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状元就是在
封建社会中,武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选拔出来的或者经
皇帝认定的第一名,或者称为
一甲一名武进士,这就是武状元。自古以来,在漫长的
中国历史中存在着文治武功。人们已经习惯于一方面“以文教佐天下”也就是叫教化民众,维护社会太平;另一方面“以武功戡祸乱”也就是保护国家安定、巩固
国家政权。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基本概念
科举制,是在中国历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中的颇具影响的一种,始于隋代,撤销于清代。武科举则是中国在军事上选取武官的又一创举,是
科举制中冠以“武”事的一个特殊的门类。不论“应运而生”的武科举随封建社会的需要而诞生,还是最后成为历史发展的桎梏而被废止,这其中上千年的历史也是值得人们研究、反思的。
什么是“武”呢?就是与“文”相对,关于军事和技击的内容。自盘古开天辟地的上古历史时期“武”就业已存在,迄今为止它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远在人类神话的历史初期,天、地、人
三皇治世,唐
尧、虞
舜、夏
禹、殷商、姬周五帝为人君。在
人皇氏时,混沌初分,“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不能不采用“穿地为陷”、“以石为兵(器)”、“削木以争”等各种自卫的方法,人类不能不与禽兽竞争以图生存。人皇氏以“山河
星斗之像,
沙虫猿鸟之形,据其部位、仿其动作而衍演成为拳脚技击。技击则以力为之主,智为之辅;以本身性灵,斗志角力,自然发挥。以四肢之运用,与禽兽抗衡。”由是推进而及于刀矛之属,以开后世“武”艺之风。人皇氏为中华“武”之鼻祖,亦称人祖。至于说到军事争战,首推众所周知的
黄帝大战蚩尤于中原。轩辕黄帝自昆仑东下,其征伐之族众,固非武力不能平,否则,华族不能为东方大陆之主人。因此可以说,及黄帝造兵器、制舟车、以伐蚩尤,实为环境所不得已,亦华族自卫也。然而华族确有“武”之可能,当时,已经有了弓箭等兵器。譬如:史书上记载的轩辕黄帝有二位大臣即“夷牟”和“挥”,而“夷牟为矢(箭)”、“挥作弓”。原初之矢,掷之以徒手,原初之弩生于弓,而弓生于弹。“弹”就是古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所述的情况。羿说:“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注的。”于是,“令合弓矢而教之射。”此所以“平原易地、轻车突骑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也,长短相杂、游弩往来、就相薄也”。可以看得出我国五千年文化历史初期阶段,“武”事兴盛。如前所言,人皇治世,发明拳勇;
伏羲之际,即创干戈;
奚仲始制车,轩辕则造弓矢、建六师、习战阵、战中原、戮
蚩尤。可谓“逐鹿中原、国运昌隆;威被遐荒,四夷内向”,“武”功卓著。这时期是文武合一,为官者“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书经》中记载:“若乃文乃武,相与并论”。孔子曰:“有文事必有武备。”管子曰:“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武”就是这样慢慢地来到了人间,“武”之秀出于众者也由此脱颖而出。
在我国古代,称考取武进士为“跳龙门”,
李白曾说过:“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而通过殿试作为全国第一的武状元,则被世人叫做“独占鳌头”。
武
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选拔出来的或者经皇帝认定的第一名,或者称为一甲一名武进士,这就是武状元。
代表人物
能找到的有名有姓的武状元:
马全: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
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
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是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
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中状元。
许泰:
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封爵、被皇帝收为义子、被赐国姓(朱)的武状元―明弘治十七年(1504)武状元许泰。
张三甲: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武状元张三甲。
朱虎臣:中国科举史上年龄最小的武状元―宋绍兴年间的朱虎臣,皇帝赐他武状元时,年仅九岁。
李遵顼: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状元而当皇帝者―西夏元庆十年(1203)状元李遵顼。
郑冠:中国历史唯一
先考取
文状元又武举高第的人―唐朝长庆三年(823)文科状元、大和二年(828)“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登第者郑冠。
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年) 王玉玺 浙江仁和。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年) 于国柱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 刘 炎 浙江山阴。
顺治十七年庚子补行已亥科(1660年)
林本直 江苏上元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
霍维鼐 山东
济宁。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 郎天诈 浙江山阴。
康熙十八年
己未科(1679年) 罗 琪 浙江
会稽。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年) 王继先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
张文焕 甘肃宁夏。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97年)
缴煜章 京卫。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
马会伯 甘肃宁夏。
康熙四十五年丙戊科(1706年) 杨 谦 江苏
仪征。
康熙四十八年
己丑科(1709年) 田 唆 直隶
献县。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
李显光 甘肃宁夏
康熙五十三年
癸巳科(1713年) 李如柏 甘肃宁夏。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 赛 都 汉军
正红。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
孙宗夏 陕西
镇安。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
张兆潘 江苏泰兴。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年)
张大经 山西风台。
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年)
哈廷梁 直隶献县。
乾隆十九年甲戊科(1754年) 顾 麟
乾隆二十二年丑科(1757年)
李国梁 直隶丰润。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 马 全 山西
阳曲(壬中科时已取中探花,名马琼,此科更名再中)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1761年)
段飞龙 直隶永年。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 德 灏
满洲正黄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年)
钱治平 顺天霸州。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1771年) 林大彪 浙江江山。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
李威光 广东长乐。
乾隆四十0年乙未科(1775年) 玉懋赏 山东
福山。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
邢敦行 直隶
定州。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年) 黄 瑞 浙江江山。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年) 刘 双 顺天大兴。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年)
刘荣庆 江苏
泰州。
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年)
马兆瑞 山东
临清。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
刘国庆 江苏泰州。
乾隆五十五年庚戊科(1790年) 玉 福 汉军镶黄。
乾隆五十八年
癸丑科(1793年) 徐殿飙 山东掖县,
嘉庆七年壬成科(1802年)李白玉 直隶蔓城。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
徐华清 山承临润。
嘉庆十九年甲戌科(1814年)
丁殿宁 山东益都。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年)
徐开业 以
传胪未到除名,以榜眼
秦钟英推升状元,陕西
神木。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
昌伊苏 满洲正黄。
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 吴 钺 山东蓬莱。
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年)
李广金 山西灵邱。
道光十三年癸已科(1833年)
牛凤山 河南巩县。
道光十五年乙末科(1835年)
波启善 满洲正红。
道光十六年丙申科(1836年) 王 瑞 宜隶
安肃。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年)
郝光甲 宜隶任邱。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 赵云鹏 河南
汝阳。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
张殿华 直隶
枣强。
道光二十五年
乙巳科(1845年)
吴德新 直隶东明。
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1847年)李信直 直隶晋州。
咸丰三年王子科(1852年) 田在田 山东锯野。
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年) 温常勇 直隶天津。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 张风鸣 河南
西平。
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
李梦说 山东
阳谷。
光绪十六年
庚寅科(1890年)
张宪周 山东
郓城。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 卞 赓 江苏海州。
光绪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
张鸿翥 江西鄱阳。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
武国栋 直隶天津。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1899年) 张三甲 直隶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