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民读本
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新公民读本》(共8册,其中小学卷4册,初中卷3册,高中卷1册)是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主编是杨东平,执行主编王雄,策划人周雁翎
图书简介
《新公民读本》共8册:小学卷4册,供小学三至六年级使用;初中卷3册,供初一至初三年级使用;高中卷1册,供高中各年级使用,亦可供成人使用。
《新公民读本》被称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完整意义上的公民教育读本”。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院长杨东平担任主编,于2006年正式出版发行。
策划人、北京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主任周雁翎博士。
已经出版的《新公民读本》小学四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公民道德方面,有仁爱、宽容、感恩、友谊、尚礼、诚信、责任、尊严、合作等主题;在公民价值观方面,包括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正义、和平、爱国、追求真理、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主题;在公民知识方面,包括国家政府民主政治政党制度司法公正、社会公共生活、公民的权利与责任等主题;在公民参与技能方面,包括与人沟通、演讲、讨论、组织活动、参与选举、处理纠纷、维护权益、向责任部门或媒体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等主题。
《新公民读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中小学生公民教育读本。
《新公民读本》包括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四个方面的内容。为了便于学生接受,读本在逻辑结构上,依据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及其相关主题,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由易至难,由浅至深,层层递进,不断发展,试图深入浅出地诠释公民教育的目标: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为21世纪中国培养合格公民
出版背景
百年转型与公民教育
一个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 ,不必是个血脉里流淌着“六经”的大写的人,但必须是一个有着现代公民素养的世界人,一个骨子里没有臣民意识的人,一 个珍爱公平、自由、正义、平等精神的人。
但是,中国在20世纪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教育实践中,曾长期开设过公民教育课程,后因种种原因而中断。因此,为中小学生编写一套深入浅出的公民读本,将公民教育引入中小学课堂,成了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想。可以说,《新公民读本》的诞生在某种意义上是圆了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梦”。
在中国,公民教育已经中断多年了。据周雁翎考证,上海群益书社1913年翻译出版的《美国公民学》,是中国最早引进的公民读本。此后,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熊子容编的《公民教育》,成为中国自己编写的最早的公民课教材。1949年以后,政治教育取代了公民教育
1930年代中后期,日本曾经在中国实行殖民教育,后来国民党实行党化教育,再后来,公民教育课就从中国大陆的中小学课堂消失了。梁子民先生回忆过国民党主政时期,“党义”、“三民主义”等课程是怎样依靠政治权力进入学校,取代公民教育的。梁子民说在实际教育当中,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大学里,许多“党义课”的教员一到课堂上,先说一句:“兄弟的课是奉送的。”他们自己都不认同。
新中国成立后,公民教育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被笼统的思想政治课取代。1950年代,曾有人倡议学校重设公民课,或者宪法课,很快被打成“右派”。今天,国内一批德育教育专家深感过去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缺陷,它强调的是计划经济统一规范下的遵纪守法、忍让和服从,是强调义务为主的公民塑造,对权利讲得少,参与讲得更少。方法是灌输式的,倡导的道德观价值观是顾全大局、“螺丝钉式”的,几乎没有个人权利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加速转型,传统德育也面临着新的转型。《新公民读本》的出版无疑为传统德育走出困境、实现新的历史性转型作了有益的探索。
杨东平指出,过去,传统社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道德教育塑造的是履行义务、遵守服从的“臣民”人格,这种教育的最终成果是培养了大批“老百姓”;而现代社会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具有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和监督意识,即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勇于争取自由、敢于捍卫和扩展自己权利的公民
这套教材强调世界眼光,突出人类普世价值。翻阅这套读本,“政府的职责”“政府为什么要收税”“维护公正”“新闻舆论的力量”和“走近民主”等重大课题跃然纸上。这些内容,在过去的政治教材中是很少见到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周雁翎介绍,《新公民读本》包括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四个方面。其中公民道德包括宽容、感恩、诚信和尊严等主题;公民价值观包括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主题;公民知识包括民主政治政党制度司法公正等主题;公民参与技能包括与人沟通、讲演、参与选举、处理纠纷和维护权益等主题。读本所阐释的一些价值取向,没有沿用中国惯常的思想品德教材的思路。
知名旅美作家林达介绍说,美国的《公民读本》第一课是“你”,课本这样开端,是因为这个国家“建立在一个理念之上,就是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课本告诉孩子,一个好公民是有民主性格的。而民主性格正是中国的那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本认为,要改造社会,先要把自己改造成一个好公民
接续七十年前的历史
据教育专家称,自从1930年代中后期日本在中国实行殖民教育、奴化教育国民党在中国实行党化教育之后,公民教育课就再也没有进入过中国大陆的中小学课堂。
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说,他们的新公民教育实验,以及新公民读本,是在新教育实验行走中国3年后慎重推出的。新公民教育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部分,也是最为艰难的部分。他们不情愿媒体介入报道,虽然他们没有理由阻止媒体的报道。新公民读本小学版低调进入课堂,是他们谨慎迈出的第一步。对于他们正在制作的国内第一套从小学贯通到大学校本教材,对于他们在70年后第一次开设公民课的尝试,他们最希望听到的,是来自教育界的理性批评和建设性建议。
现代社会与公共生活
传统的计划经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需要的是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敢于捍卫和扩展自己权利的公民
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面临巨大挑战,如何走出困境、成功转型,是教育界必须面对的难题。而公民教育是一个政治中性的概念,世界各国都在搞。它既是具有政治色彩的概念,又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教育。
现代国家需要的不是“老百姓”,而是新公民。现代社会培养的是独立、自由、能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能够理性处理问题的个体,而不是一味强调服从的群像。
现代公民教育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已被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采纳,作为培养下一代、使之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公共生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合格公民的主要形式。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出这个问题,在中共历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是第一次。然而三年时间过去了,公民意识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整体上仍然处于不作为状态。相反,伤害公民教育的事件时有发生。
读本主旨
作为新公民读本的主编,杨东平和法学专家一起,以24个字概述了新公民读本的主旨,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2016年4月18日,科技部、中宣部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编写过程
学术顾问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博士生导师
参编人员
徐三公子、鲍城中、疯癫与文明——40余位以“马甲”或实名游荡在网络上的中小学名师
王雄,江苏扬州中学历史教员,编写组的核心成员
朱正标,淮安市洪泽中学教师
陈萍,小学卷的负责人,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员
吕准能,浙江金华师大附中历史老师
高静,扬州某区教研室的副主任
朱玉忠,仪征市实验小学校长
冯长宏,高邮城北中心小学教师
沈阳,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前后参与的,共有六七十位一线中小学教师。
编写理念
试图全面突破和超越传统教材的朱永新杨东平,在提醒编写人员注意时代感和前瞻性的同时,反复强调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前者突出人类的普世价值观,后者强调中国传统的优秀道德资源。
充分突出公民的权利、责任和参与意识,并以强烈的时代感、高度的前瞻性和全新的教育理念,为中国公民教育探索一条新路。
教育眼光
策划人周雁翎说,出版意在推行新的教育理念的新公民读本,让他们感觉市场压力非常大。短期内这套书不会有太大的市场效益,但这种教育是当下教育中最缺乏的,所以应该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他们着眼于长远而不是眼前。周雁翎说,他们不试图改变一个省或者一个县的教育面貌,他们希望与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学校合作,慢慢地从下往上、从小到大,逐渐推广。
编辑思路
编辑姚成龙告诉记者,“从目录中,你可以发现,我们实际上是从道德出发,沿着公德私德两条路线,然后逐渐涉及法律、政治、伦理、社会等各个领域。从资源上来说,我们不排斥中国传统文化,也兼容西方现代文明。”
公开出版
因此,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主持下,由一百多名学者和一线中小学教师历时数年,编写了这套读本。从北京大学出版社投资立项到首次公开出版,历时三载,书稿经过三十余次修改、打磨。
在2005年12月11日的新书发布会上,周雁翎说:“我们坚信,在公民教育的队伍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理想主义者与我们同行。”
杨东平说,2005年底以内,8册新公民读本将悉数出笼。
编写轶事
王雄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曾帮助邀请一些老师参与《新公民读本》的编写工作,很多人认为这事比较敏感而拒绝了。周雁翎说,北大出版社为编写这套教材培训了近百名一线教师,最后愿意参加编写工作的不到10人。以致于在《新公民读本》“编者的话”中,周雁翎这样表达了对这项工作的谨慎态度:“对一些‘敏感区域’的‘度’的把握,让人感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编写教材的日子,那种感觉,如冬日饮水,冷暖自知。”王雄每每说到《新公民读本》的编写,总是感慨万千:“ 除了水平上的限制,最大的痛苦是分寸的把握。朱永新老师反复强调过,我们是建设者,不是破坏者。”
周雁翎告诉记者,在排版公司有记录的修改就有20多次。书中引用的每一个小故事、每一篇短文,一线教师已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索,别家用过的原则上不用,没有时代气息的不用。书稿到了北京,在这方面花的功夫就更大了。为了确定一个篇章结构,编写组成员会争得面红耳赤,为了一个词的用法绞尽脑汁,为了一句话的准确要反复查阅相关学科的词典,为了选择一篇好文章或者一个好案例要阅读数十部相关作品,为了查找一份参考资料要跑几次图书馆……而对一些“敏感区域”的“度”的把握,更是让人如履薄冰。
小学卷B中有一课叫“维护公正”。先讲一个犹太民间故事,说的是赫尔姆镇上的补鞋匠谋杀了他的一个顾客,于是他被法官判处绞刑。正宣读判决书的时候,镇上的一个人站起来叫道,“请等一等,他是我们镇上唯一的补鞋匠,如果你绞死他,谁给我们补鞋?”“谁?谁?”赫尔姆镇人于是异口同声。法官同点点头,考虑重新判决:“你们说得对。既然我们只有一个补鞋匠,如果让他死了,我们会很不方便,还是把我们镇上修屋顶的两个人中绞死一个吧。”这个显然是反面例子的小故事是王雄大浪淘沙般淘出来的。它体现的教育宗旨是让学生在公共道德的矛盾中理解正义的理念,掌握智慧的方法。
出版意义
《新公民读本》包括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四个方面的内容。为了便于学生接受,读本在逻辑结构上,依据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及其相关主题,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由易至难,由浅至深,层层递进,不断发展,试图深入浅出地诠释公民教育的目标:传播公民知识,培育公民意识,张扬公民权利,呼唤公民责任,为21世纪中国培养合格公民
“《新公民读本》在我国规模巨大的教材和图书市场上,可能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在我国社会现代化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它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足迹,将为历史留下重要的一笔。”《新公民读本》主编、著名学者杨东平在课本序言中写道。
有专家评论,国内第一套新公民读本的问世,非但有利于中国奠定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根基,也是21世纪中国 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石。新公民教育的出台,必将丰富新教育实验的内涵,扩大新教育实验的影响力。
图书目录
小学卷A
一 认识你自己
二 我爱我家
三 快乐伙伴
四 我是学校小主人
五 守时好习惯
六 彬彬有礼
七 生活处处有规则
八 在参与中成长
政府的职责
公共服务为大家
小学卷B
一 我们是公民………………………1
二 学会与父母沟通…………………15
三 学会自我保护……………………31
四 受到委屈怎么办…………………47
五 在讨论中成长……………………57
六 诚信是金…………………………70
七 我们的社区………………………87
八 民族大家庭……………………102
九 维护公正………………………122
十 热爱和平………………………137
小学卷C
一 做有志向的孩子
二 同在一片蓝天下
三 人人都平等
辩论作用大
五 班级中的选举
六 遵守公共秩序
七 餐桌上的污染
八 我们的“保护法”
九 怎样打官司
新闻舆论的力量
十一 生我养我的地方
十二 世界是个大家庭
小学卷D
一 男生女生都精彩
公益行动我参与
三 面对选择
四 维护我们的权利
五 走近民主
六 走进法院
政府为什么要收
八 忠于职守的公务员
九 网络时代新生活
十 让生命永远美丽
十一 探索自然的奥秘
十二 与自然和谐相处
出版影响
试用期效果很好
这套教材在一些小学试用期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有识之士都期待,以这套教材的诞生为契机,让公民教育普遍走进中国中小学校的课堂。
被强令停止发行
某些掌握权力者对教材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来并不奇怪。但他们不是善意地提出改进意见,也不和编者进入平等的沟通,而是强令北京大学出版社停止发行,已经发行的必须收回,把这套教材打入冷宫,上百名教育工作的心血付之东流
媒体评价
该书的出版引起了媒体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读书报》、《科学时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文化报》、《科技日报》、《中国妇女报》、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华南新闻》、《北京娱乐信报》、《中国新闻周刊》、《新民周刊》、《南风窗》等媒体纷纷报道或发表评论。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政府网、中央文明办网、搜狐网、新浪网以及其他300多家各类网站对这些报道或评论作了转载。
专家评价
为21世纪中国培养合格公民
杨东平(北理工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民主法治相比,人们对“公民教育”的概念可能更为陌生。简而言之,公民教育就是将青少年和社会成员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的教育。显然,一个国民只有经过相应的教育,才能从一个自然人成为具有健全的法治意识和良好的公共道德,能够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具有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知识和技能的“社会人”、“政治人”,成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造就大量训练有素的合格公民,良好的公民道德、公民素质将成为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空气和土壤。
近世以来,现代化国家的中小学十分重视开展公民教育,将它作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我国20世纪上半叶五四运动之后的新教育实践中,也曾长期开设过公民教育课程。对青少年开展公民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民主素质、公民道德、法治意识,使他们了解我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运作过程,积极参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帮助青少年远离不良生活方式,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防止毒品、艾滋病等的侵害。
公民教育不仅需要正名,而且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前行。《新公民读本》的探索是否成功,有待实践的检验。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这一实践,共同推进我国的公民教育。当公民教育之花盛开之时,必将是我国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昌明之日。
杨东平:我们无非是撒播一些政治文明的种子。
不是说出了一套书,中国的民主政治就解决了。我们无非是撒播一些政治文明的种子,做一些启蒙,培养一些生长点,真正的民主习惯要在民主生活中养成。一门课程的功能毕竟有限。下一步,我们想在一些学校进行尝试。把公民教育与学校生活、班级生活联系起来。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就指出,要“学会适应民主生活”。我们想让学生在校园的小社会里体会与同学、老师、校长的关系,体会规则的制订与执行,体会权利与义务。总之,读本面市,只是迈出第一步。
公民教育是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
李萍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20世纪末以来,公民教育在中国大陆悄然兴起,这不仅体现了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而且标志着我国学校德育的历史性转型。
公民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
要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公民教育,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公民
公民教育的实施意味着重新定位德育的目标
从狭义的角度讨论公民教育的时候,人们常常把它作为德育的一种范式,这种范式就像我们讨论道德教育、价值教育、生命教育等等一样。从德育的角度来讨论公民教育,在中国大陆的背景下,我觉得它更重要的价值是它对德育目标定位的一个挑战。
社会转型是德育转型的的基础
中国公民教育的兴起,之所以标志着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并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而是以国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社会文明制度形态的转型为前提和条件的。公民地位的确认、公民意识的确立,是公民社会建立的前提和基础,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变革的结果。也就是说,社会转型是德育转型的基础,是公民教育成为可能的前提。
公民意识的觉醒从正确认识自我开始
周志刚(北京大学公民教育项目课题组核心成员)
《新公民读本》的第一课从“认识你自己”开始。因为,公民首先必须是能正确认识自我的人。具有自我反思能力是成为合格公民的前提,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自我缺乏正确认知的人有能力建设性地对待“我”之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我们希望借此让孩子们领悟到,公民意识的觉醒从正确认识自我开始。
公民教育强调公民权利
刘军(北京大学公民教育项目课题组核心成员)
公民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厘清政府的权威和责任,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教育的要旨在于,通过健全的教育,在政府权威和限制权力之间,在公民权利和义务之间,在政府履行职责和公民履行义务之间,建立起一种动态的均衡,既能够保持秩序和法治,同时又能够保证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创造力。《新公民读本》张扬公民权利,是希望从小学开始,即让孩子们接触、理解一些普适性的权利观念,逐步树立起健全的带有前瞻性的权利意识,为他们成长为一个积极、负责任的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公民教育不是“圣人”教育
周英(北京大学公民教育项目课题组核心成员)
公民教育不是“圣人”教育。公民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培养圣人,而是培养合格公民。这并不是说我们反对“圣人”。社会多一些“圣人”固然好,但我们不能期望每个学生都成为“圣人”。我们只有立足于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传统德育才能找到走出困境的突破口。
部分专家观点
白桂梅北京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教授):公民教育的重点是权利教育。权利可以理解为人权,人的基本权利就是公民的权利。所以,我认为人权是公民教育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王东虓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公民教育应该加强权利意识教育。权利意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主人意识,最根本的就是政治参与意识。如果我们公民每个人都有一种主人意识的话,那么我们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社会。公民教育说到底就是要帮助公民正确处理公民政府的关系。
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公民教育并不是与社会主义教育相冲突的概念。相反,公民教育有助于我们国家从整个社会品质上得到提升。从这个角度讲,公民教育意味着整个中国社会的转型。当前,重构公民教育的概念,推进公民教育在中国大地上健康扎实地落实,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丛立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来讲,公民教育绝对是一个应该特别给予重视、特别给予强化的领域。但现在我们的公民教育确实很滞后,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很不协调。我们现在完全有条件把公民教育做得比现状更好一些、更有效一些。
陈萍(江苏省扬州市小学特级教师):我教过多年的品德课,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很多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往往采取两种态度:要么放弃,要么反应激烈,唯独不会运用智慧理性地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说,这恰恰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当前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缺失。
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首套中小学公民教育读本出版
国内第一套针对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读本——《新公民读本》日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著名学者杨东平教授担任读本主编。读本包括公民道德、公民价值观、公民知识和公民参与技能四个方面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由易至难,深入浅出地诠释公民教育的目标。
光明日报:首套中小学公民教育读本面世
《新公民读本》的基本立意在于,以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审视中国的现实教育,突出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念,突出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资源,突出公民的权利、责任和参与意识,并以强烈的时代感、高度的前瞻性和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公民教育探索一条新路。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4 14:14
目录
概述
图书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