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方言
江西省内汉语方言
江西方言,一般指分布在江西省汉语方言,不包括分布在江西的少数民族语言下的方言
赣语
历史
江西方言的历史悠久,其形成当从西汉时期就已开始初具规模。汉高祖时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十八县,遍布今江西四方。即有人口就有语言和方言,有了人口也才谈得上设置郡县,所以,豫章郡和十八县的设置是江西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赣方言开始形成的具体表现和证明。
赣语历史悠久,是唐宋以前中原移民的中原话和赣地先民语言相互融合的产物,形成于汉朝,定型于唐宋。自上古至有周一代,江西一直都是三苗等赣地先民的活动区域。到了周朝的春秋战国时期,赣地先后隶属吴、越、楚的统治,其居民自当是使用古越语和古楚语。秦汉以后,中原对江右地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中原的汉语和本地的吴语、楚语互相接触、互相融合,赣语遂逐步形成。
特点
赣语的共同点是:古代的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为送气的清音,无论平仄,如“陪伴、停电、存在、沉重、强健”这几个词,赣语统统都是送气的清声母,而普通话却是前一字送气,后一字不送气,吴语(如上海话和上饶话)则都是[d b dz d ]一类的浊声母。
古代的遇摄三等鱼韵字、流摄一等字、臻摄开口一等字、曾摄一等字和梗摄开口二等文读字,许多地方主要元音是[ε](或相近的[e、]),如南昌市:锯 kiεl狗kiεul根kiεnl灯tεnl耕kiεn 。
梗摄字一般都有文白两读。这里说的文白两种读法,是从一批字的系统上来看的,而不着眼于某一个字有几种不同的读音。来历相同的一批字,在书面语或新词语中,有一套读音形成相同的语音特点,而在日常口语中,在那些天天使用的最基本的词语中,这些字又有另一套读音,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语音特点。前者我们叫“文读”,后者我们叫“白读”。文白异读是就一批字来说的。其中的某一个字,可能是既有文读音,又有白读音;也可能是只有文读音,没有白读音;或者反过来,只有白读音,没有文读音。如南昌的梗摄字:
省  青  影  生  平
文读 sεn省市 t‘in青年 in电影 sεn学生 p‘in和平
白读 saη节省 t‘iaη青菜 iaη影子 saη生熟 p‘iaη平地
影母字开口呼多读[η]声母,不读零声母,如南昌市:安ηon袄ηau爱ηai鸦ηa“大小”的“大”读[ai]韵母,来自蟹摄徒盖切。普通话读[a]韵母,来自果摄唐佐切。南昌方言把母亲的姐姐叫“[t‘o]娘”,抚州方言把板栗叫“[ho]栗”,这里的[t‘o]和[ho]才是来自唐佐切的“大”字,也就是普通话的[ta]。
“菜梗”的“梗”字绝大多数地方有[u]介音,而普通话读[kη],没有[u]介音,如:
南昌kuaη 萍乡ku? 彭泽kuan
“搬班”两字韵母不同,“官关”两字大部分地方韵母也不相同。这两对字在古代韵母不同,普通话变得相同了,而赣语中还保留着不同的特点,如:
南昌  吉安市  抚州  宜春
搬 pon  pon  buon  pon
班  pan  pan  ban  pan
官  kuon  kuon  guon  kuon
关  kuan  kuan  guan  kuan
除吉安、萍乡一带无入声之外,全省其他地方的赣语及其他方言基本上都有入声。古代的入声字在吉安、萍乡一带的基本情况是:古清声母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字今读去声,次浊声母字有的读阴平,有的读去声。
词汇方面:太阳叫“日头”或“热头”(有的地方“日热”读音不分)。下雨说“落雨”。站立有的地方读如“欺”。坐着喝茶,说“坐到吃茶”。交合说“戳”。第三人称代词说“渠”。我的说“我个”。
使用地区
赣语是江西省最主要的方言,它不仅覆盖了全省面积和人口的三分之二,甚至还分布在湖南、湖北、安徽、福建、浙江等邻省的部分地区。
分片
江西省内的赣语区可分为昌都片、昌靖片、宜浏片、吉茶片、抚广片鹰弋片
昌都片、昌靖片
昌都片、昌靖片:包括南昌市南昌县新建安义永修修水德安庐山都昌湖口彭泽高安奉新靖安县武宁县等市县。湖南省平江县也属此片。
昌都片、昌靖片有三个主要特点:
百  白 绿  六
阴入  阳入  阴入  阳入
声母送气影响调类分化,各地具体情况不尽相同,这里不作详述。
武宁县保留较完整的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在赣语中属于个别例外,与吴语和湘语的一些地方类似。
庐山都昌湖口、武宁、彭泽等县靠近九江官话区,受官话影响,说“喝茶”不说“吃茶”。湖口说“站”不说“”,靠近铜鼓客家语区,说“热头”不说“日头”。其他地方都说“吃茶”、“徛”和“日头”。
宜浏片
宜浏片:包括宜春市宜丰上高樟树新干新余市丰城市万载等市县。湖南省浏阳市醴陵市也属此片。
宜浏片的特点是有入声,但不分阴阳,“百白绿六”等字声调相同。去声也不分阴阳。丰城和万载入声分阴阳,阴入低,阴入高,属例外情况。宜浏片除新余之外,声母送气都不影响调类分化。
宜丰、上高、新淦、万载四县声调有变音现象,变音为高升调,表示小称、爱称,鄙称等感情色彩。刮风多说“发风”,而昌靖片多说“起风”。
吉茶片
吉茶片:包括吉安市吉安县吉水峡江泰和永丰安福莲花永新宁冈井冈山市万安遂川萍乡等市县。湖南省的茶陵攸县炎陵县也属此片。
吉茶片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入声,而全省其他地方一般都有入声。吉茶片大多数地方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注意普通话虽然也是这四个声调,但内涵并不一样。吉茶片古入声清声母字今归阴平,全浊声母字今归去声,次浊声母字有的归阴平,有的归去声。例外情况有:峡江古入声字统归阴平。宁冈古入声的清声母字归平声,浊声母归去声。永丰北部有入声,不分阴阳;南部有入声,分阴阳,阴入低,阳入高。万安和遂川有入声,来自古清声母字,古入声全浊声母字和部分次浊声母字今归去声。
宁冈和井冈山市的赣语只有三个声调,是全省声调最少的地方,连读变调比较丰富。所谓连读变调,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字单独念是一个声调,而在连贯的语流中,加在别的字前后,又变成了另一个声调。连读变调是比较复杂的语音现象,有多种原因可能造成连读变调。
吉茶片“八、发”等字韵母多读[?]或[ε]等前元音。“产”字除峡江读[s]声母之外,都读[ts‘]声母,与赣南客家话相同,(全省其他地方一般都读[s]声母。)刮风说“发风”。插秧说“莳田”(全省其他地方一般说“栽禾”)。把东西藏起来说“摒”。衣服被钉子钩破说“烂了”,不说“破了”。这些都与赣语其他片的大多数地方不相同。
“关”字在赣语吉茶片和赣南客家语中一般都有两个读音,姓关的关读[k]声母,关门的关读[k‘]声母。
抚广片
抚广片:包括抚州市临川崇仁宜黄乐安南城黎川资溪金溪东乡进贤南丰广昌等市县。福建省的建宁泰宁也属此片。
说到抚广片的特点,首先就会想到古透定母字今开口呼的读法。透定母字今逢开口呼读[h]声母(文读[t‘]声母),如:
汤 桃 贪 头 托 踏
抚州
黎川
有的地方,如黎川广昌,透定母字不仅今开口呼声母读[h],齐齿呼、合口呼、摄口呼都可读[h]声母,如黎川:
地土突
古来母字今齐齿呼时声母读[t],是抚广片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如:
犁 刘 镰 龙 粟 两
抚州
黎川
有的地方撮口呼字也读细音,如黎川:
旅滤
南城话比较特殊,流撮一等来母字也读细音,但声母并不读[t],而读[l],韵母也与三等字有差异,一等是[iou],三等是[ ],如:
楼刘篓柳漏溜
咸深摄字许多地方保留[m/p]韵尾,如:
三 腊 阴 揖 甜 甲
抚州
黎川
全省其他地方很少有阴去(或去声)读降调的,而抚广片的阴去调(包括乐安的去声)则多为降调,这有时似乎给听的人一种学普通话而学得不太像的感觉,其实是误会,如“
菜 靠 变 壮 肺 半
抚州
黎川
抚广片的入声分阴阳,调值大都是阴入低,阳入高,而其他地方的赣语要么是阴入高,阳入低,要么是入声不分阴阳,要么没有入声,这也是抚广片的方言听起来与众不同的原因之一,如:
百 白 绿 六
南昌
宜春
抚州
以上这些特点,在全省其他地方也有零星的表现,却不像抚广片这样比较集中和一致。
词汇方面,把东西藏起来都说“”(读如“抗”,集韵宕韵口浪切)。赣东北一带的吴语、徽语和赣语鹰弋片也这样说,此外就只有昌靖片的修水县武宁县都昌县说“囥”了。去街上顽儿的“顽”一律说“猥”(广韵贿韵乌贿切),如:抚州,黎川,广昌,进贤。除与抚广片相邻的丰城、余江也说“猥”之外,江西全省其他地方都不这么说。
在抚广片中,南丰县广昌县这两个县较为特别,兼有赣语和客家语的一些特点,可以看作赣语和客家语之间的过渡地带。南丰和广昌都说“食饭、食茶”,不说“吃饭、吃茶”,影母开口呼字基本上不拼声母,而拼零声母来母齐齿呼字不读[t]声母,这些特点像客家话。但是,这一小片毕竟有更多的赣语特点。如说“我个”,不说“ 介”,透定母开口呼字读[h]声母。另外,广昌阴入高,阳入低。南丰的入声依古韵母分成两类,咸深山臻摄的字无论古声母清浊,今入声调值都低,宕江曾梗通摄的字今入声调值都高,这个现象是全省唯一的。
鹰弋片
鹰弋片:包括鹰潭市贵溪余江万年乐平景德镇市余干鄱阳横峰弋阳铅山等市县。
鹰弋片与其他片相区别的主要特点是第三人称代词“渠”读送气清音[k‘](例外:余干读[h],弋阳读零声母铅山读[k]),而赣语其他地方和客家语区读不送气音。其他特点有:太阳一律叫“日头”,不叫“热头”,下雨都说“落雨”,喝茶说“吃茶”(靠近九江官话区的彭泽和波阳北部说“喝茶”,交合说“戳”,我的说“我个”,把东西藏起来的“藏”基本上说“囥”(与抚广片同,与其他片异),影母开口呼字都读声母,不读零声母。
在鹰弋片中,横峰、弋阳、铅山三县有比较多的相似之处,可以看作一小片。它们的特点是:“我”字都读[a]平调。“官关、三桑、搬帮”三对字三县都分别同音,而“搬班”二字三县都不同音。梗摄字没有文白两读,如“病”字读[p‘in]。
波阳“班=帮三=桑胆=党镰=粮盐=洋”等字同音,是该县方言的一个特点。
余干的入声很特别。无论阴入还是阳入,单字调可以说都是一个同样的短促低调,但事实上入声字总不会这样单说,后面总是要紧跟着一个鼻音[n]或[η]。咸深山臻摄的字是[n]尾,宕江曾梗通摄的字是[η]尾。这个[n]或[η]在阴入后面读得高,在阳入后面读得低,阴入阳入就靠这个后缀的鼻音的高低来区别。事实上,在正常说话时,入声字和鼻音后缀连成一个音节,如:八拔百白叔熟。只有在单独强调地说一个字时,才听得出是由两个部分组成。赣语还分布在邻省的一些地区,这里不作介绍。
客家语
形成
客家语的形成,从宏观上来说,当然是来自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中原人民南迁的结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以前南迁至江西,并且随后在江西定居下来的客籍,由于年代久远,他们在江西深深地扎了根。他们的后代并不把自己称作客家人,也不把自己的方言叫做客家话(注:客家语为正式称呼,客家话为民间称呼,下同)。而我们所说的江西客家人(实际上是狭义客家),都是原先南迁后,已在广东福建一带定居,到了明末清初时期,由于广东福建一带社会动乱,又重新迁回江西的。这些客籍具有强烈的客家意识,他们称自己为客家人,把自己的方言叫做客家话
使用地区及分片
江西省内的客家语可分为三片,即于信片、宁龙片、铜桂片。
语言特点
客家语赣语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古代的全浊声母字,今天读塞音塞擦音时,为送气的清音,这一点客家语和赣语是一致的。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非常清楚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我意识上的方言区别。客家语地区的人不论老少都说自己的话是客家话,称自己是客家人。他们许多人都知道自己的祖上是什么年代从什么地方迁来本地的。比如铜鼓客籍就是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从广东梅州和福建汀州迁来的。一位南康人介绍自己的祖籍是广东河源县,至今仍称他们的方言为“河源声”。一位定南人则说自己的祖上是明朝戚继光平倭时从福建迁来定南。与客家语区邻近的赣语区的人也说自己的话不是客家语,自己不是客家人。永丰县南部沙溪乡的方言虽然有些客家语的特点,然而赣语的特点毕竟占上风,当地人说:沙溪不说客家话,南面的某乡某乡才是客家话呢。再如赣南信丰县城和附近农村说西南官话,但是当地人很清楚本县哪儿的话是客家语,界限一直明确到具体的自然村。
赣语和客家语在词汇上的差别也是不可忽视的。赣语说“吃茶吃烟吃苦吃不消”,客家语说“食茶食烟食苦食毋消”;赣语我的说“我个”,客家语说“介”;赣语说“是”,客家语说“系”;赣语说“活鱼”,客家语说“生鱼”(相对“死鱼”而言);赣语说“今日”,客家语说“今晡“。
在语音方面,客家语最大的特点是:古代的次浊声母上声字有许多今读阴平调,如“野尾有暖软冷马买领”等字,客家语区很多地方都读阴平调,而赣语区这些字几乎没有读阴平的,一般都和普通话一样读上声。
另外,从一些零星字音上也可看出客家语和赣语的区别,如“裤”字客家语读[f]声母,赣语多读[k‘]声母,所以客家语区的人经常把裤字不规范地简写成“衭”字。又如“扶”字客家语读[p‘]声母,赣语读f声母;“产”字客家语读[ts‘]声母,赣语多读[s]声母。在入声分阴阳的地方,通常情况是,客家语“六”字阴入,“绿”字阳入;而赣语却是“绿”字阴入,“六”字阳入。
官话
江西的官话分南北两种,赣北九江市城区、九江县瑞昌市的大部分乡镇说江淮官话赣南赣州市城区、信丰县城及城郊部分农村说西南官话;但是,它们都分别受附近的赣语客家语的影响,带有赣语或客家语的某些特征。
江西的官话最主要的特征是:古代的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都是清音。这一点与北京话相同,与赣语、客家语、吴语等都不同。如九江市九江县、瑞昌县信丰县三地古入声字今有部分读送气音(瑞昌较多些),这反映出赣语和客家语的影响。
除信丰无入声外,其他四处都有入声,入声不分阴阳。赣州市的调值和信丰的调类属于典型的西南官话。赣州市:阴平33,阳平31,上声53,去声13,入声5。信丰:阴平33,阳平53,上声31,去声13,古入声今归阳平。赣州市大量的古入声字今入声、去声两读,如百=白和两种读法都很普遍。信丰古入声今归阳平:力犁拔爬。
南北五处都不分尖团(瑞昌有少数例外):酒=九,箱=香。“搬班、官关”两对字都不同音(九江市“官关”同音是例外)。梗摄字都无文白两读的区别,与赣语和客家语明显不同。
大小的“大”,除九江县(来自徙盖切)之外,其余四处都读[t唬莼颍ta](来自唐佐切,去声或阳去)。
九江、瑞昌的江淮官话有舌尖后贺唇元音(诸如鱼雨春润出),“马花八发”等字读后元音[t、t‘、n、l、s],不拼[u]韵或[u]介音,这些是江淮官话的特征。
九江、赣州这五处“太阳”都叫“日头”,“刮风”都说“起风”,都说“我的”,不说“我个”或“介”。除瑞昌说“落雨”和“?隆敝?外,其他四处说“下雨”和“站”。赣州市和信丰菜梗的“梗”读开口呼,无[u]介音,九江、瑞昌菜梗叫“菜管”。官话区有5个市县,其中九江市城区、九江县、瑞昌市说江淮官话。(瑞昌市大部分乡镇说江淮官话,南面少数几个乡说赣语),赣州市城区和信丰说西南官话(信丰县城嘉定镇桃江乡的大部分、大阿乡的太平围村说西南官话,全县大部分农村说客家语)。
吴语
吴语区有4个市县:上饶市上饶县广丰玉山铅山县的鹅湖、青溪一带及德兴县龙头山也说吴语。江西的吴语区在赣东北,与浙江省衢州市一带的吴语连成一片。
徽语区有3个县:婺源德兴浮梁
徽语
赣北偏东的浮梁婺源德兴一带的徽语是全省最难懂的方言。徽语的词汇和附近的赣语、吴语等方言并没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太阳说“日头”,下雨说“落雨”,喝茶说“吃茶”,把东西藏起来说“恪保ㄒ簟翱埂保,第三人称代词(他)说“渠”,等等。然而在语音方面,特别是韵母,徽语与其他方言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徽语声母的主要特点是:古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为送气的清音,无论平声还是仄声,这一点与赣语和客家语相同,与官话和吴语不同。
声调方面,婺源平声、上声去声各分阴阳,共六个声调,没有入声,古入声字全归阳去。阴上读21短调,收喉塞韵尾。德兴和浮梁的声调都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六个。德兴的入声来自古入声的清声母和部分次浊声母字,古入声全浊声母字和部分次浊声母字今归阴平。浮梁的入声来自古入声清声母字,古入声浊声母字全都归去。
其他信息
赣语、客家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徽语以外,全省名地还有一些近代从外省迁入的移民,说不同的方言,主要的有“福建腔”(闽南话),分散在赣东北的几个县。解放后修新安江水库,有不少说吴语的浙江移民,迁移到江西的一些县居住,主要也在赣东北。
少数民族语言有瑶语,在全南县竹山乡嵠山村,人口约200人,说瑶语和当地的客家语。江西省的其他少数民族,主要是畲族,不说自己的少数民族语言,只说当地的汉语方言
现状
由于教育水准的提高,广播电视等传播手段的普及,以及交通事业的发展等因素,普通话正日益推广,江西省各地的方言近几十年来正在以加速度发生变化,许多原有的方言特征正在逐渐消失。
在同一个家庭里,祖父和父母可能分尖团,古咸深摄字可能收[m、p]尾,而儿孙们则不再保留这些特征。老人们可能说“戴手袜子”和“看影戏”,而孩子们则会觉得这样说话土气可笑,他们只说“戴手套”和“看电影”。
南昌市入声分阴入和阳入两个,但如今在初中以下的孩子们中间已经几乎听不到阳入这个声调了,所有阳入调的字都读成了阴入。许多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或是生长在大型厂矿和铁路部门的孩子,甚至只会说哪怕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而不会说任何方言。这一趋势值得重视,方言代表着某一地区的文化,方言应该受到保护。保护方言刻不容缓。
参考资料
语言.江西省方志馆.
江西方言 .江西语言文字网.2010-04-20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3 13:15
目录
概述
赣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