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男主角
梁山伯,会稽郡鄮县人(今浙江省宁波海曙区高桥镇),东晋爱情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男主角。
梁祝故事
人物经历
唐朝张读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鄮县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学多年。梁山伯知祝英台为女人后,提娶不成。而祝配于马氏弟子,梁抑郁而终。祝英台感其挚情,嫁给马文才的路上遇到梁山伯墓,墓开而入,合而为一。
史籍记载
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宋代大观年间明州(今宁波市)知府李茂成所撰《义忠王庙记》记载,梁山伯身为当地县令,英年病逝。
宋代,张津在《乾道四明图经》中称:“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鄞)县(西)十里‘接待寺’之后,有庙存焉。……按《十道四藩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明代,黄润玉在《宁波府简要志》中说:“义妇冢,县西十六里。旧志,梁山伯、祝英台二人少同学,……。后梁山伯为鄞令,卒,葬此,英台道过墓下,泣拜,墓裂而殒,遂同葬焉。东晋丞相谢安奏封为‘义妇冢’。”
鄞县志》和《宁波府志》都有记载:梁山伯为东晋会稽郡鄞县人,曾任鄞县县令,政绩卓著,被奏封为“义忠王”。
明代,张时彻在《嘉靖·宁波府志》中云:“晋梁山伯,字处仁,家会稽。……山伯后为鄞令,婴疾弗起,遗命葬于鄮城西清道源。”
雍正十一年修《宁波府志》卷三六《逸事》载,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谢安执政时期,梁山伯为会稽郡鄞县人,祝英台为会稽郡上虞人。
清代,徐时栋在《光绪·鄞县志》中称:“梁山伯、祝英台墓,县西十里接待院后,有庙。”
浙江省宁波高桥镇梁祝墓附近有一地名叫“九龙墟”。据碑文记载,梁山伯任县令时,因治水积劳成疾,生前嘱人九龙墟为安葬之地。宁波一带还传说,当年为帮助百姓度过饥荒,梁山伯不顾皇帝禁令打开粮仓赈灾。皇帝听信奸臣谗言将梁山伯处死。除了这个传说,还有梁山伯带领百姓治水的情节,在宁波梁圣君庙的壁画中都有表现,而且庙堂内的三个牌匾分别写着:扶伦植纪、保境爱民、风节超然。
梁祝故事流传到国外最早的是朝鲜、韩国。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一1200年)时期,唐代著名诗人浙江余杭罗邺七律诗《蛱蝶》,已被高丽国人辑入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已知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
梁祝传说
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绍兴上虞区)的祝英台说服父母,女扮男装,负笈游学,这时她只不过是刚满十四岁而已。正值阳春三月,一路上桃李芬芳,江南草长。祝英台与服侍她的家人缓缓前行,在一处风光明媚,杂花生树的路旁小亭中,邂逅了由鄮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而来的梁山伯。双方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于是结为异姓兄弟,结伴同行。不日到了书院,拜师入学,朝夕勤苦攻读诗书。三年时间,弹指一挥,略嫌木讷而且长祝英台一岁的梁山伯,竟然没有发觉祝英台是个女孩。
三年时间不算短,耳鬓厮磨,日久生情。祝英台多次显示爱恋之意,又恐怕稍有不慎便会弄得不可收拾;而梁山伯一本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恰好祝英台的母亲生病,祝英台仓促回乡,梁山伯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不久,梁山伯便风闻到祝英台居然是个红粉佳人,而且回乡后便许配给了鄮县姓马的人家。人非草木,梁山伯迫不及待地赶到祝家,岂奈木已成舟、只有泪眼相向,凄然而别。真是相见莫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
三载同窗,一同切磋学问,相互照顾扶持;风姿展书读,挑灯写文章;春来花丛漫步,秋夜畅谈理想;关怀疾病,分享欢乐。点点滴滴的往事都化作刻骨的相思,一点相思,万种柔情,从记忆的深处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
怪只怪梁山伯太不解风情,怪只怪祝英台没有把自己对梁山伯的情意,适时地告诉父母,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情况下,答应了门当户对的马家求婚。既然有了婚约,便不能随意更改,当时是士族之风盛行,重门第,讲阀阅。祝、马两家都是由北方迁来的体面人家,祝家是不可能因照顾小女儿的情意而丢掉脸面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以生死相许。祝英台明白自己是深深爱着梁山伯的,她以为梁山伯并不爱她才答应马家求婚,梁山伯向她一吐衷肠,她可是肝肠寸断。人世事,几圆缺。婚约!婚约是不能废的,怎么办呢?痴情的女子用上了“拖延战术”,希望借时间来改变一切。主意既定,祝英台私下派人送信给梁山伯,希望他暂时隐忍一切,努力求取功名,以图借显赫的声势来扭转一切,并表示对梁山伯海枯不烂,此情不渝。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祝英台已经是年近二十岁的人了,过去十四岁出嫁的闺女多的是,十七八岁更是公认的适婚年龄,虽然马家一再催促,父母也心急如焚,祝英台就是不肯点头答应.甚至不惜以死相胁,终于得到双方家庭的允许,婚事等到祝英台过了二十岁生日再说。
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在爱情这一伟大动力的驱使下,梁山伯终于获取了功名,又恰好被皇帝任命为鄮县县令,鄮县就是今浙江省宁波市。宁波在甬江与姚江汇流的地方,距海约四十里,江水清澈深泓,无滩险淤沙,便于舟船航行。唐代,这里成为日本人入贡和贸易的要道。东晋的时候虽然还没有与海外来往,然而商衢繁荣,舟楫辐辏,已经颇具大商埠的气势。梁山伯到任以后,忙着施政听讼,暂时还不便专注自己的私人事务,等到一切都就绪以后,衡情度理又不便贸然行事。鄮县马家世代为官,宗族繁盛,梁山伯实在想不出什么充分的理由来横刀夺爱。因爱故生忧,因爱故生怖。忧心如焚,闷闷不乐的梁山伯终至于一病不起,溘然而逝。
就像是晴天霹雳,祝英台先是目瞪口呆,继而放声大哭,既哭梁郎的可怜,也哭自己的可悲,更哭梁郎的无能。这边是愁云惨雾,了无生趣;那边是催婚使者不断。祝英台的父母用尽了方法,一面好言相劝,一面苦苦哀求,祝英台万念俱灰,而且也再没有理由加以搪塞,于是心思一横,答应了择吉出嫁马家。
梁山伯死后,他的亲友遵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鄮县西郊邵家渡山麓,意思是要一睹祝英台出嫁时喜船路过的风采。祝英台自然是为了情郎,非要在出嫁时经过邵家渡不可,更提出要到昔日的同窗好友梁山伯的墓上去祭拜一番的要求。笃念旧谊,益见多情,双方家长自然也不便峻拒。
北方人结婚时,新郎骑马,新娘坐轿;南方人,特别在江南水乡,结婚时多乘舟船。祝英台的喜船经过邵家渡时,马家迎亲执事人等,原想顺风急驶,让船来不及靠岸就驶过邵家渡,如果要拜墓,等三朝过后与新郎双双前往也不为迟。谁料船至邵家渡时,忽然狂风大作,江面波涛汹涌,喜船连忙靠岸避风,祝英台也就从容上岸,前往梁山伯坟前祭拜。一声哀号,伤心欲绝,刹那间天摇地动,飞砂走石,白昼灰暝,就在迎亲和送亲的执事人员大惊失色时,忽见坟前裂开一条一尺多宽的隙缝,说时迟那时快,祝英台一跃而入.转瞬风停地平,一切恢复正常。
其实,祝英台在答应出嫁的时候,便抱定了以身殉情的决心,她想过投江,自缢,总觉得不及亲到梁山伯的坟前撞碑为佳,本来是打算祭拜以后,一头向墓碑上撞去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料却天从人意,省去了许多周折。当时的人都认为是天意,连朝廷都啧啧称奇,如果仔细探究起来,那天大概是龙卷风加地震与祝英台拜墓的事巧凑在一起,这就叫“无巧不成书”。这事是很感人,宰相谢安奏请孝武帝,敕封该地为“义妇坟”,并立庙祀奉。
晋安帝时,国家多难,梁山伯又屡显灵异为国效劳,为地方消灾,于是被敕封为“忠义王”。后来邵家渡的山坡上,时有大蝶双飞翩翩,据说黄色的蝴蝶就是祝英台,而褐色的蝴蝶就是梁山伯。
相关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扮男装的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妇女的地位较高,妇女广泛参与社会活动。比如木兰从军。还有南齐娄逞,也是女扮男装进京读书。正史记载,“编游公卿,仕至扬州议曹从事。事发(齐)明帝驱令还东。”
相关戏剧
越剧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电影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
1945年,袁雪芬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
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陈捷薛岩音乐整理,幸熙苏石风布景设计。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
1952年,该剧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
1953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建国后的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剧
川剧《柳荫记》也1952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荣获剧本奖,陈书舫获演员一等奖,袁玉昆和刘成基获演员二等奖。
豫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豫剧传统剧目,但豫剧《梁祝记》是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50年代初根据川剧《柳荫记》移植改编的。
京剧
京剧关于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
《柳荫记》由王瑶卿设计唱腔,杜近芳叶盛兰在1953年首演。全剧分10场,重要场次有“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访友”、“祭坟化蝶”。此剧最大的特色在唱词方面,典雅华丽,优美隽永,许多语句打破京剧传统的七字、十字句,给人以清新脱俗的艺术美感,同时在唱腔设计上很是精致,无论是曲调的选择,还是板式的变换,即保持了传统韵味,又出新求变。被公认为是建国初期戏曲推陈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剧大师程砚秋参考其它剧种的相关剧目编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剧《英台抗婚》,此剧是程砚秋解放后编演的唯一一部大戏,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此剧剧情无变,包括“别家”、“结拜”、“书馆”、“相送”、“惊聘”、“拒婚”、“祭坟”、“化蝶”等场次,后来,因觉前部结构较散,便从“惊聘”开始了。这出戏的唱词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创造。以唱词看:“望爹爹退婚礼随我愿,使我嫁梁君,你是我亲爱的老严亲”,“却为何你执意要把女儿我嫁与一个陌生生不识之人”……这样几乎等同于散文诗的句子竟然被大师“装”进唱腔,且严丝合缝,感人至深,不能不让人叹服大师的功力。李世济曾在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时上演此剧。
芗剧
芗剧传统剧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编剧,源出“锦歌”唱本。剧本保留了“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几乎每一场都有大段独唱或对唱。其中“英台哭灵二十四拜”最为突出,一百多句唱词缠绵悱恻,曲牌使用了芗剧的所有哭调,一拜一调,连接紧密和谐,组成了类似曲牌联缀体的成套唱腔。在“安童买菜宴山伯”、“楼台宴请十二盘”等出中,从菜名、菜谱到俗例、俗语都来自闽南特有的民情风俗。“讨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丝、割裤带寄赠,也属闽南风俗。全剧情节不同于其他剧种。如英台无父而有母张氏,马俊也同在杭城求学,无“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见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着重表现英台奔丧哭灵。幕表戏尚有“山伯英台游地狱见证前身”、“还魂生子征番”等情节,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尽情倾吐了梁山伯爱、恨、恋、怨的复杂心情。1978年岁陈德根根据邵江海本、台湾歌仔戏和越剧演出本综合整理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在一个剧场曾连续上演三百场。1979年,钱天真洪彩莲分别扮演祝英台、梁山伯,获得福建省优秀青年演员的称号。
其它剧种
另外,评剧黄梅戏等几乎所有的大小剧种都有该剧的整本或折子戏传世。
相关影视剧
电影
1954年 上影厂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范瑞娟
1958年 香港植利影业粤剧电影《梁祝恨史任剑辉
1963年 香港邵氏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凌波
1964年 香港懋业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李丽华
1994年 香港嘉禾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吴奇隆
2008年 电影《剑蝶》(《武侠梁祝》) 吴尊(片中名为梁仲山。本剧以梁祝传说为蓝本,改编较大,人名有改动,蔡卓妍饰演祝言之,胡歌饰演马承恩。)
电视剧
1972年 台湾歌仔戏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杨丽花(台湾杨丽花歌仔戏团出演,此后该团多次拍摄)
1977年 香港TVB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松仁
1984年 台湾歌仔戏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杨丽花
1985年 越剧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年版) 范瑞娟
1985年 越剧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青年版) 章瑞虹(中、青两版同时拍摄)
1994年 越剧电视剧《蝴蝶的传说》 韩婷婷
1997年 台湾歌仔戏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朱婉清
1997年 台湾歌仔戏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前世今生蝴蝶梦》) 黄香莲
1999年 台湾民视《七世夫妻之梁山伯与祝英台赵擎
2000年 台湾中视电视剧《新梁山伯与祝英台》 罗志祥
2001年 台湾歌仔戏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杨丽花
2002年 越剧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卢叶东(配唱:华渭强
2006年 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何润东
动画
2003年12月31日上映,台湾中央电影公司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配音演员有歌手萧亚轩(梁山伯)、艺人刘若英(祝英台)、主持人吴宗宪(马文才)。
参考资料
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传第01集.腾讯视频-网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传》-第1集-片尾字幕34分12秒-配音演员表.2018-07-31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4 15:50
目录
概述
梁祝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