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军,男,1956年7月生于
北京市。1978年考入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电影摄影专业,大学本科学历,198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文学(
电影摄影)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硕士学位,
博士生导师、教授。曾任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社会职务
中国音像交流协会会员。
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客座教授。
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现
浙江传媒学院)客座教授。
第2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评委。
全国政协十届委员会委员。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国家公安部特邀监督员。
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影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全国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
美在花城飘柔广告新星大赛总决赛评选委员会特邀评委。
人事任免
2017年2月,
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
干部任免,张会军不再担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职务
个人荣誉
被授予由国家教育部、
文化部、共青团中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北京市政府、联合评选的'99
全国大学生艺术节被
意大利共和国意大利骑士勋章的一种,是
意大利总统专门颁发给为促进和加强意大利和其本国在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外国公民的一种荣誉勋章。
享受
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人部发[2005]64号,京人发[2005]73号)
1999年被授予由国家教育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政府颁发的‘99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奖”(荣获证书)。2001年荣获北京市优秀高校领导干部“先进个人”。
在国内多所大学就《
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电影创作及理论》等题目的讲学,在美国
哈佛大学、
波士顿大学;日本、韩国、
新加坡等国大学和电影机构及香港、
台湾地区的大学讲授过《中国电影教育》、《中国电影创作》、《中国电影“第五代”创作及其历史意义》、《“第五代”电影》讲座。在
电影学院担任校长和开设的课程有:《摄影造型基础》、《
电影画面》、《影片分析》、《
电影摄影艺术》、《电视摄录像技巧》。
科研成果
出版专著
1)专著:《
中华影星》大型画册,15万字,策划、编委。
2)著作:《
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集》30万字,主编。
4)专著:《
电影摄影画面创作》25万字,独立作者。
*该专著系国家教育部
科研立项项目、国家级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该专著1997年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教材
专项基金资助。
5)
论文集:《运行中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百期文选集)63万字,撰稿 作者之一
7)专著:《银幕创造-----与中国当代电影摄影师对话》35万字,主编、撰稿
8)专著:《
中外影视大辞典》200万字,副主编,撰稿。
*该《辞典》获北京电影学院董事会专项基金资助。
*该《辞典》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
专项资金的资助。
*该《辞典》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人文学科科研项目专项基金的资助。
9)专著:《新世纪电影学论丛》(系列专著)12本,435万字。
10)专著:《影象造型的视觉构成------电影摄影艺术理论》32万字;主编、撰稿作者之一
11)专著:《银幕追求-----与中国当代电影导演对话》(1)30万字,主编。
12)专著:《
影片分析透视手册》23万字,主编、作者
13)专著:《银幕造型-----与中国当代电影美术师对话》25万字, 策划、统稿。
14)论文集:《
电影表演创新集》30万 撰稿、作者之一
15)专著:《新世纪电影学论丛》(2003卷、系列专著)7本,205万字。
担任任该系列专著策划、编委会主任、编委、撰稿
17)专著:《影像本体论-作为创作的电影》(1)28万字,编委、撰稿、作者之一
18)专著:《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20万字,北京市
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
编委、撰稿、作者之一
19)专著:《理论与批评:影像传播中的身份政治与历史叙事》23万字,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 编委、撰稿、作者之一
21)论文集:《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22万字 作者之一
22)专著:《银幕追求-----与中国当代电影导演对话》(2)29万字,主编。
影视艺术项目编号:04BJDWY038;项目类别:
基地项目)
24)论文集:《学习与思考》(北京市高校正职领导干部赴美教育
管理培训成果汇编)19万字 作者之一。
26)论文集:《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走出去战略》----2006年第三届文化产业(国际)论坛论文)30万字 作者之一。
科研成果
1)《影视艺术教育人才素质培养模式及改革实践研究》
(国家
广播电影电视部人文社会学科研究项目)(部级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
2)《电影导演创作构思的数字化呈现》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人文学科研究项目)(部级科研项目)项目主要成员
3)《影视节目制作教学法研究》
4)《中国电影摄影艺术发展史》 (国家级重点人文社会学科科研项目)项目主要成员
5)《数字背景下的电影画面制作质量控制的研究》(论文集、
实验报告)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工科研究项目)(部级科研项目)项目主要成员、作者之一。
6)《电影市场运作中的媒体策略研究》
该科研项目(序号253)2005年9月,荣获由
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2004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
8)《中国电影摄影艺术经典影片研究》专著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北京市教委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主编、作者。
9)《新世纪电影学论丛》(2003卷、系列专著7本)205万字。
(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编委会主任、作者。
国家级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科研项目负责人
12)
中国艺术研究院,全国艺术科学规划
特别委托课题,课题名称:《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资助项目;课题类别:国家年度特别委托课题;批准号:(06IG001);
论文发表
《实景的光线处理》
《论电影摄影画面造型形式》
《摄影画面造型形式美断想》
《MTV创作谈》
《中国电影摄影现状五人谈》
《光的感觉》
《音乐电视MTV创作之我见》
《关于利用社会资金办有线广播电视的调查报告》
《中国电影批评的几种状态》
《百名中国学者解答21世纪百问》-
《中国电影如何赢得先机》
《陈凯歌答问录》
《五代精英话当年》
《影视教育如何面对WTO带来的挑战》
《银屏创作谈》
《入世后中国电影会发生什么变化》
《强化民族品质,引进民营机构,组建'航空母舰'》
《大腕谈〈大腕〉》
《守望者的梳理与思考》
《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电影产业思考》
《把培养电影事业的接班人作为崇高的目标》
《耕耘、创新、开拓》
《美国电影高等教育掠影》
《关于电影批评的思考》
《关于电影批评的思考》
《中国电影及电影教育》(英文)美国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哈佛亚洲季刊》
《影像的精神----谢晋电影研究》
《数字电影.观念.制作之思考》
《由数字技术引起的关于电影制作与观念的思考》
《纪录片《走进毛泽东》创作谈》
《数字电影.观念.制作之思考》
《大力扶持电影产业》
《政协工作》
《警惕影视教育出现泡沫》
《关于电影专业教育的对策与思路-------我们正在做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数字电影.观念.制作的思考》
《选择了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业:电影纪录片《德拉姆》创作谈》
《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电影专业高等教育研究》
《策略多元与务实:当代中国电影产业研究》
《高等影视专业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虚拟的《世界》真实的人生 》
《中国电影教育的回眸与思考》
《贡献在那里谁也不能磨灭》
《致敬高仓健》
《78班的故事(上)》
《78班的故事(下)》
《众说谢飞》(谢 飞---当代电影)
《回眸与思考---中国电影教育、电影产业发展研究与思考》
《众说郑洞天》(郑洞天---当代电影)
《感受与思考》
《对电影的敬仰和真诚》
《规划决定效果,细节决定质量》
《电影学院的前景》
《生命贵在相遇相知》
《感受沉默》
《对中国电影教育的研究与思考》
《民族与世界中国文化与电影思考》
译文翻译:
《改编现代小说成为电影》
《性躁声》
《影片〈放大〉故事梗概》
《安东尼奥尼谈影片〈放大〉的拍摄》
《美能达3F型自动测光表使用说明》
《胶片-----磁带转换的选择》
《英雄-----一个奇异的神话》
译文校对
《一个时代的影象》
《电影摄影大师斯特拉罗与影片《布尔沃思》
《商业摄影思想的创新》-----关于
计算机革命如何使一家设计和制作公司将目光着眼于创造性的商业广告作品的制作
《学院派电影》
《美国式的喜剧》
《影片《八月圣诞节》的影象世界》
《明星制》
《漫漫回家路-----影片《冷山》的摄影创作》
《细节的讲述》--日本影片《最后的武士》摄影创作
人物轶事
学摄影之前教过体育
我是1956年出生的,导演系里面有不少比我大的,但摄影系
张艺谋最大,我老二,我们78班五个系157个人,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12岁,几乎是两代人了。摄影系最小的是
赵非,入校的时候才17岁,年龄小的和年龄大的经历不一样,但也有好的地方。像我们这帮人都是十几岁插队或者当兵的,没上过初中、高中,完全是在
社会大学中学习的。经历这种动荡和苦难以后,把年轻时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融入创作中,磨难出人才;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算是赶上了好时候,等我们毕业的时候,中国电影需要很多一线的创作人员。
我之前曾经在
北京教育学院当过4年的老师,什么都教。那会儿正是“文革”后期,教书也不是很规范,所以我连体育什么的都教过,也当过
团委书记,干过行政工作。但是脑子里特别明确的一点是: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
恢复高考了,我很激动,记得当时还跟单位闹得挺僵,因为要请假复习
文化课。当时只让我报师范类的院校,因为我在教育学院教书,不能跨学科考,由于体育类和
艺术类院校提前考,我就先报了
电影学院,报的是
理工科,记得当时的语文题就是《我站在金水桥上》。
没去上人大新闻系
当时说实话还真没有把握能考上。我又参加了统一高考,第一志愿报的是
复旦大学新闻系,第二志愿报的是人大新闻系,结果复旦差了5分。在高考完的第三天我就接到
电影学院录取通知书了,过了几天人大新闻系的录取通知书也到了,最后决定人大不去了,想干摄影。
我也是经过客观分析的,也动过脑子想考表演系或者导演系,那时候脑子也热。后来一琢磨要考表演系得长成
王心刚或
唐国强那样的,长相普通没希望;另外在很多人面前表演自己实在有
心理障碍,这跟上课不一样。有学生对我说,“张老师,您现在几万人面前都敢讲话。”我说这是两码事儿。导演系因为也要考表演,还是算了吧。而考录音呢,我掂量了一下,我音乐不好。考
摄影吧,我喜欢画画,但是考美术系当时自认为不行,看到招生简章中说摄影系要求会画画,考进来的很多人像
顾长卫、
侯咏、
吕乐他们画画都很好。绘画和摄影是相通的,很多专用名词都一样。
回忆往事
当摄影系的班长这事情比较杂,就是服务,那时没有领导的概念。当初刚进校门记得挺大的一个打击就是第一次物理测验时,我和
张艺谋没及格,觉得比较郁闷,挺没面子的,我们俩年龄也比他们大嘛,后来使劲学也都考及格了。在班里我的学习不算特别好,大家各有所长,没有一边倒的。那时候我们也搞舞会,舞场里面四个大灯,我和艺谋就负责打灯,我们就宣布下面可能要关一会儿灯,灯慢慢熄了,就听见下面是特搞笑的亲吻的声音,其实肯定不少人在亲自己手背呢!我们那会儿不是都进城到小西天这边看电影吗?结果有一次没赶上班车,
那也得回学校啊,后来就扒着人家垃圾车,站在车斗后面的杠上回来的,就感觉一路上那垃圾尘土一个劲儿往脸上扑。
毕业分配时大家都满怀热情,主要就是考虑怎么能更快地独立拍片子,当初是八一厂要我,可是不可能去了,已经确定留校了。因为上大学之前就当过四年老师,对学校的事情“门儿清”,每个环节该怎么做,挺快的就熟悉了。
主要作品
拍摄电影10余部;导演、摄影、策划、监制、出品电视剧、
电视专题片200多部集,导演、摄影拍摄
MV、
广告作品数十部(个),其电影、电视作品荣获多项国际、国内各种奖项。策划出版系列学术专著6套。独立出版、撰写、参与编委的学术专著19余部,发表
电影学方面专业论文和文章30余篇,发表电影专业译文16篇, 独立主持、完成、参与国家级重点、省部级、北京市级的
哲学社会科学、
人文学科、自然学科、工科科研项目研究9项。
电影作品
1982年《小院》
1993年《天生胆小》
电视剧作品
1985年《雪是雨的精灵》(导演兼摄影)
1994年《不谈爱情》(导演兼摄影)
1995年《经过上海》
参演电视剧
参演电影
出版图书
媒体专访
2013年04月29日北京电影学院院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张会军接受了的专访,当记者问到:“对于中美电影大师课”这个活动你是怎样看待的呢?他回答说:“这个项目筹划大概有半年多,另外我们跟美国南加大有一个战略协议,这里边包括双方互派教师和学生,还有双方互请一些电影专业人士,就中美两国的电影发展和
产业研究进行合作。还有我们将来可能要互拍一些片子,还有派学生互选一些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解决我们对美国电影更进一步的了解。实际上更多地了解美国
电影产业中一些很核心的问题,而不是表面的问题。”
比如说,中国电影产业刚刚发展,我们很多问题都不成熟。比如说电影的相关的
法律法规、行业的规定、准入制度、电影投融资的法律协议,还有电影经纪人的一些规范文本和相关的合同,这些我们国内都没有相关的研究。但你就像搞经济建设一样,如果你没有
法律制度的保证,和一些相关
产业政策支持的话,那么你这些东西都解决不了。比如我们还要研究美国各个电影
专业协会跟
电影公司,以及跟
摄制组之间的这些关系,怎么管理?怎么约定?比如说美国的电影
制片公司、发行公司和放映公司,在整个美国电影产业上承担什么样的作用?什么样的义务?怎么样相互约定?以及我们知道的
电影院线,院线的管理,院线的税收,甚至包括摄制组的构成,他对摄制组,对每一个人员的要求、考核,甚至保险,甚至待遇,以及其他的相关方面。就这些东西,可能都是我们将来要深入研究的。
获奖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