鲛人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鲛人又名泉先、泉客,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关于鲛人的记载最早出自于《山海经》提到的雕题国:雕题国,点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再据《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由此可知其形象为脸上布满花纹,身上布满鳞片,有手足,为半人半鱼。据《事文类聚·续集》卷二十五引《博物志》记载:“鲛人水底居也,俗传从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积日卖绡。绡者,竹孚俞也。鲛人临去,从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满盘,以与主人”可知鲛人善于哭泣,其眼泪会化为珍珠。
人物设定
外貌特征
据《太平广记》引《洽闻记》记载:“海人鱼,东海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指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俱足。皮肉白如玉峰。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可知鲛人身高五六尺,有口鼻眉毛,皮肤雪白,头发和身高一样长。
人物本领
据南朝梁任昉撰《述异记》记载:“鲛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鲛绡纱,泉先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如霜者。由此可知鲛人善于纺纱,其纺织的服饰遇到水也不会湿润,南海的龙绡宫是鲛人的纺织厂。
形象演变
形象起源
鲛人最早的形象记录为新石器时期代仰韶文化人面鲵鱼纹彩陶瓶,出土于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该文物被视为为人鱼的原始母形。
形象变迁
据《山海经·南山经》记载:“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可知,鲛人是一种名为赤鱬的鱼,长像似人,可食用。
据三国曹植所撰《七启》一文记载:“采菱华,擢水苹,弄蛛蚌,戏鲛人。讽汉广之所咏,觌游女于水滨”可知鲛人与人类的关系并不融洽,常常成为人类戏弄的对象。
据东晋时期干宝所撰《搜神记·卷十二》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可知鲛人的形象得到了进化,成为居住在水里并且有特殊技能的种群。
据北宋时期李昉等人所撰《太平广记》引《洽闻记》记载:“海人鱼,东海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指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俱足。皮肉白如玉峰。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可知鲛人的形象进一步进化,成为与人类相似的物种并且可以与人类交合。
人物经历
鲛人泣珠
据《事文类聚·续集》卷二十五引《博物志》记载:“鲛人水底居也,俗传从水中出,曾寄寓人家,积日卖绡。绡者,竹孚俞也。鲛人临去,从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满盘,以与主人。”
内涵分析
由鲛人泣珠典故可知,鲛人在落难时曾寄宿在农家,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传授恩人纺绡的技艺,在临别之时向恩人索要盘子,用自己的眼泪化作珍珠赠与恩人,由此可知鲛人坚守情操、善良高洁并且人格高尚。
人物评价
以今日科学的视角审视神话中的鲛人、美人鱼等形象,大都与对某种海洋生物的误解或夸饰有关,但人鱼作为神秘、智慧、力量女性的象征并没有被人类遗忘。(文献《水居仙使——中国古代人鱼图像的类型探讨》作者刘范利 评)
无论鲛人是否存在,是古人的想象还是由于古人的局限将其他生物夸张地描述成鲛人,中国古籍中记载的鲛人普遍都有着和人类比较相似的面庞和特殊的种族习性,擅长织绡,发展到后来被古代文人赋予着与人类一般丰富的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文献《论中国传统文化中鲛人及其意象阐释——以福建等地区旧志为中心的考察》作者杨卓轩 评)
衍生作品
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3 18:53
目录
概述
人物设定
形象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