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汉语词汇,拼音是ní tǔ,又作“土泥”。释义是一指
尘土、
土壤;泥土即土壤,是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也借指
草野、民间。
释义
1. 尘土;土壤。
2. 借指草野;民间。
出处
汉
王褒 《责髯奴文》:“汗垢流离,污秽泥土。” 宋
苏轼《
次颜长道韵送傅倅》:“去岁云涛浮汴泗 ,与君泥土满衣缨。”
丁玲《母亲》二:“风送来什么香味呀,是春的气息呀,是那带了露水的潮湿的泥土的气味呀。”
唐李翱《
答韩侍郎书》:“然若使之有位於朝,或如兄侪得志於时,则天下当无屈人矣。如或万一有之,若 陆
歙州 、 常简州之比,犹奔走在泥土,则当引罪在己,若狂若颠。”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在办理移交之前,我还发了几篇从内地寄来的有着强烈泥土味的文章。”
土壤类型
砖红壤分布地区:
海南岛、
雷州半岛、
西双版纳和
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形成条件: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
热带季雨林。
一般特征:风化
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
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
至强酸性。
分布地区: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
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形成条件: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
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
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
常绿阔叶林。
一般特征:风化
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
分布地区:
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
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形成条件: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一般特征: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
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
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
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分布地区:北起
秦岭、
淮河,南到
大巴山和长江,西自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
黄红壤与
棕壤之间过渡型
土类。
形成条件:亚热带
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
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一般特征:既具有黄壤与红壤
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
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
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
形成条件: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
针阔叶混交林。
一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
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
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
酸性反应。
暗棕壤
分布地区:
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
小兴安岭、
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形成条件: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
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一般特征: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
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
森林土壤。
分布地区: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形成条件:
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
亚寒带针叶林。
一般特征:土壤经漂灰作用(
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
氧化物与
腐殖酸形成
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
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
有机质分解慢,
有效养分少。
分布地区:山西、河北、
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
低山地区,陕西
关中平原。
形成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
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
旱生森林灌木为主。
一般特征: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
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
碱性反应,
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
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黑钙土分布地区:
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
松嫩平原的中部和
松花江、
辽河的
分水岭地区。
形成条件:温带半
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
温带草原和
草甸草原。
一般特征:
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
腐殖质层厚度大,
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
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分布地区:
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
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
土类。
形成条件:温带半干旱
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场为典型的
干草原,生长不如
黑钙土区茂密。
一般特征: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土层呈弱碱性反应,
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
土壤质地以细沙和
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Ⅰ、分布地区:
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
鄂尔多斯高原,新疆
准噶尔盆地的北部,
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
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形成条件:气候比
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植被为
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一般特征:腐殖质的积累和
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
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
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分布地区:陕西北部、
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
黄土高原上
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
源区。
形成条件: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
黑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
相对湿度较小。由
黄土母质形成。植被与
栗钙土地区相似。
一般特征: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腐殖质的积累和
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像
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的
古土壤。
荒漠土
分布地区:
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
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
形成条件: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
肉汁半灌木为主。
一般特征: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
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
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
土壤发育程度差。
分布地区: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
阿尔泰山、
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
天山山脉。
形成条件:气候温凉而较湿润,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
一般特征:剖面由
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