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奇迹
对深圳经济特区的称呼
深圳经济特区的前身是具有1600多年建制历史的宝安县,深圳亦称“鹏城”,是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亦是祖国南方的一颗璀璨明珠。她在改革开放的呼唤中诞生,她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以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而闻名遐迩,借改革开放的东风而展翅翱翔。其发展之迅猛,变化之巨大,举世瞩目,被称为“中国的奇迹”。
会议总结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9月6日上午在深圳举行。大会对深圳特区30年来的成就、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深圳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晚上8点30分开始燃放了30分钟的焰火。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他充分肯定了经济特区的发展建设成就。胡锦涛表示:“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以蓬勃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实践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
了重要贡献。”“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
历史事件
1978年,中国引进的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港怡高实业公司电器厂,落户于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
1979年7月8日,蛇口工业区破土动工。炸山填海的开山炮好似早春的第一声惊雷,这一声春雷又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 1979年8月,深圳蛇口工业区顺岸式码头建设,多拉一车泥土奖励4分钱,引发了惊动中央的“4分钱风波”。后国家领导人肯定了这一做法,由此推动了深圳乃至全国的工资制度改革。
1981年,深圳蛇口工业区提出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传遍祖国南北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同为深圳精神的代表性口号 1979年底和1982年7月,2万多名基建工程兵先后进入深圳参加建设,逐渐成为深圳发展的中坚力量。 1982年8月6日,国务院批准《广东省深圳经济特区二线设防和管理方案的意见》,正式确定深圳经济特区范围。 1983年7月,深圳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张股票,该公司也是以公众集资创立的国内第一家股份制企业 1984年1月24日至26日,邓小平视察深圳。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7年12月1日,引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使用制度“第一场革命”的首宗土地使用权拍卖会在深圳会堂举行 1991年8月,深圳第一次公开发行股票抽签表,吸引股民在各个发行点排队认购
历史机遇
1980年特区成立之初遍地“麻雀”变“凤凰” 1980年深圳成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和创业者潮水般涌向这里,他们行囊简单,拥有的只是对未来热切的期望。
1980年特区成立之初
当年44岁的北京市计算机三厂劳动服务公司经理郝连玉,为解决厂里职工子女就业困难,1982年带着18名待业青年来到深圳蛇口工业区,靠卖油条、大饼起步,办起了“北京餐厅”。
当时的深圳蛇口工业区,走几步就到海边,木板房、晒鱼竿随处可见,买菜要开6个多小时车。但是艰苦的条件却没有人叫苦叫累,对成功的渴望时时都在激励着创业者们。郝连玉告诉记者,深圳改革开放初期就是一个“英雄不论出处”的年代,深圳就如一张白纸,只要努力就有机会获得成功,改变自己的命运。
郝连玉的北京餐厅因为经营方式的改变获得了良好的收益。比如现在司空见惯的“饺子论个卖”、“晚上10点不打烊”,这些小小的“新”手段,就让北京餐厅的营业额翻了一倍。最好时北京餐厅拥有五家连锁店。
马明哲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兼CEO,1983年调入蛇口工业区时只是一名普通司机。马明哲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是他聪明,有志向,而今已成为中国保险业界的风云人物。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后“中生代企业家”崛起 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并发表南方谈话,并因此引发一轮以政府官员、教师和科研人员为主导的下海潮。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更是吸引了一批下海创业者,并因此形成了名扬中外的深圳“中生代企业家”群体。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后
1982年,从浙江诸暨一个小山村考上浙江大学的寿培平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全国最大的丝绸服装公司华丝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办公室主任和蛇口工业区团委副书记职务,工作十分顺手,待遇也不错。
“小平南方谈话就像给我们洗了脑、松了绑一样。”寿培平说。1992年,寿培平毅然到一家濒临倒闭的国有服装企业出任公司总经理。凭借自己的管理经验,寿培平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便让这家负净资产的企业盈利200多万元。
目前寿培平的公司已被《名牌时报》评为影响中国服装市场的十大女性名牌之一。寿培平也被评为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业的50人之一,并被推选为深圳市服装协会副会长。
寿培平值得骄傲的两件事,一是曾被交通部选中,进入被誉为“企业黄埔军校”的第二期企业干部管理培训班学习,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学习企业管理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之一。第二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因为工作原因,到浙江招收了很多批打工妹到深圳打工,解决了他们家庭困难,还有一些打工妹在深圳工厂学到了技术和管理经验,回到家乡开起了自己的服装厂。
像寿培平这样的企业家现在是深圳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年轻、有朝气、有闯劲、有知识,同时也有着时代积淀的历史感与丰富经验。他们凭借个人独特的魅力与出色成就成为经济界领军人物的同时,他们带领的企业也代表深圳,走向全国及至世界的前端。
1997年香港回归后全球化“冲浪者”诞生
1997年香港回归后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受惠于香港这座国际化桥梁,深圳吸引了众多香港、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到深圳发展。他们或者创业,或者办厂,都在深圳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未来。
来自南非的维里埃和深圳结缘快10年了。2001年维里埃被南非一家进出口公司派驻深圳工作了一段时间,看到了中国与南非之间巨大的贸易商机。维里埃很快就在深圳开了自己的贸易公司。
维里埃公司刚成立时就与深圳一家VCD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厂家开发了产品英文版本以供非洲市场。维里埃回南非找到了两家大的电器经销商,以中国产品的物美价廉打开了非洲的市场。公司第二年就有了上百万美元的盈利。随后维里埃又开始扩大公司经营项目,向非洲出口电子安防、MP3等产品。
目前,深圳海外留学人员70%由香港引进。同时还有6万余香港人在深圳居住。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的弟弟马克·恩德桑乔2002年来到深圳开办了一家木屋烧烤店,同时在深圳市福利院当义工,一直免费为福利院的孩子教钢琴。如今马克说着流利的汉语,写着一手好毛笔字,还娶了一位漂亮的河南姑娘。
1999年首届高交会后“新生代企业家”横空出世
1999年首届高交会后
从1999年起,深圳开始举办一年一届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以及促进国家、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以此为标志,知识经济汇入深圳发展的历史洪流,一批“新生代企业家”横空出世。
可能会有人不知道马化腾,但不会忘记戴红围脖的“小企鹅”。被称为“腾讯”之父的马化腾不仅是深圳自己培养的本土企业家,更是借新经济发展机遇获得成功的传奇人物。
1993年,22岁的马化腾于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在中国电信服务和产品供应商深圳润迅通讯发展有限公司主管互联网传呼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1996年夏天,三个以色列年轻人有感于网上沟通不便,就自行设计了一个可以即时找到对方、点对点谈话的小软件ICQ。1997年,马化腾在注册使用ICQ过程中,发现英文界面的ICQ,在中文用户中推广很难。1998年,马化腾就与大学同学张志东创办了“腾讯”,推出中文网络寻呼机,研发了独特的离线消息功能和服务器端信息保存功能,在实用性上击败了ICQ。当年注册用户达到了130万人,并很快获得IDG和盈科数码的2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2001年年底,腾讯实现了1022万元人民币的纯利润,而2001年仅上半年就实现净利润近37亿元。 2004年中小板启动 资本市场“弄潮儿”出现
深圳企业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发展和沉淀,先后经历了“生产为王”和“营销为王”的时代,如今正走进“资本为王”的时代。而深交所中小板创业板的先后启动标志着民营企业家真正跃上了资本市场的大舞台,开始演绎一个又一个新的财富传奇。
2001年5月6日,深圳海普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成为首支发行价超过百元的A股上市公司。当天股价还一度涨至188元。虽然公司掌门李锂李坦夫妇多次表示对股票和资本一窍不通,也不打算去了解。但是这没有妨碍他们一夜之间资产超过500亿元。
李锂198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后进入成都肉联厂工作,1992年10月进入重庆通达,先后担任总工程师、董事长兼总经理,1998年4月在深圳创立海普瑞。海普瑞从创办到现在的12年间,共经历了7次股权变更。而正是通过资本市场上的一次次动作,使李锂夫妇获得了快速发展。
同样的财富神话也发生在比亚迪、科士达中青宝等深圳一批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身上。据深交所最新数据统计,深圳目前在境内外共有上市企业223家。在境内上市企业中,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有52家,首发募集资金超过388亿元,中小板上市企业数量和募集资金总额均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在创业板上市8家,首发募集资金合计67.79亿元。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体系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市场体系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在深圳,人们把这套新体制称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土地市场、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中心、证券市场。。。。。。今天,在深圳,市场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大到政府转让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国有企业的产权转让,小到部门采购办公用品,都是市场说了算。1997年,新华社公开发布一条消息称,深圳已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对深圳人而言,这是对他们近20年的先行先试,勇于创新的一次总结。对全国乃至全世界而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有了一个直观的样本。
可以说,经过20年的改革,深圳市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已基本完成,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建立了通过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市场调节价格的商品已占到97%以上;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以公司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使大部分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建立了以间接手段为主、面向全社会的经济管理调控体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社会资源的配置不断得到优化。
转眼间,又是5年匆匆而过。深圳人没有虚度光阴,他们不断丰富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国企改革继续高歌猛进。2000年底,深圳出台了深圳化国企改革的“1十11”文件,大力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全面推进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目前,66家市属一级企业的改革方案工在实施,仅1999年就完成了212家企业的“放小”工作。上月底,深圳推出深能源等5家大型国有企业部分产权,面向国际招标,多家全球500强企业拟定了标书。
大胆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到1999年底,全市民营企业达到5.49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近一半,民营高科技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0%,民营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20%,涌现出“华为”、“中兴通讯”这样的全国知名龙头民营高科企业。
为适应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要求,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政府不断向市场“放权”。
“破”“立”并重构筑新体制
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深圳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0年至1985年,主要特点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改革基建体制和放开价格为突破口,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建特区之初,百业待兴,深圳的创业者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只能利用外资或银行贷款。这些借来的钱是要求回报的,传统的基建管理办法显然难以保证这一点,建筑工程引入招投标机制是必然的选择。1982年9月,深圳就建立了建筑工程招标承包制度。
这一阶段“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虽还属于浅层次,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使长期被排斥的市场机制在改革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二阶段为1986年到1991年,深圳进入了系统的、有目标的配套改革阶段;在这一阶段,继续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价格改革主“以调为主”发展到“以放为主”,到上世纪80年代末,97%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由市场调节,形成了以市场价格为主的价格体系
这一阶段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1987年首次以公开拍卖、招标和协议三种形式有偿转让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土地作为商品被推进了市场。以此为标志,深圳在生产要素商品化、市场化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企业产权转让,使企业产权进入市场;建立外汇调剂中心,按供需双方共同接受的价格对外汇余缺进行调剂;建立证券市场;建立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等,基本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框架,朝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体制迈出了一大步。
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1997年,全面创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框架。小平同志南方发表谈话,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深圳在此背景下,正式提出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国企改革是这一阶段的“重头戏”:从成立市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开始,取消企业的行政级别,按国际惯例对企业进行分类定级;推行企业无行政主管部门改革,建立国资委——资产经营公司——企业的三级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管体系;对资产经营公司的规模、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重大调整,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选择28家企业开始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选择部分企业进行经营者年薪制和员工持股试点,对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实行重大改革;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对市属国有企业进行全面的公司制改造。
据悉,在中编办的全力支持下,深圳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酝酿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试点方案。改革立足于政府职能重新定位、组织结构与机制(决策机制与运作机制)创新,实现政府决策、执行与监督相分离的公共管理模式。
新鲜经验推动全国改革开放
新鲜经验推动全国改革开放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小平同志这几句话,准确地道出了深圳人一以贯之的实干作风。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各项改革决策和检验改革得失的标准。对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就是深圳敢闯敢试的一个典型事例。在人们还不能接受社会主义国家的土地也有价格和地租的情况下,大胆提出了国有土地使用费的概念。正是根据深圳的探索,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的条款,改为“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国有土地的使用制度的改革开始在全国推开。
“拿来主义”是深切向又一经验。深圳毗邻香港,而香港是个市场经济发达、运作相对完善的地区,为深圳曲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贵的参照系。深圳大胆地学习和借鉴,解决了改革中遇到的许多难题。深圳法制局行政法规处的徐友军处长介绍,他们出台一项法规之前,参考律政司的有关做法已经是惯例了。
深圳人不喜欢搞“争论”,对改革开放涉及到的意识形态问题,深圳一般不与反对意见进行争论,这样就不会因为意识形态的争论而束缚自己的手脚。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由于深圳的许多改革具有超前性,与现行的政策规定相冲突的时候,争取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就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立法权”是深圳推进改革,巩固改革成果的“尚方宝剑”。1992年7月全国人大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后,深圳始终把经济立法摆在立法工作的首要位置。从1992年至今,10年过去了,深圳共制定特区法规189项,其中1/3是领先于全国的。关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方面的经济立法占立法比重的七成以上,初步建立了适应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法规框架。许多法规为国家立法提供了经验。
经济数据
过去三十年,深圳GDP增速年均高达25.8%,这为深圳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据权威数据统计,深圳2006年创造了5684亿元人民币。
30年间,深圳从一个3万人的边陲小镇快速崛起为一座承载人口超过1400万的现代化大都市,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5.8%,累计创造了5.78万亿元的GDP,而深圳口岸也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口岸。
GDP,位列全国第四,仅次于上海10297亿元人民币、北京7720亿元人民币、广州6068亿元人民币。2006年深圳人就买了17.4万辆新车;到2001年3月7日,深圳本地牌照“粤B”车已突破100万辆。
1998年,深圳将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由1091项减少到628项;2001年,再减至351项……
一个良性的机制必然会产生良性的结果,面对近两年来并不乐观的国际经济形势,外向型特点突出的深圳“挺”住了:2001年,深圳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08.15亿元,增长13.2%;外贸出口374.53亿美元,增长8.4%。2001年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40.21亿元,增长13.5%,外贸出口205.18亿元,大幅增长20%。
据统计,从1980年至2001年,深圳GDP平均每年递增29.5%,工业总产值递增46.4%,财政收入递增39.6%,外贸出口递增39.4%,远远超过前联邦德国、日本、亚洲“四小龙”鼎盛时期的发展速度。2001年,全市GDP达1954.17亿元,人均GDP43344元,相当于5237美元,居全国内地大中城市首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05:37
目录
概述
会议总结
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