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节,是指中国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也称“
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
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阴历二月十二日,旧时传说这一天是百花的生日。
典故传统
花朝节在汉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的现象,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世界上像中国那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见
汉民族对花的热爱有悠久传统。“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
红花绿枝相映成趣;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因古时有“
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又是
生殖崇拜的节日。中国古代的农耕、鱼猎全靠人力完成,人数越多,才越能显出生产力的强盛,所以在古代,人们是希望子孙繁衍,人口众多的。
关于花朝节的记载,南宋
杨万里的《
诚斋诗话》谓“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陶朱公书亦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其风俗多是郊游雅宴,盛唐即有此风,参加者多是些骚人墨客,有时也有亲朋好友,在观景赏花中饮酒赋诗,欢声笑语,持续不断。
在宋代以前,过花朝节的一些高雅习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之中,在民间并不普及。自
北宋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栽树、
挑菜(采摘
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
以下图册参考来源:
历史沿革
中国是花的国度。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
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
晋人
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一书:“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
农历二月十五。
南朝梁元帝有花朝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
张正见花朝诗云:“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唐代诗人
方干诗云:“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对于花朝节的歌咏,在古代诗人们的笔下是很多的。
花朝风俗,各地不一。东北是要为花神设置神位,用素馔祭之。开封是举行民间的“扑蝶会”,
优胜者可获大奖,《
诚斋诗话》载:“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
在洛阳,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百姓,在花朝节这一天都要到
龙门石窟等处游玩,挑食野菜,品尝时鲜。
商丘人更注重天象与丰收的关系,是以花朝日之阴晴,占卜全年小麦与果菜的丰收。在苏州,人们要在
虎丘花神庙前宰杀牲畜,祭祀花神,恭祝仙诞。在节庆中,一般都有酒食
宴乐助兴。
明清时的北京,花农一般多住在
右安门外南边草桥和
丰台一带。据明人
刘侗《帝京景略》载:“右安门外南十里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
入春而梅、而山茶、而
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
海棠。春老而
牡丹、而
芍药、而孪枝……。”清初冯勋《六街花市》也说“丰台种花人,都中目为花儿匠。
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车载杂花,至槐树斜街市之。”据说,这座花神庙始建于明朝,庙门上方曾悬有“古迹花神庙”的牌匾,庙内前殿有花王及诸路花神的
牌位。
传说
洛阳牡丹等十二位花神因得罪了玉皇大帝,被打入凡间,花神们便来到京城南郊大地,使得丰台一带开满各种鲜花。人们为感谢花神对人间的恩赐,于是京都各花行集资建造了这座花神庙。 在花卉中,牡丹、芍药素有花王之称。
在历史上,北京的牡丹也是很有名的,而北京的牡丹又以丰台
花乡的为最佳。优良名品有“官锦红”、“
梨花雪”、“
白玉带”等不下数十种。
花朝节至迟在唐代即已形成,因为在唐代的诗文及史籍中,关于花朝的记载已很是常见,如
司空图的“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早春》)、
卢纶的“虚空闻偈夜,清净雨花朝”(《
题念济寺晕上人院》)。而在成书于
后晋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的《
旧唐书》的《罗威传》中亦有“威每到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这样的文字记载。
民间传说
唐太宗在花朝节这天曾亲自于御花园中主持过“挑菜御宴”。而嗜花成癖的武则天在自己执政期间(公元690-705年),每到花朝节这一天,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花糕赏赐给群臣。在那时,人们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岁时节日。
“花朝节”的节期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二月十五日、十二日、二日的不同,如《提要录》一
书说:“唐以二月十五为花朝。”南宋吴自牧《
梦粱录·二月望》中亦言:“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而清人汪灏在《广群芳谱·天时谱二》中引南宋诗人杨万里的《
诚斋诗话》云:“东京(今河南
开封)二月十二日花朝,为扑蝶会。”至于以二月初二为花朝节的记载亦见于《
广群芳谱》一书,该书《天时谱二》篇引《翰墨记》云:“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此外,旧时浙江绍兴、
河南光山还有以二月二为小花朝节、二月十五为大花朝节的民间习俗,如清
光绪《
光山县志》云:“二月二日,俗云‘小花朝’,十五日云‘大花朝’。”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清人
蔡云的这首《咏花朝》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而吴自牧在《
梦粱录·二月望》中对当时
杭州一带的花朝节盛况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
在花朝节这天,人们除了要游玩赏花、扑蝶
挑菜、官府出郊劝农之外,旧时一些地方在花朝节这天还有女子剪彩花插头的习俗。
乾隆年间的进士
洪亮吉在其《花朝日阻风江口望采石太白楼,咫尺不得上》一诗中亦有“今朝花朝无一花,今夕月夕亦无月”这样的诗句。不知什么原因,这一传统节日后来却日渐消亡了。
传统风俗
祝神庙会
传说花神专管植物的春长夏养,所以,祀奉她的就不仅仅限于花农了,还包括耕种庄稼果蔬的农人。
长江三角洲一带多有花神庙,旧时
吴越花农家还常供奉着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
生辰,许多地方,不少农人都要聚集于花神庙内设供,以祝神禧,东北一带还讲究用素馔来供奉。有的地方还要演戏娱神,通常是由十二伶优分扮每年十二月的各月花神故事。
由
朱熹的诗,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花神的感情。人们纷至沓来,就此形成庙会。这天夜里,要提举各种形状的“花神灯”,在花神庙附近巡游,以延伸娱神活动。
游春扑蝶
古时,每逢花朝,
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赏花之余,饮酒作乐,互相唱和,
高吟竟日。纵观二三月间的传统佳节会发现,这一时期会有一系列游春的节日——春节拉开了迎春的序幕,花朝节前后构成游春的高潮。撰有名剧《
桃花扇》的
孔尚任,也曾写有
竹枝词形容花朝踏青归来的盛况:“千里仙乡变醉乡,参差城阙掩斜阳。雕鞍绣辔争门入,带得红尘扑鼻香。”
宋俗《
诚斋诗话》载:“东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宋时
开封一带的花朝曾流行“扑蝶会”,是当时民间颇有趣味的游艺活动。
种花插花
民间有种花习俗。民间种花,文人则行栽花
盆景,插花贡酒,香的雅事。插花供于画
下案上,在唐宋或仿唐宋的古画上经常可以看到
挑菜踏青
采摘野菜(到向外挖菜)《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挑菜,就是挖野菜——白蒿、
荠菜正是鲜嫩的时候。“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以春分(二月出头)为踏青的开始;十五为高潮;到清明为尾声。立春,大气回暖,有春的气象但花草并未发芽;春分,
草芽等草菜类开始生长;花朝,百花开始发芽;上巳,花开到成熟期;清明,树花都以发展成熟万物清明桃红柳绿。
晒种祈丰
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酝酿之际,家家摊晒各类种子,据说要凑其“百样种子”,以祈丰收。预卜的方法很简单:
是日忌雨,晴则带来百物丰熟的吉兆。
夏历二月十五
祭日、八月十五
祭月。
周历改为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所以
周礼以来,二月十五一直是和春分同等地位的
仲春之气。
帝王在春分祭日,更多在礼法和宗教上,由于民间不能随便祭祀日月,因此民间对春分秋分的热情和美好庆祝逐渐转移到古夏历,既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上。并赋予了百花生日(花神生日)和中秋团圆这样的地位,所谓春花秋月,世间最美,花朝对月夕,一春一秋。花朝,在二月十五,是春天中最美的日子;月夕,在八月十五,是秋天中最美的日子,他们分别以春花和秋月画出了最美的一首诗,被民间所接受乃至憧憬。
可惜唐宋以后,花朝逐渐被清明所代替,活动也转加在了清明上,春天中集大成者的日子无论花朝还是上巳都集合在清明上;只有秋天中的
七夕、中秋、重阳还存在着。
关于花朝的日子,由于被春分所替代,民间对古祭日的概念并不是十分确定,这并不像中秋,与满月这样非常明确的信号,因此日期有很多,但都在仲春,有二月二(
龙抬头)、二月十二、二月十四、二月十五四种说法。准确应是二月十五望日,因为从对应的角度上。
虽然不是明确的
女儿节,但也在民间被成为姑娘会,女孩在这一起也借此相聚玩耍,互相认识结交朋友。未出阁的女子最爱
赏红拜花神,吃
花糕,行花令,祈祷自己像花一样朝气与美丽。赏红一般与拜花神连为一体,清以前贵族士人也赏花剪彩,祭花神,到了后来逐渐变为女儿的专利,
晋人
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说到:“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
南宋《梦粱录·二月望》“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渐闻风俗,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
《
中华全国风俗志》“二月望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也。”
《广群芳谱》引《翰墨记》、《
秦中岁时记》,过花朝节的习俗在唐代已经流行于长安、洛阳等地。
赏花和花市
(男女出游。赏花游春)幽人雅士,赋诗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有的花农植花栽花
插花载盆景,花市各色的
花品,
逛花市。
唐宋时期好雅集,贵族士人郊游雅宴,于花下设
行障坐席,女子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于亭边流水边烹茶对吟,传花令,抽花签,斗草,写诗,赏花,饮酒赋诗,观看歌舞,欢声笑语,持续不断,
落花满天飞,拂了一身还满,醉倒于花下,甚是风雅。
在宋代以前,过花朝节的一些高雅习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之中,在民间并不普及,自北宋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
明代“幽人雅士,赋诗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清以前士人贵族的过节方式一直变化不大。并兴写关于花的诗词,不仅雅士文人,童叟百姓皆在那天为最爱的花抒写下动人的篇章并进行评赏。
祭花神
(庙里烧香或者于花树下祭祀行礼祭拜)为花神设神位。
清诗: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赏红护花
女孩贴红纸红线或五彩纸,绸带在花枝上,即献给花神的礼物来装扮花神,凭自己的喜好装饰花树打扮的越漂亮者为魁,边祈福,边赏花。
清
顾禄《清嘉录·二月》:“(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
夜晚聚众提灯游行,谓之“花神灯”《博异记》、《
镇洋县志》记载了赏红的习俗:唐朝
天宝年间,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远近闻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变的艳丽女子入其花园,对他说本欲迎春怒放,可
封姨(风神)出头阻挠,故请他帮忙解难。
崔氏遵彼指教,置备彩帛,画
日月星辰应景佩饰
一
簪花:宋《
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不同于
剪纸花,而是簪真品,宋代男女最风靡的簪花,戴于头上。不说了,花朝节怎能错过簪花习俗呢
二花胜并相赠:妇女剪彩帛为花插头。明
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并且以此
纸花互相赠送或以真花赠友
饮食
花糕: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但传说始于
武则天执政时期。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年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这也是食花糕的由来。
今昔演变
花朝节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盛行,始于
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习俗。
田汝成所撰的《
熙朝乐事》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
但到了宋代,花朝节的日期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据《
广群芳谱》载:“东京(即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翰墨记》载:“
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可见花朝节日期还因地而异。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这种现象,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我国南北
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情合理的。
花朝节一般在公历中的日期是3月份,大致在节气惊蛰到春分之间。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
百花或含苞或吐绽或盛开,定其中一天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当的。世界上像中国这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见
中华民族对花的热爱有悠久的传统。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清人蔡云的这首《咏花朝》就是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吴自枚在《
梦粱录》中对当时杭州一带的花朝节盛况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花朝节这天,人们除了要游玩赏花、扑蝶挑菜、官府出郊劝农之外,这天还有女子剪彩花插头的习俗。明代
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
到了清代,花朝节又有“
赏红”之俗,有诗云:“春到花朝碧染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正是此俗的写实。众多的花农花贩,于此日会集花神庙前,杀牲供果以祝
神诞,或演戏文娱神,引得成群结队的游客前来观看,形成热闹的庙会场景。好事者或择
园亭胜地举办 “斗花会”、“扑蝶会”,或于夜晚聚众提灯游行,谓之“花神灯”。
《
清稗类钞》中也载有
慈禧太后于花朝节到
颐和园剪彩系花,观看“演花神庆寿事”的记述。 古代的花朝节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丛中,赏花谈情;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吟诗作画……对于各地
花匠或花卉爱好者,这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
湖北省武汉市
新洲区旧街花朝节作为新洲民俗文化的代表,拥有800多年历史。新洲区开展赏非遗、品文化、享美食、寻记忆等活动,一起“闹花朝”,引来全国各地的商贾、游客前来“赶大集”。每年花朝节,旧街附近吃过汤圆的善男信女们,结伴到旧街
庆福寺敬香礼拜神灵,祈求保佑风调雨顺,年获丰收,香火旺盛,远近闻名。农历二月十五花朝节,正值新洲农村春耕备耕之际,随着每年参加庙会人数增多,逐渐出现了商品交易。清末至民国时期,旧街
花朝庙会的影响扩大,江苏的绸缎、湖南的湘绣、豫皖等省的土特产品都来旧街赶会,使“花朝庙会”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地方性的物资交流会。会期也随着物资交流的需要,由二月十五一天改为十四日至十六日三天。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战乱之年从未间断过。花朝庙会上,人流如织,商贾如云,土特山货,民间铁、木、竹器,各种农具,生活用品,手工艺品,耕牛、药材、土特产、花卉苗木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皮影、说书、武术、马戏、杂耍等文化表演丰富多彩。时过境迁数百年,与
南京夫子庙会、北京
天桥庙会齐名的新洲旧街花朝庙会,由单纯的民间祭祀仪式,发展演变成民间物质文化交流的盛会和人民群众的盛大节日。
节日复兴
近些年,各地爱好
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自发的恢复传统的花朝节活动。后来影响到一些著名景区,像杭州
西溪湿地景区从2011年起,每年都会举办花朝节活动。
2016年3月10日,中国传统农历二月初二,是汉族
传统节日花朝节。当天,在位于江西庐山西海核心的
花源谷景区,
桃花、
海棠花、
樱花竞相绽放,成为一片绚烂的鲜花海洋,不少身着汉服的少女沿青石花径,拾阶而上,焚香祭拜花神,为春天祈福。同时,不少游客也徜徉其中,拍照留念。
2024年武汉市
新洲旧街花朝节期间,花朝集市上日均人流量高达16万人次,单日人流量峰值超过20万人次,是历届花朝节人流量最大的一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