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
2000年王家卫执导的爱情电影
《花样年华》是由王家卫执导,梁朝伟张曼玉主演的爱情片,于2000年9月29日在中国香港上映。2020年2月19日,为纪念电影上映20周年推出4K修复版,并在第7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戛纳经典”单元进行全球首映;2021年12月30日,4K修复IMAX版在中国内地首次放映;次年9月16日,4K修复版在中国台湾地区上映。
剧情简介
1962年的香港,两对年青的白领夫妻成为邻居,但周太太(孙佳君 饰)和陈先生(张耀扬 饰)竟然勾搭成奸,而周慕云(梁朝伟饰)和陈先生的太太苏丽珍(张曼玉饰)则被蒙在鼓里。后来,周慕云和苏丽珍发现了各自配偶的秘密,两个被配偶遗弃的人开始见面,并共同商量未来可能出现的事情。
时光平平淡淡地过去,但别人的闲言碎语竟让两人发现自己心底最不愿发现的秘密:他们互相深爱上了对方。后来,周慕云离开了香港。多年后,周慕云再回旧居,却听说当年的邻舍已换成了一个商人的太太,于是周慕云惆怅地离开了旧地。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来源
影片原声
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王家卫创作《花样年华》的灵感来源于中国香港作家刘以鬯的中篇小说《对倒》。虽然《花样年华》在故事情节方面没有直接取材小说《对倒》中的内容,但是王家卫却借用了小说的“对倒”意念来开展电影故事。
角色选择
在拍摄《花样年华》之前,王家卫已经和梁朝伟合作5部电影,张曼玉则王家卫的第一个女主角,但是有六、七年没有合作。王家卫很早就想拍一部属于梁朝伟和张曼玉的电影,《花样年华》之所以选择这两位演员,是因为在导演心中二者的演技和感觉都没话说。
片名来源
中文片名《花样年华》源自周璇在20世纪40年代演唱的歌曲《花样的年华》。英文片名《In the Mood for Love》源自20世纪30年代的英文歌曲《I'm in the Mood for Love》。
取景拍摄
《花样年华》的取景地包括中国香港、泰国等。外景大部分在中国香港中、上环士丹顿街伊利近街等古典街道拍摄完成;内景则在香港尖沙咀柯士甸路唐楼搭建,并装修成20世纪60年代的景象。后期转到泰国曼谷取景,所选的景点同样古旧,全部超过五十年历史,包括湄公河旁的消防局、唐人街内的报馆及旅店等。
配乐特色
影片的主题音乐是日本作曲家梅林茂创作的《Yumeji’s Theme》,在电影中反复响起17次,为电影勾勒出特殊的时空领域,使电影和现实世界彻底断开。配乐在该片中成为了叙事的一部分,成为营造60年代情调的重要元素。影片的叙事是非线性离散的,但音乐元素将离散的故事片段在深层意义上串联起来,使得电影叙事完整起来。
服装造型
《花样年华》的亮点之一是张曼玉在影片中换了20余套旗袍,由服装设计张叔平亲自操刀,价值30多万港元。不同旗袍造型展示女主角苏丽珍的内心情感世界的变化,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的命运走向。
相关公司
幕后花絮
在拍摄该片期间,梁朝伟难以忍受梳着油头的造型。有一次,梁朝伟梳的油头用了三天时间都洗不掉,后来他用了洗碗精才把头给洗干净。
原本该片所有角色都由张曼玉和梁朝伟饰演,其中包括男女主角的另一半、房东、路人甲乙,但是这样拍摄困难太大,于是导演王家卫就放弃了。
由于片中部分场景是补加的,因此拍摄初期给张曼玉准备的旗袍就不合适了,于是剧组又挑合适的布再做,就这样张曼玉穿的旗袍也愈来愈多,最后超过20套。
吴哥窟的那段戏原本没有张曼玉的戏份,但是张曼玉为了见识一下吴哥窟,仍然跟随剧组去了拍摄地。
在拍摄该片期间,王家卫不知道哪一个会是最后一个镜头,后来因时间关系需要终结时,王家卫才将最后一个镜头定在张曼玉独自哭泣的场景。
在拍摄《花样年华》初期,张曼玉常常把握不到王家卫的拍摄方取向,于是她就每日向王家卫提问题;而梁朝伟则笑称张曼玉像一个“问题少女”。
宣传发行
上映信息
参考资料:
票房信息
《花样年华》于2000年9月29日在中国香港首映,取得约900万港币的票房。同年11月24日在内地上映,累计收获1000万票房。后陆续在并陆续在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上映,截至2024年4月3日,《花样年华》全球范围票房共为13,776,043美元。
影片特色
主题寓意
《花样年华》讲的是婚外恋,但主题上并不局限于婚外恋,而是借由婚外情的外衣深入到了现代人孤独、空虚的内心世界。主人公周慕云和苏丽珍虽两情相悦,却为传统道德与外在环境所缚,更多地表现了后现代生活背景下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孤独以及情感的寂寞。
叙事手法
碎片化叙事
《花样年华》没有进行传统的线性叙事,整个故事没有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是由细碎的叙事情节拼贴而成。情节上也省略了部分具体的情节,这样碎片化的叙事给观众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另外,电影中的人物关系也没有直接展现,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台词去串联。这样的叙事结构使电影情节出现偶然化、片段化的特点,随着碎片化情节的发展逐渐拼凑成一个闭环的故事,这无疑是对传统叙事上的一种突破。
隐喻蒙太奇
电影中多次运用隐喻蒙太奇这一手法,比如“孤独的街灯”反复出现,“挂钟”的出现,电影结束前吴哥窟的镜头等,这些隐喻暗含在每一个细节中,深化主题的同时还增强影片的新颖和审美。
对倒手法
《花样年华》是王家卫受刘以鬯小说《对倒》意念启发而创作的影片,从角色的对应关系、剧情的设计、画面的对称、音画的交错,无一不融入了“对倒”。
画面和色彩
画面
为配合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都市男女游离情状的母题和零碎跳跃的叙事时间轴,《花样年华》采用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人物多以半身近景的方式被固定在画面中心。影片镜头有很多不完整、不平衡的残缺的构图,契合了人物生活压抑且拘束,意识消沉,面对背叛也只是隐忍和懦弱的心理境况和性格特征。为了避免画面的单调,导演采用大量的镜像镜头,镜像处理结合镜头的横向移动构成了复杂的画面空间结构,多层面和多元性的景深画面空间成就了富有诗意的画面。
色彩
《花样年华》讲述的是一段苦涩爱情故事,王家卫导演选用了暗色调作为整部电影的基调,奠定电影的悲剧色彩。
拍摄手法
特写镜头
电影中多次对戴戒指的手部和之后未戴戒指的手部进行特写,强调人物内心的变化,更便于观众解读镜头之外未交代的部分剧情。
拉镜头
拉镜头在影片中往往用来引导观众的视线,比较突出的如苏丽珍告诉周慕云他们二人不可能会在一起后,她离开走廊时的镜头。观众和周慕云一起收回视线。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二人升温的情感被一下拉开距离,这是拉镜头的感染力。
移镜头
移镜头具有“戏剧性”。当苏丽珍和周慕云二人因为舆论和道德礼教的束缚,关系不得已暂停时,移镜头在此处突出它的作用:收音机播放着苏丽珍配偶给她点播的《花样年华》,此时的苏丽珍和周慕云两个人隔着一处墙,而他人的闲言碎语也在二人之间立起了一道无形而又厚重的墙。
空镜头
空镜头有留白的效果,《花样年华》里多次运用到关于灯、烟、廊的空镜头。比如周慕云的个人场景里就多次出现的虚无缥缈、难以捕捉的烟,主要用来映现周慕云内心对情感困惑。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来源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正面评价
《花样年华》以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和叙述模式,以及带有王家卫独特标记的风格特色,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结合。通过独特的电影叙述模式,影片焕发出了脱俗的气质和悠长的内蕴。王家卫把片中简单的故事拍摄得委婉动人。该片的故事从头至尾没有赘余,影片的画面、剪辑也显得干净整洁。在处理故事的叙述上,王家卫将其中的琐碎细节和过渡情节剪掉,只通过情绪化的画面和人物的语言将情节的结果交代给观众,从而给予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空间。在人物处理方面,整部电影的人物只有十个,这种人物简化的处理方法可以弥补演员表演的不足,同时还可以更加突出主演的表演和人物形象的聚焦,让主演得到观众更多的注意力。王家卫通过一段普通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通过对场景、道具和服装的细致追求让整部电影完整地表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风情画卷。同时,在影片表达上,王家卫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将民族色彩、民族特色以及时代色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融合出王家卫式怀旧气质,这也成为该片的成功之处。(姜天宇 评)
反面评价
《花样年华》的故事单薄,这使得整部电影显得空虚和飘渺。导演王家卫在拍摄该片时刻意追求故事的简单,没有经过文字的沉淀、思想的过滤,从而导致影片的故事缺乏内在的张力。此外,影片的个别情节设置不可信。整个影片都在塑造男女主人公如何含蓄、如何隐忍,然而这个别情节却显得别扭、做作,并且与影片所要刻画的人物性格也不符合。(齐鲁晚报 评)
相关事件
影片中苏丽珍20多套旗袍引发蕴藏在中国人心中的旗袍情结,甚至在海外也带起旗袍风潮。该片在英国上映时,英国举办了多场旗袍展。欧洲甚至出现了一批“曼玉旗袍迷”。
经典台词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02:00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演职员表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