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肿大
病症名称
脾脏肿大,其病因分类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染性脾肿大;另一类是非感染性脾肿大。引起脾脏肿大的病因众多,每种疾病引起脾肿大的机理亦不尽相同。有时一种病因而引起脾肿大的机理则可能是多种因素。
机 理
其机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细胞浸润
细胞浸润引起的脾脏肿大见于: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白血病细胞浸润,各种肿瘤细胞浸润。炎性细胞浸润多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往往还伴有脾脏明显充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见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部分脂质沉积症;各种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的脾脏肿大,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最明显。其次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中以淋巴细胞型较明显,其次是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各种肿瘤细胞浸润、脾脏本身的恶性肿瘤少见,原发于淋巴系统骨髓和肠道的恶性肿瘤可侵及脾脏。如:恶性淋巴瘤的淋巴瘤细胞发生脾浸润,其中以霍奇金病脾脏受累较多,约占 50%,偶有单纯牌型霍奇金病,这种病可表现有巨脾侈发性骨髓瘤骨髓癌细胞浸润;恶性组织细胞病的恶性组织细胞浸润;肠道恶性肿瘤转移至脾脏,均可因肿瘤细胞浸润而发生脾肿大。
二、脾脏瘀血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贮血器官,各种原因造成的脾脏血液回流受阻,均可造成脾脏淤血性肿大。如: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脉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肿瘤栓子、先天或后天的血管畸形;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大量积液均可致脾脏瘀血而肿大。
脾脏是造血器官,在骨髓增殖性疾病时,脾脏又恢复其造血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髓外造血导致脾脏肿大,尤以骨髓纤维化时髓外造血最明显,脾脏肿大也明显。
四、组织细胞增生
组织细胞增生症是由组织细胞异常增生,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尤以肝脾、淋巴结、骨髓、皮肤、胸腺等处最突出,可表现明显的脾脏肿大。如:勒一雪症、韩*雪一柯症/慢性感染性疾病黑热病结缔组织病、fellty、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致脾脏组织细胞增生而发生脾脏肿大。
五、纤维组织增生
由于长期慢性淤血、慢性感染、细胞浸润等病因的长期慢性刺激,组织细胞异常增生致脾脏纤维组织大量增生而使脾脏肿大、变硬。
由于脂类代谢酶缺乏或功能障碍,引起脂质代谢障碍,脂类在组织中沉积造成脾肿大。如:高雪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类脂质代谢障碍病。是由于和葡萄糖脑普酶不能把葡萄糖脑普脂转变成半乳糖脑昔脂,结果使组织细胞内大量脑普脂贮积,其中的慢性型表现巨脾。尼曼一匹克病为脂质代谢障碍累及内脏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组织。这种病可能是由于神经磷脂酶缺乏,以致使神经磷脂贮积于肝脾及神经系统巨噬细胞内,致脾脏明显增大。
七、脾脏本身的肿瘤及囊性扩张脾脏本身肿瘤及囊性扩张均较少见,有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报道。囊性扩张见于皮样囊肿淋巴管囊肿及寄生虫囊肿(包囊虫病)。假性囊肿如:疟疾血吸虫病等可因出血、炎症。血清性等原因引起。
预防保健
多数脾肿大的病人需要治疗其原发疾病,而不是切除脾脏.由于失去脾脏患者对荚膜菌(例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所致的严重的全身感染易感性较高,脾切除放射疗法适应证必须严格控制。
病因分类
一、感染性
(一)急性感染
见于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
(二)慢性感染
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梅毒等。
二、非感染性
(一)淤血
见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Judd-Chiari综合征,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
(二)血液病
(四)组织细胞增生
如勒一雪(letterer-siwe)氏病、黄脂瘤病、(韩一薛一柯)综合征、嗜酸性肉芽肿
高雪病、尼曼一匹克病。
(六)脾脏肿瘤与脾囊肿
脾脏恶性肿瘤原发性者少见,转移至脾脏的恶性肿瘤也罕见,原发癌灶多位于消化道。脾脏囊肿罕见,分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分为表皮囊肿内皮囊肿(淋巴管囊肿)和寄生虫性囊肿伯包虫病人假性囊肿分为出血性、血清性或炎症性等。
测量与记录法
脾脏肿大的测量与记录法(以cm表示):
第I线(又称甲乙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下缘的距离,以厘米表示。脾脏轻中度肿大时只作第I线测量。
第II线(又称甲丙线)指左锁骨中线与左肋缘交点至脾最远点的距离,一般应大于第I 线。
第III线(又称丁戊线)指脾右缘与前正中线的距离。超过正中线,则测量脾石缘至正中线的最大距离为正值,以“+”表示;未超过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与正中线的最短距离为负值,以“-”表示。
脾肿大分为轻、中、高三度。脾缘不超过肋下2cm 为轻度肿大;超过2cm ,在脐水平线以上,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即巨脾。此时应加测第II线和第III线。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19:29
目录
概述
机 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