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八景
清朝时新安县的八处景点
新安八景指的是中国清朝时新安县(今深圳香港一带)的八处美景,见于《新安县志》一书。最早出现应该是在《康熙新安县志》里,该书卷之三《地理志》中专门有《八景》一节予以介绍。新安八景就是:杯渡仙踪、赤湾胜概、梧岭天池、参山乔木、卢山桃李、龙穴楼台、鳌洋甘瀑和玉勒温泉。
简介
杯渡禅踪
香港青山的杯渡和尚
赤湾胜概
深圳赤湾的天后宫
梧岭天池
深圳靠近香港边境的梧桐山
参山乔木
参山(今深圳沙井云林新村附近的参里山)的松柏乔木
卢山桃李
卢山(今东莞常平至黄江一带)的桃树和李树
龙穴楼台
珠江口龙穴洲(龙穴岛)的海市蜃楼的幻象
鳌洋甘瀑
瀑布湾之上的瀑布
玉勒汤湖
玉勒村(今深圳公明玉律村)的汤湖温泉
详述
杯渡禅踪
《康熙新安县志》记载:“杯渡山,在县南二十里,高峻插天,一名圣山,南汉时封为瑞应山;有滴水岩,有杯渡庵,有虎跑井,韩愈、蒋之奇各有诗。”
《嘉庆新安县志》记载:“杯渡山:海上胜境也。昔宋杯渡禅师住锡于此,因名。山麓石柱二,相距四十步,高五丈,今半折。《府志》谓:‘昔鲸入海,触折’。山腰为杯渡寺,前有虎跑泉,其左则鹿湖、桃花涧、滴水岩、瑞应岩、莺哥石,后有石佛岩,杯渡石像在焉。佛座后有洞,深不可测。有吊钟树,两株,环抱岩上。古木千章,郁然苍秀。兰花径,香气四时不断。山之巅,镌‘高山第一’四字,旧传为韩愈题。前俯大洋,海水汨没,杳溟无际。而山中林泉之胜,又觉别有天地矣。”
杯渡山就是今香港新界屯门青山,原名羊坑山,一名圣山,是古代新安县最高的山峰。刘宋元嘉五年(428年杯渡禅师憩邑屯门山,还驻锡于灵渡山,时常以木杯渡海,往来于两山之间。后人因名曰杯渡山。南汉乾和三年(955年),关翊卫副指挥、同知屯门镇检点、防遏石靖海都巡陈延,为尽孝心,曾命工镌杯渡禅师像,立於杯渡山杯渡岩内供养,为母祈寿。石像现仍存青山寺後的杯渡岩,雕刻简朴,线条很浅,此或与时代久远,风化侵蚀所致,该像至今仍存。南汉大宝十二年(969年),南汉主刘鋹敕封杯渡山为瑞应山,并勒碑纪其事,惜流碑今已不存。
杯渡山前俯大洋,海水汩没杳溟无际。而山中林泉胜景又觉别有天地,被人们公认为“海上胜境”。瑞应岩上原建有杯渡庵、彗善庵,慧善庵大概毁废于嘉庆以前。有吊钟树两株。环抱岩上,树高数尺,枝屈曲偃蹇,正月初先作花,后开叶,一枝缀数十小钟,色晶莹如玉,杂以红点。又有兰花径,香气四时不断。
多少年来杯渡山游客不绝。文人墨客多有题咏。
相传唐朝韩愈被贬到潮州,途径屯门遇到飓风,在此逗留,写了一首诗。他写道:“乘潮簸扶胥,近岸指一发。两岸虽云牢,木石俱飞发。屯门虽云高,亦应波浪没。”还题写“高山第一”四字,后人将它们刻在山巅的石岩上。
北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时任广州知府的蒋之奇东莞县视察,也到屯门的杯渡山一游,当他得知山和杯渡禅师的关系时,他感叹道:“昔余读李白《南陵隐静》诗,岩种郎公橘,门深杯渡松,意以为杯渡之迹,只见江淮之间,殊未知又尝应现于交广。”于是提笔赋诗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吾闻杯渡师,尝来交广间。
至今东莞县,犹有杯渡山。
兹山在屯门,相望黄水湾。
往昔韩潮州,赋诗状险艰。
飓风真可畏,波浪没峰峦。
伪刘昔营军,攘摽防疍蛮。
镌碑封瑞应,藓痕半斓斑。
南邦及福地,达摩初结缘。
灵机契震旦,飞航下西天。
长江一苇遏,葱岭只履还。
渡也益复奇,一杯当乘船。
大风忽怒作,巨浪高腾掀。
须臾到彼岸,叠足自安然。
掷杯入青云,不见三四年。
安得荷芦团,相从救急患。
累迹巨浪侧,真风杳难攀。
鲸波岂小患,浮游如等闲。
仰止行道人,不辞行路难。
郑文炳,字在中,南头涌下村人,万历七年(1579年)拔贡,先后担任福建将乐县训导、高明县教谕、广西宾阳县学正署怀远县事、融县知县,被两院称赞为“炳有御侮才”。著有《奎亭集》。他曾游玩杯渡山,写下《杯渡山诗》一首:
闻说禅从此旧游,一杯飞渡渺沧洲。
山前卓锡泉犹在,岩上悬枝钟尚留。
石柱高标千古胜,兰花静挹四时幽。
登临欲觅烧丹诀,翘首层峦紫气浮。
如今,青山东麓的的青山禅院是香港最著名的古刹之一。为纪念禅师,宋代在杯渡山北腰上,建有杯渡庵。清道光年间(1821-1850),杯渡庵被改建成为青云观。1918年建青山禅院。青山禅院除有壮丽的大雄宝殿之外,还有护法殿、青云观、五祛观、诸天宝殿、望月亭、方丈室、居士林、地藏菩萨殿、牌坊及山门等建筑,是一组庄严宏伟的建筑群的青山禅院。这里宁静幽雅的环境,众多的文物古迹,吸引无数的游人,是香港无人不晓的旅馆游胜地。
赤湾胜概
《康熙新安县志》记载:“赤湾胜概,在南山之南,势耸丽,开展两翼,盘护葱郁,天妃宫殿在焉;前临海,洪涛万顷,一望无际,零仃数峰,壁立海中,为之屏案,海外奇观矣。天妃神甚灵应,船经此,必祷祠之。”
《嘉庆新安县志》记载:“赤湾由南山落脉,两翼盘护,天后宫殿在焉。前临海,洪涛万顷,一望无际;伶仃数峰,壁立海中,相峙如案。天后神,甚灵应,凡船经此,必祷祀之。嘉庆乙亥,庙貌更新。”
赤湾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半岛的南端,三面环山,背面是赤湾山,右面牛羊山,左面狮山。前临伶仃洋,与内伶仃岛相望,洪涛万顷,一望无际。
天后宫,又叫天妃庙,位于赤湾村小南山下,倚山傍海,风光秀丽。相传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三宝太监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舟师,远下西洋,船队行至珠江口南山附近遇险,请祷天后,天后显灵,救助郑和。郑和归朝,复命奏上,奉旨遣副帅张源建赤湾天后庙。万历八年广州海防同知周希尹倡议重修赤湾天妃庙。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书中说,天妃“其祠在新安赤湾,背南山,面大洋,大小零丁数峰,壁立为案,海上一大观也。凡济者必祷,谓之辞沙,以祠在沙上故云。” 顺治十三年,平南王尚可喜批准其部下对赤湾天妃庙大加修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新安知县孙海观重修赤湾天后庙。清嘉庆年间(1796-1820),赤湾天后庙地位的提升,被列入新安县的祀典,成为珠江三角洲最有影响的天妃庙
宋少帝陵在天后官西面,系岭南唯一的一座帝王陵墓。宋少帝赵昺是南宋最后一位皇帝,于祥兴元年(1278年)被陆秀夫、张世杰在广州湾拥立即位。祥兴二年(1279年)元军于崖门大败宋军,陆秀夫负少帝蹈海殉国,尸漂赤湾,葬于小南山下。据赵氏族谱《帝昺玉牒》载:“後遗骸漂至赤湾,有群鸟飞遮其上。山下古寺老僧偶往海边巡视,忽见海中有遗骸漂荡,上有群鸟遮居,心窃异之,设法拯上,面色如生,服式不似常人,知是帝骸,乃礼葬于本山麓之阳。”1982年进行修缮,增置陆秀夫负少帝蹈海殉国雕像和碑刻两通。
赤湾右炮台位于赤湾港西侧的岬角上,东南有赤湾左炮台,东北为小南山,西南是珠江口的伶仃洋,它与赤湾左炮台形成犄角态势,是清朝时期重要的海防军事设置。由于古代船舶往来广州与南洋诸国,皆经赤湾,据史书记载,从明代起,官府已在附近的南山设置墩台以防海盗。清康熙年间(1662-1722)始于赤湾修建炮台。炮台雄踞赤湾两侧,左右呼应,扼险而守。现存左炮台,平面为长方形,坐北朝南,分台体和围墙两部分。全长26.2米,宽15.5米,台高4.5米,围墙高3.78米。下部用石块、上部用青砖砌筑。台上有营房7间,分属兵房、官房、神堂、厨房和弹药库等。赤湾炮台归属广东水师提标左营,由南头炮台把总指挥。炮台上各有驻兵20名,铁炮7门。鸦片战争期间,赤湾炮台在发送敌情讯号方面起过不少作用。光绪年间(1875-1908)废置。
赤湾胜概是以天后宫为中心,集海光山色、帝陵古刹、赤湾炮台、南山峰烟、武林圣地、历代碑刻于一身的景色,吸引无数文人雅士驻足徘徊于此,也留下了他们无尽的感叹。
王士龙,新安县明代万历五年的贡生,曾任训导、教授等职。他的《赤湾》是这样写的:
海上群山控海门,古祠钟鼓自晨昏。
诸彝贡篚南溟阔,万国舆图北极尊。
日照琼珠明岛外,风生麟角起云根。
胜游此地心逾壮,漫倚青萍看斗文。
黄成元,新安县南头北头村人,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乙酉科以《易经》中乡试,历任湖南东安、益阳、辰溪知县,他写了《赤湾晚眺》一诗:
偶来闲步夕阳斜,拂袂新凉兴自奢。
宿树鸟窥潭底影,骑牛人隔陇头霞。
云归烟管遮山色,风拥湖桥走浪花。
静听扣舷渔唱歇,满滩明月晒银沙。
清代袁嘉言《赤湾谒天后庙》:
庙貌光同日月昭,伶仃横锁海门潮。
云随仙佩归金阙,雾卷灵旗下碧霄。
岛外鲸鲵沉浊浪,空中鸾鹤舞回飙。
即今万国柔怀日,重译都来奠酒椒。
这些诗在既状写天后宫的险要位置和庙宇盛况,又描绘了满载贡品的船只从辽阔的南海纷至沓来的壮阔场面。
梧岭天池
《康熙新安县志》记载:“梧岭天池,在六都梧桐山旁,产茏葱竹、龙须草。相传有绿毛龟,但少见之。”又云:“ 梧桐山,在县东六十里,三峰秀拔,周匝数十里,山阴垂距东洋,山阳延袤境内,顶有天池,深不可测;多梧桐异草,山下有赤水洞。” 又云:“东六十里曰梧桐山,二峰嵯峨干霄,为邑巨镇。”
《嘉庆新安县志》记载:“梧岭天池,在六都梧桐山旁。产茏葱竹、龙须草,相传有绿毛龟,但少见之。” 又云:“梧桐山,在县东六十里,三峰秀拔,周匝数十里,山阴垂距东洋,山阳延袤境内;顶有天池,深不可测,多梧桐异草;山下有赤水洞,邑之祖龙也。
梧桐山位于深圳水库东侧,主峰海拔高度943.7米,是深圳市最高的山,三峰秀拔,周匝数十里,相传山顶有天池,深不可测。山上多梧桐异草。第三峰曰梅花尖。高峰插天,峭拔如笔。林木荫翳。北有白面岩,深广如厦。外有甘泉,东有盐田。梧桐山是秋日登高的好去处,站在山巅,极目远眺,海天一色,起伏的山峦似苍龙飞舞。深圳全境尽收眼底。如今筑盘山公路直通顶峰。山上建电视接收、发射台。北麓新建弘法寺,赵朴初题寺名,为梧桐风光增添一景。
祈顺,字致和,东莞棠梨涌人,明代天顺庚辰进士。历任兵部主事、户部员外郎中、江西参政、石阡知府、江西左布政使等职。著有《石阡志》和《巽川集》行世。他曾游历梧桐山,他的《梧桐山》诗写道:
梧桐山,高倚天。
冬来积霜雪,雨后多云烟。
山中奇植人争宝,茏葱之竹龙须草。
更有梧桐栖凤凰,紫云枝叶年年好。
我欲剪梧桐,掣琴献穆清,坐弹南薰歌太平;
又欲召凤凰,来仪天子庭,效灵堪与龟龙并。
凤兮不来梧桐老,目极空山无尽情。
诗人看到此番洋洋大观,对着“高倚天,冬来积霜雪,雨后多云烟”的梧桐山,不禁顿生剪梧桐制琴、献给穆清“坐弹南熏歌太平”、“又欲招凤凰”之意。梧桐山的景美、木琴的音美和凤凰的吉祥之美,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满足感。
参山乔木
《康熙新安县志》记载:“参里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南越志》云:“邑人黄舒有孝行,如曾参,因以名。”
《嘉庆新安县志》记载:“参里山,在城西北五十里,《南越志》云:“邑人黄舒,有孝行,比于曾参,因名。”
参山就是参里山,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云林新村。这里是晋代闻名南粤的孝子黄舒的故里。据说黄舒从小就心地善良,十分懂事,尽管生活过得十分艰苦,行孝礼仪却从不懈怠。据说他每天干完活回到家里,一定要穿戴整齐,陪父母吃饭,以示恭敬,即使是盛夏酷暑,也是如此。父亲故世后,黄舒悲痛欲绝,亲自一筐筐从远处背土,为父亲筑坟,并在父亲的墓旁搭起了简易的茅草屋,按孝的礼仪守孝三年。白天侍奉母亲,晚上为父亲守坟。乡亲们见他日夜悲哭,不思饮食,便为他送去酒肉,希望他能节制悲哀,调养身体,但被他谢绝。他每天只喝一碗稀饭。后来母亲去世,他同样守孝三年。乡亲们都对黄舒非常敬佩,死后受到皇帝褒奖,并命名他居住的地方叫参里,旁边的一座山改称为参里山。
参里山虽不高,却树木葱郁,山麓坐落着始建于南宋的云溪寺,晨钟暮鼓更让此山平添几分庄重。山下还有一条水涌环绕。参里到了宋代改名为涌口里,明代设立云霖墟,是东莞县城到新安县城的必经之地。青山、绿水、古寺、街市,这一切使这个地方成为远近闻名的胜景。既然是名胜,当地的官吏名贤免不了要邀朋携友到此一游,吟诗作赋,吊古思贤。咏参里山的诗词很多,留下来又脍炙人口的是明代新安理学乡贤万家蓢人潘楫的《参山怀黄孝子》:
乔木阴森景最幽,衣冠晋代羡名流。
宫离禾黍家何在,碑没苔藓迹尚留。
林薄飘萧啼鸟乱,参山岭郁白云浮。
递迁今古悲陵谷,千载芳名史册修。
曾任江西左而政使的祈顺在游览了参里山后,也留下一首《参里山》诗:
孤山崔嵬倚参里,乡曲争传黄孝子。
黄生养亲慕子舆,参里之名从此始。
平生志行众所知,高名直与此山齐。
山前种得松柏树,犹有慈鸟来夜啼。
这些诗篇中的词藻并不华丽,却表达了后人对先贤的景仰和推崇。
卢山桃李
《康熙新安县志》载:“卢山,在县北八十余里,上有虎头潭,潭边有线路,有田可耕;其山产仙桃、杨梅。”又载:“卢山桃李,在七都卢山中。有桃李数株,入山,啖之则可,怀之则迷路。”
《嘉庆新安县志》载:“卢山,在县北八十里,上有虎头潭,潭边有线路,有田可耕。” 又载:“卢山,中有桃李数株,入山,啖之则可,怀之则迷路。”
卢山,又名百花林,古时地处东莞、惠州、新安交界处,大约在今天东莞市常平至黄江一带,左有石壁径,右有当风凹,主峰壁立,群峰环抱。其山绝险,形如虎头,上有潭,潭旁仅通线路,山内有田,可耕,常为寇盗所据。所以《广州记》记载:“山上有湖,至甲戌日间,山有鼓角声。”明代曾在山前设寨驻军,以御匪寇,故有‘虎头潭故寨’遗迹。相传仙人在卢山种有桃李数株,桃熟时人们入山可摘桃吃,吃饱为止,如果拿走,就会迷路。从此以后,卢山声名益盛,游人纷至沓来。明代诗人王德昌曾作《卢山》诗云:
秀拥卢山绚彩霞,森森桃李碧交加。
晴曛绝巘诸峰画,春满名园几树花。
岩壑幽深殊世界,洞门迢递自仙家。
游人一任登临兴,莫遣云封径路斜。
龙穴楼台
《康熙新安县志》记载:“龙穴洲,在西北,有蜃气,多蒸为楼观、城堞、人物、车盖往来之状,正月常见之。”
《康熙东莞县志》记载:“龙穴洲,在城南海中,《旧志》:有龙出没其中,春波澄霁,蜃气结为楼观,城市人物、车盖往来之状,人常见之;宝安八景所谓靖康海市即此。上有三山石穴,流泉在咸海中,味独甘美,番舶回者必汲之。对面有合兰洲。”
龙穴洲在广州市番禺区南沙开发区,是珠江口的蕉门、虎门水道出口交界处,与深圳沙井隔海相望,是一个孤岛。岛上有60多米高的龙穴山,青山环抱,绿树成荫,茫茫江海,日出日落,蔚为奇观。岛上有古井8口,井水清绿甘甜,苦旱之年不干,大潮上涌不咸。岛四周受海潮冲刷,形成众多的海石洞,称之为鲤鱼宫、虾宫、蟹宫、龙宫、藏宝洞等。海边岩隙,多长古榕树,虽经台风侵袭,仍稳健如初。相传龙穴岛正南有几个深邃开阔的洞穴,为南海龙王所居。又有传说海上常有龙出没,以岛上的这些洞为穴,这就是龙穴岛或龙穴洲得名的由来。
龙穴洲前扼大洋,以控海门,东北与虎门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龙穴岛有古井八眼,眼眼出水甘甜,经年不涸。据旧东莞县志称,龙穴岛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着重要的作用,过去外国舟船返航,都要在龙穴岛吸取山泉作备用淡水。清嘉庆年间(1796-1820),海盗张保仔以此为根据地。岛中有一海蚀的岩洞,深广达几十米。传说张保仔以此洞作巢穴,被称为“张保仔洞”。鸦片战争时,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鸦片趸船常在此驻足,林则徐收缴的鸦片亦曾在此存放。
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以前,龙穴岛属东莞县。明代万历元年以后,龙穴岛属新安县。东莞和新安县志多次记载岛上海市蜃楼奇景:“海市多见靖康场,当晦夜,海光忽生,水面尽赤。有无数灯火往来,螺女鲛人之属,喧喧笑语。闻卖珠鬻锦数钱粮米声,至晓方止”。东莞县也将其列入宝安八景,叫靖康海市,又列入靖康八景,叫龙穴春涛。在龙穴岛附近海面经常霞蒸雾罩,常有海市蜃楼出现。每逢年初三到初五,东莞人云集虎门的靖康盐场,等待观看岛上空的海市蜃楼,在春雨如烟,水气如幕的时刻,海面上突然出现琼台楼阁、闹市街巷,人来人往的景象。
据《康熙新安县志》记载:“顺治九年七月五日,白昼,有九龙,自龙穴山起,飞腾经过臣上、臣下村,数里而去。”九龙飞腾的事,恐怕当时曾发生巨大的龙卷风,卷起九条水柱的自然现象。它倒为气象学家提供了气象资料的一则记录。
明代有一个叫李森的人写了一首诗:
神物何年起九渊,荒洲遗穴尚依然。
灵源不逐咸潮至,一片寒漪洁似泉。
陈琏(1369-1454),字廷器,号琴轩,东莞厚街桥头人。官至南京礼部侍郎,曾任南京通政事掌国子监事,为当时著名文学家。他搜集了东莞八景之诗,辑成《东莞八景诗咏》。陈琏写了一首七绝《龙穴洲》:
洲前风起水云腥,满目波涛似雪明。
欲向矶头吹铁笛,只愁海底老龙惊。
还写了一首五言律诗:
弥漫合澜海,南与沧溟通。
蜃气起鲛室,珠光出龙宫。
楼台时隐见,墟市隔溟蒙。
谩将化城比,还与□□同。
天风忽吹荡,人物归虚空。
登州景相类,赋咏怀坡翁。
他曾游历山东,写了《登泰山赋》,他知道龙穴楼台与山东登州的海市蜃楼是一样,那么为何他写诗要怀念苏东坡呢?据《康熙东莞县志》记载:“苏轼……居惠四年,尝扁舟往来(东莞)资福、(惠州)觉华二寺间。闻‘靖康海市’奇绝,往观,无之。” 相传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贬谪惠州期间,就曾因慕龙穴洲(今宝安沙井附近海面)的海市蜃楼而专门乘船往龙穴洲游玩,惜因当日未见其景,不然,《东坡乐府》中可能就会有吟咏龙穴楼台的苏词传世了。
陈珪是东莞北栅人,明天顺初年,与兄弟陈璋,捐俸献产创建凤岗书院。陈珪有一首《靖康海市》:
滔滔腥浪激洪流,白昼蛮烟结蜃楼。
仿佛桥梁三岛隔,依稀人物半空浮。
渔舟不辨芦花渚,鸥侣难寻杜若洲。
一阵狂风忽吹散,长江依旧水悠悠。
明天顺五年(1461年),东莞的陈靖吉、何潜渊、罗泰、陈智明,夏侯恭、蔡蕃、朱恪等15人结成诗社。知县吴中为诗人们建社于道家山凤凰台畔而命名为凤台诗社。他们经常聚会吟诗作对,陈靖吉创作了《宝安八景诗》,其中之一《靖康海市》是这样写的:
滔天腥浪如山来,蛮烟瘴雾拨不开。
江神无计役风伯,致使蜃气成楼台。
长桥复道千万丈,车盖人马相来往。
须臾水天同一色,落日照蓬渔歌唱。
吴中知县也写诗道:
白昼濛濛起烟雾,蜃楼隐跃临江浒。
贸易浑疑蛟室人,往来宛透瀛洲路。
一时幻化何奇哉,时人初见频惊猜。
天风来急忽吹散,沧波依旧青如苔。
还有一位明代诗人欧阳瑄写了一首《龙穴春涛》的诗:
沧波万古流不息,春来怒触波心石。
雾雨阴笼蜃气楼,月星光射鲛人室。
桃花浪暖涛天高,常闻穴底蛟龙号。
舟人鼓柁倐然过,喧豗飞雪逋轻舠。
由于过度围垦及江河水的自然冲积,珠江口内海越来越狭窄,河床淤泥迅猛,龙穴楼台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鳌洋甘瀑
《康熙新安县志》载:“鳌洋甘瀑在七都大洋中。有石高十丈,四面咸潮。中有甘泉飞瀑,若自天而下。”
《嘉庆新安县志》载:“鳌洋甘瀑在七都大洋中,有石,高十丈,四面咸潮,中有甘泉,飞瀑若自天而下。”又曰:“独鳌洋在城南二百里,左为佛堂门,右为急水门。”
鳌洋甘瀑当是在今天香港九龙新界东南的海上。它是个形如巨鳌浮海的的海岛。上有甘泉飞瀑直注于海中,“鳌洋甘瀑”由此得名。屈大均广东新语》载:“海中淡泉凡六,其出新安七都大洋中者,日鳌泉。”这鳌泉就是鳌洋甘瀑。因为它是海上甘泉,外国船只驶经此处,远望甘泉飞瀑从天而降,加上食水甘甜,遂停泊设法取得泉水,因此瀑布的水得名甘瀑。
但是鳌洋甘瀑具体在什么地方?现已难寻其确切的遗迹。许地山香港大学任教时,他的《香港与九龙租借地史地探略》一文认为,鳌洋甘瀑一景,鳌洋当然是独鳌洋,正是现在的香港海面。看来香港也许是独鳌山,不过志书未载入罢了,他还认为这一胜景就在香港岛的香港村。但有人认为这一胜景当在新界塔门岛之南部,也有人认为是在今日新界的粮船湾洲海峡处。究竟在何处,还有待查证。
龙河,字圣兆,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岁贡,是当时新安县有名的孝子,生平好义,选任福建汀州府训导。到任后作《进学解》告诫学生,捐资周济贫困学生,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他写的《鳌洋即景》诗云:
海上何年涌巨鳌,千秋遗迹枕寒涛。
石泉时挂明河落,雪乳睛飞白的高。
风急沙汀惊鹤梦,烟明春岸映渔舳。
鹏搏鲲变多奇幻,对景何当赋兴豪。
廖奇逢,新安县清湖人,明岁贡,他写的《鳌洋甘瀑》诗云:
流长源远正滔滔,万顷烟波涌巨鳌。
何自倚天银剑在,到看凌日玉虹高。
夜深千尺明于练,澜若双流性亦陶。
遥望征帆思共济,扬清应藉圣心劳。
玉勒温泉
《康熙新安县志》卷之三地理的井泉中记载:“汤井,在玉勒村,水温暖如汤,能疗疮疾;秋冬,泉有烟气,海防周希尹命砌以石。”
玉勒温泉又称为“玉勒汤湖”,玉律古称玉勒,汤湖即温泉。位于新安县三都玉勒村(今深圳市宝安区公明街道玉律社区)。池中铺石,周围砌以围墙。
明朝天顺八年(1464年)编修的《东莞县志》载:“汤泉在黄金洞之北,药勒(玉勒)村前。乡人以为烹潭之所。” 那湖温水,自是村人好享受。久而久之,村里人彼此相告,用温水洗浴,能治疮疖等皮肤病,消除疲劳。时称烫湖珑或汤湖。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曾应富(德贵)从新桥来到这里,见是好山好水,地是灵地,便开基上梁,成村,按“玉学麒麟,律法至上”而取名玉律。明万历九年(1518年),广州府海防同知周希尹率兵追剿海盗路经新安时来此察看,见湖水温暖如汤,认为要加以保护,便使人在泉眼四周筑石成池,成为“汤井”(汤池)。清初屈大均将汤井列入广东名泉记载在《广东新语》里:“新安有汤井,在玉勒村,秋冬常有烟气。”
玉律温泉泉眼最高温度达摄氏六十七点三度,属苏打碳酸型温泉,含有锂、碘、硼等元素和硫化物,对治疗皮肤病、风湿病及消除疲劳有特殊功效。每天出水量六百八十吨。水中含锂、镁、钙等二十五种矿物质,对于医治皮肤病、高血压、关节炎等有显著疗效。
近年兴建石岩湖温泉,到此沐浴温泉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史籍记载
夫名山大川一经前人游览,往往形诸歌咏,此地以人传也。邑中风景,其最著者,如杯渡高峰、赤湾胜概,每令人低徊不能去。而且追官富之遗墟,吊伶仃之忠魄,不禁感慨欷歔,悄然而悲矣。极之一邱一壑,一台一榭,考焉必详;至于名人之冢墓,不使淹没于荒烟蔓草之间,而萧寺禅林概从搜辑,亦以备观览之。
——《嘉庆新安县志》卷之十八胜迹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5 09:50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