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邦乂(1085-1129)字晰稷,
吉水县杨家庄(今
江西省
吉安市吉水县黄桥乡
云庄村)人。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以舍选登
进士第。先后任
歙州婺源县尉,
蕲州学教授。授
宣教郎、
建康府溧阳县知县。
建炎三年(1129)九月,除通判建康军提领沿江措置使司等职。
任职
杨邦乂任职十五年中,正值金兵入侵,中原多事之秋,徽、钦二帝被俘,而
建康府兵又于建炎元年(1127)叛乱。面对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的艰难形势,时任
溧阳知县的他,在邑内“除苛政,重教化,均征摇”,并训民为兵,加强民防,整肃治安,以至“在任三年,盗不入境”,邑人“惟恐其去,倾邑请留”。
被俘
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再次入侵,建康岌岌可危。留守
杜充等人投降金帅兀术,杨邦乂迎难而上,奋勇抗敌,但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金人劝其投降,杨邦乂严词拒绝,并咬破手指。在衣服上书写“宁作
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兀术许他仍做溧阳知县。他以头碰柱,鲜血直流,并说:“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幸速杀我。”。兀术派降金的
户部尚书李税等多次劝降。十一月二十七日,杨邦乂见李税等人在兀术的宴会上,就当面痛斥:“天子以若捍城,敌至不能抗。更与其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乎?”
兀术大怒,竟命刽子手割其舌头,开其胸膛,剜其心脏。杨邦乂在金陵(南京)慷慨就义,年仅四十四岁。后被追赠为
朝奉大夫,谥忠襄。
后世评价
杨邦乂为国捐躯、从容就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
民族气节,一直为后人敬仰。杨邦乂被誉为“庐陵五忠一节 ”。后人在其受难处聚宝山(雨花台)下土门冈建杨忠襄公墓和祠。祠后毁于战争,民国年间曾重修墓道和立“
杨忠襄公剖心处”碑,后迁至雨花台烈士陵园内,从陵园北大门进入
后沿左侧道路步行,位于梅花簇拥的梅岗,名为“
杨邦乂剖心处”。
人物争议
虞集记载
岳飞裨将
杨再兴为杨邦乂之子。
郾城之战中身受数十处伤,杀死金兵数十人后牺牲。《鸿山杨氏家谱》记载为杨邦乂季子。为史学上长期争论岳飞裨将杨再兴到底是谁提供了重要依据。
人物生平
杨忠襄公,
名邦乂,字晰稷,
吉水(今江西
吉安)人。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入侵建康时任建康府通判,因留守杜充叛逃而被俘,后被金将
完颜宗弼剖心殉职,时年44岁。高宗
赵构念其忠贞报国,高风亮节,遂赐谥号“忠襄”,井为其造墓、建祠、立碑。
考证“杨邦乂剖心处”史迹之来龙去脉,当从“宗泽之死冀叙起。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
七月十二日,天气阴晦,风雨交加,
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政治家、军事家
宗泽,在连呼三声“渡河”之后,赍志而终。
开封城内居民和将士兵卒闻讯后,奔走相悼,失声恸哭。
太学生为之
撰文祭莫,
工商界因之罢市致衷。
宗泽的死,使
宋军士气不振,给抗击金军南侵带来了不利影响。果然,同年八月,金军再次挥师南下,并分东西、两路进军,以
宋高宗暂居的扬州为主要
战略目标,企图一举灭宋。各路宋军虽奋起抵抗,但终因实力悬殊而败北。金军轻骑
直驱扬州瓜洲渡,高宗移驾
浙西,扬州失陷。经过一番掳掠,金军大部后撤,少部留兵仍在江淮一带袭扰。
此时,宋高宗
赵构已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朝廷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虽然争执不下,但畏金军如猛虎的高宗的基本方针却是放弃江淮一线,退守长江,以谋求和议,偏安江南。
建炎三年(1129年)
闰八月十五日,江淮
宣抚使杜充,率
行营兵10余万(一说5万余)镇守建康,并以御前前军统制王璎为后援。当时,
岳飞在杜充军中作统制官,杨邦乂在建康府任
通判。通判的职位相当于
地方长官的副职,但名义上却是
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的官员。
正当南宋统治者在精心策划,布置江防,以企图固守东南之时,金太宗
完颜晟亦在加速行动。金太宗一方面
集中兵力于江、淮之间,积极做渡江南下的准备,一方面任命南宋降将
刘豫为
京东、京西、淮南
等路的
安抚使,以控制河南局势。同时,在夺取了山东东部的登、莱、密州等地区已稳定了左翼后,即于山东
东平、梁山一带的
梁山泊造船,准备取海道南下。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南宋江防尚未巩固,金军便在
完颜宗弼的统帅下,又分东西两路渡江南下。西路由
黄州(今湖北
黄冈)附近渡江人江西,东路由和州(今安徽和县)渡江攻江浙。东路是
主力军,、由完颜宗弼亲自率领。十月,攻陷寿春(今安徽
寿县);十一月初一,攻占庐州(今安徽
合肥);初四,占和州。大军压境,形势非常危急,但杜充采取“闭门不出,隔岸观火”的态度,仅以6万兵力列戍于江南岸。时任统制官的
岳飞,“叩寝阁谏杜充”,说:“勃虏大敌,近在淮南,脾睨长江,包藏不浅。卧薪之势,莫甚于此时。”岳飞虽痛哭流涕,坚请出师,但性酷而无谋”的杜充却视市不见,听而不闻,一味敷衍。
完颜宗弼率军在芜湖、采石矾一带渡江,但遇到郭伟军的狙击,未能得惩。于是,转移到和州南长江’西岸的
马家渡渡江。情况十分危急,杜充不得不急遣
都统制陈淬、统制岳飞等17将3万士兵(一说2万)出击迎战,同时又命王璎以所部13000人应援。十一月十八日,陈淬、岳飞等正与金军激战于马家渡时,王璎率军先逃,致使“淬被擒”,淬军不支而退。岳飞率军“力战一至日暮,因缺援乏食而。还军钟山(今南京
紫金山)。”,次日天明又率军复战……“士心不附”的杜充带少部残军北逃,并于次年二月降金。此是后话。
完颜宗弼率军渡江后,首先围攻
建康,户部尚书李税、沿江都置使陈邦光等见大势已去,加之胆小怕死,遂献城出降。建康府从此沦陷于金军之手。就在李税、陈邦光“具降状一,“率官属迎拜”完颜宗弼至建康城外十里亭时i杨邦义却咬破手指,在
衣襟上写下。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10个大字,以明忠君爱国之志。
完颜宗弼人城后,杨邦乂被陈邦光等人强行裹胁到完颜宗弼处,完颜宗弼令其下跪,杨邦乂以前胸所书之血字示之,昂然不屑一顾。完颜宗弼见威逼无效,只好令其先回府安歇。第二天,完颜宗弼又派人前去游说劝降,并“许以旧官”。杨邦乂听后,用头颅猛然撞击
石柱础,顿时头破血流,他大声吼口II着对劝降者说:“世岂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动者?速杀我l”劝降者见状,灰溜溜地悄然离去。完颜宗弼仍然不死心,在第三天举行的招待李税、陈邦光等降将的宴会上,命人将杨邦乂带来。乐声中,杨邦乂昂首横眉而立,其大义凛然的气概,逼使得李、陈等降将头都不敢抬。“天子以若捍城’’,杨邦乂想想不解恨,不禁手指着李、陈等叛徒,大声喝斥,“敌至不能抗,更与共宴乐,尚有面目见我?”一个被称作刘团练的人,在一张纸上写下“死、活”二字对杨邦乂说。“你要是没有其他的话说,一心想死,就写一个‘死’字下去吧。”杨邦乂听说后,
环顾四周,见一个官吏头上簪着笔,便一把夺过,饱蘸浓墨,奋笔疾书一。死一字。所有在场的人都为杨邦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震吓,连完颜宗弼等人都“相顾失色”。
第四天,完颜宗弼又传见杨邦乂。杨邦乂不胜气愤,相距老远就指着他大骂起来:“若女真图中原,天宁久假汝?行磔汝万段,安得汗哉?”完颜宗弼再也忍不住了,令人乱棍齐下……杨邦义被害后,又被完颜宗弼剖腹取心,以泄其忿。
杨邦乂英勇殉职时,年仅44岁。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金军由
溧水南下,进陷临安。宋高宗避到
定海,金军跟踪追到定海。宋高宗无奈,只好逃往海上,飘泊于温州、台州(今浙江
临海)沿海一带达三四个月之久.金军无法人海穷追,只好“
望海兴叹”。
其时,
岳飞率军转战于建康、
广德、溧阳、
宜兴、
常州等地,不断地给金军以沉重打击。直至建炎四年(1130年),“兀术趋建康,飞设伏
牛首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而大破完颜宗弼,迫退金军,收复建康。敌兵退去,宋高宗闻知杨邦义壮烈殉难的事迹,即下诏书,“赐田三顷,官为敛葬一,赐谥号膏忠襄”,并下令造墓、建祠、立碑。同时,又官其四子。绍兴七年(1137年),
枢密院又一次进言,称颂杨邦义“忠节显著’’,宋高宗回答:“
颜真卿异代忠臣。朕昨已冠其子孙,邦乂为朕死节,不可不厚褒禄,以为忠义之劝。”遂“加赠
徽猷阁待制,增赐田三顷”。
杨邦乂祠初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至明代附祀文信国公,称“
二忠祠”。至清代“
甲申之变”,李忠肃公尽节“二忠祠”内,遂改称“三忠祠”。“宋忠臣庐陵杨忠襄公剖心处”地处雨花台东岗“
江南第二泉’后山,呈半圆扇状,东西进深23米,南北宽18米。周围青松
翠柏成林,
绿竹幽篁环合,环境极为幽静。“剖心处”现存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三忠祠碑”、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宋杨忠襄公剖心碑”、公元1975年“杨邦乂剖心处迁移记”碑和公元1976年“杨邦乂剖心处”保护标志碑计四通。另有
石狮两樽。
相关史料
《宋史·杨邦乂传》
《杨邦乂家世考述》 节自《庐陵史事考述》 杨巴金
《宋故谥忠襄杨公行状》、《庐陵杨氏族谱原序》
杨万里(宋)
《湴塘忠节杨氏总谱》 、《杨氏忠节总谱》
《泰和杨氏谱序》
四库全书《东里续集》卷十三 (明)
杨士奇撰
人物评价
明代洪武元年(1368)二月十五日,
朱元璋登城晚眺,问及金陵
前代忠臣轶事。随臣刘基恭言相告,尤以
南宋名吏杨邦乂的事迹最为壮烈。太祖听后感触良久,油然咏出《褒忠诗》:“天地正气,古今一人。生而抗节,死不易心。”
后裔分布
(见图片)
轶事典故
杨邦乂少年求学,博通古今,而操守严谨,非礼勿视。同学想试试他是不是真的正人君子,假说请他到
朋友家去玩,将他骗进妓院。杨邦乂开始没有发现,喝了几杯酒后,妓女出来了。杨邦乂大吃一惊,连忙逃走,还将当时穿的衣服都烧了,痛哭流涕地责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