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芬(1848~1882),男,字珪要,号子番,
浙江天台妙山人。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武
进士第一人。陈桂芬曾任
广东南雄协镇。官至二品总兵之职。
基本信息
陈桂芬(1848~1882),字珪要,号子番,
浙江天台妙山人。清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
武进士第一人,由此武科状元是北方考生天下的局面得以改写。陈桂芬曾任
广东南雄协镇。官至二品总兵之职。
史籍记载
此科朝廷派兵部右侍郎黄倬知武举。吏部尚书单懋谦为该科武会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读学士马恩溥为副考官。殿赐陈桂芬等82人
进士及第出身有差。陈桂芬应试之年,同治帝仍然是十来岁的孩子。这时,小皇帝除了练习打枪,每隔五日,下学后还要在宫中长道上学骑马。由当日执教的御前大臣一位在马上,三四人在马下一起教习。大臣上马是因为小皇帝体轻,得有人压马。连皇上也得练习骑马打枪,可知清朝始终是未曾轻视武科的。这一年九月庚寅,兵部以武会试中额奏请,得旨:满洲、蒙古3名,汉军2名,奉天1名,直隶14名,陕甘1名,
广东9名,河南5名,山东4名,江苏3名,安徽2名,山西5名,湖北3名,湖南3名,四川7名,广西1名,福建4名,
浙江7名,江西6名。
十月初一,殿试中式武举陈桂芬等82人于太和殿前。初二,派淳亲王奕宗、正红旗满洲都统景寿、镶红旗汉军都统奕劻共同校阅中式武举马步射技勇。初四,皇帝御养心殿引见中式武举,亲定甲乙。初五,同治帝至太和殿传胪,恩赐一甲陈桂芬
武状元,授一等侍卫。该榜榜眼是谢子元,四川射洪人;探花是张光斗,四川眉州人;均授二等侍卫。等陈桂芬等三人
武进士及第,
二甲刘金华等十三人武进士出身,三甲冯楚焱等六十二人同武进士出身。自然,陈桂芬也是经群臣选拔呈送,由辅佐重臣依慈禧太后懿旨挑选出来的
武状元。
人物事件
大魁天下
同治七年,博多喇喀台亲王以都统主持会试。鉴于嘉道咸以来武状元多为北方人尤其是山东人所得,他很想从南方人选拔擅武能文的人才,就交代弓箭店:如果有人能开得“宋弓”要及时禀报。考前,陈桂芬前往弓店,扳挽了好多强弓都不合意,店主就让他去看那把据说是岳飞留传下来、六百多年没人开得动的宋弓。看那弓形制果然不凡,桂芬神力骤发,连开三次满弓,举座称赞。
亲王得讯,立即传令接见、询问。原来桂芬十来岁,父亲就授以骑射之术。他父亲既精射艺,又是制弓能手。天天让孩子攀弓演练,每天都往弓上加一两胶,到赴京时弓力已达700斤。亲王见他身材魁伟相貌堂堂,又写得一手好字,着实喜欢,有心提携,就让他先熟悉一下器械。
武举会试先考武功,再考文辞。武功分内外场,外场中试,才能参加内场。外场有马箭、步箭,弓、刀、石四个项目。桂芬走马射箭,6箭都射中靶心,步射6箭,箭箭从同一孔中穿过,真是“百步穿杨”,赢得全场喝彩。内场以弓为主,须挽强弓8至12力,每力10斤,他竟然开至18力,为全场之冠。舞刀也很突出。120斤重的大刀,在胸前胸后花盘,刀风过处,落叶起舞。掇石,最重为300斤,相传举第一块石礅时,他轻松举起,从容前行,英姿飒爽,北人为之震惊。举第二块石礅,将要放回地面时,因力气不济,就垒在第一块石礅上。亲王见状,忙说:“不必两块一起举,这就好了!”
文场默写《武经》。他的墨卷,文无差错,字有功底,全场无出其右。陈立业先生见过他写给袁鹏图的长信,楷书匀净而有法度,行书气韵磅礴,十多篇短札草书笔势飞动,堪称佳构。他还为学童写了描红的正楷,人称“状元格”,足见并非虚誉。
陈桂芬以文武兼擅被赐予进士及第,但民间也有说因为他送过亲王一杆天台严岭出的“双抱子”竹根做的烟筒,而讹传他是暗藏铁钩掇石的“甩筒状元”,实在是误信了嫉妒者的谣言所致。清代武举科考纪律甚严,考武生、举人已属不易,京试还须过会试、复试、殿试三关,众目睽睽之下,硬碰硬的武艺是作假不得的。
智退妒者
桂芬夺魁,举子叹服。例外的是山东马存斗。他马步箭弓刀和内场默写武经没有一项可同桂芬相比,掇石上则略胜一筹。见亲王有意提携桂芬,由妒而恨,决心寻找机会加害。
陈桂芬状元及第,回家祭祖,马存斗暗中尾随。桂芬早就发觉,却佯作不知。在平头潭(今平桥)拜会本家时,嘱咐塘里大吴的徒弟前去周旋。这位吴拳师是位大力士,他对存斗说:“我是状元的徒弟。你先与我比试一番,再找我师父较量不迟。”说着就踏进路边的盐店,约他比赛抽盐袋。存斗看那盐袋,少说也有200斤,一垒十二袋,已经挨到屋栋了,不禁心里发怵,就让吴拳师先抽。拳师一把将垒在底下的第二只盐袋拉出来,眼也不眨一下。存斗大吃一惊,心想:“徒弟如此,师父那还了得!”就借故溜走。其实这位徒弟的长处就在这里,陈桂芬只不过是善用其长而已。
后来,马存斗又用巫术谋害桂芬不成,心理变态。在上海买马时,用两腿夹死骏马多匹,以发泄愤懑,被贩马客设计杀死。
盛年自戕
光绪二年(1876),陈桂芬钦点头等侍卫加四级,赏
顶戴花翎,乾清门行走。会试前后,他以文武全才,受到座主博王的器重,频加赏赐,后来又见知于成亲王。著名学者孙衣言,大臣王韶、陈宝琛都与他订交,书联相赠。再如文状元洪钧、学者邵友濂等都因他性格厚重,喜好读书,又能留心时事,发语动辄说中要害,乐于同他结友。而他同蔡元培在李慈铭家萍水相逢,一见如故,由忘年交而结为异姓骨肉,其孙立撰曾蒙蔡元培扶植,更是传为佳话。
但是,陈桂芬上任才半个月,就猝死南雄。原来,陈桂芬在京期间所结交的多为当时具有新进思想的大臣学者,并与反清秘密组织有联系。这时,他接到一封通知发难的密件。正待回信,事情泄露。南雄把总,是条地头蛇,准备出巨资为儿子买官做坏事,慑于桂芬的廉明刚正,就通过桂芬的新夫人胞弟,打听到密件内容,以上告朝廷相要挟。陈桂芬面临着身败名裂和灭门之祸,为了避免牵连反清组织,毅然毁书吞金。家属以暴病讣告,真相被隐瞒下来了。一位文武兼备的将才,就这样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把永恒的惋惜和思索留给了人们。
讣告到京之时,国人无不唏嘘,礼部主事马彦森等十余人还设立牌位哭祭。辛亥革命志士陈钟祺说他“起自草莽,大魁天下,校场走马,既为南人一雪文弱之耻,而金殿挥毫,又为武夫更洗无文之耻。所以在当时,他名震辇下,望重东南,即此一端,已经足取;而居官之为民造福,在乡之举无过失,可谓‘生无遗行,死有足传’”,堪称持平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