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yù)浑(313年—663年),亦称吐浑、河南国,是中国古代
鲜卑族首领
慕容吐谷浑迁徙到西北地区后所建的地方政权。
国号
“吐谷浑”是鲜卑语,一说意为“泥土、尘土”。最早是其开国领袖的名字。公元4世纪初,
鲜卑族慕容部首领吐谷浑从居住在辽东的“
慕容鲜卑”中分离出来,西迁至今内蒙古阴山一带。西晋
永嘉末(313年左右),吐谷浑又率领部众从阴山南下经陇山,迁至今甘肃临夏西北。不久,又向西向南发展,征服并统治了今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以及青海地区的
羌族、
氐族等。晋咸和四年(329年),其孙
叶延始以祖父名吐谷浑为姓氏,以示“尊祖之义”,亦为族称与国号。
历史
建立政权
吐谷浑叶延传子
碎奚。碎奚传子
视连,通聘于西秦,被封为白兰王。视连传弟
视罴(一说为子),西秦封他为沙州牧、白兰王。视罴传弟
乌纥提,曾败于西秦,求保持于
南凉。乌纥提传位于视罴之子
树洛干,势力复振,率部落数千家奔慕贺川,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曾败于西秦,被西秦封为平狄将军、
赤水都护。
中兴时期
自吐谷浑至树洛干,经6世8传,其中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而其时正当16国割据混乱,吐谷浑部得据甘、青间,实控东至洮河、龙固(今四川省
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北邻南凉,东为西秦。
417年,吐谷浑遭西秦将木奕干袭击,兵败尧杆川,树洛干与其弟
阿豺逃到白兰山(今青海都兰一带)。树洛干临终前以儿子拾虔幼弱,让阿豺继位。阿豺兼并氐羌数千里,居浇河,处诸羌中,号为强部。曾登上西倾山,寻找江源,以求至长江下游的通路,派使至建康,通贡于
刘宋,被刘宋封为沙州刺史、浇河公。阿豺传弟慕瞶,宋封为陇西公、陇西王。
慕瞶曾擒获与北魏为敌的
赫连定,送至北魏,魏封慕瞶为西秦王,占有金城、陇西等郡。慕瞶传弟
慕利延。这时吐谷浑土地广袤,除总部在沙州外,还有4座大城,分别在清水川、赤水、浇河、吐屈真川等地。慕利延传位于树洛干子
拾寅,始邑于
伏罗川,总部西移。拾寅受宋封为河南王,又受魏封为西平王。拾寅传子
度易侯。度易侯传子
伏连筹。伏连筹传子
夸吕,居伏俟城,宇文周时始称可汗。夸吕传子
世伏,娶隋朝
光化公主为妻。不久,世伏死,弟
伏允立,依照风俗,仍以公主为妻。
兵败隋朝
隋代,其游牧范围“自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湟源县东南)以西,
且末(治新疆今县)以东,
祁连(今祁连山)以南,雪山(今
昆仑山和
巴颜喀拉山、
阿尼玛卿山)以北,东西四千里, 南北二千里”, 都城伏俟城在青海(今湖)西45里。
开皇年间(581—600年),吐谷浑数次进扰隋的边境。不久,夸吕杀太子,立少子诃,“诃复惧其父诛之”,图谋率领部落15000人户内迁,但遭到隋朝拒绝。名王
拓跋木弥率千余家要求归化,也未被接纳。
大业四年(608年),隋朝进攻吐谷浑,击败吐谷浑伏允,
隋炀帝设西海、河源等郡,但是除了极短暂的控制最东边最小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几个郡并未被隋朝控制,隋炀帝派
慕容顺去管理余众,才到西平,就不能前进,不得不返回了。几年之后,吐谷浑伏允不仅收复全部失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抵御不了。
亡国于唐
唐
贞观八年(634年)六月,唐遣
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率军击吐谷浑,伏允携众远遁,唐军追至青海湖后班师。十一月十九日,吐谷浑再次寇扰凉州。十二月初三,唐太宗
李世民以
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
兵部尚书、积石道行军总管
侯君集、
刑部尚书任城王、鄯善道行军总管
李道宗、凉州都督、且末道行军总管
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军总管
李道彦、利州刺史盐泽道行军总管
高甑生和归唐的
突厥及
契苾何力等军进击吐谷浑。
贞观九年(635年)闰四月初八,李道宗在库山(今青海湖东南)击败吐谷浑军。唐军分兵两路,李靖、李大亮、薛万均等率军向北,出吐谷浑之右,侯君集、李道宗率军向南,出吐谷浑之左。李靖的部下萨孤吴仁战于曼都山,斩杀吐谷浑名王。诸位唐朝将领在牛心堆、赤水源击败吐谷浑,俘获吐谷浑伏允的心膂之臣慕容孝隽,缴获杂畜数万。侯君集、李道宗在
乌海击败吐谷浑,俘获名王梁屈葱。李靖在赤海大破吐谷浑天柱三部落,收杂畜二十万;李大亮又俘获吐谷浑著名将领20人,杂畜五万,到达且末西境。
吐谷浑伏允逃跑,
薛万均指挥骑兵追击,击破吐谷浑余党。侯君集、李道宗率军在荒原行军两千里,路过
星宿川,到达
柏海之上。
执失思力击破吐谷浑车重。吐谷浑王伏允自缢而死,伏允的儿子伏顺率吐谷浑归附于唐朝。伏顺被封为可汗、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为唐朝属国。
后裔去向
龙朔三年(663年),向北扩张的吐蕃族进入河源地区, 灭了吐谷浑,吐谷浑可汗
诺曷钵被迫与
弘化公主率数千帐迁入
凉州。
咸亨元年(670年),为了牵制日益向西域扩张的吐蕃,唐朝派
薛仁贵率军出兵河源地区,并送吐谷浑部回归故地。
咸亨三年(672年),由于唐军大败,回迁至鄯州浩亶水(今青海大通河)之南的吐谷浑部落“畏吐蕃之强,不安其居,又鄯州地狭”,复迁到
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县南),唐于故
鸣沙县地设
安乐州(治今
同心县东北韦州)以安之。
仪凤中(676年—679年),部分吐谷浑部落自凉州内迁, 被安置在延州金明县(治今陕西
安塞县南)西境,设浑州以处。龙朔以后迁入安乐州的部众不过数千帐,仍有大量的吐谷浑人留在青海湖地区,受吐蕃的控制。
武周长寿元年(692年),
王孝杰率军进攻吐蕃,自
河源军(治今青海西宁市)一带将吐谷浑耽尔乙句贵部内迁至灵州境内。
圣历二年(699年),吐蕃内乱,重臣
论钦陵兵败自杀,论钦陵子
论弓仁率所统吐谷浑7000帐内迁。不久,论弓仁又派人赴吐谷浑部招降,“从之者七千人”。同年七月,又有吐谷浑部1400帐内迁,疑这些部落即论弓仁招降来的吐谷浑人。
诺曷钵率部落自迁入安乐州之后,即与其子
慕容忠长期居住于此。但约在圣历二年八月(699年),诺曷钵之孙
慕容宣超却率领灵州一带的吐谷浑人大举叛乱,继而逃入青海故地复国。
久视元年(700年)八月, 因不堪吐蕃控制,又自愿归唐,率十万众,各部赴河西凉、甘(治今张掖市)、肃(治今酒泉市)、瓜(治今安西县东南)、沙(治今敦煌县)等州降唐,并安置在各州附近。
开元三年(715年)正月, 吐谷浑大酋
慕容道奴与铁勒九姓等部族共万余帐迁入关内道北部的河南地,一年以后各部落多叛归
漠北。吐谷浑与突厥关系不深,估计仍留在河南地未随其外迁。
开元十一年(723年),一些吐谷浑部众诣
沙州降,为河西节度使
张敬忠所接纳。
天宝五载(746年), 河西节度使
王忠嗣讨伐原迁居在沙州
墨离军(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的吐谷浑部,“虏其全部而归”。
安史之乱(755年—763年)期间,河西和灵州一带的吐谷浑人,一部分加入唐军,参加了保卫潼关的战斗,一部分因吐蕃的进逼向东迁入盐(治今陕西定边县)、庆(治今甘肃庆阳县)和夏州朔方县(治今陕西靖边县东,于此置宁朔州)等地。加入唐军的吐谷浑部落潼关战后下落不明,但迁居盐、 庆等州的部落则仍活动在关内道的北部。
《
资治通鉴》和两《
唐书·
吐蕃传》多次记载,
广德元年(763年)以后吐蕃以吐谷浑、
党项等部族侵入唐朝辖境。这些吐谷浑人,一部分应是
至德后仍留居河西的部落,一部分则应来自武周以后仍留在河源故地的部落。唐后期
贞元二十年(804年),
吕温奉使入吐蕃, 还曾见“退浑种落尽在,而为蕃所鞭挞”,因赋《蕃中答退浑词》:“退浑儿,朔风长在气何衰。万群铁马从奴虏,强弱由人莫叹时。”
开成元年(836年),关内道北部的吐谷浑部三千余帐又向北迁入
丰州(治今内蒙
五原县南)一带。此外,开成中,赫连铎之父率种人三千帐自归,守云州(治今山西大同市)十五年。丰州的部落迁后即无闻,而云州的部落屡屡在文献中留下记载,当是后一种可能性较大。
天复三年(903年),
李克用部将又攻占
振武军(治今内蒙
和林格尔西北),杀
赫连铎部二千余人。据此,毗连云州的振武军也是吐谷浑部后期的迁入地之一。
赫连铎丢失云州以后,逃入
幽州(治今北京城南),其部族分散在
蔚州(治今山西
灵丘县)界中。
后唐庄宗时,
白承福代理都督,在中山(治今河北唐县西南)北的石门建寨,有丁壮数千人,以畜牧业为生,与
后唐保持较好的关系。
长兴二年(931年), 由于契丹族向南进逼,塞外的吐谷浑部落开始向云、朔(治今山西)二州运动。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
石敬瑭将
燕云十六州割属契丹, 分布在
雁门关以北的吐谷浑人皆役属于契丹。由于不堪奴役,加上
镇州节度使安重荣的劝诱,吐谷浑部落千余帐自五台南迁,被安置在并(治今太原市南)、忻(治今忻州)、代(治今代县)、镇(治今河北正定县)四州山区。因契丹指责,天福六年(941年),后晋命供奉官张澄率兵二千,将分布并、代、忻、镇四州的吐谷浑人驱回塞北旧地。不过,石敬瑭“亦以契丹诛求无厌,心不平之”,故命出镇太原的
刘知远“潜加抚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安重荣也收纳之,因而仍有相当部分吐谷浑人留在四州。
开运间(944—946年),白承福率部族从晋出帝出兵至
澶州(治今河南
濮阳市南)作战,不久部落移居岚州(治今山西
岚县北)和石州(治今
离石县)。由于白承福驭下无法,
白可久率部分族人北迁契丹境内,不久白承福也被刘知远杀死。白承福死后,河东境内的“吐浑遂微,不复见”。但在契丹(辽)境仍有一定数量的吐谷浑部落。
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宋军伐辽南归,将山北云、应(治今应县)、寰(治今朔州市东北)、朔四州境内的百姓及吐谷浑部族都迁到河东和京西(主要在今河南省西部),估计在辽境仍有一些吐谷浑人。由于与汉族、
契丹、
沙陀等族人民杂居生活,吐谷浑移民逐渐与各族人民相融合,因而十一世纪以后的文献中已不再有吐谷浑部落活动的记载。
疆域
范围
吐谷浑全盛时期其疆域包括今青海东部的黄南藏族自治州、中部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及西北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陇南地区东部、武威地区东部、敦煌和安西一带。
王城
伏俟城位于今青海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乡铁卜加村。分内外两城,内城东西长200米,南北宽200米。城墙夯土筑,保存完好,高12米,基宽17米。只开东门,门宽10米,门外有一折角遮墙;城内自城门向西有一条中轴大道,大道两旁各有长50米、宽30米三个相连的房屋基址遗迹,最西端有一东西70米、南北68米的小方院遗迹,在小院与南部房屋基址之间有一直径约15米、高9米的夯土台,土台上有建筑痕迹;城内散布有少量的瓦片和陶片。外城南北长1400米,东西残长700米,系用砾砂泥土堆积而成,现已坍塌,只留遗迹;外城中部稍偏东又筑一墙,将外城分隔成东、西两部,西部较东部大近一倍,古城居西部中心。1988年,被列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政治
官制
吐谷浑国的官制有两个不同的阶段《
旧唐书·吐谷浑传》载‘其官初有
长史、
司马、将军,约自
夸吕以来“有王公、
仆射、
尚书、郎中’在夸吕时代以前,吐谷浑最高首领往往 自号某某将军,某州刺史或某王,史书称之为大人或将。其下有将军、长史‘司马、博士、侍郎、
别驾等佐官。除最高首领得称王外,其他人未见有王公之称,小王除外,仅有
别帅、
渠帅、
部大等。自从夸吕始自号可汗后,可汗子弟和有功贵族等被称为王者开始出现,且数量可观。史书中除笼统称名王《汉书·宣帝纪》注名王者,谓有大名以别诸小王也外,还有不少冠以地名或雅号的,如南昌王、高昌王、龙涸王、定城王、钟留王、广定王、高宁王、赵王、威信王、嵬王、尊王、大宝王、天柱王等等。称公者仅见洛阳公一例。这些王公都率有自己的亲兵,领有自己的部落,每个名王所统部落大体千户左右。可汗以下佐官除前引仆射、尚书、郎中外,到唐代又出现国相、丞相的官职,各种佐官之职掌大体仿效当时的中原王朝政权。国相、丞相往往能拥权自重,坐大反叛形成王统之患。
赋税
吐谷浑“国无常税,用度不给,辄敛富室商人,以取足而止。”《旧唐书·吐谷浑传 》这种“取足而止,的无定制的任意征发有的时候可能比有定制的税收还要苛重赋税经富室商人转手,其实由全体被统治者负担。
刑罚
吐谷浑政权对内的职能首先是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法律规定“杀人及盗马者死,余则征物以赎罪,亦量事决杖,刑人必以毡蒙头,持石从高击之。”《
魏书·吐谷浑传》这种比较原始的法律规定是和比较落后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经济
畜牧业
吐谷浑经济以牧业为主,吐谷浑人擅长养马。盛产马、牛、骡、骆驼,其中以良马“青海骢”最为有名,号为龙种,所产牲畜曾大量输往内地。
农业
吐谷浑虽以畜牧业为主,但仍兼营农业,主要依靠河湟地区的羌民及汉人,又以土地肥沃的浇河一带农业较发达,主要种植大麦、粟、豆、芜菁等。
手工业
吐谷浑的手工业也有较高水平,主要有采掘、冶炼、制造兵器及金银制作等部门。
商业
吐谷浑因地处中西陆路交通要道,北与蒙古高原,西与中亚,南同青藏高原,东同黄河长江流域均有贸易往来。
丝绸之路中的
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就是从吐谷浑的辖区经过,因而吐谷浑一度在中西交通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随着畜牧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军事上的需要,采矿、冶炼业也有所发展。商业较为活跃,其商队往来于“丝绸之路”,东到长江、黄河下游,南至成都平原,西往中亚,远至波斯(今伊朗)。
文化
宗教
早期的吐谷浑人信
萨满教,到后来佛教传入吐谷浑。
益州在吐谷浑佛教传播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吐谷浑佛教主要源自
南朝,另一来源就是
西域。夸吕可汗时曾遣使至
梁,求释迦牟尼佛像和佛教经论,获得佛像,及《
涅盘经》《般若》《金光明讲疏》等佛经。不过因环境的限制,佛教在吐谷浑并未能广泛流传,因此吐谷浑对佛教的接受十分有限。
文字
吐谷浑通用
鲜卑语和汉语。2019年,吐谷浑喜王
慕容智墓被发掘。墓中出土墓志一合,墓志左侧面还刻有两行未能释读的文字,可能为吐谷浑本民族文字。
婚俗
吐谷浑婚俗与突厥大体相同,以妻后母、纳寡嫂、妻弟妇的“
收继婚”为婚俗的主要特点。
服饰
吐谷浑男子服饰大致与中原汉人相同,着小袖,小口袴,大头长裙帽。帽上以罗幂遮住脸容,骑马可避风沙。吐谷浑妇女服饰与汉族妇女相似。但发式即辫发。以金花为首饰,特别是可敦则首戴金花冠,具有鲜卑遗风。束发萦后,发上缀有珠贝。人们从头饰上金花与珠贝的多少,可以看出贵贱之别。
民族
吐谷浑境内以
鲜卑人、
羌人为主。前者是统治民族,后者是居民的主要构成部分。从吐谷浑建城郭以居等看,羌与鲜卑间有融合的迹象。藏文文献中称吐谷浑为“桑阿夏”“桑即赛”,是藏族最早形成的六氏族之一。将吐谷浑称之为“赛氏”,似乎也反映了吐谷浑的羌藏化现象。另外,吐谷浑境内尚有突厥人、
康居人等。
世系
(以上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