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赤交角
天文学名词
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它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定义
黄赤交角,天文学术语,是指在地心天球上,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又名黄道交角、黄赤大距。其中,黄道与天赤道的两个交点,叫白羊宫(白羊座)第一点和天秤宫(天秤座)第一点,在北半球分别称为春分点和秋分点,合称二分点;黄道上距天赤道最远的两点,叫巨蟹宫(巨蟹座)第一点和摩羯宫摩羯座)第一点,即北半球的夏至点和冬至点,合称二至点。二至点距天赤道23.43°,称黄赤大距,是黄角交角在地心天球上的表现。
地球的黄赤交角为约为23°26',是地球的自转轴(地轴)与其公转的轨道面成66°34′倾斜角的余角,黄赤交角在天球上也表现为南北天极对于南北黄极的偏离。其中,天轴垂直于赤道面,黄轴垂直于黄道面,既然黄赤交角是23.43°,那么,天极对于黄极的偏离必然也是23.43°。黄赤交角并非不变的,它一直有存在缓慢的和微小的变化,这是由于春分点位置的变化产生的,其变化范围在22°00′-24°30′,变化的周期约为4.1×104年,由于变化较小,所以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近期计算黄赤交角的公式为:黄赤交角=23°27′8.26″-0.4684″t,其中t是1900年起算的儒略年数,公式显示黄赤交角正以每世纪约为46.84″的速度减少,比如2013年1月0日12正时(2013.0)的黄赤交角为23°26′15.3308″。
意义
黄赤交角是地轴进动的成因之一,它还是视太阳日长度周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1、黄赤交角会影响地球运动,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各地昼夜长短的比例。以夏至日的北半球为例,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北半球的昼变长夜变短(有极昼现象的地区除外),也就是昼夜的差距扩大了;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北半球的昼变短夜变长(有极昼现象的地区除外),也就是昼夜的差距缩小了,即:各地一年中昼长的年变幅随黄赤交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其中,若黄赤夹角为0度,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北半球纬度比较高的地方会因为热量不足而无法成熟,农作物耕种界线会往南移。
2、黄赤交角会影响自然现象:黄赤交角会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使黄赤交角处全年昼夜温差均衡,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在一年中作有规律的变化,造成地球上黄赤交角及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并影响着五带的范围,即:黄赤交角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变化→五带范围变化和气压带、风带移动范围变化→气候带分布范围变化→自然带分布范围变化。另外,二十四节气编排与黄赤交角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它虽然是中国古人根据北斗七星斗转星移制定,但其实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
3、在地球上某个特定地点,根据太阳的具体位置所确定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不同经度的地方时是不一样的。而区时是以每15°经度间隔划分为一个时区,以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为本时区的区时,比如北京与天津在地理位置上相距很近,但地方时是不一样的,比如北京的时间要比天津的晚,但为了方便两地都会统一采用东八时区的区时即我们所说的北京时间。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 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区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时刻的混乱现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种不同时刻存在,而且由于相邻时区间的时差恰好为1个小时,这样使不同时区间的时刻换算变得极为简单,因为时区的划分使每个时区之间只相差一小时,所以时区差就等于时差了。算出中央经线的作用很多,就拿时间来说,算出中央经线就可以推算出所在时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5 11:52
目录
概述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