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首行动
军事术语
斩首行动是一个军事术语,指用巡航导弹精确制导导弹对敌方进行军事打击,通过精准打击,首先消灭对方的首脑和首脑机关,彻底摧毁对方的抵抗意志。
由来
现代战争中的“斩首”概念是由英国的军事理论家富勒提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他提出攻击敌方指挥系统为首要目标的“瘫痪攻击”,亦称“斩首攻击”。“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形象反映了这种思想。 美国的一些信息战专家认为,信息作战时,尤其是美国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信息作战,应遵循“斩首”原则。所谓“斩首”,就是打击“敌方的头部,而不是他的躯体”。这一原则要求:战争要首先攻击敌国家指挥当局、联合参谋部、战区总部及各级部队司令部;破坏敌方所有信息传媒——电话、无线电频谱、电缆和其他传输手段;制止敌方使用第三方的通信系统,包括通信卫星
在战争中,战争对手作为一个大系统,通常由五个环节组成:“指挥领导环”,即指挥系统;“有机必需品环”,即电力等相关的工业以及弹药、食品等;“基础结构环”,即交通航线等基础设施;“个体群环”,即人口;“野战部队环”,即以保护己方系统内部环节、攻击敌方系统各环的环节。
信息战原则,这五个环节中,力量最弱的是第一环,其功能和构成决定了它是整个作战系统中智力、技术和信息最为密集的要穴部位,但同时也是作战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最弱的部位,因此历来是兵家追求的首选打击目标。
理论
斩首理论最早源于美国空军沃特上校的五环理论。在沃特上校的五环模型中,由内向外,把人的大脑作为第一环,认为人的战略中心是大脑,大脑是不可替代的,没有大脑、眼睛、耳朵和神经系统,即便是有完好的躯体,也只能是个植物人,这样的植物人将不再能够从战略层次动作,因为大脑负责集成和指导人体器官和神经网络。它相当于敌人的指挥机构,只要把它破坏掉,敌人这个大系统就会停止运转。破坏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战斗毁伤,也可以通过信息战瘫痪。把人的心脏、肝脏和肺比作第二环,它相当于淡水、食物、电力和石油这样的生活必需品。把人的骨头、血管和肌肉比作第三环,它相当于铁路、桥梁、公路、港口、机场等运送货物、传递信息或提供支援的基础设施。把人体内数千万个用来传送食物和氧气的细胞比作第四环,它相当于人类群体,目标众多,难以消灭。过多地毁灭和杀伤敌国人员并不一定造成士气的低落,相反,可能将激发民族义愤,反而使士气高涨。把白血球等人体保护细胞比作第五环,它相当于武装力量
五环的关系是: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构成自已独特的系统,最终由大脑统一指挥和运转,所以人体是一个由许多分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大脑是不可替代的,心脏、骨头等都是可以替代的。大脑损坏之后人体将失去作为人类的价值,但人体的其他部位失去之后,人仍然享受人类的尊严,仍然能够进行某些正常的思维或战略活动。
五环模型的特点:一是第一环位于核心,目标虽少但地位最重要,越往外环扩展,目标数量越多,重要性越差;二是已往的战争更多的是攻击最外围的两个环,即第五环和第四环,即打击人员和军队;三是未来战争将主要打击内环及核心环,即打击敌人的指挥机构、有机必需品和基础设施。摧毁指挥机构就像是动脑外科手术,使敌人的大脑失去作用;摧毁有机必需品,使敌人缺乏后勤供应和补给而失去作战持续能力;摧毁基础设施将使敌人断绝物质流信息流,失去所有战争潜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外面那两个环不摧毁也没有多大作战能力。
军事特点
纵观战争初期的伊军防御作战,不能不说他们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以弱抗强”、“以劣抗优”上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一是化整为零、以拖待变。伊军采用分散、隐蔽的作战行动与美英联军展开周旋,有效迟滞了美英联军的进攻速。
二是全民参战,军民一体。战前,伊拉克当局广泛动员居民参战,给他们配发武器,形成全民参战,军民一体、共同抗敌的局面。军民共同抗敌,不但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精神和心理上给国人一个重大的鼓舞,坚定了国人不离开家园,积极参战的决心、前次海湾战争伊拉克曾出现几百万人的难民潮,而此次伊拉克战争,不但没有形成较大的难民潮,而且还有几千名伊拉克公民纷纷从约旦等地申请回国参战,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三是依托城镇,节节抵抗。伊军注意吸取海湾战争的教训,没有在广袤的沙漠、辽阔的原野、两河流域和平川等暴露地形上布设重兵集团,而是分散隐蔽于城镇内,依托城镇易守难攻的有利条件,与美英联军展开反复争夺,不仅给敌人造成较大伤亡,而且挫伤了敌人的战斗意志。
四是小股偷袭,持续扰敌。崇尚非接触作战理论的美军认为依靠其远程精确打击火力就能制服伊军。但伊军采取“你不接触我,我却接触你“的方法,抓住敌长驱直入,战线过长的弱点,利用沙尘暴气候条件,采用夜间伏击、袭扰破坏、诈降、小群出击等短兵相接的游击战法,时而袭扰美军后勤车队,时而以小股兵力迂回至美军侧翼或后方迅速出击,时而又乘夜暗靠近美军部队发起突袭,给美英联军造成极大的心理震撼。
五是隐真示假,藏打结合。面对美英联军的狂轰滥炸,伊拉克采取了隐真示假、隐藏躲避的方法,无论是军队还是平民尽管伊军装备的防空武器,均为早期制造的防空导弹、高炮和高射机枪,较为落后,但由于采取了密集使用的方法,也击落了美英联军的一些作战飞机巡航导弹
相关案例
美军斩首
海湾战争中,美军就是按照这样的程序对伊军发动攻击的,先摧毁了伊军指挥机构和地面防空系统,再摧毁其电力、能源、通信、桥梁、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最后才与伊军作战部队开始地面作战,摧毁其人员和军队。科索沃战争中这一特点体现得更加充分,南联盟军队基本上没有重大毁伤,北约就结束了战争。
通过摧毁核心环而不需要对外围各环进行打击就能快速达成战争目的,必然节省大量兵力兵器,而且也可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获取主动,这便是美军“斩首行动”的理论依据。美军认为,如果在战争一开始,就把45枚导弹和4枚激光制导炸弹扔在萨达姆的身边并将其致死,必将发挥巨大的战略效能,而同样数量的导弹和炸弹,如果扔在巴格达市中心或城市外围的伊军防御阵地上,无论造成多大的摧毁效应,都不可能对其政权构成震慑。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中的斩首行动主要是针对敌方的战略指挥控制系统,而1986年的美得冲突、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则是直接针对敌方最高领导人进行精确打击,这样的打击体现了打敌要害、直接致敌于死地的战略思想
案例
1999年3月24日:科索沃战争
2001年:阿富汗战争
2003年3月20日:斩首空袭萨达姆
美国对IS发动“斩首行动”
美国中央司令部2014年11月7日晚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附近实施空袭,击中属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一列车队。有阿拉伯媒体报道,“伊斯兰国”领导人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当时身在车队中,他被击伤。
美军中央司令部发言人帕特里克·赖德说,尚不清楚巴格达迪的状况。
重要目标
2014年6月,“伊斯兰国”控制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并一直将其作为一个重要据点。
赖德2014年11月8日告诉媒体记者,美军2014年11月7日晚对摩苏尔附近的一列车队展开空袭,车队由10辆武装卡车组成。
摩苏尔市内太平间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路透社记者,空袭后大约50具“伊斯兰国”成员的遗体被送去那里。
阿拉伯卫视台报道,巴格达迪被击伤;伊拉克一家电视台称,他的一名助手被击毙。
但赖德说:“我们可以证实的是,联军战机实施了一系列空袭,针对一些聚集在摩苏尔附近的‘伊斯兰国’头目,但不能肯定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当时在场。”
他说,这次由美军领导的空袭是“我们继续向‘伊斯兰国’恐怖网络施压”的标志,目的是“打压这一组织”,确保它“活动、通信和指挥的能力愈发受限”。
法新社报道,美国政府悬赏1000万美元缉拿巴格达迪。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巴格达迪的影响力超出了“基地”组织头目艾曼·扎瓦希里
增援“迟到”
美国官员2014年11月7日证实,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批准向伊拉克增派1500名军事人员,指导和训练伊拉克军队以及库尔德武装,以对抗极端组织“伊斯兰国”。
美军眼下约有1400名驻伊军事人员,略少于先前限定的1600人。其中,600人作为军事顾问部署在首都巴格达埃尔比勒省,800人负责保护美国使馆和巴格达机场安全。据奥巴马最新授权,美军方可以在伊拉克部署最多3100名军事人员。
对于美国最新增派计划,伊拉克总理海德尔·阿巴迪2014年11月8日告诉媒体记者:“这一步来得有些迟,但我们表示欢迎。”
伊拉克政府先前要求打击“伊斯兰国”的国际联盟培训并武装伊拉克安全部队。阿巴迪说:“这一联盟已经答应,4至5座伊拉克培训基地已选好。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始派遣培训人员”。
法新社援引专家的观点报道,伊拉克安全部队面临培训不足和后勤严重匮乏的困境,这直接影响到与“伊斯兰国”的作战。(杜鹃
最新进展
伊拉克内政部证实“伊斯兰国”首领巴格达迪受伤
新华网巴格达2014年11月9日电(记者陈序 尚乐)据伊拉克国家电视台报道,伊拉克内政部2014年11月9日证实极端组织“伊斯兰国”首领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在此前的轰炸中受伤,另有多名该极端组织高级头目死亡。
报道说,伊内政部当天发布声明证实了这一消息,但没有给出该空袭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细节。
伊拉克尼尼微省安全部门2014年11月9日消息,美国主导的打击“伊斯兰国”国际联盟2014年11月7日晚向该省首府摩苏尔市发动一系列空袭,其战机发射的导弹击中疑似载有“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的车队。
伊内政部消息人士当天早些时候曾对新华社记者表示,无法证实巴格达迪是否受伤或死亡。伊尼尼微省议会安全委员会主席穆罕默德·易卜拉欣2014年11月9日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情报显示约有45名武装分子受伤或死亡,但不知道其中是否包括巴格达迪。另外,至少有两名“伊斯兰国”高级成员在空袭中丧生。
巴格达迪是“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现任首领,该组织控制着伊拉克北部及西部和叙利亚东北部大片领土。美国国务院自2011年10月起就悬赏1000万美元缉拿巴格达迪。
参考资料
由来.新华网.
思考.新浪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9 12:33
目录
概述
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