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一个围绕太平洋经常发生地震和
火山爆发的地区,有一连串海沟、列岛和火山、板块移动剧烈。它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沿
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
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
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
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省、
琉球群岛、
日本列岛、
千岛群岛、
堪察加半岛、
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
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使失去
冰盖的大陆地壳均衡上升,增高海面的
海洋地壳均衡下降,形成新一轮的
地壳均衡运动。在球面上,海洋地壳下降,将挤压大陆地壳收缩,陆海边缘是强烈的挤压带[2-4]。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
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冬至和夏至的
黄赤交角达到最大值23.5度。在冬至,
太阳潮的高潮点在
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
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潮汐的南北摆动。在夏至,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大值,夜间变为最小值,太阳潮的高潮点在南回归线白天达到最小值,夜间变为最大值,形成半日为周期的最大范围的潮汐南北摆动。如果此时月亮的
白赤交角也达到最大值28.6度,且与太阳、地球近似成一线,就会形成最强的潮汐南北摆动。这是强震易发生在冬至和夏至附近的原因。2004年12月26日月亮
赤纬角为27.9度,为日月大潮,为印尼
地震海啸提供了较强的潮汐条件;2005年6月22日月亮赤纬角为28度,为月亮近地潮,23日为日月大潮,潮汐南北摆动的条件最优,形成
强震的机会最大。
堪察加-日本-
菲律宾西南-东北效应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西太平洋地震带,
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和
智利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另一部分——东太平洋地震带。今后,堪察加-日本-菲律宾-
苏门答腊一带的地震活动可能加强。这将为苏门答腊和日本的大震扫清障碍。
环太平洋活动构造系是地震频繁爆发区!在地球建造的初期阶段,地球的质量比月球的质量还小时,上空还没有出现大气层,许多撞击地球的小天体直接闯入了
地幔,并带进了大量的水冰。在地球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地幔内的水冰物质速度非常缓慢地沿着
大陆根、岛弧根等环太平洋活动构造系的地幔与地壳的衔接层往上移动,当它们在某一区域聚集到一定能量时,就会突然汽化,爆发大地震。
2007年日本大地震后,全球特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已经成为科学界共识。其实,此前发生的
所罗门群岛7.2级地震、海地7.3级地震、琉球群岛7.2级地震等都预示着这一活跃期的到来。更细致的观察会看到,就在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前一年,智利刚刚发生了8.8级地震,两地横跨整个太平洋,一东一西遥相呼应。
这种现象或许可以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质机理中,寻找到一种解释:太平洋中央海岭是
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
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以每年0.5至5厘米的速度向东西两边扩展,逐步冷却固结成新的
大洋地壳。新生的大洋地壳就与周遭的
大陆板块不断摩擦、挤压。
2014年5月7日日本鹿儿岛县种子岛航天发射场发射了先进陆地观测卫星-2号卫星,可对全球性的自然灾害进行调查,尤其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日本科学家认为富士山仍然存在爆发的可能性,由此看出日本所面临的自然灾害显然要比环太平洋上的一些国家要高得多。对此,日本科研人员赋予了卫星收集地壳变形的数据,同时还包括洪水、山体滑坡的影响等,该系列卫星此前也监测大地震和海啸造成的破坏。
追溯历史,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已发生了无数次强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测得的最强地震。
日本在环太平洋
火山地震带的西缘,犹如坐在一把摇晃不停的椅子上,每年发生的
有感地震高达1000余次。本世纪以来,
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已超过50次。其中1923年9月1日的
关东大地震摧毁了东京房屋的73%,
横滨建筑物的96%,死亡人数达14万,使人们至今谈起仍为之色变。1993~1995年,日本先后发生6次里氏7级以上大地震。1993年1月15日北海道的钏路市发生7.5级地震;同年7月12日北海道
奥尻岛发生7.8级地震;1994年10月4日和9日
北海道的钏路市又先后发生7.9级和7.3级地震;同年12月28日本州岛北部
青森县附近海域发生7.5级地震;1995年1月17日阪神地区的7.2级地震;2011年在东京附近海域发生9级强烈地震引发海啸等。因而,日本当之无愧地享有“
火山地震国”的称号。
与日本隔洋相对的美国西海岸,处在环太洋
火山地震带的东侧。在
加州西部,从
洛杉矶到
旧金山到太平洋海域,发育了一条
圣安德烈斯断层,总长超过965千米,是世界著名的
活动断层,美国的强地震大多发生在这里。本世纪以来,
美国西海岸发生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14次,其中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发生的8.6级大地震震惊世界。1990年以来在洛杉矶地区发生3次分别为7.6级、6.7级和6.6级的强地震。
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9.2级地震,并且连续一个月内发生两次大于8级地震、10次大于7级的地震,巨大的地震引发6座火山再次喷发,同时形成了3座新火山,将整个智利的国土面貌彻底改变。同时地震引发的时速850公里的海啸横扫太平洋,使得距离遥远的夏威夷、日本等地受到波及,海啸造成的人员伤亡甚至比最强地震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