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武
“清末四大奇案”之一主人公
杨乃武(1841—1914),男,字书勋,一字子钊,因排行老二,人称杨二先生。浙江余杭人。同治年间的举人。1873年被诬陷与毕秀姑(外号小白菜)通奸杀夫,在刑讯逼供后认罪,身陷死牢,含冤莫雪。后由于《申报》数次深入采访使此案惊动京师,在数次更审后虽还予清白,然而两人受尽酷刑折磨的悲惨遭遇仍令人不胜唏嘘。此案后被人编为戏曲、评弹、电影、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及长篇小说《劫后余生》,流传甚广。该案被称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
人物生平
1841年生于浙江杭州余杭镇澄清巷。其父杨朴堂以种桑养蚕为生,家道小康。家世以种桑养蚕为业。
杨乃武自小聪慧过人,二十多岁考取秀才,三十三岁考中癸酉科举人。杨乃武为人耿直,爱打抱不平,曾在县衙照壁上书写“大清双王法,浙江两抚台”一联,讽刺余杭知县刘锡彤贪赃枉法,与官府结下怨仇。
当时,余杭镇上有一丽人名毕秀姑,生得白皙秀丽,平时又爱穿白色上衣绿色裤子,人称“小白菜”。十七岁嫁与豆腐店帮工葛品连为妻。次年葛氏夫妇租住杨乃武家。杨、葛二家毗邻相居,初时和睦融洽。但好景不长,由于毕氏年轻俏丽,举止大方,葛品连心胸狭窄,多疑善妒,毕氏婆母喻氏凶悍泼辣,蓄意寻衅;加之杨乃武丧偶鳏居,深居简出,虽然并无半点真凭实据,却横生枝节,终于传出毕氏与杨乃武关系暖昧的流言。杨乃武书生自重,急于脱嫌,便以入不敷出为名退租,大幅度提高房租。葛品连早已忿然,亦心领神会,顺水推舟,于第二年夏迁出杨宅。从此,杨、葛无关无涉。
同年秋,葛品连患痧症身亡。葛喻氏无端怀疑毕氏谋杀亲夫,告了刁状。知县刘锡彤挟私报复,又先闻风传,成见在心,便诬指杨乃武“夺妇谋夫”,以酷刑逼供,屈打成招。冤案铸就,葛毕氏谋杀亲夫,被拟凌迟处死;杨乃武通奸杀人,判为斩首示众,并报杭州府定罪。知府以此定罪报浙江按察使署。浙江巡抚也草率从事,仍维持原判上报刑部。
杨乃武不甘俯首就戮,在死囚牢里书写亲笔辩状,请其胞姐杨氏代为京控。以后屡审屡覆,历时三载有余,轰动朝野。《申报》对此案进行了连续报道并关注着事态的发展。《申报》对杨案的报道,维护法制,申张正义,不但鼓励了杨乃武家属反复上京呈控,也促使朝廷不得不降旨着令刑部重审杨案。最后在慈禧太后的插手下,经开棺验尸,澄清了案情,得以翻案。涉案的300多名官员有30余人被革职、充军或查办,150多名六品以上的官员被革除顶戴花翎,永不续用。
杨乃武冤案平反后,回家继承父业,以种桑养蚕为生,1914年9月患疮疽,不治身死。
人物讼争
说法一
清末,余杭士子杨乃武应乡试中举,摆宴庆贺。房客葛小大妻毕秀姑颇有姿色,人称“小白菜”。她本是葛家童养媳,曾在杨家帮佣,与杨乃武早有情愫,碍于礼义名份,难成眷属,只得各自婚娶。余杭知县刘锡彤曾为滥收钱粮敛赃贪墨,被杨乃武联络士子上书举发,断了财路,心怀怨隙。他儿子刘子和用迷药奸污了毕秀姑,又把她丈夫葛小大毒死。刘锡彤为保住儿子性命和发泄私愤,便移花接木,把杨乃武骗至县衙,严刑逼供,以“谋夫夺妇”定拟,问成死罪。杨乃武和其胞姐杨淑英、妻子詹氏不服,屡屡上诉,历时二年,前后几十堂,皆因刘锡彤上下疏通贿赂,以致官官相护,依旧判定死罪,并详文刑部。詹氏也因上告失败而获罪被拘,幸同科举人汪士屏联合士绅上书刑部辨冤,刑部侍郎夏同善驳回详文,并请得谕旨命浙江三大宪会审。杨淑英为救弟弟,怀抱侄儿去省城探监,求秀姑据实翻供,毕秀姑深觉愧疚,当即应允。谁知浙江巡抚杨昌浚为保住自己面子和众多参审官员顶子,依仗拥兵边疆左宗棠之势,会同藩台臬台蓄意抗命,不准毕秀姑翻供,复以“通奸谋命”定拟,上奏。杨昌浚此举激起浙江士绅公愤,杨淑英在他们支持下,至狱中让杨乃武写冤状,冒死赴京,滚钉板告状。光绪帝生父醇亲王痛恨杨昌浚蔑视朝廷,又怕各省督抚仿效,决意替杨乃武翻案,以示警饬。正当杨乃武看透黑暗吏治,与秀姑欲以鲜血、头颅祭告天下:“大清百姓盼望青天”之际,得到了醇亲王“大清有青天”的回答。出狱之日,杨乃武目击毕秀姑奉懿旨,被押解尼庵削发为尼,自己虽保住了命,却已一身伤残,几为废人,连举人功名也不准恢复,不禁黯然自问:“我这冤案是昭雪了么?大清真有青天么?……一曲冤歌传百年,长伴遗恨说青天?”
说法二
杨乃武生于道光21年,是浙江余杭县的乡绅,他平时里爱管闲事,喜欢抱打不平,为此还顶撞过官府,这也为以后他身陷囹圄埋下隐患,同治12年,杨乃武考中了举人。毕秀姑,也称葛毕氏,由于她相貌长得俏丽,又喜欢穿白衣绿裤,人送绰号小白菜。她嫁于葛品连,两人租住在杨乃武家的一间房子里,既然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杨乃武与小白菜过从甚密,杨乃武还经常给小白菜教书、认字,教她读经,正因为如此,街坊邻里就起了闲话,当时街坊中有“羊(杨)吃白菜”的闲话。
同治12年10月份,杨乃武去余姚他岳母家办事,好几天没有回来,到了10月初9,豆腐店的帮工葛品连,也就是小白菜的丈夫,清晨起来忽然害了病,刚开始以为是流火疾,也就是上火,到了后来吃药不管用,病情加重了,大家就以为是痧症,就是上大火,吃了各种中药都没管用,一直到当天下午的申时,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下午三点到五点的样子,葛品连全身青黑,重病死亡,一个好端端的年轻人忽然暴病死亡,家人和街坊邻里都不能理解,由此联想到平时里杨乃武与小白菜过从甚密,这时候葛品连的老母亲就把这个案子上报给了余杭县衙,余杭知县刘锡同,得到报案就带领着仵作,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法医沈祥来到葛家来看亡人,也就是葛品连,仵作沈祥拿出银针来刺入葛品连的尸体,这里头需要讲一下,在断案过程中,仵作用经皂角水清洗过的银针刺入尸体,如果该尸体是中毒身亡的,那么这根银针就可能会变黑,沈祥刺入后,银针变黑了,那么沈祥就认为这是中毒身亡。
刘锡同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法医鉴定的结论,马上就认定街坊邻里的传言属实,就将小白菜带回县衙审问,刚开始毕秀姑,也就是小白菜不承认自己有谋杀亲夫之嫌,刘锡同就用大刑伺候,严刑拷打,根据当时的史料记载,刘锡同当时动用大刑包括用烧红的铁丝刺双乳,用锡熔,滚烫的锡熔浇背,滚烫的锡熔什么呢?就是用金属锡熔化以后滚热的锡水浇她的脊背,在如此的残酷的刑讯逼问之下,葛秀姑被迫招供,说是10月初5日,杨乃武买到了砒霜,把砒霜交给她,让她趁机毒死葛品连,以达到他们通奸居住的目的。十月初九日,葛品连有病,她就把砒霜倒如药汤中一起服下,葛品连中毒身亡。刘锡同得到毕秀姑招供如获至宝,马上传讯杨乃武,不料杨乃武来到县衙,矢口否认自己跟这个案件有任何关联,声称自己在十月初九日压根就不在余杭县,没有任何的作案时间和作案动机,刘锡同认定必须用严刑逼供的办法才能取得口供。这在清朝有一个法律上的规定,如果当事人没有口供就不得定案,于是刘锡同就像杭州府呈报了公文,请求解除杨乃武的举人出身,如果解除了他的举人出身他才能用严刑逼供拷打杨乃武,从而获得他需要的这样一个招供。可就在他呈送公文,衙役刚走掉的同时,求功心切的刘锡同于当天晚上就严刑拷打杨乃武。尽管如此,杨乃武始终不承认自己有作案的动机。也就是说始终否认了自己真实的作案。但即便如此,刘锡同仍然以杨乃武与小白菜通奸共谋害死葛品连定案之论呈送杭州府,请求二审定案。
后来刑部尚书,也就是公安部的部长或者最高法院的院长,由他亲自坐镇主审,然后九卿,就是相关的最高级别的刑讯人员坐在旁边,来彻审杨乃武、小白菜,两个犯罪嫌疑人都到了北京来进行审讯,在这次审理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提出来,第一个当时提供了证词说将砒霜卖给杨乃武的爱仁堂药店的店主钱坦已经死亡,但是杨家早就提供了当日杨乃武根本不在余杭县的证词,这个证词得到采信,第二点非常关键的一点,葛品连的尸骨连带棺材也一并从余杭一直千里押解到了北京,重新打开棺木,由仵作重新鉴定葛品连是不是中毒而死,结果,这次检查发现,根据法医最终认定,葛品连确属疾病而死,是病故,在所有尸骨的检测中,没有发现任何中毒身亡,就是砒霜的成分,这样最为核心的问题一旦查明,当时也在公堂上的余杭县令刘锡同和仵作沈祥供认不讳,说确实是我们当时在检查葛品连尸体的时候工作没有做细致,主观认定他们有罪,所以就刑讯逼供,那么这样一个前后延续了三年多,将近四年的案子,最后定案,杨乃武、小白菜沉冤昭雪,葛品连不是中毒身亡,而是病故。
这个案子平反昭雪以后,那么在当时的清朝,政治环境中引起轩然大波,慈禧太后一下子连续发布旨意,惩罚余杭知县刘锡同,远发黑龙江判处流刑,余杭知县刘锡同勘验不认真,导致这起冤案的发生他是罪魁祸首,发配黑龙江。仵作沈祥以及其他相关人等30多位官员被革职、充军或查办,浙江巡抚杨昌浚、浙江学政胡瑞澜,杭州知府陈鲁一干官员100余位,革除顶戴花翎,永不续用,这个案件纷纷扬扬的杨乃武、小白菜案以一大批官员的落马而告终。广大人民拍手称快,这就是杨乃武、小白菜的真实案情。
杨乃武是举人出身,他家也比较富裕,另外在当时的首都北京也有很多浙江籍的官员对他们的支持,那么这些都是原因,但是如果没有最终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由于官官相护,有些案子很难最终平冤昭雪。本案平反昭雪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深刻的、尖锐的官场权力斗争,这是我们特别要提到的。小小的杨乃武、小白菜这样的案件是普通的,但是在当时围绕着这个案件审理,浙江的一干官员,从县到府到省,全都是曾国藩所统率的湘系军阀的手下,那么也就是说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曾国藩率领自己的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镇压了太平天国,那么在当时江南一代,各级的官员基本上都是湘系的军阀,他们没有多少的知识,凭着军功担任这样的职务,他们很少受过严格的审判经验的教育,也没有多少知识,因此容易造成很多冤案,而且有了冤案之间都同处湘系,官员之间相互扶持,相互的维护,那么从而使这个案子迟迟难以翻案,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实际上对于清朝的最高统治者而言,早就欲除之而后快,早就想找到一个契机来弹压湘系军阀的势力,那么杨乃武、小白菜案件的发生给慈禧太后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找到了爱新觉罗满清皇族或者说朝廷吧,压制湘系军阀气焰的契机,那么之所以最后100多位官员顶戴花翎全部摘掉,永不续用,实际上有压制湘系军阀这么一个功能。
文学作品
杨乃武1840年出生于余杭县城,父亲杨仆堂以种桑养蚕为业,家道小康,生有两子一女。长子乃文早夭,女儿菊贞出嫁后不久丧夫,寡居娘家。杨乃武是家中的第二个儿子,所以人们称他为杨二先生。1860年杨乃武20岁时中秀才,1873年33岁时中举,也就是冤案发生的那一年。他是一个正直和爱打抱不平的人,经常为乡亲们写诉状,所以那些恨他的人称他为“讼师”。他也是一个性情孤傲的人,有自己的行事原则,不太理会别人的看法。这些品行和性格都使他与官府格格不入。传说中有许多他与地方政府官员作对的事,包括与新上任的知县刘锡彤因船过桥洞而发生争执,因为贪婪的粮官通过“踢斗尖淋”鱼肉百姓而进行控诉,并写下“大清双王法,浙省两抚台”的谤诗。他与官府的紧张关系也是构成冤案的一个潜在的因素。小白菜原名毕秀姑,关于她的身世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她是太平军战士的女儿,太平军败后从南京逃难到余杭,父亲死后由喻王氏抚养,也有人说她是余杭仓前毕家塘人,从小死了父亲,母亲改嫁给小贩喻敬天,秀姑随着母亲到了喻家。她是一位白皙美貌的女子,平日喜欢穿白色上衣和绿色裤裙,人们称她为“小白菜”。她后来嫁给了豆腐店的帮工葛品连,在古代中国,女人嫁给丈夫就要随丈夫的姓,所以她也被称为“葛毕氏”。
“同食敖经”
1872年4月24日,由于葛品连继父沈体仁的介绍,新婚不久的葛品连毕秀姑夫妇承租并搬进清坊巷口杨乃武的新楼房。葛品连在豆腐店帮伙,早出晚归。独自在家的毕秀姑有空就帮着大杨詹氏干些家务。她的美丽和勤劳深得杨家喜爱,待她如同家人,有时品连不回家,杨家的人就招呼她一起吃饭。有空的时候杨乃武还教她识字读经。
“羊吃白菜”
第一单元:草断刑求 屈打成冤
品连之死
1873年10月9日,葛品连病重。葛品连要小白菜拿一千文钱托喻敬天代买东洋参及桂圆。小白菜煎好后喂给葛品连吃。到下午病情加重。葛品连的母亲沈喻氏和义母冯许氏赶到后,请医生抢救。医生说是痧症,用万年青萝卜煎汤灌救无效,于傍晚时分去世。当时没有人对死因提出怀疑。到了10日夜间,尸体口鼻流出血水,冯许氏和沈喻氏引起了疑心,由地保王林带领,要求官府验尸。知县刘锡彤带验尸差役沈祥和门丁沈彩泉前往。临行前一位叫陈竹山的地方绅士来县衙诊病,对刘锡彤谈起街上流传“羊吃白菜”的事。来到葛家,沈祥没按规定用皂角水洗擦验尸银针,并把口鼻中流入耳中的血水误看成七孔流血,认为系服生烟土中毒致死。沈彩泉为此与沈祥发生了口角,因为他认为生烟土只有自杀的人才会吞服,葛品连不可能是自杀,肯定有人给他下了砒霜。刘锡彤想起陈竹山说的话,所有没有听取仟作沈祥的汇报,而是相信门丁沈彩泉的话,认为肯定是杨乃武和小白菜用砒霜合谋毒杀了葛品连。
屈打成招
于是,小白菜被带到县衙门接受审讯。刘锡彤要求她说出砒霜的来源及与杨乃武的私情。小白菜夭口否认。当晚,阮桂金到狱中骗她说:葛品连验尸已确认是毒死,只要说是杨乃武给的毒药可免死罪,杨乃武是新科举人也不会处死,否则你将被三十六刀鱼鳞剐!第二天刘锡彤再度逼问,小白菜仍说不知道。于是,差役一连三根拶(zan)子夹住她的手指,痛彻心扉。小白菜熬刑不过,只得按阮金桂的话招供,1873年10月5日杨乃武曾到她家给她一包为葛品连流火的药。刘锡彤获口供后,立即传讯杨乃武。在古代中国,考上了举人就是天子的门生,不得动刑,所以刘锡彤不能像拷打小白菜那样对待杨乃武,因而也没有得到杨乃武认罪的招供。同时,杨乃武的亲友詹善政、杨恭治等人也出具书面材料,证明10月5日杨乃武在南乡为岳母除灵,并不在本地。为了能够对杨乃武动刑,刘锡彤写了一份请求朝廷革除杨乃武举人身份的报告。这份报告后来由同治皇帝做出同意的批复。
乃武受刑
刘锡彤认为案情已经明朗,就向杭州知府陈鲁作了报告。由于杨乃武还没有招供,陈鲁要求将犯人和案卷解往杭州府复审。移交卷宗时,刘锡彤把原告陈述的“死者口鼻流血”照验尸报告改为“七孔流血”,在验尸报告上添加验尸银针用皂角水擦洗过的字样,并将小白菜所供的“10月5日”改为“10月3日”。陈鲁是一个军人,本来就对读书人没有好感,又听说了杨乃武经常帮别人打官司,还写诗讽刺地方官员,这些都妨碍了他仔细审查案情。由于这时杨乃武的举人身份已经被革除,陈鲁在审讯一开始就严刑逼拷。清代用刑,女人能常用拶子夹手指,男人则用夹棍夹大脚。一连几堂夹棍,杨乃武多次昏死过去,最后只得招供认罪。当问及砒霜来源时,他记起仓前有一家爱仁堂药店,随口编造说在店老板钱宝生那里购买了40文红砒
钱坦甘结
陈鲁要刘锡彤取得钱宝生卖药给杨乃武的证明。刘锡彤担心钱宝生不肯对质和出具证明,便请人写信告诉他,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卖毒药并不构成犯罪。钱宝生被传到县里,没有承认卖砒霜的事,因为他的小药店从不进砒霜,有一段时间也不曾见过杨乃武。况且他也不叫钱宝生,而叫钱坦。后来陈竹山又来劝说,说县衙将会出具书面文件,保证他无需与杨乃武对质,同时威胁说,如果不出证明,将会有无尽的麻烦。胆小的钱坦一时糊涂,写下了曾经卖砒霜给杨乃武的证明。
死刑判决
有了两位案犯的口供和“陈宝生”出卖砒霜的证明,陈鲁依据《大清律例》宣布了“杨乃武斩立决,小白菜凌迟处死”的判决,并于1873年11月6日上报浙江按察使司。斩立决就是一下子身首异处,而凌迟处死则更加残忍,让受刑人在很长的剐割痛苦中慢慢死去。按察使蒯贺荪看了审讯记录和供词后觉得有可疑之处。他和杨乃武一样是举人,在他看来,一个举人有美好的前程,要得到三妻四妾和美貌女子都不是难事,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女人谋毒杀人,自毁前程。所以他向刘锡彤询问审案中有没有不正常的情况。但看到刘锡彤拍胸保证,也就不再追究,将案件上报浙江巡抚杨昌浚
“暗”访仓前
一接到案件,杨昌浚也不放心,他派遣候补知县郑锡皋去仓前暗访。郑锡皋将刘锡彤当作暗访对象,就把暗中查访的事告诉了他。刘锡彤担心钱坦会露马脚,甚至推翻先前作的伪证,就派陈竹生前去告诉钱坦应付之策,并告诫他绝不能翻供。由于刘锡彤的精心策划,郑锡皋做出不存在冤情的结论。他还因为这件事得到杨昌浚的赏识,被派往黄岩担任正式知县。得到暗访报告的杨昌浚又组织会审,确定了杭州府的判决,于1873年12月12日上报朝廷。这样,只要通过“秋审”,判决将被执行。在我国古代中,对死刑判决是很慎重的,必须有皇帝的亲笔批准。到生命停止生长,万物萧杀的秋天,还要举行一次死刑复审,叫做“秋审”。罪行确定的叫“情实”,可以执行判决。如果犯罪事实还需确实或更改,就称为“缓决”,留待来年秋天。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视孝道的国家,而繁衍后代是最大的孝行。所以法律又规定,如果罪犯是独子,家中有年迈体弱的父母,就可以留在家中侍奉父母,叫“留养承祀”。
第二单元:两次京控 几度复审
亲写诉状
审判宣布后,杨家陷入巨大的悲愤中。因为中古代女子不宜直接到衙门申诉,所以必须以孩子的名义,叫“抱告”,所以,杨乃武的妻子詹彩凤带着儿子荣绪到杭州的各衙门喊冤,但没有引起重视。姐姐杨菊贞也为拯救弟弟的生命四处奔波,收集证据。父母去世后,她就像母亲一样抚养和照料杨乃武,深信以他的品行,不可能做出这种事。当她在调查中得知葛母前后口供不一,爱仁堂并无出售砒霜和杨乃武未去过小白菜家的事实,看到了一毕希望,决定上京申冤。她到狱中说服杨乃武亲写诉状。杨乃武不相信会有转机,但在姐姐和狱友的劝说下,跌在地上写下了自己屈打成招的申诉材料。杨乃武有很好的文采,又熟悉诉论,所以诉状写得很有说服力。
菊贞赴京
杨菊贞带着两位长工王廷南和王阿木,身背用黄纸写的冤状“黄榜”来到北京,向都察院递交申诉材料。都察院接受呈词后,将杨菊贞一行递解回家,同时下交给浙江巡抚,要求对案件做出复审。杨昌浚任命杭州知府陈鲁主持复审。当杨乃武见堂上坐着的依然是陈鲁,知道辩解无用,徒受刑苦,只得照旧画押。结果只能是维持原判。杨菊贞和詹彩凤不甘心,决定再度赴京申冤。
雪岩赠银
杨乃武的妻子詹彩凤在杭州多次鸣冤叫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江南药王”胡雪岩的家庭教师胡以同是杨乃武的好友,了解杨乃武的为人,在为翰林院编修夏同善回京饯行的宴席上,向大家介绍了案情。朋友们决定伸出缓手。当胡雪岩知道杨家为赴京申冤卖尽土地,慨然资助二百两银子。这年9月,詹彩凤随带娘家帮工姚士法赶赴北京,在浙藉京官帮助下,由姚士法将诉状递交步军统领衙门。这或许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女子不能抛头露面,所以诉状须由男人呈递。
街头报童
杨乃武小白菜所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报纸,他们的案件自然引起了报界的关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海的《申报》。这份报纸是安纳斯脱·美查等英国商人创办的,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它对杨毕案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跟踪报道,发表新闻、评论近80篇。这些报道在揭露案情真相,引起社会和政府重视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是我国历史上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肇始。《申报》不仅指出案中诸多疑点,而且全文刊登了第二次赴北说的申诉材料,使人产广泛了解申诉理由。同时,《申报》还比较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法律现状,抨击了司法中的秘密审讯、滥用刑罚和官官相护等弊端。
翁公细察
由于《申报》的报道,许多政府高级官员密切关注案情的进展。光绪皇帝的老师,当时任户部侍郎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的翁同龢在听取夏同善介绍案情后,赶到刑部调看档案。初年审讯记录,似乎是无懈可击,但仔细将审讯记录与诉状比较,他发现诸多疑点,就逐条签出,请刑部仔细审查。(翁同龢在日记中记录了案情的重要进殿,成为我们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原始资料)。林则徐第五个儿子林拱枢是刑部分管浙江司刑狱的司官,也认为案情可疑,不能轻率入奏。都察院和步军统领衙门上奏,希望能够对案件做出复审,这一报告获得批准。
二度复审
1875年1月20日,光绪皇帝登基。当时他还是个4岁的孩子,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太后收到都察院和步军统领衙门的报告后,命令浙江巡抚与按察使共同主持复审。杨昌浚接到指示后并没有亲自主持审理,而是捎湖州知府锡光主审。由于这次提审没有用刑,气氛和缓,杨乃武与小白菜都推翻了以前的口供。锡光意识到案情复杂,证人钱坦又突然死在狱中,无法对质,只得拖延。
书瑞上奏
案件迟迟不能审结引起了各种猜测。都察院一位负责稽查政府官员失职违纪的给事中王书瑞上书指出,在杨毕案的审理中有人用拖延的办法等犯人死在狱中,以便维持原判,所以应该另派大员来查办案子,并确保犯人的人身案全。这一建议被两宫皇太后批准,命令正在浙江省主持科举考试礼部侍郎胡瑞澜代表朝廷负责复审。
学政断案
胡瑞澜从未审理过刑事案件,感到很担心,两次上奏朝廷派有经验的刑部官员共同审案,但都没有获准。一方面,他缺乏判案经验,另一方面,他与巡抚杨昌浚有千丝万屡的关系,甚至他的考绩都是由杨昌浚负责的,这些都影响了他判案的准确性他没有将注意力放到“因奸谋杀”这个关键的问题,而是纠缠于杨乃武诉状中的不实之词和申述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并将这些情况写成《招册》。比如,他采用了残酷的拷刑,并进行连续不断的提审。在熬审和酷刑之下,杨乃武始终拒绝承招,他认为即使死了,也要留下一个好的榜样;小白菜在几度昏死后再次诬服。胡瑞澜依据《招册》和小白菜口供宣布维持原判。
连泉请命
杨昌浚一方面向胡瑞澜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又向他推荐自己的亲戚同乡协助判案。宁波知府边葆诚是刘锡彤的姻亲,他和罗子森又都是杨昌浚的湖南老乡。有人事先就怀疑他们之间可能互相袒护,竭力维持原判。审判的结果正如人们预想的一样。户给部事中边宝泉上书指出在此案的审理中有官官相护的嫌疑,应该将案件移交刑部审理。两宫太后以远途拖累为由未予批准,但同意将案卷交刑部审查。刑部发现多处疑点,责成胡瑞澜再度确审,不得严刑逼供。由于再审时没有用刑,杨乃武小白菜均拒绝服罪。
移案刑部
正当案情处于胶着状态,汪树屏、胡以同等十八位浙藉京官联名写了控诉状递交都察院,详细陈述了案情的复杂和审讯中严刑逼供的惨状,再次提出将案子移交刑部审理的要求。翁同龢发现胡瑞澜对审案中明显的矛盾之处并未核实纠正,也向两宫皇太后提出同样的要求。这次很幸运,议案获得了批准。两宫皇太后下谕将案件提交刑部审讯,彻底根究。人犯与证人分三批赴京听审。第一批小白菜由两位老妇相伴,第二批是杨乃武,其他证人和相关人员为批三批。
第三单元:开棺验尸 冤情大白
在清代,死刑案件通溃上省级刑狱机关判决,上报刑部批准。上报的判决很少会提清复审,完全改判的就更少了。特别重大的案件到北京复审,以刑部为主,会同都察院、大理寺进行审讯,叫做三司会审。杨毕案的正犯和人证全数抵京后,刑部就邀请都察院和大理寺举行会审。主审官是刑部尚书桑春荣和皂保,发话讯问的是刑部浙江清吏司郎中刚毅。清代中国共分18个行省,每一个省都一名负责司法的清吏司。由于杨乃武的膝盖受刑时跪过火炼,创伤还没有痊愈,主审官允许他坐在地上回答。杨乃武意识到这是他最后的希望,鼓足勇气,侃侃而谈。当天听审的人很多,有朝廷三、四品以上的官员和各种证人。可是,在杨乃武供诉案情时,堂上堂下,鸦雀无声,连差役也听得入审。以往大堂上令人悚然的喊威声也听不见了。杨乃武竭力证明自己的清白,刘锡彤在堂下显得焦躁不安。之后,小白菜和其他证人也据实陈述,推翻了先前在逼供下所说的不实之词。
开棺验尸
随着审讯的深入,案情逐渐明朗,人们认识到杨乃武与小白菜间是清白的,并没有合谋杀害葛品连。但还有一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脑际,那就是,葛品连究竟因为什么原因而死的?是不是真像验尸报告上所说的,是因为中毒而死。为了澄清事实,刑部决定将葛品连尸棺押送到北京,对尸体进行复验。于是葛品连的棺材被重新挖起,快速送往北京。为保证案全,沿途进行了严格的防范措施,每到一处,就由有关的负责人贴上一道封条。1876年12月初,棺材运抵北京。9日,刑部尚书桑春荣带领验尸官、官员和证人到海会寺验尸。这一天,海会寺人头攒动,大家屏息注目。中国古代判断一个人是否中毒身亡,主要观察骨头是否白。如果呈现出黄白色,就意味着不是因中毒死亡的。当验尸官宣布死者非因中毒身亡时,人们欢声雷动。刘锡彤责问沈祥,为什么当时要报中毒身亡,沈祥回答说,当时是因为你要求我们这样报的。当是杨乃武和小白菜穿着红色囚衣关在木笼中。一位法国记者高兴地跑来,用手比划着“无毒!无毒”。杨毕案发生后,也引了一些外国的注意,甚至国外报纸也有报道。传说一位外国公使在谈到中国司法现状时举了杨乃武的例子,对清政府形成了压力。
知县革职
三司会审时,审判官对刘锡彤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为什么要修改审讯记录?为什么不安排钱坦与杨乃武对质?为什么监禁钱坦?钱坦是什么原因而死的?为什么要将他秘密埋藏?刘锡彤除了咆哮外,无言以外。开棺验尸后,刘锡彤渎职之罪已经明确,光绪二年(1876年)十二月,他被革去余杭县的官职。
权臣咆哮
对杨毕案是否应该平反,政府官员分成两派,一派是以湖南北藉为主的地方实力派官员,他们执掌地方大权,与杨昌浚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希望杨毕案能维持原判决;另一派是以江浙藉为主的朝议派,大都是通过科举进入政坛的京官,他们既不满地方实力派目中没有朝廷,同时也希望有一个公正的判决,所以他们竭力主张平反冤案。随着杨毕案的平反,江浙朝议派和两朝权臣派的对立更趋尖锐。开棺验尸后,四川总督丁宝桢到刑部当面斥责刑部尚书桑春荣,指出人已经死了三年,毒气早已消失,不能凭尸骨呈现黄色就认定不是中毒死亡。所以应该维持原判。面对气势汹汹的权臣派,桑春荣对是否要平反冤案,处罚失职官员,颇感犹豫。
王昕弹劾
刑部开棺验尸后,平反冤案已成定局,处分造成直接责任的县府官员也是大势所趋,但在如何处置失职的高级官员的问题上,大家心里都没有底。照以往的做法,在涉及高级官员时总有将问题淡化,最后不了了之的倾向。丁宝桢大闹刑部后,情形更可能如此。就在这时,监察御史王昕呈上一份弹劾胡瑞澜和杨昌浚朋比为奸、期君枉法的奏折,请求革去两人官职。古代中国有一种监察政府官员的御史制度,御史有责任对不法的官法进行弹劾,以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王昕是一位有见地的监察御史,他没有拘泥于一个具体案件的责任大小,而且从朝廷利益的角度讨论惩罚失职官的必要性,而且还利用了地方实力派不尊重朝廷所引起的反感。当王昕谈到权臣派没有把两宫太后和年幼的皇帝放在眼里时,慈禧太后的心被打动了,终于发出革除杨昌浚、胡瑞澜职务的命令。
最后结局
1877年2月16日,最后的结果终于显现,刑部向两宫皇太后和皇上上奏本案审理结果,推翻原审判决,并对参与本案审理,对杨乃武小白菜做出错误定罪的官员提出处罚意见。
余杭知县刘锡彤革职,发往黑龙江效力赎罪。法律规定,一般妇女犯罪和年逾七十的犯罪人可以以银赎罪。当时刘锡彤已经超过七十岁,但判决中规定他不准收赎;
杭州知府陈鲁、黄岩知县郑锡皋、宁波知府边葆诚、嘉兴知县罗子森、候补知县顾德恒和龚世潼革职;
浙江按察使蒯贺荪已死,免于追究;
仵作沈祥杖十,判徒刑二年;门丁沈泉杖百,流放二千里;
葛品连母沈喻氏杖百,徒刑四年,须交银才能赎罪;
杨乃武因与小白菜同食教经,不知避嫌,并在申冤诉状中诬指何春芳调戏小白菜,杖百。同时宣布,杨乃武被革去的举人身份不予恢复,在那个时代,这意味着他再也不可能入仕为官了。
小白菜与杨乃武同桌同食,不守妇道,杖八十。
就在这一天,宣布了革除杨昌浚、胡瑞澜职务的谕旨。
历时三年半,轰动全国的杨毕案就这样结束了。
出狱还乡
在二月的凌厉寒风中,衣衫褴褛的杨乃武小白菜走出牢门。杨乃武的亲人和好友已在门口迎接。杨菊贞和詹彩凤抱住他泪如雨下。面对亲人,杨乃武显得很平静。可是当他看到危难时给施以援手的朋友,禁不住双泪纵横伏地叩谢。杨家人虽然怨恨白菜的诬供给他们带来灾难,这时也为她洒下同情的眼泪。小白菜真想抱住他们痛哭,可当她看到因自己几乎丧命的杨乃武,勇气顿失,只有无声的呜咽。
尾 声
悉心育蚕
杨乃武回到家乡余杭后,向那些在他蒙冤时向他伸出援手的朋友们致谢,他还到三年多来始终关注着他的命运,为他的冤屈向社会大声疾呼的《申报》,表达了无尽的谢意。之后,他过着平静的乡村生活,养儿育女,植桑养蚕。据说他培育出一种优良的蚕种,受到人们的欢迎,家境也变得好起来。虽然历尽苦难,他的正直之心不改,依然帮乡亲们代写诉状。不过,他变得比较谨慎,将诉状写在水牌上由人们自己抄写。妻子詹彩凤不久双眼失明。姐姐杨菊贞还和他们住在一起,照料着一家的生活。她去世时杨乃武极度哀痛,因为她不仅像母亲那样抚育他,而且是他的救命恩人。对于小白菜,他怨恨过,但终能理解和体谅,并对她的命运充满悲悯之心。对于这段冤狱,他更没有忘怀,曾写过一本《虎口余生》。1914年,他因病去世,终年74岁。
青灯蒲团
由于婆婆和养母都不接纳小白菜,她没有亲人,只得随解差返回余杭。对人世间的情感她已不再留恋。跟随着老尼慈云来到准提庵,削发为尼,法名慧定,终日诵经礼佛。慈云死后,庵里没了香火,慧定靠养鸡种菜,过着简朴的生活。然而,在内心深处,一直怀着对杨乃武的深深内疚。临死前,她托人写了一张字纸,向后人证人她与杨乃武的清白,并表达她的愧疚之情。大意是:杨二爷蒙天大不白之冤,人身受尽残酷摧残,遭终生之残,此时此事,终生难忘。均我所故,均我所害。二爷之恩,今生今世无法报答,只有来生再报。我与二爷之间绝无半点私情,纯属清白。后人如有怀疑,可凭此字条作证。她圆寂于1930年,那年她75岁。
越剧
清装戏,天方1998年编剧。
余杭知县刘锡彤之子刘子和奸污了毕秀姑,又把她丈夫葛小六毒死。刘锡彤为包庇儿子和发泄私愤,把命案“移花接木”到士子杨乃武身上,将杨和毕秀姑以通奸谋夫严刑逼供,问成死罪。杨乃武胞姊杨淑英、妻子詹氏不服,屡屡上诉,但各级官吏官官相护,翻案不成。最后,杨淑英冒死进京,滚钉板告状。光绪帝生父醇亲王为整肃吏治,替杨乃武翻了案,处理了元凶和一批枉法的官吏。杨乃武虽平反获释,然已一身伤残,连举人的功名也不许恢复。毕秀姑则奉懿旨被削发为尼。
上海越剧院于1998年5月13日首演于宝山文化馆,并入选参加1998年上海国际艺术节谢平安导演,朱立熹作曲,陈钧唱腔设计,谢同妙浦立舞台设计,黄耘英服装造型设计,张伟灯光设计赵志刚饰杨乃武,孙智君饰杨淑英,张永梅饰毕秀姑,袁东饰刘锡彤,万中良饰刘子和,金雪峰饰杨昌浚,张承好饰醇亲王,顾爱军饰汪士屏。1999年由谭均华、金耘经查考浙江余杭县史料重编《杨乃武》,在某些情节上更接近史实。由余杭越剧团参加浙江省第八届戏剧节,获编剧奖、演出奖。1959年,嵊县人民艺术剧院越剧一团根据沪剧本和新昌越剧团林丁改编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演出本改编演出,由丁一编导,俞德华作曲,袁绍君饰杨乃武,黄湘娟饰小白菜,刘春莲饰杨淑英。该剧被浙江省文化局选为省内国庆10周年献礼剧目之一。
电影信息
杨乃武1930年6月20日,天一影片公司出品的影片《杨乃武》上中下三集在上海中央大戏院首映。黑白27本。
编导:裘芑香
摄影:周诗穆
美工:吴永刚、马徐维邦
演员:陈玉梅孙敏、张振铎、傅继政、萧正中陆剑芬、段长燊、翁世荣魏鹏飞周空空陶雅云秦哈哈尤光照仰天乐马东武戚拯民葛福荣、舒素兰。
小白菜(1955年电影)(The Little Girl Named Cabbage):1955年香港电影,新华影业出品,王植波易文编剧,易文、张善琨导演,罗维钟情李丽华主演。
小白菜情困杨乃武(The Story of Little Cabbage and Yeung Nai-mo):1956年香港电影,立达影业出品,卢雨岐编剧,周诗禄导演,林蛟欧阳俭任剑辉芳艳芬主演。
杨乃武与小白菜(1963年中国电影):1963年中国电影。
杨乃武与小白菜(1963年香港电影)(The Adulteress):1963年香港电影,邵氏兄弟出品,李翰祥监督,何梦华编剧,何梦华导演,关山、李丽华主演。
满清十大酷刑(Chinese Torture Chamber Story):1994年香港电影,嘉禾电影出品,卓冰编剧,林庆隆导演,吴启华翁虹主演。
电视剧信息
杨乃武与小白菜(1974年电视剧):电视广播有限公司1974年《电视剧场》电视剧,殷巧儿陈振华主演,1974年12月22日开播,共7集。
杨乃武与小白菜(1990年电视剧):1990年中国电视剧,李莉制作,孙启新陶慧敏主演。
杨乃武与小白菜(1994年电视剧):中国电视公司八点档连续剧,首播期间为1994年3月16日至1994年5月13日,共43集。
杨乃武与小白菜(2005年电视剧):北京时代经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摄制的新编历史连续剧,高玉浚导演,潘虹邱心志霍思燕主演,共30集。
参考资料
杨乃武.中文百科在线.2011-10-20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豆丁网.2009-3-1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1 04:0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