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八月,按照
阴阳历的说法,指在一共有13个月的某年中八月后出现第二个八月,中秋节最早、重阳节最晚的年份通常闰八月。
词语解释
1995年在农历属乙亥年,有13个月,即多一个闰八月。当时社会上流传着“闰八月凶多吉少”、“闰七不闰八,闰八动刀杀”等说法,这种传言显然是毫无科学根据的。那么,为什么要有闰月,为什么1995年是闰八月呢?
按照现行农历的置闰制度,农历八月必须包括“秋分”,农历九月必须包括“霜降”,如果不安排一个闰八月,“霜降”就会出现在十月初一,由此推下去,1996年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将分别在“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这样农历节气就会全部打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农历1995年安排一个闰八月是适当的。
闰八月每19年出现一次(但不一定都是,如1919年、1938年闰七月,1737年、1756年、1832年、2014年、2109年
闰九月,1623年、1775年、1870年、1984年、2166年
闰十月,2033年、2128年、2147年
闰十一月,3358年闰十二月等等),1851年(辛亥年)、1862年(壬戌年)、1900年(庚子年)、1957年(丁酉年)、1976年(丙辰年)、1995年(乙亥年)是闰八月,2052年(壬申年)、2071年(辛卯年)、2090年(庚戌年)也将各有一个闰八月,22世纪没有闰八月。这是历法计算中合理的安排,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
下面是闰月的规律
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
回归年与农历年有什么矛盾呢?先记住: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0.875天,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
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
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
冬末春初。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
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
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庚午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
最小公倍数: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
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
在这些
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
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例如第六个分数式 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
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
闰周”。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
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
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例如2001年
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
小满,再隔一个月的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当中这一个月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
闰八月年份
17世纪:
1680年(庚申年)
18世纪:
1718年(戊戌年)
19世纪
1851年(辛亥年)、1862年(壬戌年)、1900年(庚子年)
20世纪:
1957年(丁酉年)、1976年(丙辰年)、1995年(乙亥年)
21世纪:
2052年(壬申年)、2071年(辛卯年)、2090年(庚戌年)
23世纪:
2234年(甲戌年)、2272年(壬子年)
24世纪:
2329年(己酉年)、2348年(戊辰年)、2367年(丁亥年)
25世纪:
2405年(乙丑年)、2424年(甲申年)、2443年(癸卯年)、2454年(甲寅年)、2462年(壬戌年)
26世纪:
2557年(丁酉年)
27世纪:
2606年(丙戌年)、2625年(乙巳年)、2644年(甲子年)
28世纪:
2701年(辛酉年)、2758年(戊午年)、2777年(丁丑年)、2796年(丙申年)
29世纪:
2826年(丙寅年)、2845年(乙酉年)
30世纪:
2921年(辛丑年)、2940年(庚申年)、2948年(戊辰年)、2959年(己卯年)、2978年(戊戌年)、2997年(丁巳年)
31世纪:
3016年(丙子年)、3035年(乙未年)、3054年(甲寅年)、3073年(癸酉年)
32世纪:
3130年(庚午年)、3149年(己丑年)、3168年(戊申年)、3198年(戊寅年)
33世纪:
3217年(丁酉年)、3236年(丙辰年)、3255年(乙亥年)、3293年(癸丑年)
34世纪:
3312年(壬申年)、3331年(辛卯年)、3350年(庚戌年)、3388年(戊子年)
35世纪:
3407年(
丁未年)、3418年(戊午年)、3426年(丙寅年)、3437年(丁丑年)、3445年(乙酉年)
36世纪:
3502年(壬午年)、3513年(癸巳年)、3532年(壬子年)、3540年(庚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