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光
清乾隆年间壬辰科连中会元、武状元
李威光(1735~1793年),字作楫,号韬序,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人,清代武状元。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出生在长乐县的一个小康家庭。从小喜欢习武,身材魁梧,臂力过人,勤于练习,武艺出众。
人物简介
李威光(1735—1795年),字作楫,号韬序,谥忠孝端和。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出生在长乐县的一个小康家庭。其父李资始是前清廪生,知书识义,对其子从小学书习武管教颇严。其母是一个才思敏捷,性格开朗的农村妇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李威光束装上京,参加壬辰科会试。殿试一举成名,钦点状元及第。李威光与福建上杭的丁锦堂是客家人在清代仅有的两位武状元,也是广东历代以来6名武状元之一。
据父老相传,他先以学文,曾考取过文秀才;后投馆拜师,学习武艺,遂转向武功方面发展。因他天资聪颖,勤学苦练,又身材硕壮,体高七尺,膂力过人。不几年,刀、枪、棍、棒、骑、射件件皆能,武艺出众。
乾隆十五年(1750年)适逢县考,十六岁的李威光赴考,名列前矛,入选武生。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恩科赴省乡试,金榜题名,高中武举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京赴考,参加壬辰恩科会试,经过一系列激烈竞技,殿试所有武科均得第一,钦点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状元。李威光状元及第后,皇帝极为器重,起先留他在京城授其御前头等侍卫,警卫金銮殿,并随皇帝去郊区狩猎,是警卫皇帝最亲近的侍卫官。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授他为广西提标左营游击。不久又调浙江黄岩镇标水师中军游击,旋又晋升为福建烽火门参将。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秋,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聚众造反(脱离中央、搞台湾独立),连克彰化、凤山诸郡,声势很大,并围攻台湾府城,清军大败,朝廷震惊。乾隆急派福相国(福康安)调福建烽火门参将李威光领兵征讨,不久由李威光所率清兵反败为胜,平息了事端。朝廷授威光军功加一级,记录二次,将他留守台湾,晋升为台湾安平协水师副将。不久调任闽安协副将,署海坛南澳总兵,诰封“四世武功将军”(从二品)。
李威光出任南澳总兵,为时数年,经略海疆,为东南屏障,对闽粤两省及东南沿海地区之安全贡献颇大。
人物事迹
五华城乡武术盛行。李威光在崇文尚武的客家精神影响下,年少时便投馆拜师,学习武艺。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学苦练,一招一式,一拳一脚,扎扎实实。不几年,刀、枪、棍、棒、骑射皆能,武艺出众。他身材硕壮,体高七尺,膂力过人。乾隆十五年(1750),适逢开科县试,十六岁的李威光赴考,名列前茅,入选武生。这更坚定了李威光矢志武道的决心。在他的父母支持下,聘请了武艺高强师傅在家里授艺。李威光不怕辛苦,勤学苦练,常以“书要读,拳要练,老婆娶不娶都随便”的口语自誓。十年寒暑,他的武艺日精,在周围乡村中,颇有名气。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李威光赴省参加庚辰科乡试,金榜题名,高中武举。但仍习武不辍,矢攀高峰。他常穿着自制四五十斤的石屐(用大麻石凿成形似木屐,用麻绳作屐皮),以练腿力;朝夕抱举三四百斤练武石,以练臂力。勤奋不负有心人。李威光的武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乾隆三十七年(1772)李威光束装上京,参加壬辰科会试。殿试一举成名,钦点状元及第。
人物传说
李威光的父亲李资始是邑庠生,知书识义,对儿子从小学文习武管教颇严;母亲是一位才思敏捷、擅于口才、性格开朗的农村妇女。李威光从小就接受客家人传统美德的熏陶和教育,养成了不怕辛苦、勤学苦练的习惯,常以“书要读,拳要练,老婆娶不娶都随便”的誓言策励自己。他一边读书,一边练武。据父老相传,他先以学文,曾考取过秀才;后投馆拜师,学习武艺,遂转向武功方面发展。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学苦练,一招一式,一拳一脚,扎扎实实。不几年,刀、枪、棍、棒、骑射皆能,武艺出众,尤精弓马。清乾隆十五年(1750),适逢开科县试,15岁的李威光赴考,名列前茅,入选武生,从而更加坚定了李威光矢志武道的决心,并在父母的支持下,聘请武艺高强的师父在家传授武艺。李威光刻苦磨炼,十年寒暑,他身材更加硕壮,体高七尺,膂力过人,武艺日精,在周围乡村中,颇有名气。乾隆庚辰年(1760),25岁的他赴省参加乡试,高中武举。李威光并不自满,仍习武不辍,他常穿着自制的三四十斤的石屐(用大麻石凿成形似木屐,用麻绳作屐皮)以练腿力,朝夕抱举二三百斤的武石,以练臂力。
正当他向最高功名——状元攀登之际,其父因家境不宽,恐难支付学资,劝其放弃,幸得其叔父李锡义鼎力资助,李威光得以继续深造。功夫不负有心人,冬练三九 夏练三伏,经过30多年的风雨锤炼,李威光的武艺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乾隆三十七年(1772),37岁的他,束装上京赴考,参加壬辰恩科会试,经过一系列激烈竞技,殿试所有武科项目均得第一。乾隆皇帝又策题主考文试,李威光写一篇《策论》答题。《策论》记载在现黄埔村《李氏族谱》上,洋洋洒洒约2000字,其论文立论正确,观点鲜明,文笔流畅,充满辩证思维,淋漓尽致地论述了自己的军事见解。文章从军事训练、使用将才和储备军粮等三方面来论述。在军事训练上阐明,“兵不务多而务精,而精兵之道,则必须训练为督责,以赏罚为鼓励。”在使用将才上阐明,“克敌在兵,制兵在将,无节制则有将无将;将非得人,则有兵无兵。”在储备军粮方面则强调“屯田”的作用,可以达到“屯边善后,储备必裕”的结果。《策论》一文,充分表明李威光绝非徒有臂力的一介草莽勇夫。乾隆皇帝阅卷后,龙颜大悦,认为李威光是文武全才的人。当场钦点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高中状元,御赐“状元及第”金匾一块。李威光状元及第后,乾隆皇帝留他在京城授其御前头等侍卫(担任皇帝护卫官),警卫金銮殿,并随皇帝去郊区狩猎,是警卫皇帝最亲近的侍卫官。
李威光赴京参加恩科会试有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一个是“狮子滚球”。殿试时,乾隆皇帝高坐龙椅,监考官环列四座,气氛严肃、紧张。轮到李威光上场,只见他站在重300斤的武石面前,突然马步一沉“嗨”的一声,把武石挺举过头。托停片刻,正待放回原处,不料手中一滑,武石侧落到地。他随即飞脚踢去,使武石滚出丈余。动作连贯洒脱,不露脱手痕迹。皇帝惊问:“这武艺叫什么名堂?”威光答:“狮子滚球。”博得全场掌声。第二个是“捺地割葱”。接着,挥舞80公斤的大关刀,刚一举手,刀从手中滑掉。眼见即将着地,他左脚一撩刀把,刀回手中,又舞了一圈。皇帝又惊问:“这武艺又叫什么名堂?”威光答:“捺地割葱。”又博得全场掌声。李威光智勇双全,连闯两关,最终夺得了武试冠军,一举成名天下知。
李威光高中武状元后,民间流传着他上京赴考及在考场中的不少故事。
相传李威光赴京起程那天,刚走出家门槛,不慎踩死一只小毛鸡;初不以为意,继续前行,过木桥时,又踩断了桥板;走到山坡狭路处,青衫被荆棘撕破。他想刚出门就碰上三件不吉利的兆头,感觉很晦气,便掉头返回家中,向母亲道出不愿赴考的原委。其母才思敏捷,善解人忧。为消除李威光的疑虑,随即开口说道:“脚踏金鸡殿上行,踏断木桥换石桥,自古英雄走险道,钩烂青衣换锦袍。”解开了李威光思想疙瘩,鼓励他继续登程赴考。
在京城会试中,群雄荟萃,相互角逐,斗艺激烈,李威光脱颖而出,武艺超群,荣获第一。不几日,皇帝亲躬殿试。李威光却遭人暗算:事先有人把比武石和他的关刀涂上蜂蜡,想使他当场出丑,名落孙山。殿试时,李威光举起武石,力鼎千钧,潇洒自如。不料突然石滑脱手,李威光急中生智,用尽力气,顺势将武石猛踢一脚,武石落地滚了几滚;接着,他手舞关刀,银光闪闪,令人眼花缭乱。突然左手滑脱,右手紧握刀柄,顺势原地旋转,乾隆皇帝看罢,不解其艺,便问是何武艺?李威光急中生智,奏曰:“武石滚动,乃‘狮子滚球’之义;关刀释手属‘捺地割葱’,这些技艺是寒门传家之宝。”语惊四座,博得龙颜大悦,当即钦点为该科状元,御赐“状元及第”金匾一块。这一历史珍贵文物,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灭了。
传说归传说。其实,李威光在会试中,刀、枪、棍、棒、箭等技压群芳,殿试夺魁,当之无愧。在殿试时,李威光使用的一百六十斤的大关刀仍保留在其家乡。
人物成就
李威光状元及第后,皇帝极为器重,起先留他在京城授头等侍卫,警卫金銮殿,并曾跟随乾隆皇帝去郊区狩猎。他不仅为皇帝护驾,且在狩猎中,打飞鸟,猎狡兔,箭不虚发,随臣大为喝彩。乾隆四十二年(1777),授他为广西提标左营游击。由于李威光不仅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熟知沿海岛屿情况。因此,不久调任浙江黄岩镇标水师中军游击,旋又晋升为福建烽火门参将。
乾隆五十一年(1786)秋,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率众起义,攻克彰化、凤山,围攻台湾府城(今台南),朝廷震惊,遂派兵镇压。在府城之战中,清军败北,林爽文军声势大张。清朝继派福相国(福康安)并调福建烽火门参将李威光领兵征讨,清兵反败为胜。平息了事端后,授李威光军功加一级,记功二次,将他留守台湾,晋升为台湾平安协水师副将。不久,调回闽安协副将,署任海坛、南澳总兵,诰封四世武功将军(从二品)。在任期间,思母心切,解甲归乡。于1795年(乾隆六十年),李威光在原籍长乐逝世,享阳寿61年,墓葬黄布。
“闽粤南澳总镇府”牌匾回归南澳
2013年,一块清代“闽粤南澳总镇府”牌匾,在南澳县纪委建设总兵府廉政教育基地过程中被发现。经南澳县委、县政府、县纪委和县文博部门多方努力,已将该牌匾征集回归南澳,不久将可与观众见面。
“闽粤南澳总镇府”匾,木质,直式,高85厘米,宽56厘米,厚3厘米,字划刻成浅浮雕状,字体楷书,笔划刚健,是南澳迄今发现的首块“闽粤南澳总镇府”牌匾(见图),与1998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莅南澳时应邀题写的横匾“闽粤南澳总镇府”不谋而合。
新发现的牌匾系李威光任南澳总兵时悬挂于总兵府“二进门”上面的牌匾。李威光为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任南澳总兵。他身材魁梧,臂力过人,25岁中举人,乾隆三十七年在京城科试状元及第,被钦点为武状元,即任京城头等御前侍卫,后任广西提标左营中军游击,调福建烽火门参将,曾率兵援台剿匪而立下战功。在五华县南楼乡黄埔村李威光故居内,现存当年皇帝钦赐的“御前侍卫”匾、“状元及第”匾及“世受国恩”大横匾,还有在京城比武时的大刀等。
南澳岛位于广东、福建海上交汇处,濒临台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我国东南海防的门户,史称“潮汕屏障、闽粤咽喉”,历代朝廷对此非常重视,自明万历三年(1575)诏设“协守漳(州)潮(州)等处地方专驻南澳副总兵”至清末的三百多年中,先后有多名国家栋梁莅任南澳总兵。据南澳县博物馆统计,历任南澳总兵(含副总兵、镇将)176任共166人,李威光是第41任。来自全国各省的总兵经常调防、转换、补额,他们热爱祖国河山,为保卫祖国海防作出了重大贡献。
乾隆皇帝诏书原件在粤发现
在广东五华县华城镇清朝武状元李威光故乡,2001年7月首次发现200年前乾隆皇帝加封李状元之父李资治为武功将军、其母卢氏加封夫人的诰封圣旨诏书原件。
该圣旨诏书原件用黄绸绢布套彩花,黑字红印,长1.5米,宽35厘米,其内容因年久蛀蚀,部分脱落不全,但文字内容与李氏族谱记载相同,诰封日期为乾隆五十五年正月初一。诰封目的是对李威光父母加爵诰封,激励李状元安心抗击倭寇。李威光曾任福建台湾水师副将,时任闽安水师副将。
专家认为,该圣旨原件乃台湾历来是中国不可分割领土的实物证据之一。
李威光,字作楫,广东五华县黄埔村人。据《长乐县志》载:他身高七尺,臂力过人,25岁中武举人,乾隆三十七年(时年27岁)在京城会试被皇上钦点“状元及第”,即在京城任“头等侍卫”5年,旋被派为广西提标左营中军游击,后任闽安水师副将、福建南澳总兵官等,为抗击倭寇、守卫边陲,立下了汗马之功。
史料记载
李威光,字作楫。黄埔人。身长七尺,臂力过人,由武生中乾隆庚辰恩科武举。三十七年,壬辰恩科会试第一,殿试钦点状元及第,授头等侍卫,在銮仪卫行走,随围一次。四十二年,授广西提标左营游击,因生长海滨,知风云、沙线、岛屿情形,改浙江黄岩镇标水师中军游击,升福建烽火门参将。五十一年,台湾会匪林爽文叛,福相国檄调领兵前征,并带漳泉义勇进剿,事平以军功加一级,记录二次。升台湾安平协水师副将,调闽安副将署海坛南澳总兵。以忧归,寻卒。
——[道光]《长乐县志》卷九一广东长乐县人物传·上一宦绩传:李威光
人物传记
李威光传记
贤母良言壮儿心
李威光的母亲是个聪明开通的女人,才思敏捷。口才很好。常常一言半语,都给威光很大的鼓励。威光的成功有母亲的大半功劳。
威光中了武举后,就要上京会试了。这天,清早起程,谁知才踏出大门,就一脚把小鸡一脚踩死了。威光心里一怔,认为不吉利,便对妈说:“妈,今 天不吉利,不走吧!”李母见状笑了一笑,对儿子说:“脚踏金阶(鸡)殿上行,大吉呢!”威光一听,疑虑全消,便又上路。谁知穿过门前菜园小径时,上衣又被荆棘钩破了。威光才想转身,李母又说;“钩烂青衣换龙袍。孩子,走吧。”走了一阵,来到了溪边,一座小木桥年久失修,威光身材高大,步势又猛,一脚踏去,只听“咔嚓”一声,断了一块桥板。这时,威光心里一冷,想到刚出门就这么多小岔,总觉得不太吉利,便又回身对母亲说:“一脚踏死门前鸡,二脚踏断桥,不吉,不吉!”母亲知微微地拍着儿子肩膀说:“一脚踏死门前鸡,两脚踏断溪面桥,自英雄走险道,踏坏木桥换石桥。孩子,大丈夫决心如山,择日不如撞日,吉人天相,上京去吧!”威光望着母亲,心头十分温暖,便不再犹豫,拜别母亲上京去了。
试硬弓横招暗祸
京都武举云集,一场会试自是明争暗斗,谁也不肯让谁。当时有个山东武举技艺惊人,雄心勃勃,硬想夺个头名状元。不但武功高强,又有亲戚在朝做官,便以人情金钱两路齐攻,沟通了当年主考,于是想方设法试探各省武举,故意在校场加设了三百码硬弓,考较举子们的功力,以便设法对付。各省武举哪知就里?见到各种武器摆着,便你弄枪我舞剑的练起来。只有那三百斤的石弓无人也敢动,山东举子见到暗欢喜,心想各人武功平平,不是敌手。正高兴时,忽见一个身材魁梧的人走上前去,随手练弓塔箭,运劲一拉,弓弦如满月,箭出似流星,“嗖”的一声中了红心。接着又发两箭,“嗖嗖”的射在一块,三支箭矢插在一个孔上。顿时满场举子都喝起彩来。那个山东举子被吓得目瞪口呆,恍惚听得“广东李威光”五字,直到众人散去,他才清醒过来,忙找考官设法去了。
恩师妙计蒙主考
传说李威光的师傅是福建省人,武艺十分高强。年轻时也曾多次赴考,无奈家中贫苦,又且生性耿直,从不愿向官员们低头下气,所以,没给考官送礼。考官看钱不看艺,岂肯白白给你功名?反而鸡蛋里寻骨头,挑三嫌四,自然就榜上无名了。因此他不愿再赴科场,持着一身武艺浪迹江湖,定在寻个练武良材把武艺传授给他,就这样一路寻来,找到了李威光。当真把胸中所学的一点不留,全都用在威光身上了。威光知得师傅心事,便也拼命练武,要为师傅争个气!
这次上京考试,师徒两人同行,看见威光欢天喜地回来,问他为何高兴。威光便将试硬弓压倒众举子的情形说了出来。满以为师傅会伸出拇指赞扬一番。那知师傅听了把脸一沉道:“叫你莫到外面乱撞,你现下果然惹出祸事来了。岂不要白费我一腔心血么?!”威光当头给浇了冷水,摸不着头脑,便请师傅教诲。师傅便将考场勾心斗角的厉害告诉他,指出新架硬弓必然藏有机关等情,说得威光后悔不及,忙问师傅如何是好。师傅足智多谋,想了一想,便对威光附耳低言几句,说得威光满心欢喜。
第二天一早,果然来了一个大官府管家模样的人,说他家老爷闻知广东举子武艺出众,要请他相会,淡酒等待。这时师傅正在搧扇煲药,便对来人说道:“多谢尊兄。烦代告老爷,只因威光昨 天不小心,强拉硬弓,却把右肘的骨弄断了。”说罢便指着床上躺着“哼哼”连声的威光。来人见他右手缠着白布,就信以为真,心中暗暗欢喜。说声“打扰”走了。
李威光见来人走了,一跳三尺高,连声感谢师傅的妙计消了祸事。
到了会试之时,李威光却如生龙活虎一般,使出超群武艺,取得第一名。这时,主考官却眼傻傻的站在那里。
机智过三关
几场考试,李威光连连压全场。到了殿试这天,乾隆皇帝亲自到考场观看,只见李威光走到三百斤重武石旁。暗暗用劲,用手一托,把大武石轻轻举。正想高举头顶,不料武石一滑,忽然脱手。乾隆见了不住摇头,正想叹息发话,又见李威光大脚一挥,把大武石踢得筋斗飞滚,落在一丈开外,“砰”地一声,半个武石陷入地下。全场响起雷鸣般的喝彩声。乾隆皇帝见此神力,龙颜大悦,但对这种武术从来没有见过。忙问:“这叫甚名堂?”威光跪奏道:“此乃‘狮子滚球’是也。”乾隆一听,点头奏道。“好一个狮子滚球!”
原来,这个武石被主考官使人涂了蜂蜡,本想叫李威光当场出丑,不料反被李威光机智果敢。踢出了个新名堂,受到乾隆赞赏。
接着,李威光献演刀法。他把大关刀轻轻提起,悠闲自若地挥舞起来。这时方才发觉刀柄也被人涂了蜡油,滑滑溜溜,难于拿捏。但已舞动,已经无法调换,只好加倍小心,谁知越舞越快之时,刀柄竟然拿不住,看着就要脱手,一时情急智生,顺势将柄端一弹,关刀贴着地皮飞快旋舞,把地上青草割去一大片。随即左脚一撩,右手一勾,刀又回到手中,仍然舞动如飞。这一着,更博得全场喝彩声不断。乾隆大喜问道:“威光,这又叫甚名堂?”威光奏道:“此乃‘捺地割葱’是也。”由于威光武艺超群,更能独创新招。深得乾隆嘉许,钦点李威光状元。
过了三天,状元、榜眼、探花和进士们,奉旨加冠游行。考官等人又乘机搞鬼,暗暗在状元帽内装上数枚锋利的钢针。乘威光跪叩谢恩加冠时,趁势用力一掀,满相这下钢针会插进脑门,威光将倒地当场。谁知可怪,威光戴上帽子,更是威风凛凛,自在从容。考官等人见到这样,心下都莫名其妙。暗想:难道李威光有神灵相助?殊不知李威光机智过人,考场出险,明知有人暗害自己,心头警觉起来,料想险关还有加冠一着,所以早已防备,头上叠戴着十一顶毡帽,武巾一扎,准也看不出底细。任你针穿帽顶,他也安然无恙。
黄埔大鼓震皇堂
李威光夺得状元,长乐县城一片欢腾,他的亲戚朋友更是万分欢喜。但是,当时朝廷却要查他家有无好风水、好屋场。如果没有便当作妖怪,就要斩头。乾隆即降旨国师到长乐县查看。 一天,县太爷陪国师来到黄埔村,进村时恰巧遇着了才思敏捷的状元母。国师以为是村间民妇,便问起黄埔村山水有哪些好处来,李母便一一指点这是什么山,那是什么水,然后随口念道:
“长乐县城南楼乡,透湖明月汇两江;
邦弓自有高中手,黄埔大鼓震皇堂。”
接着便国师到山头回望,把邦弓岭、高中(岽)手(首)、大鼓岭、皇(黄)堂岭各山位置,及透湖、岐江和潭江的来龙去脉逐一指明。国师听罢,见山川秀丽,村景优美,不禁点头连声说好。接着又问风水祖坟,县官忙将“长乐学宫龙课”送给他看,看到当中有“乾山乾向水流乾,乾上高峰了状元”两句时,不断点头道:“原来如此。”这时状元母双将李氏祖坟“三级浪”龙课交给国师,课中又有“三级浪中龙献爪,满街争看状元归”的断语,国师心中暗暗信服,说:“山川秀丽,地灵人杰,难怪状元及第了。”
亲属成员
曾祖父:李建明,恩授修职郎。以曾孙李威光,官福建烽火营参将。乾隆四十六年,覃恩貤封武翼大夫。享寿九十。
祖父:李凌霄,李建明之子,州同,以子李资媖,官湖南桂阳县镇安巡检。乾隆二十六年,覃恩移封登仕佐郎。又以孙李威光,官头等侍卫加一级。四十二年,覃恩封武功大夫。又以李威光,官福建闽安水师副将。五十五年,覃恩加封武功将军。
父亲:李资始,庠生。候推守备。以子李威光,官头等侍卫加一级。乾隆四十二年,覃恩诰封武功大夫。又以李威光,官福建闽安水师副将。五十五年,覃恩貤封武功将军。好善乐施。乾隆戊子,岁饥助赈。
叔父:李资姚,庠生。以侄威光,官福建闽安水师副将。乾隆五十五年,覃恩貤封武功将军。
叔父:李资媖,李凌霄之子,例贡,湖南桂阳县镇安巡检,修百丈岭,险阻悉平。后人立额于亭曰“仙李亭”。
人物故居
李威光故居位于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下四角楼,由李威光祖父李绍纪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50平方米。该屋为三堂、四横、一围龙,是典型客家民居。屋门前有禾坪、照墙、转斗门和月池。整座建筑为灰、砂夯筑墙体,木桁桷悬山瓦顶,建筑保存完好。堂屋内仍保留李状元练武用过的长2.5米、重64公斤的铁关刀和武石,以及御赐或名家馈赠的《状元及第》、《御前侍卫》、《会元》、《进士》、《世爱国恩》、《世受恩伦》等金木雕匾额。
1994年9月,被列为五华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五华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通过省验收,李威光故居等被批准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武状元李威光故居的布局是面宽五间,三栋进深,左右各设两栋横屋,背面用围龙屋包围,门前设晒坪、照墙、转斗门,照墙外挖有半月形池塘一口,整座建筑为灰砂夯建筑墙体,木桁桷悬山瓦顶,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50平方米。故居内有李威光用过的大刀和李威光练气功用的“练武石”,里面还存放着当时皇帝赐予的牌匾和一些文字资料,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是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建筑。有关人士呼吁社会各界抢修该建筑,保护这一客家地区珍贵的人文资源;建议由政府牵头成立故居抢修工作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前往实地考察,制订修缮方案,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配合旅游部门充分整合武状元故居周围的人文及自然资源如长乐学宫、雄狮古塔、球王李惠堂、汤湖热矿泥、七目嶂和益塘水库风景区等资源,进而形成既有历史文化内涵,又有自然生态胜景的旅游圈。这样,既可以保护历史文物,又可以充分发挥文物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梅州名人文化,把客家的文化资源一代代地保存下去。
根据《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在2015年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分配方案中,李威光故居修缮工程获得250万元的款项扶持。
李威光墓
李威光墓原在五华县华城镇陶角里,筑于清嘉庆年间。民国二年(1913年)再迁葬于三清塘长坑里山脑西北坡上。墓用灰沙砌筑,呈交椅形,坐东南向西北,长6米、宽6米,面积约40平方米。内设拜坛,墓头立有麻石墓碑,高55厘米,宽42厘米,阴刻楷体碑文,中刻“前清会状及第晋阶武功大夫任南澳总镇府李氏十九世祖谥忠孝端和讳威光韬亭墓”,右刻“民国二年癸丑岁季冬吉旦立”,左刻 “四大房永祀”。现保存完好。
状元母卢氏之墓
2006年4月,为挖掘有关状元直系文物,五华县华城镇清武状元李威光故乡黄埔村专门组织文物保护小组,到毗邻华城的潭下镇江塘(光华村)寻找状元母卢氏之墓。经过一番艰辛,终于在光华村二口塘(地名)半山发现了原葬于清嘉庆年间,复葬于清朝光绪四年的李威光母亲卢氏之墓。
该墓属大石(灰)坟筐结构,占地近百平方米,墓碑中央沉雕楷书:“李氏十八世祖妣。清诰封一品夫人。孝懿慈惠卢太君人墓”字样,右侧小刻“三大房永祀”。墓碑见光高47.5厘米,宽39厘米,方向坐东北偏北,碑背混灰沙半圆形已崩脱不全。
据《李氏族谱》载:清乾隆五十五年正月初一日,乾隆皇帝为激励福建南澳总兵官李威光安心在台湾抗击倭寇,特颁发圣旨,诰封李威光之母卢氏为一品夫人(现仍保存“圣旨”原件)。
亲属成员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2 10:34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