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尾蚴侵入脑后各期的主要
病理变化如下。早期可见活的囊尾蚴,囊的大小不等,最小的约2mm,一般5-8mm,
头节如小米大小,灰白色,囊内有透明液体。囊的周围脑组织有
炎性反应,为中性
多核粒细胞和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
胶原纤维,距囊稍远处可有
血管增生、水肿和血管周围单个核细胞浸润。后期
囊壁增厚,虫体死亡液化,囊液混浊,囊周呈慢性炎性改变,囊液吸收后,囊变小或为脑胶质组织所取代而形成纤维结节或钙化。脑室内的囊尾蚴可引起局部
脉络膜炎,
颅底的
囊虫可引起蛛网膜炎。
临床表现与包囊的位置有关。皮质的包囊引起全身性和部分性痫性发作,可突然或缓慢出现
偏瘫、
感觉缺失、偏盲和
失语;
小脑的包囊引起
共济失调;血管受损后可引发
卒中,出现
肢体无力、瘫痪、
病理反射阳性。极少数患者包囊的数目很多,并分布于
额叶或
颞叶等部位可发生
精神症状和
智能障碍。罕见的情况是,在感染
初期发生急性
弥漫性脑炎,引起
意识障碍直至昏迷。
在第三和
第四脑室内的包囊可阻断循环,导致阻塞性脑积水。包囊可在脑室腔内移动,并产生一种球状
活瓣(ball-valve)作用,可突然阻塞
第四脑室正中孔,导致颅内压突然急骤增高,引起
眩晕、呕吐、意识障碍和跌倒,甚至死亡,即布龙征(Brun sign)发作,少数患者可在没有任何
前驱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1)吡喹酮 系一种广谱的抗蠕虫药物,对囊虫亦有良好的
治疗作用。服药后囊虫可出现肿胀、变性及坏死,导致囊虫周围脑组织的
炎症反应及
过敏反应,有的患者还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脑水肿,
脑脊液压力与细胞数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
颅内压增高危象。
(3)甲苯咪唑 常见的毒副反应有腹痛、腹泻、皮肤瘙痒和
头痛等。
为了减免抗囊虫治疗过程中在体内大量死亡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在出现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后应及时用
甘露醇等脱水药物治疗,还应酌情并用
类固醇激素等。如发生严重颅内增高,除及时停用抗囊虫药物及脱水、抗过敏处理外,还可应用
颞肌下减压术,以防止颅内压增高危象。
确诊为脑室型者应手术治疗。其次,对
颅内压持续增高,神经体征及CT证实病灶甚局限的患者亦可考虑手术治疗。
对肠道仍有绦虫寄生者,为防止自身再次感染,应行驱绦虫治疗。常用的药物为
灭绦灵(
氯硝柳胺),嚼碎后一次吞服,服药后3~4小时应予
泻药一次以排出
节片及虫卵。
囊虫病的防治主要是不吃生菜、生肉,饭前便后要洗手,以防误食虫卵。另外,
猪肉最好在零下12至13
摄氏度的温度中冷冻12小时后食用,这样可以把囊尾蚴全部杀死。如果一旦发病要入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