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统一中国,改汝南县为江夏县,改郢州为鄂州,置江夏郡,其郡、州、县的治所均设在江夏,今
武昌因而又有鄂州之称。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江夏郡,江夏为江夏县和鄂州的治所。唐太宗划全国为十道,江夏为江南道。唐玄宗开元年间(713—41年),江夏划归江南西道。唐代中期,鄂州(今武昌)为贡赋转运中心,设有武昌军节度使。宰相
牛僧孺为鄂州刺史,兼武昌军节度使,将江夏土城扩建为砖结构城垣,区境从此兼有武昌之称。
北宋时期,江夏属荆湖北路,为鄂州治所。南宋初年,荆湖北路军事中心由江陵移至鄂州,宋将
岳飞曾镇守在此。元代设
湖广行省,置鄂州路(后改为
武昌路),下辖7县,江夏是湖广行省、
武昌路和江夏县的治所,为行省级大区域行政中心。从此,包括区境在内的今武汉市江南部分正式有了武昌这个地名。
明代朱元璋攻克
武昌,设置湖广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衙门,衙址均设在
武昌。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设置湖广巡抚,随后又设置总督湖广等省军务和地方总兵官,所任巡抚、总督和总兵也多驻武昌;改
武昌路为
武昌府,辖江夏、武昌(今鄂州市)9县1州。江夏县是
武昌府的
附郭县,此时武昌城内衙门云集,既有高于省级的总督衙门,又有省级的三司衙门,还有
武昌府级、江夏县级官署,因此称之为“
湖广会城”。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布政司分为湖南、湖北两个布政司,上设
湖广总督。湖北布政司下辖包括
武昌府在内的8府,武昌城仍为各级衙门荟萃之地。自三国至清朝,武昌城垣不断扩大,区境地域亦相应扩大,但始终在江夏县辖域内,常与江夏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