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竹(Bambusa oldhamii Munro)是
禾本科,
绿竹属竿较高大,近直立,单丛生;节间圆筒形,竿壁厚。箨鞘质地坚韧,顶端截形或两肩部广圆;箨耳存在,较显著;箨片通常直立,叶片较大,小花排列紧密,小穗轴短缩,质地较坚韧而不易折断,外稃具多脉,先端渐尖;脊上和边缘均生纤毛;鳞被近同形,花期一般在夏季。
形态特征
绿竹主干高6-9米,径粗5-8厘米,幼时被白粉,粉退后呈绿色或暗绿色。箨鞘坚硬而质脆,无毛而有光泽,长8-16厘米,宽8-28厘米;箨叶三角状披针形,直立,下面无毛,上面粗糙;茎每节有3枚粗大的和若干较小的枝条,每小枝生叶7-15枚,
叶鞘长7-15厘米,幼时生有小刺毛,后则无毛;叶片披针状矩圆形,长12-30厘米,宽2.5-6.2厘米,次脉9-14对,还有小横脉。开花枝条通常细而坚硬,节间一侧扁平,小穗下部绿色上部赤紫色,长20-35毫米,宽7-10毫米。笋期5-11月。
节间圆筒形,长20-35厘米,通常邻近的节间稍作“之”字形曲折;竿壁厚4-12毫米。箨鞘脱落性,革质,顶端近为截形,背面无毛或被有或疏或密的褐色刺毛,边缘无毛或其上部显著生纤毛;箨耳近等大,椭圆形或近圆形,边缘生纤毛;箨舌高约1毫米,近全缘或上缘呈波状;箨片直立,三角形或窄三角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截形并向内收窄,其宽度约箨鞘顶宽之半。分枝习性较高,常在竿第七节以上始发枝,竿每节计有3主枝和若干较细小的枝条。
末级小枝具6-15叶;叶鞘长7-15厘米,初时被显著小刺毛,以后渐变无毛,边缘大都无毛或有时疏生纤毛;
叶耳半圆形,边缘有棕色燧毛;
叶舌矮,截平或圆拱起;口十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3-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钝圆或广楔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被柔毛,边缘粗糙或有小刺毛,次脉9-14对,脉间的再次脉为9条,小横脉较明显;叶柄长2-6毫米。
花枝无叶;假小穗。单生或丛生于
花枝各节,长2.7-3厘米,宽7-10毫米,两侧扁,下部绿色,上部赤紫色;苞片3-5,上方1或2片腋内无芽;小穗含5-9朵小花;
小穗轴脱节于颖下,其节间粗短;颖1片,卵形,长9-10毫米,宽8毫米,无毛,边缘生纤毛,具多脉,脉间有小横脉;外稃与颖相似,卵形,长17毫米,宽13毫米,先端尖,有小尖头,无毛或有微毛,具多脉(约有31条),其脉间亦有小横脉,边缘生纤毛;内稃长13毫米,宽4毫米,顶端尖锐而不具裂缺,两面均生微毛,背部2脊间有3-5脉,脊外至边缘各有2脉,各脉间均有稀疏小横脉,边缘和脊上均生显著的纤毛;
鳞被3,近同形,卵状披针形,长3.5毫米,脉纹明显,边缘生纤毛;花药长8毫米,顶端有小尖头,其上还生小刺毛;子房卵形,长2毫米,被粗毛,花柱显著,较子房为长,顶端有3条长而纤细的羽毛状柱头。果实未见。笋期5-11月,花期多在夏季至秋季。
近种区别
生长环境
绿竹性喜温暖湿润、不耐严寒,一般要求年平均温度≥17.5℃,极端低温>-6℃,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以上。在冬季霜冻少,低温时间短的条件下,方可越冬。
年平均相对湿度65%-82%;土壤以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中性至酸性的壤土、砂壤土或冲积土为宜,溪河两岸、路旁、缓坡地下部、房前屋后等都适合绿竹生长。引种绿竹能否成功的关键因子是气候条件,尤以极端低温为最主要限制因子。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中国华南丛生竹林亚区,华中亚热带混生竹林亚区南部。东南亚、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有分布。
栽培技术
林地选择
绿竹造林地最好选择在海拔300米以下,坡向朝南、空气流动性好,冷空气不易沉积的地形最佳,不宜选择在山顶、山坡上部等海拔较高的地方。
栽前准备
在栽植前先要做好造林地准备,即清理林地、整地、挖穴等。按株行距4×4米或5×5米进行定点挖穴,若是单行栽植,株距可按3-4米,穴规格为:穴面80×80厘米,穴底60×60厘米,深度40-50厘米,穴位按梅花形(品字形)排列。在土壤条件较差的地块最好先进行全垦或带垦后开穴。
栽植穴挖好后,最好先施些基肥,基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好,施下后要回填部分表土与之拌匀备栽。基肥应在种植前1-2周施入。
绿竹栽植也要及时翻土,才会正常生长并大量发笋。土壤是有重量的,经过下雨、浇水和太阳的照射之后,土壤颗粒之间就会黏得越来越紧。绿竹的根也因此不容易随意伸展,各种营养物质也比较难以随着水流达到根部,绿竹的根部自然没有办法长得健旺,连带茎、叶和花果也都生长不良了。
造林季节
绿竹一般都在3-4月长叶,恢复生长活动;6-10月间出笋长竹。由于绿竹大多采用移竹蔸造林,所以宜在生理活动最弱的1-3月休眠期进行造林。易发生冻害的地方,造林时间应选择在低温期过后进行。根据各地群众的经验,造林时间选在雨水至谷雨期间成活率最高。
选择生长健壮、芽眼肥大、须根发达的一、二年生竹分蔸作母竹。栽植前用黄泥浆沾蔸,以保护竹蔸根点,栽植时将母竹斜放穴中,竹秆切口向上,以便接存雨水和遇干旱天气时人工灌水,要注意不要反向斜放,以免造成根系不能自然舒展,影响生长;母竹放好后即分层覆土、踏实。覆土应超过母竹原入土处5--15厘米左右,上部要堆成馒头形,最后加盖一层松土或草,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经营管理
幼竹的管理
⒉中耕除草:每年在3-4月除草松土1次。松土的深度一般为15-20厘米,将杂草埋入土中作肥料。除草松土应尽量避免损伤竹蔸和笋芽。
⒊施肥:为促进新造竹林尽快成林,应进行施肥。肥料要以有机肥料为主,最好在秋、冬季施肥,以提高林地土壤肥力、保持土温、增加新竹芽眼抗寒越冬能力。株施0.5-1担厩肥或土杂肥,挖沟施入。施速效肥(如人粪尿、硫酸铵、尿素等要用水冲稀),可结合除草松土后施放,也可直接浇在竹蔸附近,以利根系吸收。每丛新竹施0.3-0.5斤化肥或3-5斤人粪尿。
成林竹的管理:
一、笋期管理:每年的5-10月为产笋期。在笋期的培育管理上,要抓如下几个技术环节:
二、中耕施肥:每年的3-4月中耕1次,深度为20-25厘米,中耕时结合施肥,每丛母竹施入人粪尿或厩肥1-2担,或施用0.5-1斤化肥,然后培土20-30厘米,使笋不易出土。
病虫防治
主要价值
绿竹是一种以笋用为主的多效益竹种。种植绿竹一般三年即可成林产笋,亩产量可达800-1000公斤,绿笋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清水罐头。绿竹竹材可作建筑、竹编材料和造纸原料,并可加工成竹胶合板和美术工艺品。绿竹根系发达庞大,耐水力强,能固土
护岸、保持水土。绿竹树冠翠绿喜人,可绿化庭院、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