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
芭蕉科芭蕉属植物
香蕉(Musa acuminata '(AAA)'),芭蕉科芭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丛生,有匐匍茎;假茎浓绿有黑色斑点;叶片长圆形,上面为深绿色,无白粉,下面浅绿色;花朵为乳白色或淡紫色;果实呈弯曲的弓状,有棱,果皮为青绿色,成熟后变黄;果肉松软,黄白色,味甜香味浓,无种子。香蕉原产印度,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初传入中美洲,中美洲是当今世界主要的香蕉产区,南美洲的厄瓜多尔有“香蕉国”之称。中国香蕉的主产地分布在两广、福建、台湾等地,优良品种有广东和福建的“龙牙蕉”“香牙蕉”以及台湾的“北蕉”等。香蕉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喜光照、耐热不耐寒,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种子逐渐退化,单性结实,没有种子的香蕉,把叶子、枝条等营养器官插在土壤里,用托插、压条等方法进行繁殖。香蕉在中国历代本草书籍中均有记载,如《日用本草》中记载了香蕉具有治疗热病烦渴、肺燥咳嗽、便秘、痔疮的药用价值。同时,香蕉为世界四大水果之一,产量高分布广、果肉营养丰富、香甜软糯,而且香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除了供应中国国内市场外,香蕉在国际水果进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植物学史
起源演化
香蕉是世界上主要水果作物和重要粮食作物之一。香蕉是芭蕉目(Scitamineae)芭蕉科(Musaceae)芭蕉属(Musa)的常绿多年生热带亚热带单子叶大型草本植物,果肉可食,其作为栽培果迄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香蕉主要起源于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和泰国等地[22]。可食用的无籽香蕉在这些地方产生后,被人类以吸芽的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自然突变、人工选育等逐步演化为今天的香蕉。
命名由来
大部分栽培种香蕉是由尖苞片蕉(M.acuminata)和长梗蕉(M.balbisiana)两个野生种及其种间杂交演化而成的。Simmonds将贡献尖苞片蕉性状的基因组称为“A基因组”,将贡献长梗蕉性状的基因组称为“B基因组”。根据多个性状分类值可将香蕉栽培种分为AA、AAA、AB、AAB、ABB、AAAA、AAAB、AABB、BB和BBB等基因组型。香蕉的栽培种先分基因组(group),后分栽培品种,有的基因组下再分亚组(subgroup)。例如,香牙蕉(卡文迪许香蕉,Cavendish)是AAA基因组型的亚组,粉蕉(Pisang awak)是ABB基因组型的亚组。一般地,栽培香蕉的命名规范为“属名+基因组型+亚组名+品种名”,如广粉1号香蕉的学名可写成“Musa ABB Pisang Awak‘Guangfen No.1’”。
栽培历史
中国毗邻香蕉的原生起源中心。在中国云南、广东、海南等地,有AA基因组型及BB基因组型野生蕉分布。我国有2000年以上的香蕉栽培历史,是香蕉生产第二大国,其产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和台湾等,四川、贵州和西藏等省区的南部也有少量栽培。与国外多个香蕉主产区不同,我国很少种植国际大蕉,也没有以国际大蕉为主食的饮食习惯。由于以前我国香蕉品种较少,一般把国内栽培种香蕉简单地分为四大类:香牙蕉(Cavendish,AAA)、粉蕉(Pisang Awak,ABB)、龙牙蕉(Silk,AAB)和中国大蕉(Dajiao,ABB)。我国香蕉种植以香牙蕉类型为主,约占香蕉种植面积的80%[32]。除香牙蕉外,近年来一些其他种类的香蕉(即特色蕉)也受到关注,如贡蕉(AA)、海贡蕉(AA)、佳丽蕉(AA)、佛手蕉(AA)、玫瑰蕉(AA)、美食蕉系列(AAB)、中蕉9号(AAA)、粉杂1号(AB-BB)、金手指(AAAB)和广东四倍体蕉(ABBB)等。
产业发展情况
我国香蕉产业发展大概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79年,香蕉栽培品种多为地方农家种,小面积零星种植,栽培管理方式粗放,1978年全国香蕉种植面积仅为 22万亩;第二阶段从1980年至1999年,引进的威廉斯香蕉、巴西蕉逐步成为我国香蕉的主栽品种,香蕉组培苗开始推广应用,香蕉产业快速发展;第三阶段从2000年至2008年,香蕉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研究取得全面进展,配套的栽培管理、保鲜包装等技术极大提升;第四阶段从2009年至今,香蕉产业稳定发展,栽培面积保持在525万亩至600万亩,市场供需基本平衡。
形态特征
株高可达5米;假茎浓绿带黑斑,被白粉;叶长圆形,长(1.5-)2-2.2(-2.5)米,宽60-70(-85)厘米,基部圆,两侧对称,上面深绿色,无白粉,下面浅绿色,被白粉;叶柄粗,长30厘米以下,叶翼显著,张开,边缘褐红或鲜红色;穗状花序下垂,花序轴密被褐色柔毛,苞片外面紫红色,被白粉,内面深红色,具光泽;雄花苞片不脱落,每苞片内有花2列;花乳白色或稍带淡紫色:离生花被片近圆形,全缘;合生花被片中间2侧生小裂片长,约为中央裂片的1/2;最大的果丛有果150-200(-360)个;果稍呈弓形弯曲,长(10)12-30厘米,径3.4-3.8厘米,有4-5棱,先端渐窄;果柄短;果皮青绿色,成熟后变黄;果肉松软,黄白色,味甜,香味浓,无种子;
生长习性
香蕉喜温热、忌霜冻、怕旱、怕涝。
香蕉喜湿热气候,在土层深、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里生长旺盛。分布区大多年平均21℃以上,少数20℃左右,香蕉要求高温多湿,生长温度为20-35℃,最适宜为24-32℃,最低不宜低于15.5℃。香蕉怕低温、忌霜雪,耐寒性比大蕉、粉蕉弱。降雨量以每月平均100毫米最为适宜,低于50毫米即属干燥季节,香蕉因缺水而抽当期延长、果指短、单产低。
主要品种
生长环境
香蕉喜湿热气候,在土层深、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里生长旺盛。分布区大多年平均21℃以上,少数20℃左右,香蕉要求高温多湿,生长温度为20-35℃,最适宜为24-32℃,最低不宜低于15.5℃。香蕉怕低温、忌霜雪,耐寒性比大蕉、粉蕉弱。降雨量以每月平均100毫米最为适宜,低于50毫米即属干燥季节,香蕉因缺水而抽当期延长、果指短、单产低。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以内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世界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香蕉,每年约生产1.55亿吨,主产区为南美洲、亚洲、中美洲及加勒比海沿岸国家和非洲等地,主产国有巴西、厄瓜多尔、印度、中国、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菲律宾、墨西哥、泰国、委内瑞拉、巴拿马和哥伦比亚等(FAO,2020)。香蕉是鲜食消费量最大的水果,而大蕉(Plantain,AAB)和其他煮食蕉则是部分地区人民的主要粮食来源,也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因此,国际上也将香蕉作物统称为“香(大)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大蕉”与我国俗称的“大蕉”(Dajiao,ABB)完全不同,属于同名异物[30]。
我国香蕉产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和台湾等,四川、贵州和西藏等省区的南部也有少量栽培[30]。
广西以灵山、浦北、玉林、南宁、钦州为主产区;广东以湛江、茂名、中山、东莞、广州、潮州为主产区;台湾的香蕉以高雄、屏东为主栽区,其次是台中和台东等地;云南主要分布于玉溪市、红河州、西双版纳州;福建主要集中在漳浦、平和、南靖、长泰、诏安、华安、云霄、龙海、厦门、南安、莆田、漳州(天宝)和仙游等县(市、区);海南主要分布于三亚、乐东、东方、昌江、儋州、临高、澄迈至海口一带。
世界主要生产基地有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巴拿马、多米尼加共和国、瓜德罗普、牙买加和马提尼克,南美的巴西、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非洲的加那利群岛、埃塞俄比亚、喀麦隆、几内亚和尼日利亚,亚洲的印度,泰国,菲律宾等热带国家都有大面积种植。
繁殖方法
种子逐渐退化,单性结实,没有种子的香蕉,把叶子、枝条等营养器官插在土壤里,用托插、压条等方法进行繁殖。
吸芽
吸芽繁殖是香蕉栽培传统较为普遍的育苗法。主要是用剑芽(红笋)和褛衣进行繁殖。供分株作种苗的及芽一般要高达40厘米以上。
红笋:头大尾小,形似笋、剑,因此也称剑芽。一般在上一年的11月份长出,当年立春后天气转暖时露出地面,呈红色,通常在当年3、4、5月份种植时用。种植后特点是先出叶后长根。
褛衣芽:褛衣芽一般在上一年的8、9、10月长出,因遇干旱,寒冷不长,冬天来临时叶变枯。由于低温,缺水,上部长得较慢,下部积累营养,因而养分充足,型状上小下大,根系多,一般在2、3月份种植时用。种植后是先发根,后抽叶。
块茎
块茎繁殖主要是为了在短期内培育大量芽苗而采用的繁殖方法。采用尚未开花结果的植株或大吸芽的地下茎(10-11月份萌芽)为材料,切块时间最好在11月-翌年1月份,大部分可以发芽,4、5、6月苗高40-50厘米即可栽植。此繁殖方法的优点是可减少病虫害,成活率高、生长、结果整齐,初期植株比吸芽繁殖矮,较为抗风,但有第一代产量低的缺点。
地下茎切块繁殖的方法,先将地下部植株切掉,挖起块茎,留假茎12-15厘米高,然后把块茎切成小块,每块重量约120克以上,上带一个粗壮的芽眼,切面涂上草木灰防腐,接着按株行距15厘米,把切块平放于畦上,芽眼朝上,再覆土盖草,进行施肥管理。芽苗出圃前一周,应连续喷射等量式波尔多液2次,以防叶斑病。如发现束顶病苗应及时拔除,并撒施石灰消毒,以防传染。有线虫危害严重的地方,事前将地下茎外面黑腐的表皮刮净,用54-55℃的热水(或5%的甲醛)浸20分钟,杀死线虫,然后育苗。
分株
香蕉的常规繁殖主要用吸芽进行分株繁殖。当吸芽长至40厘米以上时可以分株,留作下一代的母株或作种苗。分株时,应先将吸芽旁的土壤掘开,然后用铲从母株与吸芽间切开。苗掘出后,剪去过长和受伤的根,将切口阴干或用草木灰涂抹,就可栽植。
组培
用于大规模种植的香蕉的种苗生产多采用组培快繁技术,利用它不仅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试管苗,而且能脱去花叶病等病毒,有利于提高产量。
外植体消毒和初代培养:操作时,在无传统病害的香蕉种植区,选用生势强健、挂果整齐、产量高的母株,挖取刚露出地面的吸芽作为诱导材料。消毒时先剥除吸芽外面的叶鞘,用水冲洗干净。在无菌条件下用75%酒精溶液消毒30秒钟,再用浓度为0.1%的HgCl2消毒20分钟,然后再用无菌水冲洗7-8次,切取其茎尖,将茎尖分为2份,放在MS+3-6毫克/升BA+糖3%+琼脂7.0克/升的诱导培养基中,置于黑暗的光照培养箱中,保持温度28-30℃,培养40-50天即可出芽。
丛生芽的继代增殖:可将初代培养所得到的丛生芽在MS+3-6毫克/升BA+0.2毫克/升NAA+糖3%+琼脂7.0克/升的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增殖,在28-30℃,1500勒克斯光照环境中培养20-25天即可继代增殖1次,并获得2.0-2.7倍的增殖率。在培养过程中应有充分的光照,每天1500勒克斯光照时间应不少于8小时,如果没有光照或光照不足,则其假茎和叶柄的颜色退淡、转绿,甚至变为白色,影响增殖率。继代培养一般不超过12代,否则易引起突变。
生根培养:经一段时间的继代增殖,当芽长到具有3-4片叶,高约3厘米时可转入MS+1毫克/升IBA+0.1毫克/升。AC+糖3%+琼脂7.0克/升的生根培养基中,在28-30℃,3000勒克斯光照条件下培养25-30天即可出瓶假植。
瓶苗假植:假植苗采用拱形薄膜大棚栽培,大棚四周覆盖40目防虫网,里层为薄膜,外层为遮阳网,门口应设有缓冲间。基质采用塘泥:火烧土:河沙为1:1:1的混合土。种植前应先将基质淋透,在营养袋中间挖1个小洞,将苗根平顺地放入,然后回添干净的河沙,压实,浇足定根水。假植苗对水分的要求比较严格,前期要求比较高的空气湿度,种植后7天内尽可能保持95%的相对湿度。为保证早发根,提早恢复生长,也可采用内设薄膜小拱棚的形式保持湿度,之后采用干湿交替控制基质水分。在高温、干燥的中午应开门通风,喷水降温、增湿。假植苗生长后期要适当控制水分。由于假植苗生长前期对肥料的要求不高,故采用薄施或叶面追肥如喷施0.2%磷酸二氢钾等就能满足其对肥料的需求。同时应定期喷施防病、杀虫药剂,如每隔10-15天喷施1次氧化乐果和井冈霉素1000倍混合液,假植苗一般可获得95%以上的成活率。小苗长至5-7片新叶,假茎高20厘米左右时,即可出圃定植。出圃前掀开薄膜和遮阳网炼苗3-5天,将更有利于大田种植成活。
栽培技术
品种选择
选择香蕉品种时,一是适应能力强,二是有很强的抗病能力,三是产量要高。比如,可以选择公认品种较为优良的蕉苗——泰国香蕉、巴西香蕉等。这些品种的蕉苗满足上述特点。
合理建园
筛选园地:香蕉在生长时对环境有一定要求,即需要具备如下要求:一是要尽量避风,二是环境不能过于寒冷,三是阳光要好,四是土层要深,五是土质要肥沃,六是土壤的排水能力好。因此,在对蕉园地进行选择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上述6个要求,最好选择砂壤土,有利于香蕉的栽培和生长。
整地措施:在对香蕉栽培开展整地工作时,当前采用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深沟方式,二是双行种植方式。对于洼面的高度和沟宽度,分别将它们控制在3.6 m和0.9 m。对于地下水位应保证控制在50 cm以下,畦长度应为90 m。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旱涝问题,还要将总排水沟设置在其中。另外,如果香蕉栽培处于干旱区域,那么栽培方式应选用浅沟方式,深度和宽度分别为14 cm和81 cm。
施加基肥:栽培香蕉时,为了能够满足其生长需求,合理施加基肥十分必要,且在施肥前需清楚了解施肥特点。一般,对于土杂肥、复合肥、磷酸钙肥,剂量应分别控制在18 kg/穴、125 kg/穴、130 kg/穴,然后将一层表土覆盖在上面,表土的厚度在14 cm左右。
栽培措施
日期、规格选择:通常情况下,香蕉种植选择在4月或者5月,且密度确定要根据不同的品种进行考虑。倘若栽培香蕉时植株过矮或过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在种植泰国香蕉和巴西香蕉时,两者的密度可以分别控制在155株/hm2和125株/hm2。
种植方式选择:栽培香蕉的过程中,种植方式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一般情况下,一畦双行的方式比较常见。但是,倘若香蕉园没有很好的排水效果,那么种植时则可以采用单行方式。香蕉定植时,可以设置香蕉营养袋,将其放入坑穴,然后用表层土进行覆盖。完成这些步骤后,可以在塑料袋上用刀具划3刀左右,将塑料薄膜袋拉出后在上面填营养土,最后浇水。
蕉园管理
追肥管理:栽培香蕉时,苗期需要施加促苗肥料,即当香蕉定植后,15 d左右时可以均匀勾兑水和60 g的尿素喷洒在蕉苗上,再10 d后进行同样的喷洒操作。香蕉定植约2个月时,每株蕉苗需开沟分别施加51 g的钾肥和尿素。约3个月左右时,需开沟施加310 g的饼肥和110 g的尿素。约4个月左右时,需对其进行灌水,且每株要分别施加110 g的钾肥和复合肥。
壮穗时期,因为香蕉苗约6个月时进行花芽分化,而这与后期的果实产量息息相关,因此对于相应的施肥和灌水工作要落实到位。每20 d左右进行一次施肥操作。对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施肥,每株施加的肥料分别为210 g钾肥、210 g饼肥和160 g复合肥、160 g钾肥和复合肥。
在果实成长期施肥可以结合香蕉的长势进行。一般来说,香蕉在抽蕾和断蕾两个时期施肥,前者每株施加160 g的钾肥和51 g的尿素肥,后者分别施加110 g的复合肥和联合钾肥。同时,以土壤肥料的具体情况和香蕉的生长发育特点为依据,做好相应的追肥工作。
灌溉管理:为了保证香蕉能正常生长,栽培3个月左右土壤一定要湿润,以保证蕉苗生长所需的水分。如果天气过于干旱,要对其进行浇水。如果雨季较多,要设置排水沟。此外,在花芽分化期因为营养生长变慢,所以施肥和灌水工作要同时落实。
中耕除草:一般在栽培后如果杂草不多,人工可以解决杂草问题。如果杂草过多,可以进行中耕除草。[34]
培土:栽培香蕉时,为了使它更好地吸收土壤成分和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不能忽视培土工作。一般来说,浅培工作时都会与中耕除草相结合进行。
留芽:植株在定植约3个月左右时一般会萌发很多吸芽,而这些吸芽会夺取母株的营养。因此,为了保证母株的营养,通常只留一条吸芽,剩余的都应该除去。
防倒:香蕉抵挡风力的能力较弱,因此如果防倒工作未能落实,那么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栽培香蕉时一般为了能对其进行加固,通常需要进行立柱操作。特别是如果香蕉植株已经被抽蕾,那么要将果穗和立柱绑在一起,以此达到令人满意的防倒效果。
病虫防治
一般来说,香蕉常见的病虫害有4种——束顶病、花叶心腐蚀病、象鼻虫、卷叶虫。在对这些病虫害进行防治时,可以同时喷洒11 mL和16 mL的爱可和济农三宝。如果虫害问题严重,可以喷洒11%的福气多颗粒和阿维菌素,不严重时则可喷洒比丹2 mL[35]。此外,要及时处理香蕉植株的病残体,且在平时的生活中重视检疫工作。
病害
叶斑病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病害,在发病初期嫩叶被侵染,当出现黄绿色病纹后,叶片逐渐扩散为黄条纹,最终出现深褐色斑块,严重时会死亡。叶斑病属于真菌感染,发病率与当地气候条件密切关系,多发于暴雨、高温等天气。植株染病率可达80%,染病植株的产量会降低30%。为控制叶斑病,可以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1)割除病叶,保持蕉园干净整洁;2)在抽蕾开花期,需要选用药剂保护幼果;3)在现蕾前30 d,可以施加40%灭病威胶悬剂600~800倍液;4)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及时施有机肥,确保营养充足,使得香蕉植株健康茁壮成长。
束顶病是香蕉种植过程中极易发生的一种病害。当束顶病病毒侵染香蕉植株时,叶片边缘会变黄且质地变脆、易折损。拔节后幼穗生长迅速,叶片出齐,不现“束顶”,结出的果实较小、无香味。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一些地区发生束顶病的概率高达10%,严重时种植产量可减少60%,果农将其称为“不治之症”。为降低束顶病的发病率,需要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如威廉斯8818、巴西蕉等。
黑星病对香蕉叶片和青果的损害较大,染病初期,叶片会出现大量深色的斑点,随着病情进展逐渐扩散为大斑块,形状不规则,严重时还会导致叶片枯死。染病青果的病变部位呈现黑色,进而青果变软产生霉菌。大茎点菌是黑星病的主要病原体,发病率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高温、多雨等季节都极易发病。防治措施主要以加强田间管理为主,果实需要采用套袋形式进行保护,将雨水、病菌有效隔离。为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施加适量的维生素。
危害特征:花叶心腐病病原是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s virusstrain Banana)的一个株系。感病后叶片染病局部或全部发生断断续续病斑,出现长短不等的褪绿黄条纹或梭形斑,条纹始于叶缘向主脉扩展,严重的致整叶呈黄绿相间花叶状,且叶两面可见;叶片老熟后多由黄褐色变为紫褐色,顶部叶片扭曲或束生,重病株的叶鞘和心叶腐烂,不结果。带毒蕉芽是蕉株初次发病的主要病源,高温少雨或与黄瓜、番茄等混栽,因有利于蚜虫繁殖与传毒,也会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实施检疫,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苗,新引进的品种亦应暂时用隔离网罩防虫种植;清除园内及附近杂草避免与葫芦科、茄科作物混栽,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发现病株应及时挖除,以防扩散。及时喷药杀蚜,所用药剂与香蕉束顶病相同。
香蕉枯萎病又称为巴拿马病,主要是香蕉生长过程中受真菌侵染所致,感染该病的香蕉产量会降低20%,严重还会导致绝产。成株感染枯萎病后,在初期表现为叶片边缘为黄色,逐渐向叶片中间蔓延,染病的叶片颜色不断加深,直至枯萎,最终整个植株枯死;部分植株可勉强存活,但产量非常低,果实质量差。香蕉枯萎病属于土传性维管束病害,多发于土壤肥力低、排水性不佳、温度较高的区域,发病高峰期为10月。该病具有较强的顽固性,药物很难根除,防治难度较大。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所选用的蕉苗应保证无病,并对携带病原的病土进行严格处理,可以与水稻进行轮作。如果病害不严重,可喷洒41%聚砹·嘧霉胺800~1 000倍液。
蚜虫
蚜虫非常常见,是诱发束顶病的重要因素,对于香蕉产量的影响较大。虫害高发时期为每年8—11月。蚜虫主要于冬季附着在叶柄中,待气候回暖后会吸取植株的养分。蚜虫趋阴性非常明显,可对长势慢的植株进行集中侵害,且会大面积蔓延[5]。为了降低蕉园内蚜虫的数量,所选蕉苗要确保不携带病毒,不得在园区周围栽种十字花科蔬菜,一旦发现有植株长势慢,要选择适宜的药剂预防蚜虫,及时割除染病植株的病害部位,或是直接将染病植株移除,并进行深埋处理。
卷叶虫
香蕉卷叶虫病又称为香蕉弄蝶病,会对香蕉产量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卷叶虫成虫为黑褐色,主要在清晨和傍晚活动。幼虫主要对叶片边缘产生为害,吐丝后藏身,并通过吸取叶片营养存活。为降低卷叶虫数量,可以采用人工方式清除附着在叶片上的虫苞,然后进行集中销毁;也可选用0.5 kg的90%敌百虫混合400 kg水,杀死叶片中的幼虫。
主要价值
香蕉在中国历代本草书籍中均有记载,如《日用本草》中记载了香蕉具有治疗热病烦渴、肺燥咳嗽、便秘、痔疮的药用价值。同时,香蕉为世界四大水果之一,产量高分布广、果肉营养丰富、香甜软糯,而且香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除了供应中国国内市场外,香蕉在国际水果进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食用价值
香蕉既可生食,也可炖熟及做成香蕉干或者果脯等食用,还可制成香蕉泥(香蕉泥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有的香蕉甚至可以取代粮食食用,乌干达的首都卡帕拉出产的香蕉个体肥大,个头能顶普通的香蕉两个,当地人称这种香蕉为饭蕉,但这种香蕉饭需要加工,才能食用,否则很难消化,乌干达的国宴上还有种叫“马托基”的香蕉饭。此外,西餐中的水果沙拉也需要香蕉。
营养价值
香蕉营养丰富,是公认的美容减肥食品,含有丰富的糖类、蛋白质、脂肪、淀粉、果胶、钙、磷、铁、钾、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粗纤维等营养成分,尤其钾元素含量较高,此外,还含有少量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据测定,每100克香蕉中含热量380.4千焦,蛋白质1.4克,脂肪0.2克,食物纤维1.2克,糖类20.8克,维生素A10微克,维生素B10.02毫克,维生素B20.04毫克,烟酸0.7毫克,维生素E0.24毫克,维生素C8毫克,钾256毫克,钠0.8毫克,钙7毫克,铁0.4毫克,锌0.18毫克,磷28毫克,硒0.87微克。
医用价值
味甘,性寒,无毒。清热,润肠,解毒,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主治热病烦渴,便秘,痔血等病症。根据“热者寒之”的原理,最适合燥热人士享用。痔疮出血者、因燥热而致胎动不安者,都可生吃蕉肉。早餐、午餐和晚餐分别吃一根香蕉,能够为人体提供丰富的钾,从而使得大脑血凝块概率降低约21%。民间验方更有用香蕉炖冰糖医治久咳,用香蕉煮酒作为食疗。近代医学建议,用香蕉可治高血压,因它含钾量丰富,可平衡钠的不良作用,并促进细胞及组织生长。用香蕉可治疗便秘,因它能促进肠胃蠕动。总之,香蕉含有的维生素A能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是维持正常的生殖力和视力所需要的;硫胺素能抗脚气病,促进食欲、助消化,保护神经系统;核黄素能促进人体正常生长和发育。香蕉还有促进肠胃蠕动,润肠通便,润肺止咳,清热解毒,助消化和滋补的作用。香蕉容易消化、吸收,从小孩到老年人都能安心地食用,并补给均衡的营养香蕉是低热量食品,即使是正在减肥的人也能尽情地食用。
植物文化
中国汉代就栽培香蕉,那时称为“甘蕉。据说,汉武帝建扶荔宫时,收集天下奇花异木,其中就有香蕉。晋人稽含记述香蕉说:”剩其子上皮,色黄白,味似葡萄,甜而脆,亦疗肌。宋代陆佃所著《埤雅》云:“蕉不落叶,一叶舒则一叶焦,故谓之蕉。”公元3世纪时,亚历山大远征印度发现香蕉此后才传向世界各地。埃及考古学家在出土文物中发现,远在4000年前的埃及陶器上就画有香蕉的图案,可见非洲栽培香蕉的历史比中国还早。据说希腊人在4000多年前就开始食用香蕉。古印度和波斯民间认为,金色的香蕉果实乃是“上苍赐予人类的保健佳果”。传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由于吃了香蕉而获得了智慧,因而香蕉被誉为“智慧之果”。
食物营养成分
参考资料
香蕉.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08:46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