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滴的物理学本质和云滴相同,都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雾滴大小也和云滴相似。雾滴的平均直径在 10 到 15
微米之间,是雨滴的千分之一至十分之一。然而最小的雾滴可以小至直径只有 1 微米,最大的则可达100 微米。
在任意一片雾里,雾滴大小的分布近似于
对数正态分布,下图是十种常见的雾滴大小分布类型(横轴为雾滴半径,纵轴为浓度。横轴纵轴均已略去。):
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种分布类型,都接近对数正态分布,尤其是类型 A。研究发现,分布类型 A 在
污染物较少的空气中出现频率较高,约为 20%,而在污染较重的空气中出现频率则较低。在分布类型 C 和 F 中,半径低于4 微米(直径低于 8 微米)的雾滴所占比例很大,约占所有雾滴的三分之一。
在
相对湿度接近 100% 的浓雾中,分布类型通常为 A 或 C。另外,在一片固定的雾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雾滴会逐渐聚集成大雾滴,所以分布类型会渐渐变为 D、G、H,最终会变为 I 或 J。
雾滴如此之小,数量又庞大,以致于光在遇到它们时不仅会发生
反射和
折射,还会发生
散射和
衍射,这就是为什么雾的出现使
能见度下降。能见度的大小和雾滴的大小及浓度紧密相关,比如,有研究发现,当雾滴平均直径在 13 到 18.6 微米之间,且雾滴的浓度小于 29 每立方厘米时,能见度在 300 到 1000 米之间。但是影响能见度的因素很多,雾滴大小和浓度仅仅是其中两个方面。
如果某一片雾里的雾滴大小比较均匀,则光在这片雾里的散射和衍射可能导致
雾虹的出现。
尽管雾滴的主要成分是水,但是总是会含有一些其它物质——有些是
凝结核,有些是雾滴出现后溶解于雾滴或是吸附于雾滴的物质。这些物质包括
炭黑、
硫酸盐、
氯化物、
硝酸盐、
铵盐、
二氧化硫、
挥发性有机物等等。它们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人类生活生产排放的
废气、
烟尘,
火山爆发喷出的硫酸盐,来自海浪的盐,
微生物代谢排出的气体等等。
雾滴的化学成分与雾的位置有关。海雾中的氯盐(如
氯化钠)含量明显高于内陆的雾,这些氯化物来自海水;而硫酸盐则在不同地区的雾中普遍存在,含量差异不大。
雾滴的化学成分也与雾滴的大小有关。小雾滴和大雾滴所含离子的浓度不同:小雾滴所含离子(如
硝酸根、甲酸根、
硫酸根、
铵根)的浓度普遍比大雾滴高,但是
醋酸根在大雾滴中的浓度高于小雾滴。小雾滴比大雾滴的
酸性更高——有研究显示,直径大于 13 微米的雾滴的 pH 值在7 左右,而直径小于 5 微米的雾滴的 pH 值在 6 左右。不过,
过氧化氢在大小不同的雾滴中浓度差别不大。
雾滴的化学成分影响着雾滴的
表面张力,进而影响雾滴的浓度。当雾滴中含有有机物时,雾滴的表面张力被降低,导致在水蒸气过饱和的情况下有更多的雾滴生成。相反,当雾滴中含有无机物时,雾滴的表面张力会升高,导致雾滴的浓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