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南岛是日本在占领新加坡后,
山下奉文所取的新名称。其意思为日本在
昭和(showa)年间,南进所取的新领土。日本统治新加坡日治时期一共3年零6个月(1942年2月15日至1945年8月15日)。在这一段日本统治的黑暗岁月里,史称〈昭南时代〉。日本占领新加坡之后,新加坡成为大日本帝国的一部分,为
昭南特别市。昭南时代使用的货币是
日本军用手票,俗称“香蕉币“或”
香蕉票”,因为十元面值的日本军用手票上印有
香蕉树,香蕉币与
叻币等值。
历史成因
19世纪中期的
新加坡,得益于航海与通讯科技的日益进步,也与时并进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域土产贸易中心,与
国际转口贸易枢纽。繁荣的经济刺激了
帝国主义的野心,也为新加坡将会在20世纪初面对战争的苦难处境留下伏笔。
1850年,
日本开始了野心勃勃的社会与经济现代化的文明改造工程。经过了约半个世纪的努力,
日本帝国军力日益壮大强盛。1894 -1895年间日本军事打败中国。1904 -1905年间日本又军事打败
沙俄。
1902年日本与英国定下海上
军事条约。这一条约允许
日本海军在
东亚的海面上自由航行。因此,日本海军在实质上是掌握了东亚海面的军事优势。这一英日海事条约的重要军事意义是,象征了
英国皇家海军在东亚海面的势力已经开始转弱。1941年的战争证实了英国海军确实不足于和日本海军对抗。
英国海军撤离东亚海面,为的是要把海军调回英国海岸,以便加强和德国的军事对抗。在这一过程中,英国逐渐的放弃了自19世纪以来,所建立起来的海上军事优势。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
日本海军在东亚海面的军事优势也就日益显著。
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夺下了在
太平洋的德国占领领土。1895年日本占有台湾为日本
殖民地。1910年年日本占有朝鲜为日本殖民地。1905年当新加坡发生了雇佣印度兵叛变事件时,日本海军是第一支前来救援的外国军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并改变了欧洲国家在东南亚的殖民计划。随着大环境的改变,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开发计划逐渐放慢,甚至于放弃。这局势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1922年的
华盛顿会议之后,签约国在太平洋的军备限制,却使到
日本帝国军进一步的巩固了在太平洋地域的军事优势。
1923年英国在感觉到了香港在军事上的脆弱性之后,决定在新加坡建立一个
海军基地。新加坡在建成了海军基地后,却始终没有海军舰队的驻防。这是因为英国为了抵御德国的军事威胁,必须把海军舰队留守在英国本土的海上。
1931年日本在中国的东北领土建立了
伪满洲国,作为入侵中国的据点。1937年日本帝国军开始入侵中国,试图落实扩张日本
大帝国的地理版图的政治野心。
德国成功的入侵荷兰与法国,进一步刺激了
日本帝国军的军事野心。日本积极筹备入侵
东南亚,以夺取战略资源来发动日本的战争机器。1940年9月日本与德国以及意大利定下军事联盟协议。
1941年3月日本帝国军入侵印度支那半岛。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国军轰炸美国的
珍珠港。1941年12月8日日本帝国军入侵
马来半岛。1942年1月11日日本帝国军占领
吉隆坡,1月16日在
麻坡击败
马来亚的最后一道防线,马来亚全面沦陷,
新加坡岛不攻自破。随后,1942年2月15日,在新加坡市区内的英国军队已经无力抵抗,伸出白旗向市区外的日本帝国军投降。
新加坡沦陷后于1942年2月17日改名昭南岛。昭南岛历时三年又七个月。美国在日本
广岛的
原子弹爆炸结束了
日本帝国军的军事野心。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对外宣布投降。1945年8月21日日本帝国投降的消息在新加坡发布。1945年9月5日英国军队进入新加坡,设立英国军事行政单位,从日本人手上重新接管新加坡。
日不落西的大不列颠帝国在美国成功争取独立后已经开始逐渐瓦解,到了20世纪初国力更是大不如前。英国海军逐步放弃对东亚海面的影响力,也促进了
日本海军势力的增长。英国对马来亚与新加坡防御策略的彻底错误,更是英军白旗投降的基本原因。
英国军队向入侵的
日本帝国军投降的历史事件,彻底粉碎了
大英帝国的所向无敌的神话。英国人也从此以后,完全失去了统治新加坡的基本道德条件。马来亚与新加坡本土意识的苏醒,配合了二战后的反殖民运动的兴起,使到新加坡从此步上了一个全新的政治体。
1942年2月8日晚上7时,占领了马来亚的日本军队向驻守新加坡西北部的
澳洲军发动进攻。7天之后的2月15日,联邦军司令官帕西瓦尔中将于晚上8时半宣布
无条件投降,逾8万名英国、澳洲、印度等守军沦为阶下囚,新加坡从此进入了3年零6个月的“昭南时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新加坡失陷”。 新加坡沦陷是亚洲现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之前,英国报章把新加坡形容为“坚不可摧的堡垒”。有“东方
直布罗陀”之称的新加坡转眼便落入日军手中,对英国的作战努力以致整个
大英帝国,不啻一记沉重的打击。连当时的
英国首相丘吉尔也不得不承认,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也是规模最大的投降”。
日本统治
日军接管新加坡后,将「新加坡」一名改为「
昭南特别市」即
昭和年间所得之南地(其中「昭南」一词亦指作南方之光)。然而日本的这一点南方之光不但给新加坡人民带去了无尽黑暗,更将日本自己这个已经疯狂并丧失人性的民族引上了最后一段征途。
检证
日本对于新马
华人的存在早就愤恨不已欲除之而后快,他们认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之所以陷入僵局就是因为有这些华侨在背后捐款捐物,所以日军接管新加坡三天后,司令官
山下奉文便命令部下“将潜伏着的持敌对态度的华侨连根铲除,以绝我军作战的后顾之忧”,并要求在三天之内完成。按计划,大约有5万名华侨在屠杀之列,这是根据日侨提供的《华侨抗日名册》决定的。“检证”的对象主要包括:
1.所有在南洋华侨筹赈会中积极活动的人士;
2.所有给筹赈会捐过款的富裕人士;
4.所有中国海南籍人(在日本人眼中,海南人均属
共产党分子);
5.所有在
中日战争以后来到新加坡的中国出生华人(日本人认为这些都参加过抗战,或厌恶日军侵略及逃避日军征用而到这里的);
6.所有
纹身的男性(在日本人看来,纹身的男子都是
私会党徒,而私会党都是抗日的);
8.所有公务员中可能亲英之人士;
9.所有拥有武器,并尝试扰乱治安之人士。
从2月19日起,日军即下令所有几十万华人分区集中到几百处场所“检证”。华侨通常被要求自带几天干粮前往指定地点等候。他们拥挤在一处睡卧不得,连日饱受日晒风霜之苦。好不容易熬到受检之时,便须连过几关台湾
线人和日军官兵的审查和盘问。
而实际上,尽管有《抗日华侨名册》(新加坡的日本侨民和
柔佛州警方有关人员提供)和汉奸的协助,但要在短短几天内,从七八十万华侨中甄别出五六万名“抗日分子”,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整个“检证”过程实际上充满了“
儿戏”: 有的“检证”点专门拘捕有钱人,有的“检证”点则专门拘捕戴眼镜者,有的根据盘问职业来判断,有的根据衣着相貌判断,有的甚至通过
抓阄来决定,总之,生杀与否,完全凭日军随意支配。
那些侥幸过关的,被日军在身上盖一“检”字放回,而被指认出来的华人则未经任何审判程序直接被卡车拉往郊外集中处死。那时的
樟宜海滩是最大的行刑之地,一车一车的华人或其他新加坡人被拉到海边,被负责屠杀的日军以各种方式处死。活埋、喂毒、用军刀砍杀、机枪扫射……后来为了节约子弹,日军甚至把人绑成一串装上船,开到离海岸十公里左右的地方将人串推到海里……
日军对于海滩上成堆的尸体并不处理,任凭潮水将其卷入海中,那些留在岸上的尸体逐渐腐烂,腐臭与血腥弥漫在空中,海水和沙滩每天都被染红,
地狱的场景被日本人在人间刻画的‘淋漓尽致’。据统计,新加坡在日治的这段时期内的死亡人数在7万~15万之间,这还不包括那些被送去其他地方修建铁路或工事的人们。
日占时期资源严重缺乏。米价从一斤五元涨到五千元。日本
军政府于是定量供应粮食,成人每月可领4.8公斤,儿童2.4公斤。许多民众必须在自家花园里种植
番薯、香蕉等农作物。政府也发行新的
军用票香蕉票叻币同值使用。可是随着军政府的滥印钞票,其价值贬到100叻币可换2380元军用票。
发行纸币
日军统治时期东南亚发行的纸币
日本
香蕉票或称香蕉币,俗称为日本钱或日本纸,是日本统治
马来西亚、新加坡及
汶莱时期所通行的货币。实际使用年限从1941年末至1945年。香蕉币为不具
准备金的货币,面值最小是一仙而面值最大的一千元是1944年发行至1945年日本战败。
日本军用手票被称为香蕉币是因为十元面值的日本军用手票印有
香蕉树,香蕉币与
叻币(英属
海峡殖民地币)等值。
日本在统治新加坡的三年多的时间里,没给这座城市带来任何的进步和发展,只留下了无尽的恐惧和伤痛。或许仅有的积极意义之处就是在意识形态上让新加坡人的
民族意识有所觉醒。新加坡人在二战后突然意识到那些白色皮肤的
英国人并非高高在上有着无限的威严,他们同样会输给亚洲人,他们逃跑和投降的时候比亚洲人要快的多。这一意识似乎加快了新加坡走向独立的步伐。
此外,日治期间,日军使用恐怖的手段打击那些违反社会治安的人员,使得当时的社会犯罪率远远低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这一铁腕政策被后来的
李光耀政府借鉴,用高额的罚款及
鞭刑、
绞刑等严厉的刑罚来震慑犯罪分子,以达到加强城市管理,降低犯罪率的目的。
事件相关
列强之争
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里,德国统一,美国崛起,沙俄又在远东不断扩张势力,英国看在心里,却已无力再在全球范围内一统天下了,因此,英国开始想尽办法保住它在亚洲的先机和利益,它需要寻找一个‘
马仔’或‘小弟’帮自己守着亚洲地盘,不让沙俄占了便宜。而此时的日本尚未完全摆脱沦为殖民地的危险,列强与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还未废除,国力也还未强盛到可与西方国家抗衡的地步。但日本通过与中国
清政府签订《
马关条约》,饱尝侵略掠夺的快感,更加迫不及待地要对家门口的这个天朝大国‘大快朵颐’,因此也将染指中国东北的沙俄视作眼中钉。于是,英日两国一拍即合。
1901年6月,
日本首相桂太郎挑选曾经担任驻华公使的
小村寿太郎出任外相。小村上任之后,把缔结
英日同盟作为任内的首要任务。当从日本驻英公使
林董那里得知,英国有与日本结盟的意向后,小村立即着手去做坚持联俄的元老重臣
伊藤博文和
井上馨等人的说服工作。在桂太郎、小村和日本
外务省顾问、英国人
丹尼斯的努力劝说下,除伊藤博文外的所有元老都同意与英国结盟,井上馨甚至亲自出面为英日同盟进行游说。与英国结盟的障碍在日本政府内部基本排除了。
英日联盟
1902年1月30日,英日两国正式签署《英日同盟条约》,对两国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作了秘密划分,并在军事互助和共同作战方面达成了协议。条约签订后,日本人迅速将消息通知了沙俄、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西方列强,当然也没忘了通知清政府,不仅如此,还通过清廷的驻日公使
蔡钧,将这一消息通知了中国各地的
封疆大吏,如
刘坤一、
张之洞等人。日本此举可谓煞费苦心,它要让各国都知道,1902年之日本已非往日之日本,日本在东亚的扩张得到了世界第一强国——英国的支持。
英日同盟缔结后,英国加速向日本供应新式军舰和武器,使得日本的军事实力进一步膨胀,具备了与沙俄抗衡的资本。倚仗着英国这个靠山,日本加紧了与沙俄在
东亚地区的争夺,并最终在中国的土地上挑起了
日俄战争。在战争中,英国不但向日本提供了武器支援,还提供了大量
军事情报。通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英国军舰和渔船,英国人密切监视着从欧洲驶向
远东的
俄国舰队的一举一动,并及时通知了日本政府,使得日本人准确地掌握了沙俄舰队的动向,从而在
对马海战中彻底打败沙俄舰队,最终赢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
日俄战争之后,沙俄在远东的势力一蹶不振。英国借日本之手消除了沙俄在远东的威胁,但也因此失去了在欧洲制衡德国的一支重要力量。二者功过相抵,甚至得不偿失。为了维护欧洲的“均势”,英国不想让日本过分削弱沙俄,因而一方面力劝日本在对俄谈判中不要提出过于苛刻的媾和条件,另一方面则同意与日本续签英日同盟条约,使日本不再担心沙俄的报复。于是在1905年和1911年,英日又两次续签了同盟条约。
三次英日同盟条约,不仅使得日本在远东的地位大为提高,而且日本利用战争获得的财富发展国内工业并一跃成为英国的商业劲敌。尤其是在第二次
英日同盟签订之后,日本利用英国的支持,一步步染指东亚大陆,不仅占领了中国东北的部分地区、吞并了朝鲜,甚至不顾英国的警告,大肆排挤英国东亚大陆的商业利益,使英国在东亚大陆上的各项“特权”大受侵害。1907年英俄结成针对德奥的协约之后,以沙俄为假想敌的英日同盟已无必要。随后,英日两国又在关税问题上发生争执,特别是英国国内害怕日本借《英日同盟条约》,把英国牵入日本与美国的战争之中,故而英国舆论界要求废除
英日同盟的声音越来越高。
1921年,第三次英日同盟条约即将届满。因此,在年底举行的
华盛顿会议上,英日同盟的存废成了列强争论的重要问题。由于中国、美国以及英联邦中加拿大、
南非和印度的强烈反对,再加上英国此时已是帝国斜阳,在经济方面日益依靠美国,某些时候不得不看
美国人的脸色行事,所以最后只好答应美国人的主张,用《
四国条约》代替英日同盟,以体面的方式埋葬了英日同盟。
然而,在近20年的英日同盟保护下,日本已经从一个不起眼的岛国发展成为列强不能忽视的
帝国主义国家,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这个曾被英国豢养的“小弟”终于向昔日的“大哥”挥起了拳头,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将英国在东亚的势力赶了出去,英国人20年前搬起的石头最终砸到了自己的脚上。
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中午,当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新加坡人民无不兴高采烈,放鞭炮以示庆祝。恰巧这一天又是华人的
中元节,许多人索性将
香蕉票当作冥纸焚烧以祭在这场浩劫中死去的亲人们。
在9月英军抵达之前,新加坡仍由日军管理。但是日本的战败导致这些原本作威作福的士兵失去威信,新加坡已经差不多进入了
无政府状态。当年替日本人做汉奸的人大都遭到仇杀;商店遭洗劫一空;日本军营遭焚。最终,1945年9月12日,政府大厦举行了投降仪式。代表新加坡的是东南亚联军总司令
路易斯·蒙巴顿将军,日方则本来是由南方日军总司令
寺内寿一签字。
虽然英军的回来仍受到人民的欢迎,但是他们的威信已大不如前。在人民的眼里,他们已经不是那么至高无上的了。英国于1945年9月5日恢复对新加坡的殖民统治,实施军事管理。到1946年3月,军管结束时,
海峡殖民地也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直辖殖民地,而
槟城和
马六甲则于1946年成为马来亚联盟的一部分,1948年成为马来亚联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