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原(
pyrogen)系指注入机体后能引起人体
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广义的热原包括细菌性热原、
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热原等。这里所指的“热原”,主要是指细菌性热原,是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细菌尸体及
内毒素。致热能力最强的是
革兰氏阴性杆菌的产物,其次是革兰阳性杆菌类,革兰阳性球菌则较弱,
霉菌、
酵母菌、甚至
病毒也能产生热原。
热原通常是
磷脂多醇与
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复合物。磷脂多醇是复合物的
活性中心,致热作用最强。其化学组成因菌种不同而有所差异。分子量为5×104~5×105,分子量越大致热作用也越强。
系能够致热的微生物的尸体及其代谢产物,即细菌的一种内毒素。
革兰氏阴性细菌、霉菌、病毒均可产生热原。热原最主要特性为
耐热性,其为由磷脂、
脂多糖和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物,存在于细菌的
细胞膜和固体膜(也是指
细胞壁)之间。脂多糖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具很强的
热原活性。
注入人体的注射剂中含有热原量达1μg/kg就可引起
不良反应,
发热反应通常在注入1小时后出现,可使人体产生发冷、寒颤、发热、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时体温可升至40℃以上,严重者甚至昏迷、
虚脱,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该现象称为“
热原反应”。
《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的热原检查法系将一定剂量的
供试品,静脉注入家兔体内,在
规定时间内,观察家兔体温升高的情况,以判定供试品中所含热原的限度是否符合规定。
检查结果的
准确性和一致性取决于试验动物的状况、试验室条件和操作的规范性。家兔法检测内毒素的灵敏度为0.001μg/ml,试验结果接近人体真实情况,但操作繁琐费时,不能用于注射剂
生产过程中的
质量监控,且不适用于
放射性药物、
肿瘤抑制剂等
细胞毒性药物制剂。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系利用鲎试剂来检测或量化由
革兰阴性菌产生的细菌内毒素,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细菌内毒素的量用内毒素单位(EU)表示。
鲎试剂法检查内毒素的灵敏度为0.0001μg/ml,比家兔法灵敏10倍,操作简单易行,试验费用低,结果迅速可靠,适用于注射剂生产过程中的热原控制和家兔法不能检测的某些细胞毒性药物制剂,但其对革兰阴性菌以外的内毒素不灵敏,鲎试剂法尚不能完全代替家兔法。
1、
活性炭吸附法:即在配液时加入0.1-0.5%(溶液体积)的针用一级
活性炭,煮沸并搅拌15分钟,即能除去大部分热原,而且活性炭还有
脱色、助滤、除臭作用。但活性炭也会吸附部分药液,故使用时应过量投料,但小剂量药物不宜使用。
3、
凝胶过滤法:凝胶为一
分子筛,利用热原与药物分子量的差异,将两者分开。但当两者分子量相差不大时,不宜使用。
4、
超滤法:
超滤膜的膜孔仅为3.0-15nm,故可有效去除药液中的细菌与热原。
2、高温法:注射用针头、
针筒及
玻璃器皿等,先洗涤洁净烘干后,再在180℃加热2小时或250℃加热30分钟以上处理破坏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