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上的皖东特指安徽省
滁州市。滁州地处
安徽省最东部,苏皖交界地区,
长江三角洲西部,习惯上称为“皖东”,是
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隔江与南京主城遥望。
狭义
滁州
滁州,古称“
涂中”、“
新昌”、“永阳”、“
清流”。先秦时期为
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
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
滁河(
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
叱咤风云,
指点江山,多少迁客骚人壮怀激烈。
吴敬梓一部《
儒林外史》名闻天下,清澈的
襄河之滨,依然能觅得其踪;
皇甫山层峦叠翠,鸥鹭成群;天长
高邮湖碧波万顷,浩淼如烟;蔚然深秀的
琅琊山倾倒无数文人,
唐宋八大家之
欧阳修的《
醉翁亭记》,更为千古绝唱。登琅琊山会峰阁,只见群山如抱,山明水秀,春华秋实,夏荷冬雪皆成胜景,日娇月媚,晴好雨奇时时迷人。
滁州是皖东区域中心城市,国家级“
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安徽省东部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城市,
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郡起
元徽,州建
大同,名始
开皇,文扬庆历,开天首郡,逾史千年。拥有近两千年的建城史和1500余年的建州史,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
淮扬”之誉。滁州依
滁河而生,自古便为长江下游
临江近海的“
鱼米之乡”。滁州南据
长江,东控
京杭大运河,长江一级支流滁河及
清流河贯通境内,通江达海,是为
江东之门户,江淮之重镇。滁州属国家级“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一站、“
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南京市江北门户、皖东
区域中心城市、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成员城市、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同时还是国家家电设计与制造
特色产业基地、中国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国十大特色
休闲城市、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北岸,隔江与南京市相望,号称“金陵锁钥”,处长江三角洲西缘。其交通设施十分便利,京沪铁路和拟建设的
京沪高速铁路纵贯南北,104国道、205 国道、
312国道、
311国道横穿市区,航运直通长江、淮河,便利出海。
滁州市人文荟萃,山水秀美,风光绚丽。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
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级重点对外开放寺院2处。全市有名人、名亭、名文、名山、名画、古关、古城、古寺、古陵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
滁州行政区划
安徽省
滁州市所辖地区,包括
琅琊区,
南谯区,
来安县,
全椒县,
定远县,
凤阳县,
天长市(县级),
明光市(县级)。下设78个乡、86个镇、14个街道办事处,233个居委会和2234个村民委员会。
面积:13398平方公里
人口:393.8万
方言:
下江官话南京片(滁州市辖区、
全椒、来安、
明光、定远中部、南部)、下江官话扬州片(天长)、
中原官话信蚌片(凤阳)。
滁州市地处
江淮之间
丘陵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全市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最高气温20.1℃,年平均最低气温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
梅雨期长23天。年日照总时数2073.4小时。初霜为11月4日,终霜为3月30日,年无霜期210天。滁州市域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全市地貌大致可分为丘陵区、岗地区和平原区三大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全市最高峰为
南谯区境内的北将军岭,海拔399.2米,围绕丘陵分布的平台和波状起伏地带,构成岗地区,
滁河、淮河沿岸和女山湖、
高邮湖的滨湖地带是主要的平原区。
其中,琅琊,南谯两区及来安,
全椒,天长三县(市)属于长江流域。定远,
明光,
凤阳三县(市)属于淮河流域。
滁州境内两条主要河流:滁河,淮河 。 其中,滁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淮河是中国的第三大河流。
琅琊区 面积 126平方千米,人口24万。邮政编码239000。区人民政府驻滁州市西涧路。
南谯区 面积1273平方千米,人口27万。邮政编码239000。区人民政府驻
乌衣镇。
来安县 面积1481平方千米,人口49万。邮政编码239200。县人民政府驻
新安镇。
全椒县 面积1572平方千米,人口45万。邮政编码239500。县人民政府驻
襄河镇。
天长市 面积1770平方千米,人口62万。邮政编码239300。市人民政府驻
天长街道。
明光市 面积2335平方千米,人口64万。邮政编码239400。市人民政府驻
明光街道。
定远县 面积2891平方千米,人口91万。邮政编码233200。县人民政府驻
定城镇。
凤阳县 面积1949平方千米,人口74万。邮政编码233100。县人民政府驻
府城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
人口数据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
物产资源
物产丰饶,矿藏丰富。滁州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盛产水稻、小麦、鱼虾、油菜等农产品。著名土特产有
滁菊(中华四大
贡菊之首)、
来安花红、
南谯贡茶(
西涧春雪)、
明光绿豆等。
特种水产有
女山湖大闸蟹、花园湖大闸蟹、
高邮湖大闸蟹、
银鱼、滁州鲫鱼、梅市
梅鱼、
雷官板鸭、天长芡实等,传统特色食品有
琅琊酥糖、马厂酥笏牌、
凤阳酿豆腐、
天长甘露饼、
炉桥桥尾、恒裕酱品等。动物资源、次生林木、竹、中药材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近40种,其中非金属矿是滁州市的优势矿产。
石英、岩盐、
芒硝、石膏、
玄武岩、石油储量居华东之冠;而
岩盐矿、石膏矿是安徽省唯一的大型岩盐、
石膏矿床;
膨润土、花岗岩、大理石、
绢云母、钾长石等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市
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不仅种类多,而且部分矿种储量大,其中硅石、
凹凸棒石、
铸石玄武岩、岩盐、芒硝、石膏、石油等,几乎占据安徽省全部或大部分储量或是唯一的矿种,部分矿产在
华东,甚至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石英岩(
硅石矿)储量居华东之冠,储量保守估计约100亿吨。其他特色非金属矿有绢云母、
凹凸棒石粘土等,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广义
广义上的皖东指安徽省东部地区,包括
滁州市、
马鞍山市。地域东接
扬州市、
淮安市、南京市,西连合肥市、
淮南市,南邻芜湖市、宣城市,北依
宿迁市、
蚌埠市。
马鞍山
马鞍山市,中国安徽省省辖市。
马鞍山地处皖南,又位于安徽省最东部,横跨长江、毗邻南京、滁州。于1956年10月12日建市,现辖
花山区、
雨山区、
博望区三个市辖区,管辖
当涂县、
和县、
含山县三个县。总面积4049平方公里,总人口230万,其中市区面积70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6平方公里,
城市化率达61%。下设1个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个省级
经济开发区。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沿岸、安徽省东部,东临
石臼湖与江苏
溧水县和
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
芜湖市郊、
芜湖县、宣城接壤。至芜湖市区30公里;北与江苏省南京市
江宁区毗连,具有
临江近海,紧靠经济发达的
长江三角洲的优越地理位置。马鞍山市最北点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点在
黄池镇水阳江中心航道线上,最西点为
江心洲与
和县之间长江主航道中心线,最东点处于石臼湖中心线。
马鞍山虽是1956年随着“马钢”的兴建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是新兴的钢铁工业城市,但其市区
雨山湖周围有九山环绕,具有“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独特城市风光,呈现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四季花香,丹青锦绣的美丽景观,是中国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安徽省五大重点旅游城市之一。马鞍山既是“
皖江城市带”门户城市,也是“
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
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还是“全国科技兴市试点城市”和“国家863新材料产业化基地”集多项殊荣于一身的城市。
马鞍山历史悠久,相传
楚汉战争时,楚霸王
项羽在
垓下全军覆没,败退至
和县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
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长嘶不已,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因此而得名。
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32亿元,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200亿元,达1201.15亿元,增长25.4%;财政收入突破210亿元,达210.6亿元,增长1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530亿元,达538.23亿元,增长13.7%;城市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达30937元,稳居全省首位,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达10920元,增长14.9%,主要指标实现了“五大突破”。2012年马鞍山市被
安徽省城市研究中心课题组评为安徽省最幸福的城市,
居民幸福指数排在前三的城市分别为
马鞍山、
芜湖、
铜陵。
行政区划
全市户籍人口为230万人,市区户籍人口92万、市区常住人口102万。全市土地面积4042平方公里,市区规划面积715平方公里,市区
建成区面积10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66%。境内辖3区3县,市人民政府驻安徽省马鞍山市太白大道2008号。
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为:
博望区、
花山区、
雨山区范围,约715平方千米。
市辖区
县
历史沿革
滁州历史沿革
春秋
南方逐渐强大的吴国与中原诸侯在钟离(今凤阳县钟离城遗址)举行会议,这是中原诸侯第一次与吴国往来的聚会,此后吴国就有了向北发展的意图。
吴国
边邑(今天长市
石梁镇)与楚国边邑钟离儿童争桑,致两家相攻,卑梁人被杀。卑梁大夫怒攻钟离,被楚王灭。
吴王发兵攻楚,一举灭其钟离、居巢。史称“卑梁之衅”。
秦
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
七月,农民起义军首领
陈胜、吴广令部将
葛婴连克钟离(今凤阳县)、东城(今定远县三官镇),立襄疆为楚王。
西汉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十二月,
项羽兵败垓下,逃至阴陵(今定远县
靠山乡),迷途,又带领仅剩的28骑逃至东城四聩山(今
定远县二龙乡境内)被
灌婴包围。突围后南逃至乌江亭(今和县
乌江镇)自刎。
前元八年(公元前172年)
淮南厉王子刘良封为东城(今定远县东南三官集)侯。
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
夏及秋大水,淮南阴陵、东城、全椒等县“雨坏乡聚居舍,水流杀人”。
东汉
汉安三年(144年)
永江郡范容、周生率众起义,攻取城邑。阴陵人马勉、徐凤起兵响应,筑营于当涂山中(今定远县城西北45公里)。永嘉元年(145年)三月,
九江郡都尉腾抚率官兵镇压,捕杀马勉、范容、周生等1500余人。徐凤率
余众攻东城,杀东城和西曲阳(治今
凤阳县龙头坝)两县县令,后遭官兵伏击,徐凤兵败被杀。
建宁五年(172年)
鲁肃出生于东城。建安二年(197年),鲁肃率部属百余人离乡随
周瑜到江南投奔孙吴。
东晋
大兴元年(318年)
七月,
淮南郡阴陵(今
定远县靠山乡)、西曲阳等县发生蝗害,禾苗受损。次年五月,蝗害又再度发生。
咸安元年(371年)
太元四年(379年)
前秦遣军大举南侵,兖州刺史
谢玄率军三万进驻
白马塘(
天长市东北),连克前
秦军。后谢玄以石梁为据点,步步进逼,使前秦军节节溃败,退屯淮阴,江北遂安。
太元八年(383年)
前秦
苻坚大举犯晋,遣梁成为先锋率精兵5万屯
洛涧(今
定远县炉桥镇西北)。十一月,晋先锋都督谢玄派遣
刘牢之率精兵5千抵洛涧,袭击秦兵,大破,斩梁成。
南北朝
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
置
新昌郡,属徐州(治钟离县,今凤阳县临淮关镇),迁郡、县(
顿丘)治于涂中镇(今滁州市区)。
十月,
梁武帝派
定远将军曹世宗攻魏收复淮南失地,将西曲阳、阴陵、东城三县并为定远县,并置定远郡,郡、县治于东城(今定远县下马铺)。唐天宝四年(745年)迁县治于今县城。
隋
开皇九年(589年)
废新昌郡,并高塘、乐距二县入
顿丘县,改县名为新昌县。改
南谯州为滁州。开皇十八年,又改新昌县为
清流县。
唐
复置滁州,治清流(今滁州市)。
景龙三年(709年)
是年,析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属
淮南道扬州。县名因开元十七年(729年)所定唐玄宗诞日(八月五日)为“
千秋节”而来。天宝七年改“千秋节”为“天长地久节”,千秋县亦更名为
天长县。
滁州
刺史李幼卿与
法琛禅师在州城西南
琅琊山中兴建佛寺一座,代宗李豫赐名“
宝应寺”。大历年间(766-799年)还在全椒县草庵乡境内建成神山寺,该寺现存大殿一座,前进楼房一幢。
建中二年(781年)
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他在滁州任职期间写下《滁州西涧》、《
游琅琊山寺》等诗文。
大和二年(828年)
李绅出任滁州
刺史。其时滁地多虎,百姓因害怕设机阱滥捕。李绅到任后,令停止捕虎。
开成元年(836年)
滁州刺史李德裕拆破败祀宇240余所,建军营4座,并在州署建东斋水阁,命名为“怀嵩楼”。
乾符三年(876年)
十二月,王仙芝、黄巢两支农民起义军在槎枒山(今
定远县西北)会师。广明元年(880年),起义军攻克滁州。
五代十国
改
永阳县为
来安县,县治在今于北双塘乡瓦岗村。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迁县治于今县城。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
二月,殿前都虞侯赵匡胤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攻占滁州城。
是年,赵匡胤部在滁抓捕“盗贼”百余人,按律当斩。州判赵普请赵匡胤先审讯后裁决,经审,“盗贼”中十之七八为误捕,遂释。
北宋
天圣七年(1029年)
庐州合肥县人
包拯由代理庐州太守刘筠举荐出任定远县知县。
景佑四年至宝元二年(1037-1039年)
包拯出任天长县令,有智破牛舌案闻世。
庆历五年(1045年)
十月,文学家、龙图阁直学士欧阳修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转任滁州知州。
庆历六年(1046年)
琅琊山开化禅寺住持僧智仙为欧阳修建成醉翁亭,欧阳修作《
醉翁亭记》一文传世。同年,欧阳修在滁州城西丰山之麓筑丰乐亭,并作《丰乐亭记》一文。
皇祐五年(1053年)
仁宗赵祯下诏,遣史奉安太祖御容于滁州。为安放太祖赵匡胤图像及其御书,在琅琊山开化禅寺内修建御书阁。
绍圣二年(1095年)
州人在醉翁亭北侧建二贤堂,祭祀对滁州建设有功的两位知州——王禹偁和欧阳修。
南宋
建炎三年(1129年)
知州向子伋在
琅琊山建成山城一座,周十余里,聚军民于城中抵御金兵。
是年,金将粘没喝兵焚全椒县城。
绍兴十年(1140年)
三月,金兵攻陷濠州(今凤阳县
临淮关)。南宋将领杨沂中、王德领兵救濠州,遇伏兵败退;岳飞部进驻定远后,金兵始退回淮河以北。
乾道八年(1172年)
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其时,滁州因数次被金兵攻陷,百姓外逃,城垣残破,田园荒芜。辛弃疾到任后简赋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发展生产,使滁州面貌焕然一新。
元
至元十三年(1276年)
升滁州为滁州路,置滁州路总管府。至元十五年,降路为州,属扬州路。
天历元年(1328年)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县东乡(今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寺村)。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定远人郭子兴起兵反元。三月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加入农民起义军。初为亲兵,后因军功屡有升迁。至正十五年朱元璋在滁州建立太阳翊元帅府。至正十六年率部攻占集庆(今南京)。至正二十一年,小明王韩林儿封其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自称吴王。至正二十八年称帝,国号明。洪武元年至洪武三十一年(1368-1398年)在位,死后谥号太祖。
明
洪武三年(1370年)
朱元璋封已故郭子兴为滁阳王,诏有司在城中建滁阳王庙以祭祀。
洪武六年(1373年)
兵部在滁州设立统一管理放牧繁殖军马的机构——太仆寺,令滁州军民养殖马、牛。永乐初年(1403年)另设北京太仆寺后,滁州太仆寺改称南太仆寺,负责管理周边六州二府的马政。
洪武七年(1374年)
朱元璋罢建中都城,改设中立府。不久又将府治迁往新城,改称凤阳府。同年置凤阳县,府县同治。
天顺四年(1460年)
秋七月,“淮水决,败凤阳县城”。
嘉靖十五年(1536年)
吏部尚书胡松撰修四卷本《滁州志》。已佚。
万历十六年(1588年)
天长县大疫,死者枕籍。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六月十六日滁州大雨,“连昼夜,洪水暴涨,溺死男妇近千”。
马鞍山历史沿革
成帝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滨的当涂县(今安徽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流民南徒,遂于今
南陵一带
侨置当涂县,江南始有当涂县名,但非实体县。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侨置牛渚(今采石)。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分
丹阳县置南
丹阳郡,郡治采石。隋开皇九年(589年),将侨置于皖南一带的
当涂县徒治姑孰城(今
当涂城关镇),此是姑孰为当涂县城之始,迄今相沿不变。北宋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太平州,治姑孰城,辖当涂、
芜湖、
繁昌三县。元改太平州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起义军攻占当涂,改太平路为
太平府,辖县照旧。明清府治隶属不变。民国裁府留县,当涂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设芜湖道,当涂属芜湖道。民国17年(1928年)废道,仍直隶安徽省。1949年4月当涂解放。1954年2月设马鞍山镇,隶属当涂县。1955年8月设
马鞍山矿区政府(县级),隶属芜湖专区。1956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为省辖市。
当涂县先后隶属
芜湖专区(地区)、宣城地区。1983年7月,当涂县(除大桥公社外)划归马鞍山市。2011年8月16日安徽省地级市
巢湖市被分拆为三个部分,其中
含山县、
和县(不含
沈巷镇)划归马鞍山。2012年9月5日,成立马鞍山市
博望区,管辖原当涂县
博望、
丹阳和新市三个乡镇。
历史沿革简表:
备注:
(1)公元329年(成帝咸和四年),
淮河之滨的
当涂县(今安徽蚌埠市禹会区境内)流民南徙,遂于今
南陵一带
侨置当涂县,
江南始有当涂县名,但非实体县。
(2)公元977年至公元1911年设置的太平州、
太平路、
太平府,均治
当涂县姑孰镇,辖当涂、
芜湖、
繁昌三县。
(3)2011年8月16日
安徽省地级市
巢湖市被分拆为三个部分,其中
含山县、
和县(不含
沈巷镇)划归
马鞍山。
(4)2012年9月5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调整马鞍山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2〕103号),安徽省正式通知成立马鞍山市
博望区,管辖原
当涂县博望、
丹阳和新市三个乡镇。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