表达方式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流行的
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 议论 叙议结合 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欲扬先抑等,数量不限
详细解释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
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
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
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
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
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②
表现手法;③
选材剪材;④
行文的结构;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
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表达技巧也可以分为一般技巧和辨证技巧两大类。
一般技巧又可以分为:
比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对比、映衬(分为
正衬和反衬)、悬念(包括设悬和释悬两方面)、巧合(巧合的关键是一个“巧”字,“合”是基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合”得
新颖别致,方见其“巧”。)、象征(由象征体和象征义两个要素构成。)、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
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意识流与
拼贴画。
辨证技巧又可以分为:虚与实(实就是实写,虚就是
虚写。)、
疏与密(疏就是略写,密就是详写。)曲与直(直就是平直,曲就是曲折。)、
动与静(有以动写静和以静写动两种主要方式。)、除此以外,辨证技巧还有“
抑与扬、
张与弛、
隐与显、少与多、
庄与谐、
断与续”等等。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
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一、荷(莲):爱情(莲、怜谐音),
出淤泥而不染,夏的象征,美丽,文采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这就是“邺水朱华”的典故了,荷的美色在
沈约的笔下带有一种向上的劲道。老实说,我本不喜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把花弄得杀气腾腾的诗。不过这气质在莲的身上竟带出一种袅娜来。所以,荷还有文采的意象。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
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
金殿冷,风吹罗带
锦城秋。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荷也应是丰满的花,却比
牡丹清丽些。这是一种优雅且幽雅的花。再想想它的药用价值。难怪
屈原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了,它的确受得起众人的喜爱。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
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这是赞美荷最正宗的语言,词微而意远,时品时新。
二、兰:隐士、贤德、美
陶渊明《幽兰》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兰的馥郁香气使诗人更加心向田园。兰也因而有了洒脱之意。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明薛网 《兰花》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兰的真正价值在其幽,在其“无人而不改其香”。在古人眼中,这就是君子了。
三、雪:清寒、纯真、高洁、哀伤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雪的寒冷总能让人产生恰到好处的敬意,也因此有了隐士的意象。高洁而略带点寂寞的雪,就犹如大师的胸怀,让天地为之一亮,又一肃。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人在寒冷的时候,心中总会有点薄薄的凄凉,或者说,是惆怅。这时雪的轻舞飞扬,怎能不让人想起与其相似的,那薄薄的、似乎让人承受不住的情意呢?
咏雪 傅察
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孩提时的欢乐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幸福。雪的轻盈明亮,就如童年。因此,雪在
田园诗的天地里也有一份贡献,它会让人想起,曾经尝过的最甜美的味道。
四、竹:君子、俊挺、节气、壮志凌云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郑板桥
“低首虚心”既描竹的外在
自然状态,又指人的内在精神品德,“低首”和“虚心”二者异质而结构相对应。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咏竹
文同
竹、竹。
森寒,洁绿。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
虚心异草木,劲节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披净冉冉,风女声笙竽肃肃。
林间饮酒碎影摇金,石上围棋清阴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但寻松菊。
中国的托物言志诗发展到极端时,只有两种情况:退隐、入世。竹兼具这两种气质。我们用时只需选择一下材料即可。其实我很赞成东坡的“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但也有人认为竹“腹内空空”,所以我们要根据写作需要对其褒贬 。当然,私下里要有自己的意见。
五、雨:喜庆、伤心、哀恸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
春夜喜雨》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
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唐·
戴叔伦《
兰溪棹歌》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南北朝·
何逊《
相送》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
闻铃肠断声。——唐·
白居易《
长恨歌》
一切景物到底不过是景物罢了,将其分类的,是人的心。乐景可以写哀,哀景也可以
写乐,甚至会“倍增其哀乐”。人心才是分类的依据。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静夜思》)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
虞美人》)
注释: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
寝梦佳期。”(
张九龄《
望月怀远》)
注释: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月下相思,情幽怨重;望月抒怀,思绪翩翩,自古皆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背景阔大,由景入情,意境雄浑,是千古传诵的佳句。它没有一个华丽的字眼,却自然天成。当我们望见一轮明月从海面上冉冉升起之时,这样的诗句就会脱口而出,带我们进入一个静美的境界。也许,这就是名诗名作那经久不衰的
艺术魅力之所在吧。诗人将思念远人的相思之情寓托于月光,月光脉脉无语却善解人意,牵人相思又给人抚慰。它把自己的光辉温柔而均匀地洒向天涯海角的每一处,让人在心中祈祷:“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历来备受人们推崇,经久不衰,成为写月的千古绝唱。据《唐诗选注》解释:露无夜不白,但感在今夜,又适逢
白露节,故曰,露从今夜白。月无处不明,但心在故乡,故曰,月是故乡明。两句诗情景交融,读来历历在目。从结构上,这两句是上一下四句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顿挫抑扬极富音韵美。常常可以听到人们发“月是故乡明”之感慨。
杜鹃鸟俗称
布谷,又名子规、
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
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
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
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1. 李白《
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3.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4.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5. 宋代
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三、高楼——登高怀远,思念远方之人
2.
温庭筠《
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3.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4.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
相思泪。”
5.
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凭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6.欧阳修《蝶恋花》“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
章台路。”
1.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
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
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等。
2.菊: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
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
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
郑思肖《
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
范成大《
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
薛道衡《
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
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
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
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
红蓼风”(宋人
戴复古《
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
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李商隐《
离思》)等。
4.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
同义词。如唐人
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
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
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
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5.月亮:在我国
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
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
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
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
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