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
创业》、《
海霞》、《
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
芙蓉镇》、《
鸦片战争》、《
骆驼祥子》、《边城》、《
春桃》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谢晋(1923年—2008年),是第三代导演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他执导了36部影片,先后获得国内大奖23次,
国际大奖10余次,许多
国家和地区为他举办过个人电影
回顾展。谢晋1947年开始电影导演生涯,代表作品有:《
女篮五号》、《
红色娘子军》、《
啊!摇篮》、《
天云山传奇》、《
牧马人》、《
高山下的花环》、《
芙蓉镇》、《
最后的贵族》、《
清凉寺钟声》、《老人与狗》、《
鸦片战争》、《女足9号》。其中《女篮五号》(1957年,兼编剧)是他的
成名作,也是
中国第一部彩色
体育故事片。《
红色娘子军》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1997年导演的《鸦片战争》是一部气势磅礴的
历史题材影片。
谢晋导演的电影几乎都是中国
电影史上的经典,他也被海外影评家誉为“当今国际影坛最有名望的中国人”。谢晋不但有艺术上的
创新精神,更具有
社会责任感,致力于创作出真正具有
精神价值、人文关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谢晋共6次获得“
百花奖”,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凌子风(1917年—1999年)原名凌颂强,生于北京,1948年开始执导影片,主要作品:《中华儿女》(与翟强合作)、《
光荣人家》、《
陕北牧歌》、《
春风吹到诺敏河》、《
母亲》、《
深山里的菊花》、《
红旗谱》、《
春雷》、《
李四光》、《
骆驼祥子》、《
边城》、《
春桃》、《
狂》。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中华儿女》展示了
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抗日热情,是新中国最早得到国际荣誉的影片之一。1960年执导影片《
红旗谱》,在处理
革命历史题材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经验。文革结束后,
凌子风艺术创作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他把自己的创作视角集中到对
现代文学名著的改编上,将
老舍、
沈从文、
许地山、
李劼人的作品接连推上银幕。《骆驼祥子》、《边城》、《
春桃》和《狂》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构成了凌子风的创作特色。
谢铁骊(1925年-2015年)江苏淮阴人,从影五十余载,编导影片二十余部。代表作品:《
暴风骤雨》、《红楼梦》(
系列片,共六部)、《
海霞》、《
早春二月》、《
清水湾,淡水湾》、《知音》、《大河奔流》、《
包氏父子》、《
月落玉长河》。其中,《暴风骤雨》、《早春二月》堪为新中国电影的
经典之作。上世纪八十年代,谢铁骊把鸿篇巨制《红楼梦》分为六部搬上了银幕,以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段再现了
封建制度的挽歌。上世纪九十年代,先后导演了《月落玉长河》、《天网》等优秀影片,获得第十届中国电影“
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
谢铁骊的导演艺术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新颖脱俗的
艺术魅力,能将深刻的思想内容、缜密的情节结构、精细的人物刻画融会在一起。
崔嵬(1912年—1979年)原名崔景文,主演过《
宋景诗》、《
海魂》、《
老兵新传》、《
红旗谱》等影片。导演作品有《
青春之歌》、《
北大荒人》、《
小兵张嘎》、《天山上的红花》等。《小兵张嘎》最具特色的是运动
长镜头的运用,当时西方的
长镜头理论还没有传到中国,这种探索显得十分可贵。《青春之歌》像一首优美而激昂的长诗,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美学思想上,崔嵬追求电影的群众化、民族化,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崔嵬还先后导演了《杨门女将》、《
野猪林》等戏曲
艺术片。他在传统的戏剧程式化表演中,融入对角色的体验因素,大大增加了原戏的感染力。
成荫(1917年—1984年)原名
成蕴保,出生于山东
曹县。一生共编导20余部影片,以拍摄
革命战争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著称。代表作有《
钢铁战士》、《南征北战》、《
万水千山》、《
拔哥的故事》(上下集)、《
西安事变》等。《西安事变》标志着
成荫导演艺术的高峰。成荫影片的显著特点是:着力于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把历史真实、
生活真实和
艺术真实结合起来,把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始终不渝地坚持
革命现实主义道路。
水华(1916年—1997年),早在30年代便投身
左翼戏剧运动,1949年后转入电影界任导演,共拍了7部故事片———《白毛女》、《
林家铺子》、《
烈火中永生》、《
革命家庭》、《鸡毛信》、《伤逝》、《
蓝色的花》,作品不多却部部精彩。他的成名作是《白毛女》,别具匠心的银幕显现,使原剧固有的民族特色更为鲜明生动。《林家铺子》是水华的颠峰之作,曾于1983年在
葡萄牙第12届
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获评委奖。
王苹(1916年—1990年),本名王光珍,出生于南京。作品有:《
柳堡的故事》、《
永不消逝的电波》、《
槐树庄》、《
霓虹灯下的哨兵》及大型
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等。晚年又成功地执导了另一部音乐舞蹈史诗《
中国革命之歌》。《柳堡的故事》突破了以往表现战争题材只是描写战斗的框框,像一首清新、优美的抒情诗,显示了导演的艺术胆识和追求。影片的音乐也十分优美,尤其是插曲《
九九艳阳天》,直至今天仍四处传唱。
郭维(1922年-2014年),人。1938年参加陕北公学流动剧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导演的影片有《
董存瑞》获1956年
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其后导演的影片有《
花好月圆》、《柳暗花明》等。《
智取华山》1954年获第八届
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