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是指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
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为
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
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
材料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物质,通常是指固体。而材料学是研究材料的制备或加工工艺、
材料结构与
材料性能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涉及的理论包括固体物理学,材料化学,与
电子工程结合,则衍生出
电子材料,与
机械结合则衍生出
结构材料,与生物学结合则衍生出生物材料等等。
基本分类
-金属(metal),一般分为铁基金属(
黑色金属),非铁基金属(有色金属)。
-
复合材料 (Composite materials),由两种或者更多种材料以恰当的组合方式构成。一般会以一种材料做基体,另一种材料做为
增强体。
基础教程
《the superalloy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金属的凝固理论实践及应用》《材料科学基础》
其他分类
比较常见的几种按照用途的分类:
阻燃材料(阻止燃烧的材料,可用于
航天器,建筑的防火等方面)
含能材料(蕴含能量的材料,如火药等,一般用于航天器燃料,军工等方面)
建筑材料(用于建筑方向的材料,包括室内装修,房屋建筑等)
比较受到关注的
纳米材料一般属于无机非金属行列,但是也会同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出现交叉。
研究方向
本学科目前共有6个主要研究方向,这些方向是:
(3)粉末冶金特种新材料;
(4)有色、稀有
金属材料的
合金化理论及
新材料开发;
(6)有色金属
功能材料。 6个研究方向的共同特色是:研究内容隶属学科前沿课题和国际热点研究课题,具有创新性;紧密结合
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实用性强;每个研究方向都有国家级或省部委级重点项目的支撑,
实施过程可靠性高;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和良好的研究条件,可实现预期研究目标,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前景。
特色及优势
由于历史较长,历年来又得到不少资助,因此在人才和设施方面的积累比较多。已有一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基地,有一位
中科院院士及一些有一定国际影响或国内公认的学术带头人如
徐祖耀院士、
吴人洁教授等。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
学术梯队,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65%,年轻学科带头人不断成长,五个研究方向中有三个是由四十岁以下的年轻教授作为负责人,四十五岁以下中青年教授占教授总数的40%。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学科方向始终处于
研究前沿,为促进中国科技和国防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八十年代我们发展了耐高温金属材料(包括随后的
金属间化合物)为开发航空、
航天工业材料起了作用;九十年代前后我们在国内较早地发展了
金属基复合材料,为
国防工业解决了不少问题;九十年代在国内又率先将
计算机模拟技术引入到热处理方面枣智能化热处理,对中国热处理行业升级改造起了很大作用;在
相变理论及
应用领域长期以来已形成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特色,从研究金属相变发展到研究陶瓷相变,处于国际上研究的前沿。
总的说来上述四个方向已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近年来为了适应
信息社会的需要,在
功能材料及其智能化方面发展也很快承担的项目中,理论研究项目以
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为主。近五年来承担了一项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四个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均是和国内同行合作,不是单独承担),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五年来共有22项。
在
应用性研究项目中为国防工业和
国民经济发展上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金属基复合材料在空间站太阳能电池帆板和固体发动机上已应用(863项目已鉴定)为中国航天工业作出贡献,高效
火箭推进剂的生产为国防工业作出贡献,智能化热处理对中国热处理行业的改造有指导意义。
国际交流与合作比较频繁,与国际上一些
著名大学和研究所如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德国
柏林工业大学、GKSS研究所、日本
金属材料研究所、
大阪大学等有长期科研合作关系。同时和一些大公司如日本Hitachi、美国AM、PW公司、
Emerson公司、德国BASF保持着长期有成效的科研合作。
教学上和英国
伦敦大学QueenMary学院全面合作,
联合培养硕士。1996年以来共举办了五次国际会议,共有45人次教授应邀到国外讲课或作特邀报告,并接受了
俄国、法国的留学生、韩国的实习生、和日本已联合培养五名博士,每年本学科向国外同类
知名大学如
MIT、UCBerkeley、日本
京都大学等有针对性地派出青年教师前去进修。
历年来培养了大批博士生和硕士生,博士生中绝大多数活跃在
材料科学的教学和科研领域,其中近60%毕业后在香港和国外知名大学和
科研机构工作过。不少人在国内外担任高校材料学院(系)的领导人和技术骨干。
根据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把
学科建设的重点从
结构材料为主逐渐转向结构-功能材料综合化和一体化为主。
把“材料学”学科从原来以金属材料为主转变为兼有金属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陶瓷材料以及
复合材料的综合型学科。
保持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领域在国内的优势,力争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发展高分子材料,特别是有机高分子
光电材料。积极拓宽学科方向,发展
生物材料、
电子材料、功能和
智能材料等新材料,重点加强与
信息科学、
生命科学、
能源科学和
环境科学交叉。
专业排名
【专业特色】本科生在用3年左右时间系统完成
基础理论、
人文科学、工程技术基础和
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实践后,分别按材料物理、金属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和
电子材料5个方向侧重培养。
建有“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
重点实验室、“先进材料”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摩擦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材料分室等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承担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任务,973、863高科技新材料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各部委、省市科技开发项目近200项。取得过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科技成果。
【毕业生去向】既可从事
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工程技术工作,又可独立承担相关专业领域教学、管理工作。
【专业特色】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建于1952年。大学初期不分专业方向,学生可根据特长、爱好和个人发展目标
选修课程,4年级采用“双向选择”方法,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研究课题。大部分本科生课程由学科带头人、
博士生导师、教授担任主讲。从一年级开始就实行本科生
导师制,并选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担任导师。本科生培养目标以继续攻读研究生为主,
教学内容、毕业论文研究课题以高新技术材料为特色。
拥有大量现代分析测试仪器、材料实验装置和专业
教学实验基地。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在所有材料
二级学科上都有硕士和
博士学位授予权。该专业建有
国家重点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九五”和“
十五”期间都是“
211工程”和“985计划”
重点建设的学科。
【毕业生去向】近年来三分之二左右的毕业生免试或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其余毕业生主要应聘于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和
高新技术企业。历年来毕业生一次
就业率均为100%。
【专业特色】哈工大材料学院紧密围绕国防尖端
技术发展需要的
新型材料、新型材料的精密和特种加工技术设置课程和内容,培养国防尖端技术发展所需的优秀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现有材料学与工程、材料物理、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焊接技术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有两个国家
重点学科和1个
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学院建有
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毕业生去向】每年有40%的毕业生进入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的科研、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及高校就业。每年考研率达40%左右。
【专业特色】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为
上海交通大学冶金系。材料学和材料加工
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
有
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
高温材料及高温测试开放实验室、国家
轻合金工程中心。
近年来,学院承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
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外大公司的科研项目200余项,年均
科研经费约1500万元。3年来
科研成果20项,7项达到国际水平。
【毕业生去向】该专业近3年来本科生就业的供需比连续保持在1∶2.5左右。本科生学习成绩优秀者可成为本校或其他院校、
科研机构硕士研究生,或被选拔出国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设有
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粉末冶金与陶瓷材料工程、腐蚀与防护及表面工程等专业方向。学生入学后可自由选择专业方向。
学院拥有材料制备、评价和
产品开发实验大楼。曾获省部级以上奖70余项。年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至5项、国家攻关、863项目10余项,年均发表论文150余篇。
【毕业生去向】可在高校、科研单位工作,也可在机械、
冶金、化工、能源、电子、交通、轻纺、军工等企业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
【专业特色】中南大学材料类隶属于211工程、
985工程高校——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本专业按照“材料类”招生,涵盖材料化学、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
●
材料化学 注重材料学科与化学
学科交叉特色,培养具有坚实的材料化学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
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的
组织能力、团队
领导能力以及国际化
竞争能力,并能从事材料教学、研究、产品开发、
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备、性能检测和生产
经营管理的高素质
复合型人才。
●粉体
材料科学与工程 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以及材料科学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团队领导能力以及国际化竞争能力,并能从事高性能
新材料科学研究与
技术开发、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备、性能检测和生产经营管理的
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去向】粉末冶金研究院拥有1个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
湖南省工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学院已与美国、英国、日本等18个
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
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毕业生
就业面广阔,近年来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100%。在科研、国企、外企单位承担技术攻关、管理、创新研发工作。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建于1950年,是我国最早的金属材料学科之一,国家级重点学科。
专业课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新材料
研究开发能力、材料领域
技术咨询和
管理能力,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工程技术和使用近代
仪器分析材料
显微组织的能力,具有现有材料质量的控制和改进、材料的合理应用和工艺开发的能力。
拥有教育部材料电磁过程研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
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新材料与功能材料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以及
辽宁省金属防护专业技术
服务中心。
【毕业生去向】该校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包括:计算机、金融、教育和
科技咨询等领域。很多毕业生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专业特色】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
博士后流动站,包括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5个
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3个本科专业。
主干学科“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新型高性能与功能材料”是国家“十五”、“211工程”
重点建设学科。
近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
攀登计划、
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0多项。重点建设的高分子
光电材料与器件实验室、
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实验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毕业生去向】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大多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高分子材料合成、
信息材料、医用材料、新型建筑材料、
电子电器、汽车、
航空航天、贸易等工作或到研究院所、高等学校和海关、
商检等政府部门,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入学前期按“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
模式培养,在第7学期,根据
社会需求、本人兴趣确定
主修专业方向。
该专业设高性能结构材料设计方向、光电
信息功能材料方向、材料加工过程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智能化控制方向,分别隶属于材料科学系、
信息功能材料系和材料工程系。
【毕业生去向】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开发、设计与制造工作,或在海关、商检、外贸、科技等部门从事质量检测、技术监督、
生产管理等工作。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5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
专业实验室,1个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两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实验室。
【毕业生去向】本科部分优秀毕业生被推荐到国外继续深造,如德国
亚琛工大、丹麦
南丹麦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每年有40-50名被
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
毕业生可在机械、电子信息、冶金、航空航天等行业,从事材料的生产、质量检验、工艺与
设备设计、材料的再生与利用、材料化学失效和控制
技术研究、新材料的
研究与开发以及经营管理工作。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材料领域
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学院之一。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材料化学等3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点、5个博士点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毕业生去向】多年来,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为100%,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军工、机械、化工等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专业特色】
北工大材料学科设立于1960年,1995年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材料学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二、三年级开始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
【毕业生去向】毕业生可在国家和
北京市事业单位、外资企业、上市公司中就业,可以出国留学,推荐或考取研究生、
双学位、
软件工程硕士等。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学院教学与科研的传统强项。碳及复合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防护学科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本科生在三年级后按专业方向培养。学院现已覆盖了高分子材料、
生物功能材料、复合材料、
碳材料、
信息记录材料、金属及
表面保护材料、
先进陶瓷、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等领域。
学院建有“可控化学反应的科学与技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近5年来,学院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级和
省部级科研项目180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20项。
【毕业生去向】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5%,主要以科研院所居多。学生25%以上考研。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6个系和4个研究所,材料加工工程为国家一级学科。各专业结合材料与材料加工
基本理论围绕
汽车工业急需及未来发展所涉及的材料与材料加工领域
组织教学。
在超塑性与塑性
精密加工、汽车用
铸造合金新材料及其精密成型、汽车
关键件精密塑性
成型工艺与设备、汽车现代焊接成型与控制、材料的宏观和微观结构层次上的各种测试、分析、表征
方法研究等方面优势突出。
近5年来,承担国家科委、
总装备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00多项,获国家、省部级
科技成果奖36项。建有
汽车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功能矿物应用基础与物化性能检测方法
国土资源部开放实验室、
吉林省汽车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毕业生去向】近5年来保送、考取的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36%,到
中国一汽、海尔等国有企业的占32%,到
上海大众、
上海汇众等合资企业的占13%,到高校、科研单位及部队的占10%。
【专业特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覆盖了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塑性加工、铸造及复合材料4个博士点。其中铸造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又首批被批准为按照一级学科培养博士生的单位。
学院建有
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磨擦焊工程技术中心、
陕西省磨擦焊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数十项。已有1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
国家发明奖,9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毕业生去向】该专业毕业生供需比例为1∶4.3。全校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6.8%。
【学院概况】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学校重点建设的工科院系之一,现设有六个系: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成型与模具、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和包装工程;一个国家级
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一个省级研究所:河南省高温材料研究所。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38 人,其中教授37人,
副高职称5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63人,其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6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
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
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6人、
河南省优秀专家5人。
【
学科建设】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硕)士点;材料物理与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包装材料与工程、
皮革化学与工程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工程1个
专业学位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材料加工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211”一、二、三期重点建设学科,材料学河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并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科研能力及成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
科研基地有:
国家橡塑模具工程研究中心,材料成型过程及模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温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高分子材料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模具、材料工程及装备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等;各类实验室面积12000余平方米,拥有先进的现代材料制备及分析测试仪器设备,为进行材料的合成与加工、微观
结构分析及性能特征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一个门类比较全的教学研究群体,研究方向主要涉及材料物理与化学、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电子材料、
薄膜材料、
环境材料、
生物材料及
纳米材料等;主要研究领域有
精细高分子材料、新型
工程塑料、皮革材料、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及模具技术;铝、镁轻
合金材料、新型生物医用合金材料、新型高温
耐磨材料、
钨钼合金、非晶、
微晶材料、材料成型及控制(铸造、焊接及热处理);高
铝钒土、
锆刚玉莫来石和
氧化物与非氧化物复合材料等高温功能材料、高性能
水泥基复合材料;新型包装材料、包装设计和包装印刷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攀登计划、“863”、“973”、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河南省各级重大、重点项目等110余项,获国家
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5项;发表论文1200余篇,其中被国际
三大检索(
SCI,EI,
ISTP)收录的论文400余篇;申请
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授权4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