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瘘是指在肠与其他器官,或肠与腹腔、腹壁外有不正常的通道,前者称内瘘,后者为
外瘘。肠瘘造成肠
内容物流出
肠腔,引起感染、体液丢失、
营养不良和器官
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病因
肠瘘的常见原因有手术、创伤、腹腔感染、
恶性肿瘤、
放射线损伤、
化疗以及
肠道炎症与
感染性疾病等方面。临床上
肠外瘘主要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是术后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的病因是术后腹腔感染、
吻合口裂开、肠管血运不良造成吻合口瘘。小肠炎症、结核、肠道憩室炎、恶性肿瘤以及外伤感染、腹腔炎症、脓肿也可直接穿破肠壁而引起肠瘘。有些为
炎性肠病本身的并发症,如克罗恩病引起的内瘘或
外瘘。根据临床资料分析,肠瘘中以继发于腹腔脓肿、感染和手术后肠瘘最为多见,
肠内瘘常见于恶性肿瘤。
放射治疗和化疗也可导致肠瘘,比较少见。
临床表现
1.瘘口
腹壁有一个或多个瘘口,有肠液、
胆汁、气体或食物排出,是肠外瘘的主要
临床表现。手术后肠外瘘可于手术3~5天后出现症状,先有腹痛、
腹胀及体温升高,继而出现局限性或
弥漫性腹膜炎征象或腹内脓肿。术后1周左右,脓肿向切口或引流口穿破,
创口内即可见
脓液、
消化液和
气体排出。较小的肠外瘘可仅表现为经久不愈的感染性
窦道,于窦道口间歇性地有肠
内容物或气体排出。严重的肠外瘘可直接在创面观察到破裂的肠管和外翻的肠黏膜,即唇状瘘;或虽不能直接见到肠管,但有大量肠内容物流出,称管状瘘。由于瘘口流出液对组织的消化和腐蚀,再加上感染的存在,可引起瘘口部位皮肤糜烂或出血。
肠外瘘发生后,由于大量消化液的丢失,患者可出现明显的水、
电解质紊乱及
酸碱代谢失衡。由于机体处于
应激状态,
分解代谢加强,可出现
负氮平衡和
低蛋白血症。严重且病程长者,由于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及大量
含氮物质从瘘口丢失,患者体重可明显下降、
皮下脂肪消失或骨骼肌萎缩。
3.感染
在肠外瘘发展期,可出现肠袢间脓肿、
膈下脓肿或瘘口周围脓肿,由于这些感染常较隐蔽,且其发热、
白细胞计数增加、腹部
胀痛等常被原发病或手术的创伤等所掩盖,因此,很难在早期作出诊断及有效的引流。
检查
通过腹部立、卧平片检查了解有无肠梗阻,是否存在腹腔
占位性病变。
B超可以检查腹腔内有无脓肿及其分布情况,了解有无胸
腹水,有无腹腔实质器官的
占位病变等,必要时可行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
2.消化道造影
包括口服
造影剂行全消化道造影和经腹壁瘘口行消化道造影,是诊断肠瘘的有效手段。常可明确是否存在肠瘘、肠瘘的部位与数量、瘘口的大小、瘘口与皮肤的距离、瘘口是否伴有脓腔以及瘘口的引流情况,同时还可明确瘘口远、近端肠管是否通畅。如果是唇状瘘,在明确瘘口近端肠管的情况后,还可经瘘口向远端肠管注入造影剂进行检查。对肠瘘患者进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应注意造影剂的选择。一般不宜使用钡剂,因为钡剂不能吸收亦难以溶解,而且会造成钡剂存留在腹腔和瘘管内,形成异物,影响肠瘘的自愈;钡剂漏入腹腔或胸腔后引起的
炎性反应也较剧烈。一般对早期肠外瘘病人多使用60%
泛影葡胺,将60%的泛影葡胺60~100ml直接口服或经
胃管注入,多能清楚显示肠瘘情况,肠腔内和漏入腹腔的泛影葡胺均可很快吸收。不需要将60%的泛影葡胺进一步稀释,否则造影的
对比度较差,难以明确肠瘘及其伴随的情况。造影时应动态观察胃肠蠕动和造影剂分布的情况,注意造影剂漏出的部位、漏出的量与速度、有无分支叉道和脓腔等。
3.CT
是临床诊断肠瘘及其并发腹腔和
盆腔脓肿的理想方法。特别是通过口服胃肠造影剂,进行
CT扫描,不仅可以明确肠道通畅情况和瘘管情况,还可协助进行术前评价,帮助确定手术时机。炎症粘连明显的肠管
CT检查表现为肠管粘连成团,肠壁增厚和肠腔积液。此时手术,若进行广泛的粘连分离,不但不能完全分离粘连,还会造成肠管更多的继发损伤,产生更多的瘘,使手术彻底失败。其他检查对小肠胆囊瘘、小肠
膀胱瘘等应进行胆管、泌尿道造影等检查。
诊断
1.注意病因
注意有无腹部外伤、手术等创伤性因素,或
急性阑尾炎、肠梗阻、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肿瘤、
肠结核、
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病理性原因。应详询有关病史、肠瘘的发生过程与治疗情况。
2.明确肠瘘的部位与瘘管情况
(1)早期怀疑有瘘,但未见有明确的肠液或气体从伤口溢出时,可口服
染料或
骨炭粉,观察瘘管的分泌物有无染色。
阳性结果能肯定肠瘘的诊断,但
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肠瘘的存在。
(2)用
注射器或洗创器(不用导管插入瘘管)对准瘘口,直接注入15%~20%
水溶性碘造影剂40~60ml作瘘管造影,观察瘘管的行径、瘘管附近有无脓腔以及肠壁瘘口所在的部位。
(3)根据肠壁瘘口可能的部位,进行胃肠道钡餐或
钡灌肠检查,观察瘘口及其近、远侧肠道的情况。
(4)对疑有腹腔脓肿的患者,应进行
腹部超声和CT检查。
(5)对病理性肠瘘,应切取瘘管组织送病理
切片检查。
3.检查
(1)收集24小时
空腹流出的肠液、尿液,分别测定其量与
电解质含量。
(2)采取瘘口、脓腔的分泌物作细菌培养(
厌氧与
需氧菌),必要时抽血送培养及作细菌的
药敏试验。
(3)
血液检查:血
胆红素、白蛋白/
球蛋白、
葡萄糖、电解质(血钾、钠、氯、钙、镁、磷等)以及血
尿素氮、肌酐、
二氧化碳结合力。
(5)严重腹腔感染时,常有多器官功能障碍,除进行上述各项检查外,必要时摄
胸片与作
心电图检查。
鉴别诊断
可突发剧烈的
腹痛,
腹部透视可发现
膈下游离气体,具有
腹膜炎的体征。肠道炎性疾病包括
细菌性痢疾、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等,这些疾病可出现腹痛、腹泻、黏液
血便,
结肠镜检查可资鉴别。与
结肠癌的好发年龄相近,偶可同时存在,临床表现部分重叠,都可出现
肠梗阻、出血、穿孔及瘘管形成等并发症。钡剂
灌肠有助于鉴别,黏膜不规则,
肠腔充盈缺损系结肠癌的
放射学征象。结肠镜检查及黏膜活检对于结肠癌有诊断意义。
结肠克罗恩病有腹痛、
发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腹部压痛、
腹部包块等表现,瘘管形成是其特征,这些症状、体征与
憩室炎相似。内镜和
X线检查可发现铺路石样改变的黏膜,较深的
溃疡,病灶呈“跳跃”样分布有助于鉴别。内镜下黏膜活检如发现非
干酪性
肉芽肿则有诊断价值。溃疡性结肠炎可表现为发热、腹痛、血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
结肠镜下可见黏膜呈
弥漫性炎症、充血、水肿。随病情发展,可出现糜烂、溃疡、假性
息肉、溃疡之间残存黏膜萎缩,晚期有肠腔变窄,
结肠袋消失等表现。病检可见
杯状细胞减少及
隐窝脓肿等改变。
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人,可与
结肠憩室病同时发生。临床表现多为剧烈腹痛后解黑大便。钡剂灌肠检查见到特征性的拇指纹征象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镜检有助于诊断本病。
治疗
1.控制感染
(1)在瘘的早期,如引流不畅,在进行
剖腹探查时,应用大量
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并作多处引流;或扩大瘘口以利引流。
(2)肠瘘或
腹腔脓肿部均用双套管24小时持续负压引流。
(3)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新的腹腔脓肿形成,并及时处理。
2.瘘口处理
(1)早期主要应用双套管作持续
负压引流,将漏出的
肠液尽量引流至体外。约经1~4周引流后,可形成完整的
瘘管,肠液不再溢出至瘘管以外的腹腔内。再经持续负压引流,如无妨碍瘘口自愈的因素,管状瘘一般在3~6周内可自愈。全胃肠道外营养可减少肠液的分泌量,如加用
生长抑素则更能降低肠液漏出量,提高管状瘘的自愈率与缩短
愈合时间。
(2)感染控制、
瘘管形成后,经造影证实无
脓腔、远侧肠袢无梗阻时,管状瘘可应用
医用粘合剂堵塞瘘管,控制肠液
外漏,促进瘘管愈合。
(3)唇状瘘或瘘口大、瘘管短的管状瘘,可用
硅胶片内堵,起机械性关闭瘘口的作用,并保持肠道的
连续性,控制肠液外漏,恢复肠道功能,达到简化处理与加强肠道
营养支持的目的。如远侧肠袢有梗阻,则不能用“内堵”,仍应进行持续负压引流。
(4)在肠液引流良好的情况下,瘘口不十分大,瘘口周围皮肤无糜烂,可用人工肛门袋,既可保护皮肤,防止皮肤糜烂,又可减少换药次数,患者活动又方便。如皮肤有糜烂,每日更换敷料1~2次,一般不需应用
油膏保护。如有需要,可涂敷
复方氧化锌软膏。
3.营养支持
(1)瘘管发生后早期或肠道功能未恢复时,可应用
全胃肠外营养。如需较长时间应用全胃肠道外营养者,应补给
谷氨酰胺。
(2)在瘘口远侧或近侧具有功能的小肠超过150cm时,可经
鼻胃管(用于低位
小肠瘘、
结肠瘘等)、
空肠造口
插管或经瘘口插管(用于
十二指肠侧瘘、胃肠
吻合口瘘、
食管空肠吻合口瘘等)灌注
要素饮食。
(3)瘘经“内堵”后,可恢复口服饮食。
(4)不论应用何种营养支持方法,均要求有适当的热能与蛋白供应质量,以达到
正氮平衡。
(1)
手术指征①未愈的管状瘘:影响管状瘘愈合的因素有
结核、
肿瘤、远侧肠袢梗阻、异物存留、瘘口附近有
残余脓肿、瘘管瘢痕化或上皮化等;②唇状瘘:很少能自愈。
(2)手术时机
确定性肠瘘手术应选择在感染已控制、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时进行,一般在瘘管发生后3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由于炎症、感染、
营养不良等因素,早期手术的成功率不高。
(3)手术方式肠瘘的手术方式有瘘口局部肠袢楔形切除缝合术、肠段切除吻合术、肠瘘部肠袢旷置术与带血管蒂肠浆肌层片或全层肠片修补术等。其中以肠段切除吻合术最为常用,肠浆肌层片用于修复肠段难以切除的瘘。
(4)手术结束用大量
等渗盐水(6000ml以上)冲洗腹腔,放置双套管负压引流,预防发生
腹腔感染。并对行广泛剥离的病例作肠内插管小肠
内固定术,避免术后发生
粘连性肠梗阻,导致手术失败。
肠瘘伴有严重腹腔感染时,常有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及多器官
功能障碍,可并发
感染性休克、胃肠道大出血、
黄疸、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神志昏迷等情况,应
加强监护,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