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计划》是一项国家政策。
援藏院校
援藏大事
1990年
1990年4月23日,由民政部副部长
张德江率领的国务院赴藏慰问灾区工作组一行10人抵达拉萨。
4月,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西藏
那曲雪灾极为关注。及时派出两架运输飞机和两架直升飞机,投入抗灾救灾工作。人民空军在高原缺氧和气候条件恶劣的情况下,空投了救灾物资153.5吨。人民解放军出动100多名工兵指战员抢修公路。地方和武警出动1070人次冒雪奋战,清除积雪,保证了公路干线的基本通行。
全国人民也向灾区群众伸出了援助之手。
天津市政府向灾区捐赠了1.5万元的药品,来自辽宁、安徽等省一封封没有详细地址的大额汇款寄到自治区抗灾办。到目前为止,已收到近百个单位上万人的捐赠,价值达100多万元。以民政部副部长张德江为首由七个部委组成的国务院工作组,在灾区视察了解灾情,慰问群众,协助西藏搞好抗灾救灾工作。
1990年4月30日,经专家多方论证,西藏重点工程
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在缓建三年之后正式复工。国家在财政紧张状况下,拨出近6亿元建设羊湖电站,体现了国家对西藏的关怀。
1990年6月18日,前来我区进行林业工作视察和指导的国家林业部第一部长刘议广运一行八人工作组低达拉萨。
7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乘专机抵达拉萨,开始对我区为期一周的考察。江泽民同志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
丁关根,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参谋长
迟浩田等,在西藏
贡嘎机场受到西藏自治区
党政军领导同志的热烈欢迎。随同的还有国家计委副主任
甘子玉、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王维澄、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张声作、国家民委副主任
江家福、财政部副部长
张佑才、
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曾庆红、国务院副秘书长
安成信等。
8月1日,地矿部党务副部长宁瑞祥一行6人低达拉萨,就如何促进地矿工作更好地为繁荣西藏经济服务问题深入拉萨附近各地质队和野外施工班组调查了解情况,征救多方意见,解决实际问题。
1990年8月12日,由国家能源部副部长
陆佑楣、电力总工陆延品率领的工作组与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共商
西藏电力发展规划。
8月13日,交通部部长钱永昌一行开始对
青藏公路1990年沿线进行实地考察。
1990年8月16日,为缅怀在改建
青藏公路中献出宝贵生命的筑路英雄,交通部部长钱永昌宣布:交通部决定在唐古拉山顶,建立一座
烈士纪念碑。
1990年9月2日,江苏省赴藏慰问团抵达拉萨,慰问江苏援藏干部和在藏工作的江苏籍同志。
1990年9月11日,邮电部副部长
朱高峰一行4人来藏检查指导工作。
1990年9月22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给
十世班禅大师修建黄金皮灵塔和祀殿,总造价达6406万元,全部经费由国家拨专款支付,工程计划五年零八个月。
1991年
1月27日,
江苏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省人事局、计经委、
教委、建委、财政厅、公安厅、粮食局、物资局、税务局、科技干部局联合行文、对在藏工作人员的内调安排、离退休购房、探亲休假期间的粮油、燃料供应、子女在内地入托、就学等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意见。
2月13日,在1991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江苏省组织部、省人事局给在西藏工作的江苏籍同志发出慰问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1991年4月30日,拉萨邮政枢纽楼工程正式破土动工。邮电部投资1000万元。
1991年5月18日,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带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深情厚意,以
李铁映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于今日低达拉萨,专程来参加
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中央艺术团也于日前抵达拉萨。
1991年5月23日,拉萨各族各界四千余人隆重集会,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周年。大会首先宣读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中央代表团团长李铁映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1991年5月23日,中央代表团参观自治区档案馆,李铁映同志为档案馆题字:“铁卷文书,历史见证”。
1991年5月24日,中央代表团视察
布达拉宫维修工程,
李铁映主持办公会听取汇报并高度评价了管理和施工人员。
1991年5月24日,李铁映同志亲切会见曾为西藏革命和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老西藏”。
1991年5月26日,
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破土动工,李铁映为开工
曲礼剪彩。
1991年5月28日,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务委员李铁映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参加了
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庆祝活动后乘专机离开拉萨回北京。
1991年6月4日,中央代表团艺术团来到那曲地进行慰问演出,为藏北人民带去欢歌笑语。
1991年6月9日,根据国务院研究西藏开发建设问题会议精神,协助我区“一江两河”开发建设,国家水利部组成的援藏工作组一行四人已低达拉萨。
1991年7月1日,从
长沙铁道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20名学生低达
狮泉河自愿支援西藏经济建设。
8月3日,能源部副部长陆佑楣率领的工作组一行12人低达拉萨,将对西藏“八五”、“九五”期间能源工业的发展提出宏观指导。
王震,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等发来贺电,庆祝
阿里地区和平解放40周年。
1991年8月8日,江泽民总书记亲自批准拨款建设的
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缩微系统,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已建成。自治区档案馆举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礼。
1991年8月13日,由副部长
桓玉珊带领的国家物资部赴藏工作组低达拉萨,将对我区物资工作进行视察和指导。
1991年8月16日至18日,邮电部副部长
杨贤足和计划司司长
刘立清等前来拉萨参加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的全区邮电通信八五计划会议。
1991年8月21日,由商业部副部长
张世尧率领的商业部赴藏工作组一行八人低达拉萨,将对我区商业工作进行视察和指导。
1991年8月30日,
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人事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省有关单位做好援藏干部的内返安置工作。
9月7日,布达拉萨二期维修工程通过验收。
1991年9月22日,贡嘎机场扩建工程场道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此外多功能的
候机楼工程随即开工。
1991年10月12日,中国电子工业局总公司向西藏自治区赠送彩电,微机交接仪式在北京西藏
驻京办事处举行。
1991年12月26日,西藏“一江两河”综合开发国家专家咨询组宣告成立。
1992年
8月18日,司法部常务副部长金鉴及
四川省司法厅厅长一行八人,带着司法部党组对我区
司法行政战线广大干警的关怀,抵达拉萨。
8月28日,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部长、人事厅(局)长,老干部局长座谈会在
西藏人民会堂召开。会议共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搞好西藏工作大计。
9月4日,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部、人事厅长,老干部局长座谈会,在完成了各项议程以后,于今天下午在拉萨胜利闭幕。
9月14日,由副部长张延禧率领的国家农业部工作组一行9人,1992年9月14日在我区检查指导工作。
11月21日,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和陪同视察遥湖北省教委教委主任李辉轩、湖南省教委副主任督学、向宏业等四人观察了岳阳
西藏中学。
11月,邮电部决定在拉萨西藏郊建设拉萨长途电信枢纽工程。
1993年
3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
李铁映今天在教育支援西藏工作会议上指出,内地支援西藏教育,办
西藏班(校)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决策,是支持西藏现代化建设富有成效的措施。因此教育援藏工作要长期坚持,努力搞好,逐步扩大,并通过改革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李铁映提出了今后教育援藏工作的几项措施:一、要实行对口、定点、包干责任制。1993年,国家计委、
财政部和国家教委决定拿出4100万元,进一步支持发展西藏教育。二、继续办好内地西藏班(校)。三、教育援藏工作必须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培养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四、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管理和协调。
3月12日,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工作局、省人事厅、省公安厅、省教委联合发出“关于西藏工作的陕西籍干部内调安置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
8月8日,武警水电指挥部委
刘源少将率领工作组视察了正在紧张施工的羊湖电站建设工地。
8月16日,拉萨与海南省海口市缔结友她城市协议书
签字仪式在拉萨举行。8月24日,以国家交通部副部长李局昌同志为首的交通部工作组驱车视察青藏公路,并看望正在沿线施工的武警官兵、
路桥工人和道班工人,开始为期七天的对西藏公路交通状况的考察和了解。
9月2日,专程前来我区祝贺
班禅大师灵塔祀殿落成开光的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
罗干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杨汝岱一行,视察了布达拉营维修工程,并听取了
布达拉宫维修工程施工办公室关于工程进展情况汇报。
9月4日,第十世班禅大师灵塔祀殿落成典礼及开殿仪式在
扎什伦布寺隆重举行。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自治区政协主席
帕巴拉·格列朗杰,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等出席了落成典礼和开殿仪式。
9月4日,罗干、杨汝岱和自治区领导听取第十世班禅灵塔祀殿修建情况汇报。罗干同志并代表国务院宣布,修建灵塔祀殿的所有节余资金、黄金、白银等都留给扎什伦布寺、用于灵塔祀殿的维修和其他
佛事活动。
9月27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贡噶机场扩建工程总体工程胜利竣工,并通过国家验收。
1993的,
山南地区选派干部赴山东、浙江两省挂职学习。
领导关怀
西藏60年历史巨变,离不开党中央的深情关切。60年来,以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
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始终深切关怀西藏各族群众,始终把西藏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对这块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投下了大量心血。
解放送资
以
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心系这片雪域高原——
从发出“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号召,到确定立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从《
十七条协议》签字当天提出关于西藏工作“慎重稳进”的意见,到
西藏民主改革基本完成后提出“稳定发展”的要求,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作出进军西藏、和平解放、平息叛乱、民主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开创了西藏历史新纪元。
89岁的
阴法唐,从进军西藏的
18军指挥员到上世纪80年代初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亲身见证和参与了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60年历程。
谈起西藏,这位眉发皆白的老人顿时来了精神,如数家珍: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不仅确定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还亲自过问进军西藏的口号、西藏代表前来谈判的地点、与西藏谈判的条件等具体事项,仅亲自起草有关西藏问题的文稿、电报就有100多件。
——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团结西藏上层,多次给班禅等回信鼓励,
西藏和平解放后,更是直接对
西藏地方官员、贵族、上层喇嘛等做工作,一次次接见来京的致敬团、参观团、观礼团等。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其他主要成员也为西藏和平解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1959年的一次谈话中,
周恩来同志动情地说,内地再苦,也不能苦了西藏。当年,在内地汽车都很少见的情况下,他批准一次性拨给西藏
解放牌汽车800辆,以解决交通运输难题……
深情关注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这座“
布达拉宫”前,他驻足良久,感慨地对陪同人员说:“这辈子我是去不了西藏了,就在这座‘布达拉宫’前照
张相,权作纪念吧。”
这张特殊的照片,凝聚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西藏的深情:
——和平解放之初,邓小平同志身处西藏工作最前沿。从进军西藏、筹备进藏的党的组织机构、制定和谈条件、实施
昌都战役,到平息叛乱、民主改革,从大政方针的确定、舆论宣传分寸的把握,到迎来送往的具体细节,他都精心筹谋。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衡量西藏工作标准的著名论断:“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
——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和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关怀下,中央在4年时间内两次召开
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为
西藏发展注入了活力。
投资建设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西藏工作的十条方针,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
三个确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稳定局势和发展经济两件大事,确保全区社会长治久安,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和西藏跨越式发展战略。
拉萨市
江苏路31号,拉萨地毯厂门市部内,一张江泽民同志考察地毯厂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
“我们永远忘不了那一刻。”副总经理小尼玛说。
1990年7月,年过花甲的江泽民同志不顾高原缺氧,来到西藏考察工作。他深入工厂、农村、牧区、学校、医院和解放军、武警部队驻地,亲切看望和慰问各族干部群众,表示“党中央和国务院将继续对西藏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叮嘱“一定把西藏的事情办好”。
“西藏的稳定,涉及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发展,涉及国家的发展;西藏的安全,涉及国家的安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把西藏工作推向前进。
党的
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后——1989年10月,江泽民同志主持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研究西藏问题,形成了《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西藏工作会议纪要》,强调西藏工作要紧紧抓住两件大事,即政治局势稳定和发展经济。
1994年7月、2001年6月,江泽民同志先后主持召开了第三次、
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关于全国支援西藏的战略决策,确定了62个援藏项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规格之高、投资力度之大更是前所未有。
岁月交替,情意更浓。进入新世纪,以
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视西藏的思想,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对
西藏发展和稳定提出新的指导意见。
1988年至1992年——作为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胡锦涛同志曾在这片美丽辽阔的雪域高原上工作4年,对西藏山山水水充满感情。到中央工作19年来,他每年都参加全国人大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刻关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惦记着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衣食冷暖。
创新发展
——2005年7月,
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西藏工作,形成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2005年8月26日,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典到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新世纪新阶段西藏工作,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和西藏艰苦奋斗相结合,加快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2008年3月6日上午,人民大会堂西藏厅,鲜花吐艳,春意融融,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胡锦涛同志在听取多位人大代表发言后指出,要把中央方针政策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这是党中央对西藏工作进一步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西藏科学发展的必然路径。
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一步步得到落实——
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加快
西藏发展、维护西藏稳定的40条优惠政策,涉及“三农”、财税金融、对外开放、社会保障、人才培养等10个方面;2007年1月,国务院确定西藏“十一五”建设项目180个(实际完成188个);2008年7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近期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针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帮助解决……
2010年年初,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做好西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开创西藏工作新局面。
众志成城
——2008年1月31日,
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吴邦国亲切接受了十一世班禅的拜见,他对班禅在各方面取得进步表示祝贺并提出新的希望,表示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西藏的投资和财政支持力度,相信西藏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2010年年初,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要推动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继续保持中央对西藏特殊优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2011年5月23日,首都各界纪念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
贾庆林强调,当前,
西藏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推动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每逢在北京举办以西藏为主题的大型展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长春总是前往观看,询问有关情况。他希望广大文化工作者关注西藏、热爱西藏、深入西藏,为西藏人民服务,为西藏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服务,更多运用现代传媒手段,把西藏的新面貌新变化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
——2010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
习近平在
中央党校西藏民族干部培训班创办30周年座谈会上提出,更好更快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继续大力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优秀干部。他希望中央党校在30年办班基础上把
西藏班继续办好、而且要越办越好。
——2010年10月18日,党的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李克强指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支持西藏、新疆等地的发展,这事关全局。
——2010年8月13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
贺国强来到西藏
林芝、拉萨等地进行调研。他要求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为西藏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保证。
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40多年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切实落实: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279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西藏各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以上。一大批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迅速成长,成为建设西藏、发展西藏的骨干力量,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比重超过70%,县、乡两级主要领导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81.6%。
财政支持
6月末的一天,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厅长
艾俊涛在办公室里递给记者一份1952年至2010年西藏财政收支统计表——1952年中央给西藏的财政补助是1046.6万元,到2010年,这一数字达到近531亿元,总计3019亿元。
“西藏用出去的每100元中有93元是中央补助的。”这位在西藏工作多年的厅长说。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加,中央对西藏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3019亿元中,‘十五’‘十一五’期间就占2538亿元。”艾俊涛说。
一笔笔真金白银,一项项特殊政策,凝聚了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西藏的厚爱——
“十一五”最后落实的188个重点项目,国家投资达1378亿元,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其中大多数是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和阳光工程。
“十一五”末,中央加大了支持西藏的政策力度,包括提高寄宿生补助标准、发放村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补助等,
酥油茶机、青稞也分别被纳入家电下乡和良种补助范围。
进入“十二五”时期,中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高中阶段农牧民子女上学纳入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范围,农牧民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到每年1300元……
2008年6月22日,湖北第六批援藏首个项目——投资3800万元的西藏
山南地区湖北大道延伸工程正式开工。
扶持推介
1994年至201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分六批,共选派4742名干部到西藏工作。西藏全区73个县(市、区)和
双湖特别行政区以及自治区和地市主要直属部门都在受援范围之内。
从
昌都到阿里,从
山南到那曲,对口援藏为当地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据统计,对口支援省市和单位累计向西藏无偿援助资金、物资折合133亿元,实施援助项目4393个。
一批批援藏干部,一笔笔援藏资金,将西藏和内地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力推动了西藏的发展和进步。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
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关注西藏稳定。
“必须把维护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深入持久开展反分裂斗争”“切实推动西藏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切实推进西藏由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
一次次重要论述,一项项工作部署,化作西藏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实际行动——西藏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坚决挫败达赖集团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维护了西藏稳定、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党中央十分关心藏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从
布达拉宫到
萨迦寺,从《
格萨尔王传》抢救整理到藏戏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已投入14.5亿元保护修缮西藏文物。
边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于2000年启动,西藏等
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能力、
广播电视节目译制能力大大加强,党和国家的声音越来越多地传入千家万户。
党中央运筹帷幄、全力推动,西藏创造了发展奇迹——从没有一家现代工厂到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从没有一条公路到初步建立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从古老的信差驿站到建立起以光缆、卫星、网络为骨干的现代通讯网络体系,从藏中、藏东、藏西三大新兴经济区迅速崛起到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西藏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西藏
国内生产总值在过去5年里连续突破300亿元、400亿元和500亿元
大关,达到507.46亿元。与和平解放时比,西藏经济总量翻了上百倍。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退牧还草、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十一五”期间,西藏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超过10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多。
一项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在西藏得到实施。2000年,
西藏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5%,居全国之首。调查显示,西藏的水、气、声、土壤、辐射和
生态环境质量一直保持良好状态。
西藏,初步走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齐头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密切关注
居住在
喜马拉雅山南麓的
珞巴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仅3100多人。
西藏和平解放之初,珞巴族还停留在刀耕火种时代。
“现在
南伊珞巴民族乡通往县城的路已经修好了吗?”“孩子们在乡里能念到小学毕业吗?”……2000年,每逢全国两会,胡锦涛总书记都要亲切询问西藏代表团的珞巴族人大代表晓红。
一个个问题,饱含着最高领导人对西藏各族群众的关切之情。珞巴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农牧民都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90%的
家庭通了电话,65%的家庭有了手机。
民生为本。60年来,在
西藏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每个关键节点,党中央始终和西藏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进军西藏,不吃地方”。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鉴于西藏群众生活困难,缺少粮食的实际情况,为了使西藏当地百姓的生活不受影响,毛泽东同志向进藏的人民解放军发出了这样的指示。
——1987年6月,邓小平同志指出:“目前西藏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西藏人民生活有了不小的改善,但总的讲还是处于落后状况,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在他的关心下,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决定在西藏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出要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把国家对西藏的巨大投入同实现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加大扶贫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在他的关心下,第三、四次
西藏工作座谈会在社会建设上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安排了一系列工程项目。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
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把体现农牧民利益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使他们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更多财力投放到公共服务领域、落实到重大公益性项目,把政策资金更多向广大农牧区和边远地区倾斜,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实施“富民兴藏”战略,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9年3月9日,初春的北京,寒意渐消。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西藏代表团会议上,一场热烈的审议正在进行——
2008年,西藏28.4万农牧民住进新居,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681个行政村通了电话……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主席
向巴平措列出了一张民生清单。
胡锦涛同志对西藏农牧民生活格外关心。他叮嘱自治区负责人:“要多搞一些能够直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做一些能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事情,多解决一些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深情的关怀,郑重的嘱托——
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教育到医疗,从住房到收入,西藏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的命运发生了深刻改变。
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1985年起,中央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三包”政策;从2011年春季起,“三包”经费年补助标准提高到生均2000元。
为培养能满足
西藏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1984年,国家作出“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开办西藏班”的决策。20多年来,先后有21个省、市的31所学校开办内地西藏班(校),58所内地重点高中、90多所高等学校招收西藏学生。1984年,内地西藏班在校生总数约21800人。
地热专家多吉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1953年出生在西藏
加查县一个贫穷牧民家里的多吉,8岁上学之前没有见过电灯,依靠政府资助,多吉完成了从小学到大专的学习,走出父辈们从未走出的深山,最后远赴意大利和美国的高等学府深造,成为我国第一位藏族院士。
越来越多像多吉一样的人才成了西藏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也成为建设新西藏的骨干力量。
民生变化
——衣:以前的西藏,在服饰上有等级差异,普通百姓穿的大都是氆氇织成的
藏装,不仅样式单一,清洗也不方便。如今,西藏群众的衣着消费开始从保暖转向追求时尚,衣着档次明显提高,对服装的需求越来越倾向舒适、高档和个性化。
——食:旧西藏广大农奴连
糌粑都不能吃饱。如今,西藏群众的饮食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很多人还讲究营养搭配。反映西藏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
恩格尔系数快速下降,标志农牧民
消费结构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住:和平解放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2006年起,西藏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170亿元,惠及全区27.48万户住房条件较差的家庭,140.21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新房。
——行:旧西藏没有一条公路。如今,公路通车里程达5.82万公里,公路、航空、铁路运输协调发展。
青藏铁路和22条国际国内航线的开通,使西藏与内地、乃至世界的距离更近。
——用:随着人民生活逐步富裕,西藏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3.45台、移动电话52.64部、生活用汽车3.98辆,其中拉萨市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63台、移动电话182部、家用轿车32辆。
——医:60年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
医疗卫生机构。1940年,西藏已经形成了藏、中、西医结合的卫生体系,各级各类卫生机构达1352个,
卫生技术人员9983名。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并逐步建立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农牧民免费医疗补助标准年人均达到180元,1940年提高到260元。
多年来,西藏城乡居民和农牧民的收入实现了历史性增长。
数据显示,到2010年,西藏人均生产总值由民主改革前的100多元增加到1731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民主改革前的30多元增加到4138.7元。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年,我们过上了父辈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干净整洁的藏式院落里,回想起1990年的一幕,46岁的拉萨市
堆龙德庆县乃琼镇乃琼村村民扎桑仍然有些激动。
1991年——2001年7月17日至23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
胡锦涛率领中央代表团来到雪域高原,参加庆祝
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活动,带来了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祝福。
这是胡锦涛同志离开西藏9年后第一次重返这片亲切熟悉的土地——
2001年7月20日,他冒着纷飞细雨来到旺堆
罗布和扎桑一家看望,赠送了毛泽东、邓小平、
江泽民三位领导人的画像和一台彩色电视机,祝福“西藏的发展会更快,你们的生活也会更好”。
1990年-2000年,扎桑家的一层土砖房变成了两层石砌新房,女儿和儿子也都从大学毕业,日子过得红火美满。
“党中央一直特别关心我们藏族农牧民,请总书记放心,我们有信心让以后的日子越过越好。”扎桑说。
修建于公元7世纪的
布达拉宫矗立在
红山之巅,阅尽千年历史——
“现在的西藏是有史以来发展最快、人民幸福指数最高的时期。”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会长
珠康·土登克珠说出了人们共同的心声。
有一条道路,引领西藏走向
光明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运筹帷幄,为
西藏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的草莓,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
西藏拉萨市
曲水县曲水镇哈日萨村的
塑料大棚里,一颗颗红艳艳的草莓躺在绿叶丛中,长势正旺。
曲水县农牧局局长边巴信心满满:按照“
公司加农户”的方式种植草莓,仅哈日萨村村民年收入就达到30万元。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曲水草莓、曲水西瓜……如今,通过发展特色经济,传统的农牧业大县曲水正走上一条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站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立足新世纪新阶段对西藏工作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的新期待,着眼于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长治久安,进一步继承和完善治藏方略,不断加大对西藏工作的支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大政方针。
“汉族、蒙古族、藏族兄弟,虽然家乡不在一方,但都是同一爹娘抚养……”这首千百年来一直传唱的藏族民歌,成为西藏各民族同宗同源、情深义重的生动写照。
发展路线
2010年1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
这次
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对口支援各省市每年拿出地方
可支配收入的千分之一来支持西藏,提出政策之多、投入资金之多、援建力度之大,在西藏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这是一张十分清晰的发展时间表——
到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基本
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扎实。
到202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这是一张十分明确的路线图——
“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要更加注重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扩大同内地的交流合作,更加注重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增长、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统一,使西藏成为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
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七个“更加”、六个“重要”,为
西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路径和目标。
这是西藏发展新的历史起点——
从加快发展转向跨越式发展,从相对封闭转向全面开放,从单一农业牧业转向多元经济共同发展,从自然保护为主转向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解决温饱转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
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把西藏发展推向新阶段。
——中央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2000年,西藏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突破520亿元,全年国家投资将达260亿元,创历史新高。
青藏铁路延长线拉日铁路、青藏直流联网工程……一批重点工程正在加紧建设。
——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一年多来,西藏结合自身特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新的成绩。
2011年7月6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针对当前西藏最突出、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安排了226个建设项目。
60年,
西藏发展成就巨大;面对未来,发展任务艰巨繁重。
“到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我们与全国相同的是时间和目标,不同的是起点和条件,需要用短短10年时间,走完其他地方用20多年时间走完的路程,既要补历史欠账,又要迎头赶上,困难之大可想而知。”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张庆黎说,“现在,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大政方针、目标任务都已经明确,关键在于狠抓落实。”
水利援藏
“十一五”期间,
水利部共落实西藏水利建设投资69.98亿元,超过“十一五”以前西藏水利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十二五”期间,水利部将支援西藏着力构建民生水利发展、骨干水利工程、水生态保护、水利管理保障四大水利体系,加快扭转西藏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水利部部长陈雷在水利部第五次援藏工作会议上介绍,“十一五”期间,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紧密结合西藏实际,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全方位加大水利援藏工作力度,圆满完成了水利援藏各项任务:
——骨干工程建设实现重大突破。西藏历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
旁多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满拉、雅砻、墨达三大灌区完成建设任务,江北灌区加快建设,重点灌区节水增效工程顺利实施,全区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20万亩,比2000年翻了一番。
——防洪减灾综合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县城以上标准堤防189公里,堤防总长656公里。全区7个地市和46个县城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解除了70余万人的洪水威胁,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
——水资源配置调蓄能力明显增强。阿涡夺、
江雄水库投入使用,项目区供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完成了冲巴等33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新增和恢复库容9545万立方米。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21亿多立方米,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解决了162万农牧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比全国提前三年完成规划任务。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88万千瓦,解决了9.53万农牧民的用电问题。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1万亩,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280万亩。
——高原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快实施,开工建设10处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和修复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监测覆盖面不断扩大。
——水利管理和科技支撑得到加强。全区所有县市成立了水利水电局。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水文管理条例等法规先后颁布实施,水资源综合规划、重要江河
流域综合规划等重大规划相继编制完成。高寒地区筑坝技术等关键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陈雷介绍,《水利部“十二五”援藏工作规划》已经通过审查。水利部将深化援藏内涵,拓宽援藏渠道,加大援藏力度,全力支持西藏构建四大水利体系。一是民生水利发展体系,全面解决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
建制市和问题突出的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问题;农村水电覆盖范围内乡镇通电率达到100%、人口通电率达到90%以上。二是骨干水利工程体系,建设一批对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骨干水利工程,增加工程供水能力7亿立方米左右。三是水生态保护体系,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000平方公里,重要江河湖库
水功能区水质指标达标率达到80%以上。四是水利管理保障体系,健全符合西藏水利发展要求的水利管理机构和水利人才队伍,建立科学的
水资源管理体制、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长效的水管单位运行体制,全面提升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张庆黎表示,水利部始终把支持西藏水利事业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部署,创新援藏工作体制,深化援藏工作内涵,改进援藏工作方式,堪称动员全国一个系统支援西藏的典范。“十一五”时期,是西藏水利事业投资规模最大、安排项目最多、基础设施建设最快、惠及群众最多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