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区,隶属
湖北省武汉市,位于
武汉市东南部,全区自西向北呈半圆形,环抱
武昌区、
青山区。东抵
鄂州市,南与
江夏区接壤,东北与
新洲区隔江相望,地貌以平原为主,西北略低,东南略高。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实管面积约为220.5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洪山区常住人口175.31万人;截至2024年3月,洪山区辖9个街道、1个乡。区人民政府驻珞南街道珞狮路300号。
历史沿革
周夷王(前885—前878年),今区境属
鄂王管辖之地。周定王(前606—前586),今区境属
楚地。秦王政元年(前246年),今区境属
南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
沙羡县(yi),今区境属之。
晋咸和二年(327年),在沙羡县境侨置
汝南郡。太元元年(376年),汝南郡改称
汝南县。太元三年(379年)后,废沙羡县,并入汝南县,今区境属之。
南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置
郢州,隶属
江夏郡,区境随之。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郢州为
鄂州,改汝南县为
江夏县,今区境属之。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
张献忠建大西政权,改江夏县为上江县,今区境属之。
清顺治二年(1645年)4月,
李自成废上江县改为瑞符县(今洪山境域属其中)。6月,清废瑞符县,复改为江夏县,洪山境域属之。康熙三年(1664年),分
湖广行省为湖北、湖南两行省。江夏县为
湖北省省会,洪山境域属之。清末,江夏县下辖乡。乡下辖里,里下设保。保下设甲,在现洪山区境内设南乡和北乡。
民国初期,沿用清末旧制。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政府改江夏县为
武昌县,洪山境域属之。民国十五年(1926年),武昌市政厅成立,将现武昌城区命为
武昌市,乡村属武昌县,洪山境域仍属武昌县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武昌县进行区划调整,在今洪山区境内设第六区和第七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武昌县在现洪山区范围内设有新安乡(今鲁巷)、永丰乡(今王家店)、福寿乡(驼子店)、招贤乡(今张家铺)、八吉乡(今向家祠)、文明乡(今石嘴)以及铁铺岭、武丰、贾家岭、余土库、方家岭、火官、温州、法华、楠木、天兴、挽月、演佛、胡墩、渡口、洪吉、新集、崇阳、芦家岭等乡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洪山境域从武昌县划入
武汉市。11月,武汉市在江南地区设3个郊区;即洪山区、武泰区和挹江区。
1951年4月,洪山、武泰、挹江三个郊区合并为武汉市第八区(武昌郊区)。
1952年7月,撤销第八区(武昌郊区),分设南湖区和东湖区。
1955年2月,东湖区和
武昌县第七区合并,成立洪山区。
1956年6月,撤销南湖区,将武汉市江南的3个郊区(洪山区、南湖区和青山区)合并为洪山区和
青山区。
1958年8月,撤销
汉桥区、洪山区,成立武汉市郊区。
1960年7月,撤销武汉市郊区,成立洪山(城市)人民公社。
1961年3月,武汉市将洪山区人民公社和关山人民公社合并。恢复行政区建置,成立武汉市洪山区。
1964年8月,武汉市成立洪山和汉桥两个郊区。
1976年,撤销汉桥区,并入洪山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6年1月,
武昌县南湖区长青乡划归洪山区。6月,洪山区驼子店、春和、联合、中合、三合、大昊、刘黄、山湖8个乡划归
青山区,
武昌区陆家街、中南路街、珞珈山街划归洪山区。
1957年,原洪山区中南、珞珈山、陆家街、水果湖、南望山等5个街道划归
武昌区,原
青山区黎明乡、尤庙乡、驼子店乡、白浒乡、天兴乡、红旗乡、联合乡、和平乡8个乡划归洪山区。
1964年,
青山区8个农村公社和
武昌区4个农村人民公社划归洪山区,洪山区的7个街道划归武昌区。撤销沿江公社,并入白浒公社。
1966年,莲溪、东亭公社合并为洪山人民公社,撤销火官公社,分别并入建设公社、红旗公社。
1975年2月,将16个公社合并为7个公社,即:洪山、鲁巷、南湖合并为洪山公社;青菱、石咀合并为青菱公社;九峰、尤庙合并为九峰公社;花山、白浒合并为花山公社;黎明、建设、红旗合并为建设公社;环城、联合、和平合并为和平公社。
1985年,5乡(
江堤乡、
长丰乡、
永丰乡、
后湖乡、谌家矶乡)、3街道(
琴断口街道、岱山街道、
唐家墩街道)分别划归
硚口区、
汉阳区、
江岸区、
江汉区。
1986年6月,
武昌区狮子山街、关山街、葛化街3个街道和珞珈山街27个社区划归洪山区,设立珞南街道。
1999年,钢铁、群英、关山、曙光等4个村由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托管。
2006年,撤销和平乡、洪山乡,设立和平街街道、洪山街道。
九峰乡滨湖村、建强村、古架村、渔场移交
武汉东湖风景区托管。
2008年,
九峰乡九峰村等十村移交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托管。
2009年5月,洪山区姚家岭、向阳、余家湖、风光、三角路等5个村及城南社区划归武昌区。洪山区烽火、东亭、团结、徐东、柴林头、余家头等6个村及南湖、徐东、和平等3个社区部分区域划归武昌区。
武昌区新世纪、华电、省电、纺机、铁机、风光苑等6个社区划归洪山区;理工水运、岳家嘴、列电、石牌岭等4个社区部分区域划归洪山区。洪山区东兴洲、芦嘴、火官、五一、红胜、星火、同兴、群力、努力、胜强、武东、贾岭、五星等13个村和光明、武东2个社区划归青山区;洪山区柴林头、余家头、大洲、厂前等4个村部分区域划归青山区;
青山区自建社区划归洪山区。12月,洪山区红旗街南迁至梨园地区,更名为梨园街道。
2010年6月28日,洪山区左岭镇及所属16个村(金王、吕墩、左岭、花园、上街、程墩、彭李、卸甲、大罗、泉井、周庄、朝阳、快岭、园林、黄陂岭、甲铺岭)4个社区(左岭、祥龙、白浒、葛化),花山镇及所属13个村(白浒、清丰、东港、沿江、山湖、红光、红军、土桥、联合、花山、春和、红焰、白羊山),1个社区(花山社区),赛山村飞地、严东湖渔场、花山渔场,整体移交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托管。花山镇6村1场1苗圃1湖(即化工区规划控制范围内的联丰村、赛山村、吴桥村、吴桥渔场、花山苗圃和化工区防护带范围内的后山村、何董村、清潭村、竹子湖),整体交由化工区托管。8月13日,洪山区建设乡及所属群利、群联、向家尾、黎明、四新、高潮、崇阳、前锋、新集、建洲、新村、建设、工业港、胡教14个行政村和建设社区、建设乡林场及建设乡渔场整体移交化工区托管。11月,左岭镇托管后仍保留在洪山区的
葛化街道办事处调整至卓刀泉区域,更名为卓刀泉街道。撤销青菱乡,设立青菱街道、张家湾街道。
区划详情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洪山区,位于
武汉市东南部,全区自西向北呈半圆形,环抱
武昌区、
青山区。东抵
鄂州市,南与
江夏区接壤,东北与
新洲区隔江相望。介于东经114°7′~114°38′,北纬30°28′~30°42′之间,总面积480.2平方千米。实管面积约为220.5平方千米。托管区总面积259.7平方千米。
地质
洪山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南孤西翼,主要受控于燕山期构造运动,表现为一系列走向近东西至北西西的线型榴皱,及北西、北西西、北东和近东西的正断层、逆断层及逆掩断层。
洪山区分布地层有古生界砂岩、页岩、灰岩及泥岩,中生界的砂砾岩、砂岩、页岩及泥岩;新生界的粘性土、砂、砂砾石等,志留系页岩常组成背斜轴部;背斜两翼依次为泥盆、石炭、二迭、三迭各岩层,三迭系地层常组成向斜的槽部。由于强烈的南北向压应力作用,形成了东西向的紧密褶皱,并伴随压扭性断裂。
洪山区在南北向主应力支配下,还发育有其它次一级的构造,即北北东及北北西两组张扭性断裂,现代构造运动呈现慢慢下降的性质,新构造运动升降幅度不大,是一个相对稳定地带。
地形地貌
洪山区地貌以平原为主,有山有水,水阔地宽,西北略低,东南略高。全区93%的土地低于海拔40米,平均高程为海拔25.3米。丘陵岗地分布在花山、九峰、洪山、青菱等乡镇街内。辖区内桂子山、喻家山、南望山、九峰山、花山、白浒山等由中部向东部连绵延伸,与南湖、严东湖、严西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应。境内中部自西向东有低岗伸延,东部则以垄岗平原为主。丘脊岗坡多,呈东西走向,形成较大范围的天然屏障。区内的江岸长约66.2千米。境内大小山峰,一般坐东向西,呈带状延伸,湖泊14个,山水相依,河汊相错,自然景色十分壮观。按地貌成因类型可分为低山丘陵、剥蚀堆积平原及堆积平原3种类型。
气候
洪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四季分明、干湿明显,无霜期长,适宜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和渔牧业的养殖。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950~2050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06~110卡每平方厘米(1卡=4.18焦),无霜期平均240~205天,年平均降水量1150~1190毫米,并与光热同季。
水文
洪山区按自然特征可分水系包括汤逊湖水系(
汤逊湖、
黄家湖、
青菱湖、野湖),东沙湖水系(东湖、沙湖),北湖水系(严西湖、清潭湖、严东湖),天兴水系(长江中一个孤立的江心洲)。全区水面积19.9万亩,占洪山区总面积的23.3%。
土壤
洪山区土壤有潮土、水稻土、黄棕壤土和少量红壤土四个土类。根据地形特点可划分为“三个类型区”,环城平原菜副食品生产区。主要构成为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生产条件较好,以潮土类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力较高。抗旱能力强,是蔬菜生产的主要基地。
洪山区东部垄岗粮林多种经营区,为鄂东南低山丘陵的延伸部分。有82个山头,地形波状起伏。垄岗相间,垄岗下部以水稻土为主,肥力度、水、气、热等资源状况良好。
洪山区垄岗中部以黄棕壤土为主,土质粘性重,供肥性差,但可人为改造成性状较好的白散土、黄土,以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为主。
洪山区垄岗上部为少量红壤土,酸性强,土层薄,肥力低,水土流失严重,仅为林业利用。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洪山区地表水资源丰富。长江从洪山区西南流入,从洪山区东北出境,流程75千米,水位通常在14.57~20.05米。除长江外,还有巡司河,它发源于汤逊湖,经武太闸流入长江,全长16千米。湖泊塘堰在区内星罗棋布,是著名的“江汉湖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小湖泊14座,常年水面面积113平方千米,可蓄水2.46亿方。
土地资源
洪山区土地利用现状方面左岭镇的粮油用地占其面积的70%以上,占洪山区粮油处植面积的24.2%以上。花山镇粮油生产面积占全区18.5%,九峰占21.8%。
洪山区宜于林果发展的土地有2.6万亩,集中分布于九峰乡的垄岗地带,淤积平原、垄岗平原土层深厚、肥力较高。即使在岗坡地区,黄土发良良好,质地粘重,表层疏松,宜于林木、果树生产。岗地中、上部则以死黄土、红壤为主,这些土壤虽肥力较低,致使生产性能差,但发展林木业有利水土保持和有机质积累。
洪山区宜于蔬菜生产的潮土面积76383亩,主要分布于冲淤积平原20~30米高程带,其中灰潮土占91%以上是蔬菜生产的最适宜土壤。另一种适宜蔬菜的土壤是黄棕壤,有12278亩,其中大部分分布于20~30米高程带,另外30~40米高程带也有相当多的分布。
洪山区水产养殖区分布在洪山区各乡镇,湖泊、塘堰、精养鱼池汇集了大面积地表径流,蓄积养丰富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盐类。
洪山区宜于粮油生产的土地4万亩,主要分布在花山镇8335亩,左岭镇8085亩,建设乡5205亩。次适宜土地以建设乡为最多,其次是青菱、九峰、花山等乡镇、共有次适宜土地27万亩。
生物资源
洪山区内有树种72种以上,用材林有松、栎、枫香、柏、苦楝、刺槐、柳等8种乡土树及泡桐、池杉、水杉、杉木、落羽松、川柏等7种引进树,经济林有油桐、板栗、枇杷、桃、李、梨、枣、桑等8种乡土树及油菜、核桃、苹果、柑橘、山楂、猕猴桃、草莓、茶叶等8种引进树。
洪山区境内偏远的垄岗深处,有野生块根植物和野生果及药材,有可食用的野菜:地米菜、野苋菜、野韭菜、苜蓿、马齿苋等。在湖边沼泽地,有藜篙、野篙芭、芦苇。在湖面上有浮萍、水葫芦、水浮莲等水生植物,湖内有野藕、野菱角、芡实等。
矿产资源
洪山区共探明矿产类有玻璃石英矿、建筑石材、有砖瓦粘土、水泥粘土、还有矿泉水。玻璃石英矿在九峰大长山一带,约800万立方米。建筑石材分布在花山、九峰、左岭。砖瓦粘土在花山、九峰、左岭、建设、洪山等乡、镇、乡。水泥粘土在和平街、八吉府和九风街。
马鞍山森林公园有一矿泉井,储量较大,左岭镇泉井村也有一口矿泉井,是一地下喷泉,储量较大。
武汉大学(原湖北省商业专科学校操场)和洪山乡幸福村有地热,原湖北省商业专科学校操场地热在37.5℃-23℃之间。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洪山区常住人口1728811。
截至2023年末,洪山区常住人口175.31万人;户籍人口79.21万人。
经济
综述
2023年,洪山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180.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同期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0.73亿元,同比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49.19亿元,同比下降5.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30.38亿元,同比增长6.6%。三次产业占比为0.06:21.11:78.83。
2023年,洪山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77.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3.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100.41亿元,同比下降0.43%。
人民生活
2023年,洪山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817元,增长6.6%。人均消费支出43455元,增长2.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5.48%。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120台、空调220台、移动电话275部。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洪山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2%。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8%。
第一产业
2023年,洪山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0.79亿元。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洪山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
建筑业
2023年,洪山区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122户,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778.48亿元。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3年,洪山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0.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6%,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05亿元,同比增长2.0%。按消费形态分,限上商品零售完成274.93亿元,同比增长1.7%;限上餐饮收入11.08亿元,同比增长11.4%。按商品零售类别分,限额以上单位20类商品零售额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粮油、食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烟酒类,饮料类分别增长29.1%、22.8%、18.0%、14.4%和6.8%。
对外经济
2023年,洪山区进出口总额完成47亿元,外商直接投资总额1955万美元。
金融
截至2023年末,洪山区本外币存款余额为3891.8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幅为8.85%;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612.7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幅为10.96%。
交通运输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洪山区有各级各类学校258所:其中幼儿园176所;小学41所;初中27所(单设初中1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普通高中7所(完全中学2所,高级中学4所,十二年一贯制1所,另有附设高中班的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5所(另有附设中职班的学校2所)。幼儿园1462个教学班,在园幼儿38291人,教职工6812人,专任教师3221人;小学1686个教学班,学生81204人,专任教师4424人;初中有546个教学班,学生25381人,专任教师2007人;普通高中220个教学班,学生10384人,专任教师822人;特殊教育学校18个教学班,特殊教育学生186人,专任教师59人;中小学、特教学校教职工7977人。中等职业学校5所,附设中职班2所,在校生3679人,教职工370人,专任教师315人。
2023年,洪山区幼儿园204所,在园幼儿42048人;小学41所,在校学生75831人;普通中学34所,在校学生153804人;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3751人。
科学技术
2023年,洪山区共有各类众创孵化平台50家,孵化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和团队2200余家。
文化事业
2023年,洪山区文化系统有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区级文化设施10826平方米;街道文化站9个、乡文体站1个,有专(兼)职文体工作人员21人,街(乡)文化活动阵地近36050平方米。区图书馆共采购馆藏图书13372册,4959余种,共计40万元,收集地方文献89种、120册。全年共接待读者389014人次,读者借阅图书129138册次、还书129836册次,全年新增读者证3440张。
体育事业
2023年,洪山区有体育场馆43个,灯光篮球场964个,游泳池85个;全年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344场。
2023年,洪山区开展群众性体育比赛和活动100次,参与群众达40余万人次。区内体育场地总数4978个,其中1322个室内体育设施场地,3656个室外体育设施场地。健身路径1073条,体育场地面积为449.490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56平方米(按常住人口175.3万计算)(此数据以武汉市体育局最终核准为准)。少儿体校新周期注册19个项目,运动员注册1006人,2023年参加12个项目比赛,共计参赛运动员356人。
医疗卫生
2023年,洪山区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746家,其中医院48家(营利性医疗机构27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家(政府办中心4家、高校办中心10家、大医院办中心5家、企业办中心3家),政府办乡卫生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63家,门诊部278家,诊所272家,卫生所及医务室48家,120急救站12家,非急救转运站2家,共服务9街1乡、184个社区(村)。
2023年,全区卫生人员24078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9896人,执业护士14182人,医疗机构开放床位8988张。按常住人口175万人计算,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5.6人,护士8.1人,床位数5.1张。全区医疗卫生机构门诊1030万人次。
2023年,洪山区共有卫生机构68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9个,门诊部278个,诊所272个,卫生防疫机构2个,妇幼保健机构3个,社区及其他卫生机构85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531人,床位数9088张。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洪山区共有3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卓刀泉传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高洪太铜锣》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洪山菜薹传说》《武汉剪纸》《楚风布画》《楚香制作技艺》入选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卓刀泉传说
卓刀泉传说,湖北省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卓刀泉传说,最早见于明景泰六年《寰宇通志》,书中记载:“在府城东十里,汉昭烈郊坛上。世传关羽曾卓刀于此,有庙在泉上。”又据清同治《江夏县志》载:“卓刀泉在县东十五里关庙殿前,色白香清饮之不渴,在汉昭烈郊坛下,世传汉寿亭候行军于此卓刀得泉,明楚昭王蒐饮之味甘冽,为甃石覆以亭”。1800年来,“青龙降虎关云长,甘醇还数卓刀泉”伏虎为山、卓刀为泉的传说在民间世代相传。
2014年11月11日,三国传说·卓刀泉传说入选
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截至2024年12月,洪山区有不可移动文物1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1处,省级文物7处,市级文物3处,未定级文物2处。
国立武汉大学牌坊
国立武汉大学牌坊,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夏,校方在街道口木牌坊原址重新修建了一座牌坊,以钢筋水泥材质保障牌坊的坚固持久。新牌坊仍由缪恩钊、沈中清二人设计,改用四柱冲天式,造型较为朴素敦实。牌坊背面的文字,换成了由时任武大中文系主任刘赜教授手书的小篆体“文法理工农医”六字,标示了武汉大学在当时所追求的理想办学格局与学科结构。2001年6月,国立武汉大学牌坊等15处归并“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风景名胜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筹建于1956年,1958年正式成立,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育和科普开放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中国三大核心科学植物园之一,包含光谷、磨山、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肯尼亚园区,江夏、新洲两个基地及多个野外观测台站。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武汉市鲁磨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区校园南侧,为
武汉东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身可追溯到
北京地质学院陈列馆,标本主要继承了
北京大学地质系、
清华大学地质系、
天津大学(
北洋大学)地质系和
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科的收藏。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5千余平方米,已开辟了6个常设展厅,还有2个临时展厅和科普教室。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古生物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前身是成立于1955年的中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物陈列馆,1984年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重建,是中国第一座以“民族学博物馆”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国家三级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湖北省科学技术馆
湖北省科学技术馆,是湖北省综合性科技馆。省科技馆新馆位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大道以北、光谷5路以东,总用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净用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约7万余平方米。主要功能为以科普展览和实验等多种形式开展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活动。
武汉欢乐谷
武汉欢乐谷,为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欢乐大道196号(近武汉火车站),占地约35万平方米,于2012年4月29日开园迎宾,其由梦想大道、卡通工厂、欢乐时光、极速世界、渔光岛、羽落天堂、飓风湾、 欢乐江城八大主题区域组成,全新设置了100多项娱乐体验项目,包括30多项游乐体验设备、40多处生态人文景观、10多台文化演艺精品和20多项主题娱乐游戏。
东湖落雁景区
东湖落雁景区是国家5A级东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北依白马景区,南与磨山景区隔湖相望,东临青王公路,总面积为10.24平方千米,其中陆地5.92平方千米,水域4.32平方千米。自2000年起,东湖风景区管理局利用三期旅游国债资金开发建设落雁景区自然生态园,先后建成了清河古桥、鹊桥相会、雁洲索桥、团湖古渡、赵氏花园、古树奇观、雁栖坪沙、芦洲落雁等八大景观。自然生态园总面积345亩,由四个伸向水中的半岛组成。
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
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武汉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内,东接葛店开发区,西邻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和武汉东湖名胜区,自然景观优美,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鸟类60余种,植物580多种。
地方特产
洪山菜薹
洪山菜薹,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洪山菜薹,早在唐代已是闻名天下的名菜。因富含钙、磷、铁、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等营养成分,且色泽艳丽,质地脆嫩,成为历代进奉朝廷之贡品,被誉为“宫廷御菜”。
2005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洪山菜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武汉豆皮
武汉豆皮,是武汉人过早的常客,以老通城酒楼制作的三鲜豆皮最负盛名。以绿豆、大米、糯米、鸡蛋、牛肉丁等为原料制成,皮薄酥脆,馅心柔糯鲜醇。
荣誉称号
2003年,洪山区荣获园林城区。
2008年,洪山区荣获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2010年4月,洪山区入选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6月,洪山区入选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
2011年,洪山区荣获湖北省双拥模范城。
2015年,洪山区入选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2016年2月,洪山区入选2016-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5月,洪山区入选第四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2018年,洪山区入选全国健康促进区。
2019年,洪山区入选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
2020年,洪山区入选湖北省文明城市。
2021年,洪山区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县。
2022年1月,洪山区荣获武汉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
2024年1月,洪山区入选2023年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2024年8月,洪山区入选2024赛迪百强区,排名第77。
2024年9月,洪山区入选2024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第24。
2024年11月,洪山区入选竞争力智库“2024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排名第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